一 大风起兮云飞扬

书名:楚汉风云录——史记选 作者:周啸天 字数:371258 更新时间:2019-11-26

  司马迁写《史记》、写楚汉风云,成功在于纪事,更在于写人。而文学就是人学。写人的成功,就是文学的成功。“楚汉风云录”也可以说是一部连续剧,一部建国大业。而这一部连续剧的主角、男一号就是汉高祖刘邦。关于他的传记,就是《高祖本纪》。《太史公自序》的提要是:

  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

  “子羽暴虐,汉行功德”表明人心背向是历史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愤发蜀汉,还定三秦”概括刘邦反弱为强、转败为胜的历史性转折。“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概括刘邦的历史功绩——统一中国,移风易俗,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毛泽东曾高度赞扬刘邦,在1964年的一次谈话中说:“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邦在统一中国上有什么优越条件呢。第一是出自下层,刘邦秦时为亭长,做最基层工作,如解送囚徒、役卒等,对中国社会、对农民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毛泽东在1959年至1960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第二是有雄心壮志,他曾游咸阳,见过秦始皇的仪仗队,曰“大丈夫当如此也”。第三是有组织才能、善于驭人。这三项,都是项羽不能和他比拟的。毛泽东将刘、项二人进行比较,总结说:“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本纪上来,先讲故事,司马迁写人总是先讲故事,通过细节为人物传神。关于刘邦,先讲他做亭长时的故事: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原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刘邦这人有气象,有人缘。长得帅即有气象,为人大度即有人缘。吕公好眼力,一眼就发现刘邦的过人之处,毅然将女儿托付给他。事实证明,吕公挑对了人。而萧何,就没有吕公的先见之明。刘邦谒吕公,口称“贺钱万”,其实没带钱,这是玩萧何,然后又玩诸客,反倒居上座。文中说他“狎侮”人,其实正是谙于驭人之术的一种表现。何谓“狎侮”?这两个字的意味复杂而微妙,如口无遮拦,随便拿别人取笑,喜欢骂人“竖子”等等。喜欢狎侮别人者,一定有很强的优越感。不过,刘邦在狎侮别人时,还是注意对方的可接受性,让别人当一碗宽面吃了,还觉得他不把自己当外人。但也有过火的时候,让别人反感,如魏王豹抱怨说:“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吕公的女儿被许配给刘邦,后来竟做了事实上的、无冕的女皇,兑现了吕公给女儿从小看相时的预言(始常欲奇此女)。吕氏的材料只够写一篇列传,而司马迁给她列入本纪,就是承认其女皇地位。后世只有武则天、慈禧太后的尊荣显贵,可与之仿佛。

  《淮阴侯列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项王亡将钟离眛(读妹)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眛计事。眛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这是很精彩的一段文字。“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这个“人”是什么人?是线人,是刘邦的特务、东厂、克格勃、军统,等等。在集权制度下,最高统治者巩固集权的手段,全靠情报。刘邦掌控韩信,全在情报。有情报、有线人,就是让自己处在暗中,把别人放在明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那么,“楚王信反”这个情报真实不真实呢?不知道,可能事出有因(钟离眛亡归信),查无实据(并无谋反之事)。如果不是事出有因,就不会有这个情报;如果不是查无实据,就不会不了了之。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淮阴侯列传》)

  前一节写韩信的不开心。后一节写韩信与刘邦的一段对话,是很精彩的一段文字。刘邦对韩信,就像诸葛亮对孟获,真是擒纵自如。对方还不得不服气。刘邦依靠张良、陈平为左右臂,玩韩信于掌股之间。刘邦对韩信说话的口气,是上官对下官,轻松自如,谈笑风生,不容置喙。对于项羽,韩信是诸葛亮。对于刘邦,韩信只能是事后诸葛亮。“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是奉承话,也是大实话,是不得不服气的话。

  刘邦是个明眼人,对政治了然于心,纵论天下事,极得要领。《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称帝后,与诸将讨论所以成功的经验,有这样一段文字: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写刘邦说话真是神气活现,是多么自信,多么有自知之明,又多么有知人之明。相形之下,高起、王陵这些人的见解,是多么不得要领。刘邦晚年有政治遗嘱:

  高祖击(英)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高祖本纪》)

  刘邦对医生很抵触,不大信医生的话,他更相信自身的能力和命运。刘邦作政治交代的一段更霸道,真是世事洞明,知人善任。后来的三国时代,刘备、诸葛亮作政治交代,也不过如此。

  再说刘邦的深谋远虑。秦二世三年(前207),楚怀王遣将入关,刘邦先以“宽大长者”的时誉,为怀王诸老将所推。刘邦入关后,先出安民告示:

  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高祖本纪》)

  宋刘辰翁说:“高祖始终得关中之力,关中人心所以不忘者,秋毫无犯,约法三章之力也。”(《班马异同》)明代张象之说:“连用‘喜’字,斯可以观人心矣。”(《史记评林》引)这种做法是深得人心的。与未入关先活埋二十万秦兵的项羽形成鲜明对照。有此鲜明对照,项羽在关中就难站住脚跟。后来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军队几次被项羽打垮,而萧何能源源不断地“兴关中卒,辄补缺”,也正是因为刘邦的政策得到关中人民的拥护,使关中成了他可以依赖的根据地。刘邦入关后的所作所为,被范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项羽本纪》)

  刘邦在入关以前,原是以贪财好色著称的,现在不好这口了——“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太可怕了。

  刘邦在军事斗争的同时,非常重视政权的建设。当他从汉中杀回,重新占据了关中的第二年,他一方面派人东征,收复了河南一带的大片土地,集聚兵力准备东下与项羽争锋,一方面,却“于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又“缮治河上塞,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他的行政长官已派到今甘肃的临洮、庆阳,他的守边部队已派到今内蒙古的河套一带去整修城障。明陈子龙说:“未出关争衡而先收边地,立基本,自固之策也。”(《史记测义》)接着又下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俨然建国矣。当他东征被项羽打败,连忙于六月立刘盈为太子,大赦罪人,令太子守栎阳。明何孟春说:“汉王败彭城下,诸侯叛汉归楚,王至荥阳,楚攻之急,乃迁栎阳,立子盈为太子以系人心,知有国本矣。复如荥阳,命萧何侍太子守关中,立宗庙社稷。史称帝‘规模宏远’,岂待定天下而始见之?”(《史记评抄》)

  三说刘邦的善于权变和从善如流,在笼络人心方面,尤为见长。《项羽本纪》写鸿门宴前有一段文字: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柰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刘邦在仓皇中听说张良认识项伯时,一句“孰与君少长?”说明他一瞬间就有了收买项伯的念头,而又很快得到成功的实施。在广武战场,刘邦数落项羽十大罪状,挨了一箭:

  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高祖本纪》)

  反应多么的快,关键时刻多么坚强、多么忍耐。为了稳定军心,不长敌人气焰、灭自己威风,他秀得多么好,又掩饰得多么好。当韩信灭齐后要求做假齐王时,刘邦气不打一处来且张口骂娘,张良、陈平赶紧踩脚,他话到口边立刻转弯,顺水推舟满足了韩信的要求,事见《淮阴侯列传》: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事亦见《留侯世家》。宋人杨万里《读子房传》:“笑赌乾坤看两龙,淮阴目动即雌雄。兴王大计无寻处,却在先生一蹑中。”意思是张良(其实是陈平)踩了他一脚,关系到整个楚汉相争的大局。虽说这一脚踩得好,也要被踩的人配合得好。一般人思想转弯都得有个过程,在刘邦则是条件反射、报应立响,这是一种素质。

  刘邦在对待儒生的态度上是前后矛盾的。从本性上说,他厌恶儒生,经常骂儒生为“腐儒”“竖儒”,表现出十分厌恶的态度。

  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门上谒(名刺)曰:“高阳贱民郦食其,窃闻沛公暴露,将兵助楚讨不义,敬劳从者,原得望见,口画天下便事。”使者入通,沛公方洗,问使者曰:“何如人也?”使者对曰:“状貌类大儒,衣儒衣,冠侧注。”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复入报曰:“客,天下壮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谒。曰‘走!复入言,而公高阳酒徒也’。”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郦生陆贾列传》)

  又如对待随何,他曾策反英布归汉,牵制项羽于齐数月,使刘邦赢得先机,最终打败项羽,功劳不可谓不大。然而到论功行赏的时候,他却因为厌恶儒生,差点把随何的功劳给忽略了,然而当随何提出抗议时,他纠正得也非常之快:

  项籍死,天下定,上置酒。上折随何之功,谓何为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随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齐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上曰:“不能。”随何曰:“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至,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于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然而陛下谓何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上曰:“吾方图子之功。”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黥布列传》)

  因为当皇帝离不开儒生的帮助,所以刘邦对儒生的厌恶不得不有所收敛,不喜欢也得喜欢。有两个儒生帮了他的大忙。一个是陆贾: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郦生陆贾列传》)

  另一个是叔孙通。刘邦虽然性好狎侮,但他看到在宫殿上“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时,也感觉到当皇帝没有威仪是个严重的问题。是叔孙通帮助他解决了这个问题:

  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仪:……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讙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刘敬叔孙通列传》)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汉十二年(前195)刘邦讨伐英布后,路过鲁地,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启了后世帝王尊孔的先河。

  四说刘邦的幽默感。幽默感是处理复杂关系的润滑剂,对于一个领袖人物来说,幽默感是一种人格魅力。当韩信自信地说:“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笑着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这句话虽有“狎侮”的意思,亦有一定幽默的成分。《高祖本纪》载:

  (汉九年)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这是当着群臣的面和老爷子开玩笑,口无遮拦,说老爷子过去偏心,要老爷子说说现在他和二哥比较,到底谁的产业更多,于是有人带头呼万岁,大家跟着呼万岁,未央前殿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这种玩笑不会让老爷子下不来台,其作用恰恰是活跃了宴会的气氛,造成皆大欢喜。晚唐诗人唐彦谦《仲山》诗提到这事,加以冷嘲道:“千载遗踪寄薜萝,沛中乡里旧山河。长陵亦是闲丘陇,异日谁知与仲多。”毛泽东似乎很欣赏这首诗,不但在《汉书?高帝纪》上眉批过,还专门在笺纸上书写过。

  换了一个场合,刘邦也会表现出他性格中冷峻的一面。几年前在广武战场与项羽对峙时,老爷子被项羽放到大菜板上,胁迫刘邦投降,那一次的“玩笑”开得很大,是一场黑色幽默:

  (汉之四年)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项羽本纪》)

  很多人都举此事,说刘邦是个无赖。这话欠公平。事实上,项羽耍的也是无赖手段。面对这样的情况,越是示弱,太公就越有性命之忧。不如赌一把,表现得毫不介意,事实上,正是刘邦这几句话保住了太公的性命。这几句几近无赖的话,是一种黑色幽默,是一物降一物。项羽还真被治住了。当然,项伯也起了作用,这是刘邦的人情。

  五说刘邦的文采。刘邦好楚歌,也能做歌词:

  十二年,十月……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高祖本纪》)

  宋人林宽《歌风台》诗云:“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风词。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留侯世家》记载了他的另一首歌:

  戚夫人日夜待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

  做皇帝也有无可奈何之时,诗言志,这首诗就抒发了刘邦的无可奈何之情。他最后的表态也是一种顾全大局,有一种“身后是非谁管得”的悲凉。刘邦还非常懂得文艺有聚散人心的作用,在垓下以楚歌为武器从心理上摧毁项羽: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羽本纪》)

  总之,班固说刘邦“好谋能听”,说他“虽日不暇给,而规模宏远”,对此,司马迁也只有表示敬服。

  当然,刘邦也是凡人,在他身上,毛病很多。司马迁本着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精神,还历史以一个真实的刘邦。《史记》中既记载了刘邦的历史功绩和从善如流、坚韧不拔的领袖品质,也如实地记载他好逸恶劳、贪酒好色等市井习气,以及刻薄,关键时刻不近人情的表现。

  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读虽)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于是遂得脱。(《项羽本纪》)

  在逃难中将儿女推下车的做法,是太过无情了,他当时还对滕公(夏侯婴)大动肝火。所以有人说刘邦不慈不孝,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吕后对此事却念念不忘,夏侯婴一直为官太仆奉车,刘邦死后,仍为太仆侍奉孝惠皇帝,孝惠帝死后,仍以太仆侍奉吕后,直到文帝时,仍为太仆。一直是皇室的近侍。

  明人杨慎《临江仙》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后被用作《三国演义》卷首词。《史记》中的有些故事,如果不是白纸黑字地写着,今天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是渔樵笑谈,是戏说刘邦。

  例如,《楚元王世家》载: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得封。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于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而王次兄仲于代。

  “羹颉侯”一作“颉羹侯”,颉是刮的意思。刘邦说大嫂的做法“不长者”,他这个做法就“长者”吗?清黄仲则有《羹颉侯冢》绝句,将此事和广武战场事合而咏之:“掩釜何如轹釜来,区区恩怨事堪咍。可知大度输臣叔,肯向军前乞一杯!”讽刺说大嫂诚不若刘邦之大度,在父亲将被烹之时居然说得出“分我一杯羹”那样的玩笑话。

  又如《张丞相列传》载: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

  这一段君臣间的打闹,完全没有一点文化的样子,要不是司马迁予以实录,无法凭空想象。《郦生陆贾列传》载:

  (郦生)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

  骑士之言表明了刘邦在当时的口碑。“溺儒冠”的做法,几近流氓。又喜欢一边洗脚一边会客,《史记》中凡两见,一次是倨见郦生,事在汉二年(前205):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陆贾列传》)

  另一次是倨见英布,事在汉三年(前205)随何赚英布叛楚归汉,正在兴头上,不料受到刘邦的倨见,退了神光,差点自寻短见:

  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于是乃使人入九江。(《黥布列传》)

  这种前倨后恭、恩威兼施的驭人术,正是刘邦一贯的伎俩。《韩信卢绾列传》载,陈豨死后,刘邦欲就地任命将领,当周昌领来四个壮士时,刘邦先是劈头乱骂,骂得四个人都不敢吭声,随后他又将这四个人各封千户,并命为将:

  上问周昌曰:“赵亦有壮士可令将者乎?”对曰:“有四人。”四人谒,上谩骂曰:“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伏。上封之各千户,以为将。左右谏曰:“从入蜀、汉,伐楚,功未遍行,今此何功而封?”上曰:“非若所知!陈豨反,邯郸以北皆豨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独邯郸中兵耳。吾胡爱四千户封四人,不以慰赵子弟!”皆曰:“善。”

  关于郦生这个人,应该补充说一下。《郦生陆贾列传》云:“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是个战国侯嬴一样的人物。关于郦生见刘邦长揖不拜的故事,非常有名,毛泽东曾用它来说明刘邦的善于纳谏。汉三年,刘邦使郦生说齐王,伏轼下齐七十余城。故李白《梁甫吟》歌咏道:“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然而,由于韩信不地道,陷郦生于险境,竟为齐王田广所烹:

  淮阴侯闻郦生伏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郦生卖己,乃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不然,我将亨汝!”郦生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齐王遂亨郦生,引兵东走。(《郦生陆贾列传》)

  “煮就煮,老子不会替你去游说这事。”这就是郦生面对死亡的态度,这真是一条好汉。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