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歆羡“水边林下”之美,更享受“溪山逸游”之乐,他们“欣玩林石”从而形成了一种天地自然的美学传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a
陶弘景,这位道教茅山派的代表者,竟然如此周全地描摹出国人所喜爱的自然景致:高山、流云、溪水、河岸、峡壁、青林、翠竹、猿鸟、游鱼……在传统时间意识当中,四
a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全梁文》卷 46,中华书局 1985年版,第 4册,第 3215–3216页。
细雨虬松图轴(清·石涛)
季的交变、朝夕的变幻、阴晴的变化,都不断地重塑着美丽景色,有声(猿鸟乱鸣)有色(五色交辉),有动(沉鳞竞跃)有静(两岸石壁)。
这般景致,被道家贞白先生誉为“仙都”,并认为,自从康乐公之后,就不再有能融入到此美景当中的人了。这康乐公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诗人谢灵运,说那东晋谢氏家族,从谢安、谢灵运到谢朓,各个皆诗才纵横,又都愿纵情山水,所以留给后代无数的山水诗篇。
就是这个谢灵运,终生痴迷于游山戏水,居然成为后世行游之士的楷模,也成为了山水诗的鼻祖。在中国古人看来,人的嗜好可以分为三六九等,而谢灵运的爱好还真算得上是“上上之选”。古人曾说,好涉山水、喜见新书,乃为最上乘的嗜好,它们是来自“天性”的,当然都是好事;好蓄鹅、好斗牛则就近于病态了,或者就像“石痴”米芾一般见美石就拜,这都成为了特殊化的“癖”好,这些都是等而下之的;而好洁、好忌讳、好鬼则不仅是无害于世的了,更是妨碍与人相处了;当然,最低级的趣味就不足道也了 a。
如此看来,在所有的特殊爱好当中,好
a谢肇淛:《五杂俎》卷 7,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年280版,第 140页。
何天章行乐图卷(明·陈洪绶)
山乐水倒是最高级的享受了,也许就发自于人要与自然亲和的天性。谢灵运之“好游涉山水”真的是达到了更高境界,但是,从生活基础的角度出发,有趣的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旅游愿望,谢灵运还当了一回发明家。历史上著名的“谢公屐”就是指谢灵运发明的木屐,这种木屐是一种创新的“旅游鞋”,屐底安有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支其后齿,不仅便于行走山路,而且不惧泥泞。
如果说,“谢公屐”还是出于实用的目的而造的,那么,到了晚明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