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禅美学的核心,在于它追求的是一种“无相之美”。
按照日本禅宗学者久松真一的理解:“真正的佛教美学,从主动的创造性一方面来看,是无相之美在形相中表现它自己;从欣赏的角度来看,乃在超越形相的没有形相性的形相中的理解——即是对作为没有形相性的表现的形相的理解。一句话,真正的佛教之美,只是人的自我觉醒和运作之美。” a
那么,“无相之美”所求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相?如果用“无相之相”来简单加以概括,似乎也能达其意,就像京都学派哲人西田几多郎用“无形之形”( the form of the form less)来概括东方文化的特质,以区分于西方文化直接将“形”作为存在的本质与过程,而中国古典美学所追寻的“象外之象”早就深谙此义。
在文学领域,司空图就提出了要寻那“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b他在著名的
a久松真一:《禅在现代文明中的意义》,吴汝钧:《京都学派哲学:久松真一》,文津出版社 1995年版,第 206页。
司空图:《与极浦书》,祖保泉、陶礼天笺校:《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卷 3,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 215页。
镜影水月图轴(清·汪士慎)
《二十四诗品》里面,可以说直接实践了他的“象外之象”的追求,比
如在论“清奇”这个审美范畴的时候,司空图描述道: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屟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当然,中国文人非常善于在诗歌当中显现“禅境”,王维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所以他才被誉为“诗佛”。难怪宋人直言“说禅做诗,本无差别,但打得过者绝少”,王维晚期的诗歌真正实现了“禅诗合一”。
王维已将由象内到象外之“空”“寂”“静”“闲”之美写尽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鹿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瞑》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
王维还将象之内外的介于“动静生成”之际的特色写绝了:
溪山雪霁图摹本(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