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到南

书名:路边书 作者:罗伟章 字数:173486 更新时间:2019-11-27

  一、哈尔滨的冰

  哈尔滨是最符合我想象的城市。每去一座城市之前,我都会对那座城市进行想象,并告诫自己:要带着热爱走近它。既然要去,证明跟它有缘。但老实说,许多时候,我的热爱都化为虚无。我从小县城见到的,和在大都市见到的,几乎都是一张嘴脸:一样的高楼,一样的色彩,一样的行色匆匆,又一样的寸步难行——一样的“与国际接轨”。是否真的“国际”了,我不知道,我单知道城市间的行走已失去了基本的意义,城市的个性消失了,更谈不上智慧。哈尔滨却不是这样。我以为,在中国所有的城市当中,“哈尔滨”几个字念起来最上口,我对它的想象,最初就源于念它的声音,平仄平的音节,使之中正而不古板,淡定而又充满生机。事实也正是如此。

  作为一个南方人,每次去北国,都给我一种雄浑感,雄浑是雄浑了,却少了润泽,少了可供品味的细节性指引,哈尔滨却偏偏从细节入手。岁末年初,中国南方遭遇了数十年乃至百年不遇的雪灾,哈尔滨却只是不太像样地下过两场雪,但这无法改变它作为冰城的那颗心。割人的风和封冻的大地,成为它的集体面貌,哈尔滨人跟季节一道,沉静下来,不急不躁,精雕细刻,将大自然的馈赠人格化,街道旁边的冰酒吧,中央大街、太阳岛和“冰雪大世界”里的雪雕,都各具个性地说着自己的话,捧出自己的灵魂。作为靠近俄罗斯的边地省会,其异域风情的建筑和淡青色的地板,诉说着过去的岁月,哈尔滨悉心保护着这段历史,但绝不虚构历史,同时它又深知,必须从历史的眠床上醒过来,站起来,只有站起来才能成为自己,才能张扬生命的激情;那些看上去冰凉摸上去却微带暖意的雪雕,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种生活,属于中国,属于东北,属于哈尔滨,无论乐不可支的老人与孩子,还是花国诸神以及嫦娥奔月的神话,都彰显着一种民族气派,让人切实地触摸到自己的根。即便是以奥运为主题的“冰雪大世界”,其天圆地方的整体构架,其对黄色和红色的偏爱,都是充分中国化的。这座最有资格“国际化”的城市,却因饱满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成为中国向世界推荐的十座城市之一。

  这是自信结出的果实。东北名人于庆成先生的雕塑,凡女人,无一例外都生着大乳,我想,他想要表达的,其实也就是对“源泉”的追述,也就是自信和力量。

  对一座城市的阅读,类同于对一本书的阅读,有些书让你惊喜,有些书让你安详。哈尔滨没让我惊喜,它让我安详。没什么可惊喜的,因为一切都自然而然——它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在外面走上几分钟,回到房间里,脸上就窸窸窣窣地响,那是冰在融化;那种弹拨而出的爽脆,仿佛不是冰在融化,而是有某种东西在脸上生长,根须欢欢实实地直往心里扎。松花......

免费试读已结束,支付¥17.50 购买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