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位是个很神秘的概念,比如日出东方,由谁首先界定?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特别执意于川东北宣汉县境内三条河流的名字——宣汉,宣扬汉之威德,由是可知其建县年代,十余年前,这个大巴山南麓的边地县,因发现中国最大规模的天然气田,被誉为“中国气都”;境内的三条河,名字简单得不可捉摸,分别叫前河、中河、后河;中河与后河,都发源于北部山区,前河发源于东北部山区,所谓前中后,如何确立?
虽不可解,但我相信,那绝非古人的随意而为,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故事和渊源。
20世纪90年代,在中河与后河交界处的罗家坝半岛,发掘出了古巴人遗址,出土文物显示,这里很可能是古巴国中心王都,文化叠层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是关于文明起源时期的重大发现,罗家坝因此成为中国巴文化地理保护第一标志,并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那三条河流的命名,也才揭开面纱,露出端倪。
《山海经》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即是说,太皞伏羲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始祖,伏羲第四代孙后照,是巴人的始祖。据此推测,宣汉境内的三条河,不是以方位界定,而是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正确的排序当是:中河、后河、前河。中河是中原河的简称,它之得名,是巴人为纪念自己的根脉;后河本该叫后照河,它之得名,是巴人为纪念他们的世宗;前河,则是前进之河——敌势汹涌,巴人在罗家坝那片膏腴之地无法生存,被迫迁徙,但他们不改勇毅,步履维艰,也要勇往直“前”。
巴人,或者说巴文明,在华夏文明中并不显眼,甚至可以说非常边缘,致使浩瀚的《史记》,也只在《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和《楚世家》中顺便提及,比如“楚自汉中,南有巴”,“西举巴、蜀”,“阴与巴姬埋璧于室内”,几无片言只语对巴做正面描述。但这并不证明巴不重要。据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先生介绍,华夏文明的起源,是满天星斗似的结构,缺失其中任何一块,对整个文明体系就说不清楚;何况,巴人是逐盐而居的民族,在中国最早学会制盐,中华地理对角线,中心地带也在秦巴山区。博学而谨严的司马迁,对此视而不见,除了巴人流动性强,文明不易保存之外,我觉得还暗含着他的某些理念。
我曾在小说《大河之舞》中写,那两条河流(后河与中河)得以命名的时候,世界还相当寒冷,冷冰冰的世界,却孕育出了一支滚烫的民族:巴人。资料显示,巴人不用文字,也不借助说唱艺人,只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