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入川建国后张献忠的一些变化

书名:张献忠传论 作者:袁庭栋 字数:125179 更新时间:2019-11-27

  在张献忠起义军走向失败的原因中,还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这就是张献忠入川建国之后逐渐受到封建地主阶级思想意识的影响,在执行政策和自己的行动中发生了一些变化,给整个大西军的事业带来了损失。虽然张献忠的变化和所造成的损失还不大,他还没有走上朱元璋的道路,但是必须看到,封建社会中的小生产者的阶级属性会变,农民政权的性质也会变。

  在各种史书的记载中,有的说张献忠“不识字”,有的说“稍通书”,总之,他的文化水平不高。作为数十万农民起义军的最高统帅,他必须有一批知识分子作为助手。在谷城时,就有生员徐以显、潘独鳌、王秉贞等人加入农民军,得到张献忠的信任。但后来起作用最大的,是桐城的破产地主、生员汪兆龄(又作麟)。据《纪事略》之载,“桐城劣生汪兆麟者,相传亦旧家子也。威宗时以犯卧碑(明代为生员所立的禁律——引者),桎梏囹圄。闻(献)忠犯江北,遂于桐城狱中结死罪重囚百人,杀狱卒,破狱逃出,奔降献忠,为(献)忠指画攻取之策,陈说图王定伯之谋。献忠喜得佳士,朝夕与俱,凡运筹帷幄,言听计从。”到成都建国之后,他是大西政府的东阁大学士、左丞相,“事皆决于兆龄。兆龄从贼久,与(孙)可旺辈抗衡。”费密:《荒书》。可见其权势之重。

  张献忠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不可能找到一种能适合农民革命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依样画葫芦,照搬他们过去受压迫时所痛恨的,但又是所向往的明王朝五府六部那一套,即封建政权的组织形式。那么,要组织和领导这些衙门,就必须任用那些有文化的、熟悉封建政权的组织程式和执政手段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旧官吏。所以,在大西政府的中央行政官员中,左丞相汪兆龄、右丞相严锡命、吏部尚书胡默、户部尚书王国宁、礼部尚书吴继善、兵部尚书龚完敬、刑部尚书李时英、工部尚书王应龙等八人,除王应龙一人外,其余七人全是明朝降官或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当时,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大西军高级将领长期率军在外作战,不在成都。张献忠就处于这些人的包围之中,朝夕与俱,事事共商,耳濡目染,必然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的种种影响。而这些明朝降官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或者是由于和明朝上层统治者发生利害冲突;或者是为了顺风转舵,投机革命,他们可以参加农民军,农民军也可以利用他们做一些工作,给以一定的地位。但是,当建了国,他们当了官之后,他们身上原有的那一套封建地主阶级的......

免费试读已结束,支付¥19.00 购买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