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大众化是指文学创作的读者对象是社会广大的民众,作品的内容是民众能理解的和感兴趣的,作品的形式是通俗的和民众喜闻乐见的,而它是适应广大民众的审美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文学大众化倾向自封建社会后期市民文学兴起之日即开始了。当封建制度为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之后,市民社会分解,市民文学也趋于没落了。欧洲自17世纪兴起的新文学,中国自20世纪之初兴起的新文学,它们明白易晓,优美高尚,艺术造诣很深,却难以获得社会广大民众的赏识与喜爱。都市通俗文学在欧洲和中国又以新的态势出现了,似乎证实了文学大众化已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西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得以恢复并走向繁荣,进入了后工业社会。通俗文化的发展促使通俗文学很快夺取文化市场的重要地位。美国著名批评家莱斯金·菲德勒甚至认为:艺术小说研究在信息社会是一种过时的学科,因它既不能提供这时代的总体文学环境,也解决不了文学的性质、功用以及内在技巧等技术性问题。参见彭晓丰:《后现代主义与通俗文学》,《浙江学刊》1991年第1期。中国因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致使通俗文学迟至20世纪80年代之初才渐渐发展起来。这引起了中国新文学研究者的注意。关于其勃兴的原因,学者们认为:
通俗文学并非一种短期现象,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在整个文学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只要人民群众中存在着不同文化层次和审美趣味,通俗文学就会继续存在下去,并将不断发展。问题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