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一个早已不新鲜的世界里
我们在此刻明明已经眨眼,过去也在不停眨眼,却在未来的时间里不能拒绝眨眼。
所有的一切都在重复,这世界乏善可陈。不仅是大范围内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不仅是在同一段时间内,人们的想法纵使表达方式有千差万别,却最终归结为有限的几种声音。在同一个世界里,在同一种方式的表述中,从开始到后来,也会不断地重复着相同、相似的步骤和内容。这种重复从单纯的、机械的复制开始,到复杂的、变化多端的平移,抑或遥远的关照——我们不能拒绝在这个不再新鲜的世界里的重复。
福柯曾经描述了四种相似性:适应(la convenientia)、仿效(l'aemulatio)、类推(l'analogie)和交感(des sympathies),非常恰当地概括了世界的几种。从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彼此交错影响的适应,到远处关照的仿效,再到由己及物,及人的类推,同时不断呼应着“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的交感。我们的经验不断地被摘取和释放,却不一定是知觉的,也可能是直觉与感官的。我们对于世界的第一感知影响了之后的一切,这就是我们自身经验的核心。而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与
130世界的相互适应与互动,造就了我们的外围经验。
侯孝贤讲的例子是:
你住香港住久了,脑子里就知道坐什么车到哪里,转什么车,很清楚,慢慢香港就清楚了,可能九龙也逐渐清楚起来。有这样的习惯和记忆之后,你去内地,去任何地方,在那边都可以很快用你的经验去延伸。……
这种经验建立在一个自我认知的幻觉之上,再从幻觉出发,将我们每个人的经验逐渐扩充到这个社会上面,就有了这个相似的世界构成。我们拥有太大量的信息可以分享与接收,新鲜的、有待发现的角落越来越少——于是只能照着自己所承受的世界与社会,再制造出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经验来,这种经验会被广泛地应用到其他的领域当中,因此我们得以生存。不仅是生活,还有文学作品,其他人去创造的作品,也该是盘踞在个人经验之上的,盘踞并发展于个人的系统经验。于是这个世界是个人经验的延伸所造就的集体感知的经验。问一句“我可以成为艺术家吗”?其实也是成为经验当中的一个经验。
与此同时,在精神上,人也不能抑制自身与他者趋同的倾向,在不知不觉当中就会将某些审美体系与文化方式套用给自己。作画作诗,当然模仿,甚至吃饭穿衣,也会依照自己热衷的某种情调去协调自身。人们在渴望从他人的认同当中得到安全感,认同的仿佛是自己的某种生活方式。这种安全感最根本的,是我们的生活。
然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