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壁画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历代画师的不断实践和锤炼,学习吸收藏区之外绘画的长处,融会贯通,使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五彩纷呈的艺术形式和丰富广泛的表现内容。壁画表现的内容有历史掌故、人物传奇、民间传说、藏医图解、星算占卜、宗教神话等,是西藏传统文化艺术花园中的奇葩,也是世界绘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一、西藏壁画的历史
藏族壁画源自洞穴岩画,主要表现有狩猎、放牧、战争和歌舞等场面,还有西藏本土原始宗教本教的雍仲图案等。西藏壁画的历史与唐卡发展历史紧密相关。
西藏出现精美的壁画是在进入了公元7世纪之后,其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开始于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当时藏王松赞干布与尼泊尔墀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通婚,引进了佛像和大批经书,修建的大昭寺、小昭寺对壁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后一时期约开始于公元10世纪,当时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使格鲁派发展成为西藏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西藏壁画艺术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极灿烂的成就,两个时期为壁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传藏王松赞干布(617—650年)继位时,在红霞中看见释迦牟尼、马头明王、度母、不动金刚四佛,便立即命尼泊尔工匠次巴将四尊佛像刻于岩石上,并绘有五彩,这是早期藏族壁画雕刻艺术的雏形。藏族历史文献《柱间史——松赞干布遗训》中记载了藏王松赞干布亲自选定藏族、汉族和尼泊尔画师在大昭寺墙壁上绘制壁画的故事。大昭寺主殿二楼回廊因绘满千佛壁画被称为千佛廊,这是西藏目前保存年代最为久远的壁画,它被视为西藏绘画的源头。
公元8世纪中期,藏王赤松德赞在山南修建了桑耶寺,在佛殿和大小回廊的墙壁上都绘满了壁画,极为丰富精美。可惜吐蕃王朝第九代赞普朗达玛大肆灭佛,桑耶寺的壁画受到严重损坏。
公元9世纪后期到10世纪前半叶,朗达玛的后裔远遁阿里,建立古格王国,并迎请印度高僧弘扬佛法,西藏绘画艺术得以重兴。因此古格壁画在西藏壁画艺术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古格壁画现存5000多幅,主要保存在拉康嘎布(白殿)、拉康玛布(红殿)、金科拉康(坛城殿)、贡唐洞(依怙洞)、杰吉拉康(大威德殿)、卓玛拉康(度母殿)及一些洞窟佛堂,密宗殿及为请孟加拉宗教大师阿底峡而修建的托林寺中。
元代时,西藏纳入中国版图,在元朝皇帝的大力支持下,萨迦王朝统一西藏,大力修建萨迦寺等寺院。因此萨迦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祖寺,曾是西藏政教与文化中心。这里藏有大量精美的壁画,最为著名的是绘于二层回廊的“曼陀罗”坛城壁画,它反映了佛国宇宙中心。它深深地影响着西藏后世绘画的题材和风格。
进入公元14世纪后,由于西藏佛教弘扬,修建了众多的寺庙,壁画艺术也得以更加繁荣,不同的壁画流派也在这时如雨后春笋般的形成。西藏壁画逐步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其题材变得更加广泛,出现了世俗题材壁画。风格也更为多样,流派纷呈,著名画师辈出。同时壁画融入了社会生活,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明清时代,西藏社会获得平稳发展,积累起大量财富,跟祖国内地联系更加密切,在中央政府大量施赠银两的情况下,寺庙建筑更是拔地而起,这也为壁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前景。
到了20世纪50年代拉萨罗布林卡新宫的壁画,就是在列参·索朗仁青、仲多·班觉杰布等主持下完成的。
在这些画师群里有一位来自青海藏区的安多·强巴,他吸纳了油画和国画的特点,敢于突破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罗布林卡新宫内的《权衡三界》、《二胜六庄严》壁画就是这位画师的杰作。
到了20世纪80年代,国家大力落实宗教和文化政策,拨出巨款保护和维修文物古迹和重点寺庙,为此专门成立了古建公司,公司聘请了“苏琼瓦”的著名画师乌钦·扎西次仁、乌琼·多布吉、赤列群佩、规桑朗杰、仁增班觉等人绘制壁画,授徒传艺,还有日喀则的西洛老人、山南的才旺多吉、昌都的洛桑西绕,都在这个时期绘制了许多著名的壁画。
除西藏以外,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的热贡地区,有许多藏族人继承着从宗教寺院传入民间的佛教绘画艺术,其壁画不但具有灿烂精致的艺术光辉,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公元14世纪时热贡地区的壁画得到快速发展;而到了公元17世纪时,其壁画进入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绘画技巧精湛成熟,色泽鲜艳华丽,笔法细腻而不琐碎。在北京故宫、北京白塔寺、西藏布达拉宫、西藏哲蚌寺、西藏扎什伦布寺、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卜楞寺等名刹古寺中,都保存有热贡艺人绘制的精美的壁画作品。作为藏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壁画艺术,将在雪域高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二、壁画的绘制
藏族壁画制作工序复杂,精雕细琢。并且在制作时首先需要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然后再依以下步骤逐步完成壁画的绘制。
第一,准备墙壁——在绘制壁画之前,先要用鬃刷在准备作画的墙面上刷一层红色的胶水。这种胶水是在熬好的较稀的牛胶中掺入少许“江笛”(一种红色的胶水)制成的。
第二,确定壁画位置——作画之前,要根据墙壁的高低宽窄按比例留出作画的位置,确定壁画的四面边框。同时明确作画内容,用粉兜打出对角线,找出画面中心点,确定画面人物和景物的位置。
第三,绘制壁画——着手作画,先要用炭条或铅笔勾草图,其中人物形象需严格按照《造像量度经》的比例勾画,这些工序由老画师完成。然后用毛笔根据之前炭笔或铅笔线条进行勾勒,这就是壁画的定稿了。接着要在线描的基础上敷色,并进行相应的渲染,以丰富画面的层次;之后还需再次用线条勾勒线和衣纹,为了使线描与色块和谐统一。此外还要经过“上金”和“开眉眼”两道重要的程序:某些部位经金银粉一提,整幅壁画便显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有的壁画还要用沥粉堆金的立体线条;开眉眼亦是绘制壁画的重要步骤,因为人物传神主要靠眉眼,画好了就能生动感人,产生美感。最后使用一种特质的琥珀硬笔将用金用银处抹平打光,至此壁画的绘制才算完成。
在绘制壁画时,其敷色顺序有以下规则:
①先染天空,多用蓝色,由浅及深,下浅上深。
②再染大地,多用绿色。
③再染云雾,主佛像的头上为云,脚下为雾,云雾多在白色上以浅蓝或粉蓝色沿着云雾纹线由深及浅的晕染开。
④接着染主佛像头和背后的佛光。
⑤头光圈即华光,其内圈多用石青或橘红色,外圈多用金粉铺。
⑥然后染人物衣服的深色部分和其他景物的深色部分。
⑦最后染人体的肉色和其他浅色部分。
第四,保护壁画——最后要在完成的壁画上刷以桐油或清漆。这样不仅使壁画表面平整光滑,呈现金碧辉光的效果,还可以防腐防虫,保护壁画免受损害。
三、壁画的特点
西藏壁画的特点是技法丰富多变。绘制佛像,须严格依照佛法定规,单线平铺是壁画常用的方法,成像庄严肃穆,体态匀称。绘制历史故事和风俗画,则笔法古朴细腻,多采用俯瞰式透视法,以几何结构描绘人物和建筑物背景,画面别具一格。所用颜料均为传统的不透明的矿物质颜料。与唐卡一样,颜料内均已调入动物胶和牛胆汁,为了保持色彩鲜艳,经久不褪。壁画的题材比唐卡广泛得多,反映征战、劳役、修建寺庙的故事画和民俗画多一些。
坛城梵文的音译为曼陀罗,藏语称“集阔”,有“中轮”“轮圆”之意。它源于印度佛教密宗,系密宗本尊及眷属聚集的道场,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必须供奉的一种对象。坛城原是印度教中,为修行所需要而建立的一个小土台。这个传统被密宗吸收,形成许多不同形式的曼陀罗。之后为了修行的方便,又把这种修行的场所绘制或塑造成具像的表征,以供修行者观像意会,这时的曼陀罗实际上已经成为宗教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坛城的外形都是正圆,中间有个“亞”字空间,在“亞”字型中间又有一个圆形,这一小圆形的中心,画一密宗佛像或密宗佛的法器或者写一个该本尊的梵文字头。“亞”字型的范围表示该金廓的密宗佛所在的神殿,四面有四殿门及有关装饰。曼陀罗有固定的象征模式,主要是印度教密宗与佛教密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修行禅定时所用的象征性图形。在象征着宇宙的曼陀罗中,有四面墙壁,墙上的四扇大门通向外部的世界;四面墙壁内的中心部坐着大日如来或者是观自在菩萨,处于世界之主的位置。四面墙壁的外部有一圈火焰光环,能起到驱散旁观者的不洁与邪气、保护内部的作用。外围的一圈金刚表示着启迪的不灭,莲花瓣则代表着净土的本性。
胎藏界曼陀罗中台八叶院内的佛像,由上方开始顺时针方向起,分别为宝幢如来、普贤菩萨、开敷华王如来、文殊菩萨、阿弥陀如来、弥勒菩萨、天鼓雷音如来、观音菩萨,中央为大日如来。现藏于日本京都东寺的被视作国宝的《两界曼陀罗图》就是平安时代初期公元9世纪绢本着色绘制的。
根据《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密教在诸尊集会场所的布置和宗教成就的次第方面,有《大日经》为胎藏界曼陀罗及《金刚顶经》为金刚界曼陀罗两部曼陀罗,分别呈显“原本是佛子的每个宗教人才都在上师祖佛保护栽培之中”和“金刚而不染的无上宗教成就需要教众学人自立自强以求”的涵义。在能够“即身成佛”的教义和教仪中,则有大曼陀罗、三昧耶曼陀罗、法曼陀罗、羯磨曼陀罗等四种。密教“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等五智和“身密、口密、意密”等三密,就以象征的形式藏在这些曼陀罗之中。
曼陀罗是宇宙图,表征出现而又转趋消灭的人生,代表宇宙全体。根据藏传佛教的宇宙观认为有三个宇宙,即外宇宙、内宇宙和密宇宙。
外宇宙就是器情万物,即天体轨道上的所有星球。它是无边无际的,现在科学把它形容为圆形,因为宇宙无边无际,远离中与边的划分,所以把它形容为圆形,因此坛城也是圆形的。
内宇宙:内宇宙就是身体。从客观的角度而言,身体里也有很多微小动物,由此可见身体是无数小动物的城市和房子;从密宗的角度而言,身体就是佛的宫殿,万物的聚集体。身体的身就是汇聚之意,是很多元素的结合体。
密宇宙:密宇宙就是心灵。
藏传佛教中,唐卡是僧俗都能绘制的,而曼陀罗则只能由僧人绘制。绘制曼陀罗的程序是绘者首先要得到上师的传法,或者收集到有关资料后找高僧大德灌顶和传法,经闭关修行后绘制,完成之后要请高僧们审看、甄别、认可,方才算一幅合格的曼陀罗。其中以沙坛的制作过程最为复杂、繁难,其寓意也最精微、高深、玄秘。
多数坛城是用七彩的沙子或岩石粉末、谷物这些非永久的材料用手捻撒而成,过程有严格的规定和细节要求,结构、位置、长度、名字等关键的地方绝不能搞错,一般都是由经过训练的僧人执行,当然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坛城边上还缀有锦缎作装饰,坛城有各种尺幅,大的一米见方,更大的坛城有五六平方米大小,色彩鲜艳,像一幅平铺的挂毯,又似精美的建筑模型,堪称宗教艺术一绝。仪式结束后,坛城会被故意毁坏,这些沙会被打扫干净并且倒进附近的溪流或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