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藏式装饰画

书名:E眼臧地行(卷七)藏族传统民间手工艺 作者:万果 字数:88011 更新时间:2019-12-10

  藏式传统建筑有着十分独特和优美的建筑形式与风格,与雪域高原壮丽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给人以古朴、神奇、粗犷之美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和鲜明的基本特点。在藏区,鲜艳美丽的装饰画随处可见。寺院、宫殿的建筑构件,白帐篷的围、顶,居民的灶房,山口、湖边的风马旗上,这些装饰图案无不精美,充满着吉祥的祝福之意。

  一、建筑装饰画

  藏式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雕梁画栋,在大门、窗楣、回廊柱头、藻井等建筑构件上绘有大量的吉祥图案。

  藏式传统建筑中,门楣、窗楣都施以彩绘,门板上常画有日、月、雍仲等图案。在寺院中,建筑装饰画更为精美华丽,寺院大殿的回廊柱头通常绘有精致庄重的图案,并镶嵌有各种精致木雕像,而藻井则更被装饰得繁复瑰丽。

  传统的藏式绘画在藏区随处可见,雪莲花、吉祥结、宝伞、牦牛、藏羚羊、麒麟等藏式八宝吉祥图案和藏族人心中代表吉祥的各种动物图像是墙面装饰的基本素材。

  藏族民居室内装饰讲究工整、华丽、亮堂,上至天花板下至与地板相接的墙角都采用雕刻、彩绘等艺术手段加以装点,尤其是横梁、柱头和大门等木结构空间是充分展示装饰才能的地方,在这里装饰效果尽其所能。此外寺庙重点佛堂,回廊墙壁上绘制彩画,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手段,而百姓居室内的墙壁上用绘制花卉、彩条来取得装饰效果。

  (一)柱头装饰

  在藏族居室中柱子、横梁位置显要,因此对这部分的装饰在整个室内装饰中至关重要。无论高雅精致的殿堂还是普通百姓的民居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进行合理装点以求庄严、堂皇、舒适的效果。

  就拿寺庙集会大堂的柱头、横梁来讲,装饰十分考究。天花板下的椽子木顶端整整齐齐地、略有间隔地排列在大梁上方,用彩绘的办法进行装点。椽子木至大梁之间夹着两道横杠,其上道用累卷叠函凹凸方格木雕处理,下道横杠用莲花瓣依次排列的雕刻或彩绘完成,这种装饰是约定俗成的,上下图案不能随意调换。横梁上的装饰大多采用填充连接长方格来进行。横梁表面划分大小等同的长方格,这些连接的长方格内或填写梵文经文,或绘各种花卉,用这样的手段装饰大梁。

  柱头与横梁之间是斗拱,藏族建筑对斗拱的装饰非常讲究。斗拱分两层,上为长弓,下为短弓。斗拱长短两弓本身形状要精心雕镂,其表面也用雕刻着色的办法加以渲染,以求良好的装饰效果。斗拱装饰有简有繁,最简单的斗拱形状为梯形,这种不加任何雕饰的斗拱多见于底层的储存室内。而寺庙建筑大堂、佛堂之类重要殿堂内的斗拱是经过精心雕镂的艺术品,尤其是斗拱长弓形状千姿百态,通常见得较多的有祥云状,此外还有各种花瓣状,其装饰效果相当强。除了斗拱形状的雕刻外,表面上雕刻各种图案获得锦上添花的效果。长弓中心雕刻佛像,两边及边缘雕刻祥云、花卉、整个斗拱表面显得饱满、大方。柱子、柱头也是装点的一个良好的空间,柱子形状有圆有方,也有部分多角柱。柱子最上面的部位或雕或绘花瓣,在下是长城箭垛式图案,这两样图案的下面是短帘垂铃式图案,所有柱头装饰图案基本上按此模式制作。除了雕镂精细的寺庙大殿柱头大梁装饰以外,大量的柱头装饰见于藏族民居室内。民居室内柱头大梁装饰的基本走向、风格与寺庙装饰没有大的区别,彩绘图案、颜色运用、布局结构,除了个别例外,大多与寺庙装饰相同,只是民居室内柱头大梁装饰多半是彩绘,几乎见不到雕刻。这是经济条件所限还是等级待遇不同所致,还不得而知。两者除了装饰上的简繁区分之外其余部分很好地保持了藏民族建筑风格的统一性。

  (二)门框装饰

  藏族建筑大门装饰十分讲究,从屋檐到门坎都用雕、绘的手段充分加以装饰。屋檐用两道方木间隔排列,上盖青石片和黄土筑成底小头大的形状,它不仅有美观的装饰效果,而且起到防水作用。屋檐下是门楣,门楣上彩绘各种图案,门框的木构件上雕刻莲花花瓣和累卷叠函凹凸方格图案,这种图案处理形式大部分民居大门大同小异。门板为单开式,板门为了加固起见上、下分层钉铁条。门板一般涂单一色,不作绘画处理。除了这些装饰以外,门相上挂短绉帘,门框左右边缘墙上涂两道黑色竖条,每年过年前短绉帘要弃旧换新,黑色竖条与粉刷外墙一道重新涂漆,这是一般民居门框装饰。寺庙门框装饰较为复杂,门楣的间隔方木上加一层雕刻动物头像的木雕作品排成一行,装饰门楣这一板块,门框木构件多则六七层,层层雕刻各种图案,可见其讲究程度。寺庙门板大多是对开式,用铁条包装门边缘,中间分层钉铁条,涂一层单一的颜色,特殊殿堂如扩法神殿大门门板上要进行绘画处理,寺庙大门讲究厚重、庄严。无论是民居大门还是寺庙大门,其装饰要求与室内梁柱装饰相协调,从颜色的运用到雕刻内容都要做到这一点,以保持内外装饰效果。

  此外,由于藏族地区独特的环境与气候,藏族除了住宅房屋外,还备有各式帐篷,如黑色牦牛毛帐篷、黑顶白围帐篷、帆布和白布帐篷等。

  白帐篷的样式和做工极其讲究。其样式可分为三角形的、方形的或圆形的不等,无论哪种样式,帐篷的四周和顶部都用蓝色或黑色的布料缝制出各种精美的吉祥图案,其中八祥瑞图最常见,另外还有龙、凤、扁鼠、十相自在图等。同时,白帐篷还搭配遮凉顶、围栏等物,美观又实用。

  在一年一度的赛马会上,各家各户将准备好的帐篷搭在草原上,在高原蓝色天空的映衬下,缝绘有各种吉祥图案的白布蓝花的白帐篷星罗棋布,格外美丽。

  二、灶房画

  藏族敬畏灶神,在他们心中,蝎子是龙女的化身,是藏民族的灶神。走进西藏民居,特别是农家的灶房,常会发现黑黑的灶壁上画着白色的蝎子,旁边还画着一些星星点点的图案,并写了不少敬语和吉祥话。藏族人每次搬家首先要将新居的厨房打扫干净,然后在灶屋墙上画好蝎子像,写上吉祥、祝福之词语,再选吉日搬迁。有的人家还在新修的灶壁镶上红白石子,并组成吉祥图案。每逢藏历十二月三十日,家家户户都用白色颜料(糌粑或白土)重新点绘灶屋墙上的图案。每年望果节的第一天,人们还会首先煨桑,祈求神灵护佑地里成熟的农作物粒粒还家,然后再到地里将农作物各采一束扎起献给灶神,祈求灶神保佑粮食丰收,全家平安。

  在藏族民居的灶房里,还有一种特殊的灶房画,是用糌粑面在自然烟熏的灶房黑色壁面上即兴制作的图像。灶房画的作者多是操持家务的藏族妇女,她们用酥油捏成小圆球,然后贴塑在灶房火塘正壁、水柜壁面和厨房象征灶神的柱头上。其图案大多造型简练、对比强烈、质朴自然,有一种纯真的意趣。灶房画的题材以神像、文字类咒语、吉祥图案和瑞禽灵兽为主。神像类主要有龙女化身的蝎子造型、骑白狮的财神毗沙门天王像和绿度母等。文字类主要有吉祥语、经咒、六字真言等组合的艺术体。吉祥图符类主要有常见的吉祥八宝图、和睦四瑞图、七政宝、海螺、日月、宝贝、乐器、奶桶、雍仲等。瑞禽灵兽主要有驮有三宝的宝马、展翅的大鹏、宝象、孔雀等。

  三、风马旗

  风马旗是西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的藏族聚居区以及尼泊尔、印度、不丹,人们随处都能见到一串串、一丛丛、一片片以经咒图像木版印于布、麻纱、丝绸和土纸上的各色风幡。风马旗又称为呢嘛旗、祈祷幡等,或音译为隆达,是指在藏传佛教地区的祈祷石或寺院顶上竖立以各色布条写上六字真言等经咒,捆扎成串,用木棍竖立起来的旗子。因布条上画有风马一只,寓意把祷竖立起来的旗子。因布条上画有风马一只,寓意把祷文藉风马传播各处,故得名“风马旗”。当牧民们路过这些地方,都要下马致意,从右向绕一圈。

  关于风马旗,有着很多种美丽的传说。最常听到的有两种,一种是:当年佛祖坐在菩提树下,手持经卷闭目思索时,一阵大风刮来,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经书。它们在风力的作用下,碎成了千万片,被风儿带到世界各地,带到了那些正在遭受苦难的劳苦大众手中。凡是得到佛祖经书碎片的人都得到了幸福。人们为了感谢佛祖的恩赐,便用彩布制成三角形,上面印上经文和佛祖的像,把它挂在风吹得着的地方,以求消灾祈福,祈求平安。另一个传说是:一个藏族僧人在印度取得真经,回来的路上过河时把经书弄湿了,他把经书全摊开凉晒,自己坐在一棵大树下打坐入定。突然间,天地响起法锣、法号,阵阵梵音回荡,微风拂面,天宇盘旋。僧人感觉浑身通泰,大彻大悟。他微微睁开眼睛,原来一阵风起,刮得经书满天满地满河面。据说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僧人的顿悟和颂扬佛经,就把经书印在布上,直接挂于天地之间。是那些飘扬在风中的彩旗天长日久便成了如今祈祷用的经幡。以此来表达他们对上天的虔诚和敬意。故而风马旗成为藏族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亦是藏族本教与藏传佛教互相融合后文化精神的外化象征。

  风马源于一种原始祭祀文化,主要由对动物魂灵的崇拜而来。最初的风马是直接将羊毛系挂于树枝草丛,如今在大大小小的玛尼堆上仍可看到牛羊头颅等物。

  常见的风马旗多由布制成,也有用麻纱、丝绸及土纸的。风马有方形、角形、条形等,通常为10—60厘米不等的长开或正方形。风马小可到一条一缕,大可到整匹整幅的棉布,或串挂于绳,或随意抛洒。劲风吹拂之时,成片成串的风马在蓝空、雪山及明湖的背景中漫天飞舞。

  风马旗的颜色分白、黄、红、绿、蓝五种。民谣中唱道:黄幡象征自现莲,红幡象征雨调和,青幡象征后裔长;红幡插在草坪上,如鹿角光耀眼;红幡插在屋顶上,如红火永兴旺……布的颜色在这里是有明确的寓意的,即所谓西赤、东青、南黄、北绿的宇宙四方之说。在藏族人心目中,白色纯洁善良,红色兴旺刚猛,绿色阴柔平和,黄色仁慈博才,蓝色勇敢机智。

  因为色彩的象征涵义,故而农家过年在房顶换插五色经幡时,也有搞得十分简化的,仅在一根分叉很多的树枝上,从上到下分色系挂单色布片,布片上并不印上图像,一种色布横着排列系挂五片。故而五色风马经幡,是完全表征着天地万物众神。五色彩箭、五色空行母、五色毛线和四色护法神等,都与此种象征意义有关。

  常见风马旗的图案中心大都为一匹矫健宝马,马背上驮着燃着火焰的佛法僧三宝。四角环刻着可以排除消极影响的四尊保护神,它们是象征深刻圆满的金翅鸟,象征穿透力的龙,象征警戒状态的老虎和象征胜利的狮子。这种构图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寓意五行循环往复、生命经久不息。另还有佛像、八宝吉祥和佛经等图案,一段或一句经咒散置其间,图与文相映成趣。它们大多由木刻雕版印成,但也有用石刻版和金属刻版的。本教认为:风马中的五种动物象征人类的五种组成部分,即马象征灵魂(或吉祥),鹏象征生命力,虎象征身体,龙象征繁荣,狮象征命运。

  常见风马旗的材质有三类,一类就是布印“风马”旗。它是在长方形、三角形或正方形的各个单色布片上印刷上红色或黑色的拼图和经文,大者二尺余,小者尺余不等,主要用于悬挂或插挂。每五色为一组,数组为一挂,视环境地势需要,可长可短,长者达百米以上,短者犹如片片活脱鲜亮的小彩旗,插于草原帐篷、农家宅院、城乡居民的屋顶上。仅以插于每户藏家房顶的经幡来说,每年都要换新。换新的日子是根据藏族历算。选择藏历新年初一过后的某个良辰吉日。这天早上太阳刚升起照到房顶的时候,全院老老少少,都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楼顶上,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而欢乐的换插经幡、祭神、祈福的“托散”仪式。

  另一类是纸印“风马”片。主要用作对天神、山神、赞神和龙神以及佛事祭祀活动时祭献抛撒的吉祥物,也可作为供奉物成组悬挂或张贴于室内外。大者尺余,小者仅几厘米。最常见的就是风马图像印在四五厘米见方的纸片上,这种风马纸片成千上万地印制,它也作为一种祭祀用品,煨桑时撒在喷吐飘飞的烟缕上,随着香烟飞升起来。每逢宗教节日,在所有大小寺庙包括拉萨大昭寺前的煨桑灶旁,往往是风马纸片到处飞舞,飘落积存在地面上就是厚厚的一层。第三类就是各种经幡,根据色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黑色或朱砂色将经文图符印制在整匹白布上;一类是同“风马旗”一样,在蓝、白、黄、红、绿布块上用经文图符相间组合的经幡。

  逢年过节人们都要插挂五彩风马旗,象征着天、地、人、畜的和谐吉祥;逐水草而居的牧人,每迁徙一次,搭完帐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系挂经幡,以祈得周围神灵的许可和福佑;朝圣者结伴跋涉荒漠野岭,也一定扛一面醒目的风马旗,祈求免入迷途遇灾难;江畔湖边人们遍插风马旗,以示对树灵水神的敬畏与供奉;生活于莽林峻岭间的人们高悬风马旗,以示对山神岩神的虔诚与供奉;在圣迹古刹张挂五彩风幡,表示对神佛祖魂和选取哲贤圣的崇拜与礼赞;阳春三月开犁播种,耕牛的头角上一定插挂风马旗,那是向土主地母致敬和祈祷,祈望五谷丰登;山河路口张挂风马是希望舟车无碍;天葬台附近张挂风马则是超渡亡灵寄托哀思等。风马旗还有一项不易见到的功能,即遇有活佛尊者圆寂,家家户户须将房顶上的风马旗置放倾斜,以示致哀。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