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说来,《周易》就是位居群经之首的《易经》。《周易》原是历经西周很长一段时期才形成的占筮典籍(故无具体作者姓名)。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肇发于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的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到了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承袭了孔子对周易的注解,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现正争论始皇有无此举动)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随着朝代的更迭、对其著述的渐多,周易竟成了随历史演进而动态丰满的庞大知识体系。
其实,由64卦(这里的“卦”,相当于其它古书的“篇”或“章”)组成的《周易》,其基础却是八卦,分别叫乾、坤、震、艮、坎、离、兑、巽,每个卦形都由一长横(—,代表“阳”)和并排的两短横(––,代表“阴”)经组合取三种排列(上下结构的“三叠”)而成,这样,23=8卦,例如上下结构的三长横“”表示“乾”,三叠的并排两短横“”而为“坤”,等等;两层的三叠卦形就变为82=64卦了,例如两重的三长横即上下结构的六长横就构成“”,也就是“乾上乾下”卦。然而归根到底,它们的基本符号原就只有一长横“—”和并排的两短横“––”这两种。就像颜色红、绿、蓝构成了万千色彩、音符0~7组成亿万曲调的道理一样,这两种符号就构成了《周易》一书的卦形符号体系。历朝历代对它们的解释那可就百花齐放了。就是说,这卜筮,不管是唯心的还是机械唯物的(每个卦形早已有不变的解释,上一世纪与下一世纪对同一卦形的解释似是相同的,是故笔者称之为机械唯物),只要不是信口开河,坑人蒙人胡弄人,不同卦形都会有其不同解释,即有着不同“解密密钥”的。
历朝解释《周易》的著作计有两三千种,流传下来的也有近千种之多。由于《周易》藏谜无数,所以历代见仁见智者千人千调,认为《周易》是卜筮之书、哲学著作、历史典籍的大有人在,以致自汉朝始,为使研究不陷入迷宫,不得不把周易系统分为经(亘古不变的权威著作)、传(指传授)、学(对“经”的解释和著述),故有《易经》、《易传》和易学(非书名。近年出版的“易学”显然不是古本)之别。经部的原名就叫《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和功用等方面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