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信之谜

书名:破解密码化的中国文化 作者:钟卓燊 字数:192568 更新时间:2019-12-11

  1.天书

  1)“女书”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发现了多年流行在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一带的“女书”或叫“女字”。经认定,这是记录流行于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省交界地区(为历朝人员的流放地)一种“土话”的文字,该土话属于汉语方言。

  它的奇特之处有:一是已发现的“女字”大约有700个单字,仅流行于上述地区的妇女中间而不通用于男界;二是“女书”符号通统作菱形倾斜,多为自左上而右下的走向,看似与甲骨文有很深的亲缘关系(见图6);三是“女书”全都为手抄本,多是装订统一的布面纸书,也有布帛书或是扇面书,且因是手抄而又要作为殉葬品,故多为人死书亡;四是其偏旁并不像汉字那样有表意作用,而是越过了表意阶段、形声阶段就直接跃入了表音阶段;因而这第五就是,它既不同于汉语属于音节文字,也不同于日文假名那样属于音符文字,学术界只好定义它为“音符音节文字”。

  有了这700个“女书”单字,据说不用再借用汉字就能记下当地“土话”了。创此“女书”的目的,据传是作为闺中的自娱工具——将生活的苦楚艰辛通过“女书”的传教、传唱在闺中流传开来。通过说或唱,倾诉完苦处之后,当可排解心里的郁闷。长歌当哭,信其不谬。当然,它还有传递姐妹间情谊、相互慰籍等功用。

  有关它的起源与沿革等问题目前尚无定论,有说它创自受宋钦宗冷落的西宫娘娘胡秀英,也有说它源于清代中期、兴于清末民初而衰亡于上一世纪30年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女书”是颇具密码功能的“天书”。

  2)“水书”

  “水书”是黔南与桂北一带少数民族水族人用的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种古老文字符号。水族人将它称为“泐虽”,“泐”即文字,“虽”即水家,意为水家的文字或水家的书。至今,专家们已收集到水书古文字1400多个。水族古文字由三类组成:一是图画文字,二是象形文字,三是借用汉文字,其中有一些是反写、倒写、加笔、减笔的汉字。

  据介绍,甲骨文之前,水族古文字就已存在,现已从水书中找到夏陶神秘符号。水书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等文化信息,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有关专家认为,水书相当于汉族的《易经》,内容博大精深,是水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于殷商时代的水书,其记载的内容也可称为“殷商时期巫文化的活化石”——时至今天,原始宗教仪式在水族社会中依然占有重要位置,而殷商时代巫文化之所以能在水族世代传承,就是依赖其特有的文化载体水书。贵州省荔波县档案局局长说:目前该馆已“收藏6000多册水书,还有4000多册没有注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可能还会不断发现水书古文字。”

  据说,水书因宗教而产生,分为白水书和黑水书两类。白水书用于嫁女、迁居等的选吉日;黑水书则用来诅咒作恶之人——通过生辰八字找出对应的凶日,然后用相应的方法诅咒。水族人要先立志当巫师,后才学习水书而成为“水书先生”。至今,水族古文字在水族社会中,仍然具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对写有水族古文字的水书,哪怕是一张纸屑,人们都不能跨之、坐之、踩之。然而,现在还识水书的人已不多,而且识者尽是70岁以上的老人。

  目前我国已开发了“水文字输入系统软件”,还出版了中国首部《水书常用字典》。2006年,“水书”已被列入中国首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名录和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透露,目前贵州省有关政府部门正在积极创造条件,期望能将水书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非物质遗产保护。

  3)东巴文

  云南丽江地区发现的纳西族古代象形文字东巴文同样是“天书”。据说它与甲骨文字也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它不仅有象形文字,更有接近图形图像的符号,因此该文字符号体系中藏有“天书式密码”,现代人难于识别和辨认,例如它有各种动物之头配以人体的画面(牛头人身、蛇头人身等),不知读成何字,但这些画面的比例准确、线条粗犷,因而给了人们有关我们祖先生活、劳动和创造的无限遐思。据说,美国哈佛的燕京图书馆收有600余册这种东巴文“天书”,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图书馆也都藏有纳西族古代象形文字图书。

  4)苍颉书

  在中国汉族书学史上,一直存在着神奇的谜:《苍颉书》与《夏禹书》到底是汉儒刘歆的伪作呢?还是远古流传下来的真迹?宋太宗淳化三年编印的《淳化秘阁法帖》收录有这两件作品。

  据说,刘志一先生经过多年研究,“破译”了其中“密码”,他发现《苍颉书》里的28个字是用古彝文书写的一段祭祀经文,直译的意思如下:“一妖来始,界转鸦杈,祭神青脑,祸小马念,师五除扫,幡斋解果,过鼠还魂。”意译则含义为:“一群妖魔刚来到,树上乌鸦满天飞,割青宰羊祭山神,念经消灾骑马归;五位经师施法术,做斋完毕魂幡回,消灭鼠精魂归位。”其内容据说与《淮南子?本经训》所载的“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夜鬼哭”的意思基本一致。

  5)夏禹书

  据说,《夏禹书》不是纯古彝文,也不是纯甲骨文,所以其中的“密码”更为艰深,比《苍颉书》更难释读。它共有12个字,其中5个用的是古彝文,7个是用汉甲骨文,两种文字混合使用。经过专家反复推敲,说是直译如下:“生地喦子,留皮齐芚,新尚往还。”意译则为:“生地聂子,堕进齐春,欣尚往来。”用现代白话翻译则意为:“荒野聂人,到了春天,喜欢往来。”全文所记述的内容是关于聂人的生活习俗。《夏禹书》混用两种文字,说明夏代文字的复杂性和汉文字形成过程的原始形态,旁证汉文字的形成当从夏代开始。

  方块汉字的产生本身就是“谜”,由它派生出来的文字也有“谜”,说不准我国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字符号也是“谜”。上述文、书的疑惑就是汉文字或少数民族文字藏“谜”的证明。这样看来,在我国各民族的文字中,即便在其中研究得最为透彻的汉字中,也还有许多等待挖掘和待解的迷惑,还有许许多多等待解开的“密码”,因而有许多待寻的解密“密钥”。

  2.私信

  1)树叶信

  我们的祖先曾用聚石粒、刻木、结绳等方法,作为记事或联络的工具。据报载,云南省景颇族山区至今仍然流行着称为“莱嘎仲明”的树叶信。这是用植物的叶子或种子“编写”而成的“信件”。发信人把自己要说的话用其本群体公认的、表示相应意思的叶子或种子按顺序联结起来,再用篾丝扎成一束,送给收信人“阅读”。这样,当姑娘拒绝小伙子的求爱时,她“写”给小伙子的“信”可能会是:酸枇杷叶两片(寓意是“你说了这么多”),加上野枇杷叶(真义“也是空的”),再加上白果树叶(“算了”),又加柏枝叶(“你走你的”);姑娘也可能这样“写”道:芋头叶黑碳(“说得很多”),加上香菜(“呸,真臭!”),再加麻杆树枝(“算了吧”)。

  由此看来,局外人截获这样的树叶信是很难破译的。若无其它“已知条件”,不管投入多少计算资源,也不管花费多少时间,由于无从下手,最终恐怕也是难明真义的。据说已发现有50多种树叶可用来“书写”景颇族人的树叶信,云南博物馆的收藏品中收集有好些这种树叶信。

  今按,我国古代确曾有以赠送花椒、芍药、枫叶,荷包等来表示爱情的古老风俗。至今,少数民族中还保留以树叶信或以物传情的习俗起码有:

  景颇族的小伙子最常以“芭蕉”叶作为“情书”,系上彩线,向姑娘表示爱情;若用“今通”叶,那就表示“从今天起我们就是朋友”;要是用“混哈”叶,表示“请你放心,如果出了什么事,由我负责”;把“辣椒”送给朋友,表示有困难求援。

  而哈佤族青年如果把一片“得郎”树叶送给心爱的姑娘,则表示约请她赴会。哈佤族小伙子要是送出火药或铅弹,那么表示要打仗了;如果送的是一块结晶的方盐,中间钻个小孔,那就是困难已经解决了。

  僾伲族男女青年把花束当作情书传送,单朵表示没对象可以相处,双朵表示不同意相处(意为已有对象或没看好你这个对象,即送双朵花意为婉拒)。此外,还有用各种动作、手势、呼号、打击响器、点火、放水等方式来表达不同信息的。

  而藏族姑娘向男方赠送彩色靴带,传达了她倾慕男方的信息;男方“抢”女方头帕,表示爱慕女方;男方若是在媳妇回娘家骑的马的尾巴上拴扫帚,意为“扫地出门”;赠送哈达,则传送尊重、爱慕之意,等等。

  所有这些,局外人都难于明了其中真义。倘若在相应少数民族中生活多年,应该可以轻易破译它们,但要是孤立地刻意去模拟、仿真或计算“今通”叶、“混哈”叶、“得郎”树叶等,岂不是“密码”依旧?如此这般,何处才是“可懂”的“彼岸”?

  2)馍章信

  藏族有一种特殊的信息符号——馍章。解放前,大部分藏区尤其是农区的每家每户都有一枚有别于其它人家的馍章。所谓馍章,就是盖在烧馍上的“印章”。“印章”上刻有标志吉祥的“卐”、“时轮”、“花益”(极细纹路组成的一种图案)等图样。想向离开村寨的亲人讲述家中情况时,只需托顺路的人带去一个烧馍就行。馍章在烧馍上印得深,说明家中安然无恙;印得浅,表示家中虽有小问题,但无需操心;没有盖馍章,则说明家中出大事了,外出的亲人应该即刻回家。

  各家各有唯一识别符,这在旧时汉族村庄也流行——同一村庄的汉民各家,不管姓甚名谁,只要是独立门户的,都有自己家的“号”、“号记”或“记号”,同村各家的“号”不能相重复。各家就把自己的“记号”用毛笔写在自己的诸如箩、筐、犁、耙等农具上,再涂上桐油,以防雨淋水洗给弄模糊了。这样,在农忙时的互帮互助中,写有我家“益记”、你家“和记”、他家“仁记”的犁耙箩筐即使混在了一起,末了也能分清哪些东西是谁家的,丢了也还能找回来,但据笔者所知,汉族的这种“号记”似乎只有辨认作用,而无传信功能。

  不同藏民家的独特馍章,就是辨识该户人家不同于其它人家的识别符,具有唯一性。这有点儿像保密通信里的数字签名,即像社交场合里的个人私章,作用不难理解。然而藏族人家的馍上有章无章、章印得深与浅,各都传达了特定的意思。显然,这藏族馍章的功能要多于上述汉族家庭财产“号记”的,显见了藏族同胞的聪明才智,局外人很难区分馍章印得多深才叫深、多浅才叫浅,也难于“计算”出印深印浅的含义。

  3)“散羊毛疙瘩”信

  云南宁蒗和四川木里县的普米族人,旧时曾经使用一种叫做“散羊毛疙瘩”信作为通讯联络信号。所谓“散羊毛疙瘩”信,是一种原始意义上的“信函”:用一条长约一尺的细羊毛绳,一头系上一小截木炭,表示“十万火急”,若系上两块木片,则表示“同心协力”,倘系上三根鸡毛,就意为“视死如归”,要是绑上四个辣椒,便表示要“狠惩敌人”等等;另一头打结(当地叫“疙瘩”),表示期限。若在毛绳顶端打三个结,表示三股敌人已向村寨扑来,希望接到信号的村寨在三日内派人来支援;若打两个连环结于毛绳顶端,就表示敌人分两路进攻,请求援助者务必在两日内赶到;若只有一个结,则表示情况非常危急,收信者应立刻奔赴求援的村寨。在当时,这种“散羊毛疙瘩”信是普米族群众反抗土司或官家,加强本族团结的一种手段。

  木炭、木片、鸡毛、辣椒以及与它们相配的数量,散羊毛疙瘩打结的位置及其数量等,这些都是密本式密码,它们是一一对应的。不知普米族人当时面临的形势,没掌握普米族人的“密钥”,怕是不易破译出“散羊毛疙瘩”信的真实意思来。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在漫长而艰难的世世代代生活长河中,肯定各自都会总结并传授有关本民族生活、生产、社交、战争等等各自成败的经验和教训,在生存环境险恶、交通困难闭塞、信息传播迟滞不便的条件下,应当还有许许多多密码式的信息表达方式(不限于“密码信”),例如可能还有“基于密码”的形体语言等,可惜笔者限于生活阅历窄浅,对兄弟民族的信息表达和传送手段了解极端有限,无法向读者奉献更多。

  4)见图识数信

  从前有个识字不多但非常聪明的船夫,快过年了他因事不能回家,便托人顺路捎100元钱和一封信带给家里。那个被托捎信的人却将信偷偷拆开,只见信笺上画着一幅画:8只八哥和4只斑鸠,但只字未提到钱的数量。于是,他只给船夫家50元,另外50元钱竟捂在自己腰包里不拿出来。可是船夫的妻子看了信后对他说:“你带回来的应该是100元。”那人不觉一怔问道:“你有何根据?”船夫的妻子指着信笺上的画说;“8只八哥,八八六十四;4只斑鸠,四九三十六,合起来不正好是100吗?”那人听罢哑口无言,只好红着脸交出企图黑吃的50元钱。

  不难看出,这是寓数于画的哑谜即“密码”:在图画中,八哥和斑鸠的名称以及它们各自的数量,就是解开谜底的“密钥”。那个企图黑吃的人盗铃而将耳朵捂住,以为船夫的妻子发觉不了,殊不知船夫夫妇为了“财产保全”早就约定了解密“密钥”!

  5)画圈信

  清代梁绍壬曾讲过一个故事,说是有个姑娘给恋人寄了一封情书。信纸上不见一字,满纸只是画了圆圈,有单圈,有双圈,圈圈套圈圈,情人看了莫名其妙。有一位“好事者”看后填了一首词,破译了谜底。词曰:“相思欲寄从何寄?画个圈儿替。话儿在圈外,心在圈儿里。我密密地加圈,你须密密知侬意: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整圈儿是团圆,破圈儿是别离,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把一路圈儿圈到底”。情人读罢,这才恍然大悟,喜不自胜,窃谓此姻缘是好姻缘!

  可以说,书信中的圈圈套圈圈就是待破的“密码”,至于圈圈含有什么意思,就全靠读信者去想象和体会了。这有点儿象游览湖光水色或山岩溶洞时的情形:导游管那挺立的石柱叫“擎天一柱”时,你不妨称它为孙悟空的“定海神针”——全靠你的想象了。所以说,“意会”就是解读画圈信的密钥。

  6)空白信

  《随园诗话》中记载,清代青年郭晖远从远方给其美貌妻子寄回一封家书,其妻拆信一看,却是一张白纸。新婚远别,一日三秋,妻子太想念丈夫了,便回诗一首:“碧纱窗下启缄封,尺纸从头彻底空,应是仙郎怀别恨,忆人全在不言中。”这种白纸“密文”,用现代技术确也无从破译。《诗话》称赞郭晖远的空白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是心无灵犀、不得要领(“密钥”),还会误认为是一纸休书哩(有人认为这本是丈夫粗心大意,错封了信纸而引出的佳话)。

  《喻世明言》第三十五卷中的“错封书”也有类似内容,不过发信人变成宇文绶,诗句也变成:“碧纱窗下启缄封,一纸从头彻底空,知汝欲归情意切,相思尽在不言中。”

  7)问答信

  据传,解放前我国的某作家(忘其姓名)逼于穷困,给出版社寄了一封信,询问稿费寄了没有,信笺上只有一个“?”。编辑马上复了信,信中也只用了一个“!”(寓意“已寄了”)。也有说这故事是发生在法国作家卢梭身上的。这算是情景会意式密码信。

  无独有偶。1932年秋天,著名作家老舍收到时任北新书局的《青年界》编辑赵景深的来信。打开一看,信中只有一个被圈了起来的“赵”字。老舍马上心领神会:老赵被围,速发救兵。就是说,《青年界》发生稿荒,应赶快写稿救急。根据赵景深是著名戏曲史研究家的身份,老舍立即以赵的“专业”,创作了短篇小说《乌袄先生》,随稿寄去一封用戏曲形式写的短信——

  景深兄:

  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

  啰!马来!

  “参见元帅。”

  “带来多少人马?”

  “两千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

  “后帐休息!”

  “得令!”

  正是:旌旗明日月,杀气满山头!

  祝吉!

  弟舍×月×日

  这多么像一出戏剧小品!多么幽默风趣!信里圈中的老赵求救,老舍以“戏”代信,这一来一往,真妙趣横生,难怪会成为文化界的一桩趣闻。若不了解两人的背景,不置身于当时情景(都是“密码”),并非太容易理解“老赵”为什么“被围”、他要的是什么样的“救兵”、而老舍这位“小将”是如何施“救”的,这种即景式趣味密码信很有韵味,您不这样认为么?

  8)数字信

  ⑴文君信据传,相如琴挑卓文君之后,曾在成都一起度过半年蜜月。不久,他便只身到长安谋官求富贵去了。

  漫长的五年过后,踌躇满志的他才仅给文君发出了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而少亿(“意”)的信——显然是一封密码信。文君阅后哀怨不已,当即复函: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锉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思,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难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遇冷雨,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水流,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据说,司马相如读信之余,愧疚有加,赶忙派人接文君到长安相聚了。好不容易才终成眷属的两人情笃如初,百年偕老。

  如果真有这回事,还算司马相如找回了“良心”,而卓文君智破数字信的举动,正是将“良心”驱回司马相如躯体的“赶魂幡”。

  ⑵何月仙信何月仙信虽然明显脱胎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事例,有摹仿因袭之嫌,但察其故事、观其全文,也算有所发展创新,故收录在此。

  话说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载墒,15岁时因其父亲郑王被人诬陷入狱,他便在怀庆郑王宫外筑土室,“席蒿独处”,发愤研究律学、数学、天文学、计量学、音乐学和舞蹈等,凡一十九年,后来终成明代著名的科学家,也是散曲大家。父王冤狱平反之后,他已快35岁了,这才给分别了19年的情人何月仙寄去一封奇怪的密码信,信中只有两行数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远在江西抚州的何月仙收到渴望已久的信后,急忙开看。顿时,何小姐百感交集,激动、怨艾、怪罪、期盼的心情一股脑儿齐涌心头。只见她略一沉吟,提笔展笺,就用这两行数字,写下两首长短句:

  一别之后,二人思念;三月等来四月盼,谁知一等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九夜写完,十里长亭我望眼欲穿。百思念,千思念,万般无奈叫丫环。小丫环,你参言,十万火急把信传,要花百万银两送差官。临行前,有嘱言,千万要你亲阅览。亿(忆)往昔,情深似海,翘首望,早日花轿抬月仙。

  亿(忆)当年,青梅竹马,两情深远;离别时我言语千万,百万家财,不求不恋;十万针线做成了衣帽罗衫,好寄托万语千言,相思百日常挂牵,少女心事十(实)难言。你离去却忘情九霄云天,只年年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根弦,六根断,好比冬日五更过了天更寒;四月麦黄我梳妆懒,难道你不知三月桃花正鲜艳:载墒呀,盼望二人早见面,一齐拜地又拜天。”

  载墒看后大喜,急忙操办洞房花烛事,二人终成眷属。

  若历史上真有其事,则卓文君、何月仙是以她们的“意会+想象+文采”为钥匙(密钥),用她们出众的才情巧思和文采,折服了她们各自的夫君,这才打开了幸福婚姻殿堂之门(对何月仙而言),或挤撑开夫君将要关闭的爱慕少妇的心扉(对卓文君来说。司马相如之所以给卓文君写了数字绝情“密码”信,保不准有“包二奶”之想)。

  9)药名信

  前些年,安徽省潜山县青楼卫生院汪济先生曾用中草药名写了一封《致在台友人》信。此信运用了比喻、对偶、双关、对比、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造景设情,组串了六十一味中草药名。信文构思精巧,文采飞扬,又兼情真意切,风趣生动,一时影响很大。现引录如下以飨读者——

  白术兄:

  使君子东渡大海,独活于异乡生地,如浮萍漂泊,牵牛依篱,岂不知母亲思念否?今日当归也。家乡常山,乃祖居熟地。春有牡丹,夏有芍药,秋有菊花,冬有腊梅,真是红花紫草苏木青,金樱银杏玉竹林,龙眼蛤蚧鸣赭石,仙茅石斛连钩藤。昔日沙苑滑石之上,已建起了凌霄重楼,早已不用破故纸当窗防风了,而是门前挂金铃,悬珍珠,谁不一见喜?家中东园遍布金钱草、益母草,西苑盛开百合花、月季花,北墙爬满络石藤、青风藤,南池结有石莲子、芡实子。但见青果累累,花粉四溢。令尊白前公,拄虎杖,扶寄奴,踏竹叶,上莲房,已是巍巍白头翁矣!令堂泽兰婶,虽年迈而首乌,犹千年健之甘松也。唯时念海外千金子,常盼全家合欢时。勿恋寄生地,愿君早回乡!

  弟杜仲顿首。

  如想全部解出信中嵌入的药名并领会信中描述的情景(“密码”),似要粗略了解中草药学(“密钥”),否则,你无从确定哪个是药名哪个不是药名(注:信中有些药名用了谐音异字,如以“回乡”代“茴香”等),不是吗?例如“使君子东渡大海,独活于异乡生地”句,它不是药名的生硬堆砌,而是利用药名的汉语字义,造就信中的情景内容。此句的“使君子”本是药名(名词),但在信的内容中,“使”是辅助动词,“君子”在此是尊称的“您”,“使君子”意为“使得您……”;“独活”本也是药名词,但在信的内容中,“独”是副词,意为“独自地,孤零零地”,因此,“独活”就是“孤独地活着(生活着)”之意;“生地”本也是药名,可在信中却表示“陌生地方”的意思。可见,同是一样的几个汉字,外形毫不改变,但用场不同,这些汉字的意义就会因语境而异、毫不关联。信中药名相对于其生活中的意义来说,其词性转换与词义改变,为造就此信的内容情景出了大力。

  我国除有药名信之外,还有药名文、药名词(是指诗词的“词”,并非动词、名词的“词”)、药名歌和药名传记等,恕不一一列出。药名诗见后。这些药名文章就是以中药名字为密码的篇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