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符号蹊跷

书名:破解密码化的中国文化 作者:钟卓燊 字数:192568 更新时间:2019-12-11

  广义言之,构成一切文字的所有要素例如字符、字母、数字、部首、偏旁、注音、字词、标点、句子、篇章乃至图画等等,统通都是符号,均属于符号体系的构件即组成部分。汉文化中的这些符号,无一例外地都有密码般的神秘表达。

  1.字型编码

  1)四角号码

  “四角号码”是汉字的一种注写方法。据说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曾用它作保密通信,却被日军破译了,导致杭州机场被炸。按,四角号码是把汉字按照偏旁部首来编码的,日本人对汉字构造非常熟悉,破译这种编码并非难事。若对编码(不一定“四角”)作一些改进,再加其它诸如掩盖、填充或替换、移位等等措施,给破译工作增加障碍不是不可能的。

  2)五笔字型

  现在用于计算机打字的“五笔字型”也是一种编码。它用“klbmkkk”来代替“中国出品”四个字。五笔字型也按偏旁部首编码,但利用了计算机的存储功能,一些“高频字”只按一个字母键就出来了,例如只按一个“l”就能打出“国”字来,但“品”字因有三个“口”,而“k”代替“口”,故要按三个“k”才能得到由三个“口”组成的“品”字。这种重复极不利于保密。要想提高保密度,必须用其它字母或符号来代替重复的字母,再加其它措施。即便如此,保密度仍是有限的。不过,这种字型编码可以用于保密通信则是肯定无疑的。

  2.标点

  标点符号用在不同地方,可使同一字群有不同的意思;同一字群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可有不同语感;不同标点嵌入同一字群,可得不同体裁。标点符号实在是近乎“可编程密码”——在同一芯片内,根据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密码算法,即按照不同的应用要求而编出不同密码来。映射到本话题,也就是说话人或作者可灵活采用标点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请见下面例子:

  1)对牛弹琴

  据杨君游、王黎剑的《黑色幽默集》载,抗战胜利后,周恩来代表共产党与国民党政府谈判,对方经常理屈词穷,可又常肆无忌惮地攻击我方。有一次公然侮辱说,与我方谈判简直是“对牛弹琴”。周恩来不禁怒火中烧,但当着众多中外记者的面又不便发作,便巧妙地用口头的停顿法(即书面的标点法)予以回击,于是大声回敬国民党代表:“对,牛弹琴”。中外记者哄堂大笑,使对方十分尴尬。

  成语中间加一逗号或口头停顿,就使成语的构成改变了“密码”,“密钥”也由此改变了,脱密后的明文意思也随之改变——国民党代表本想污蔑我方是“牛”(在中国人心目中,“牛”是粗蠢东西,故有“蠢笨如牛”的说法),经周总理如此一停顿念出,主动、被动的主体便换位了,我方主动而国民党成了被动的“牛”。周总理智慧超人,真不愧为世间少有的才思敏捷的杰出外交家!

  2)遗嘱

  从前,有一张姓富翁,到七十多岁才生一子,取名一飞,平时只叫张一。其贪财女儿女婿常常非议一飞“来路不正”。不料张一才两岁,张老头就病重了,女婿上门请丈人写遗嘱。张老头想把家产留给儿子,却因儿子太小,担心女婿女儿谋财害命,于是写了这样一份遗书,给儿子、女婿各执—份:“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女婿外人不得争占”。女婿看了心跳不已,大喜过望,他是这样读的:“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女婿,外人不得争占。”老人病故,女婿一直独占着家财。张一长大后,告到县衙。县官反复阅读遗嘱,审情度理,顿时醒悟了过来,就让原告和被告听判,决定把主要家产断给张一。当女婿的不服,与县官争辩道:“丈人遗嘱说张一不是其子,家产也按遗嘱分割了,都过了好些年了,为何还要翻老帐?”。县官将遗嘱这样读给他听:“张一飞(非),我子也,家财尽与。女婿外人,不得争占。”并笑着解析说:“你岳父当时这样写遗书,是怕你害他幼子性命。他给儿子取名为‘飞’,与‘非’谐音,说明他早有考虑。世上哪有父亲说儿子不是自己亲生的道理呢?但你抚养妻弟,管理财产亦有功。”传说县官最后将家财三七开,张一分得七,其余判给其姐夫。

  标点一挪位(改动“密码”),裁决便两样,标点的设置成了官司输赢的砝码。

  同样,“来往人等不得在此小便”,既可解释为“来往人等,不得在此小便”,也可理解成“来往人,等不得,在此小便”。类似的例句还有很多。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古文原无标点,后人对此句有三种不同断句法,即句子有三种不同意思:

  其一,若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为:只能让老百姓受君皇和当官的驱使,不能让他们有知识,不能让他们了解内情——“愚民”也。后人多以此断句为准。

  其二,若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则意思是:难道可以叫老百姓懵懂服从、逆来顺受做奴隶吗?不行的,应使他们知道内情,尽多地了解信息——“教民”也。

  其三,若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则意思又成了:庶民百姓能用的则用,不可用的就要教他们掌握知识——利民也。用现代流行话来说,要看老百姓各人的素质如何,应分别对待,让他们有技能的“持证上岗”,而对无专长的作“上岗前培训”,使都能乐业。

  在同一字群里,断句不同,则文意有别,读古文或校古书不可不慎。有时一个标点之别,表意或差之天壤,或南辕北辙。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如密钥中的比特位,改变一比特((密钥)信息的基本单位叫bit,译为比特),则解密后的明文意思全变。

  4)“清明时节”

  从前,有个不学无术而好卖弄斯文的女婿去给岳父拜寿。时值清明,偏又下雨,这人便在筵间大谈起杜牧的《清明》诗(原诗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得如何如何好。可他错把“诗”说成了“词”。客人笑他无知,他支吾着答不上来。碰巧他的妻子是一位颇有诗词修养的人,见丈夫受窘,她灵机一动,替丈夫圆场说:“是词。人家杜牧原来写的是一首词,后人断错了句,才误念成诗了。”于是当即改变文字停顿之处(即变动标点),随口吟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客见那人的妻子聪明,随机应变,利用改动标点的方法替她丈夫解了围,于是也来凑热闹说:“那不是词,也不是诗,而是一个剧本。”他将杜牧的《清明》诗重加标点,编成了一个时间、地点、人物、场景、台词俱全的小“剧本”:

  [时间]清明时节。

  [场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台词/情节]

  牧童:(遥指)杏花村![台词/情节]

  又一客不服,道:“既不是诗,也不是词,也不是剧本,原是一篇散文。”随即念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按,本是一首七言诗,可为“词”、为“剧本”、为“散文”,皆浑然天成,实标点变化之妙。标点符号改变语言“密码”编制方式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5)纠结电文

  1982年底,四川省盐亭县某贸易公司从广州某公司购进了一批价值数万元的手表,计划在1983年春节供应市场。但货到三个月后,销售旺季便已过去,手表严重积压。于是盐亭方面便致电广州,要求退货。广州回电后,盐亭方面便马上把手表退了回去。岂料广州方面大为不满,指责盐亭的公司违反了协议和电文意思,既然如此纠结,两公司最后闹到了盐亭法庭。原来,广州的回电原文为:“手表不要退回”。广州方面说:“‘手表,不要退回’,这不很清楚吗?”盐城方面反驳说:“你们明明说:‘手表不要,退回’,怎么出尔反尔?”结果法院判了盐亭方胜诉,广州方蒙损。

  一个标点符号,胜过一位善辩的律师!一根“豆芽菜”,帮助一家公司打赢了一场经济纠纷的官司。

  6)一联多解

  杭州西湖中山公园里的“西湖天下景”的亭柱上,有这样一副叠字联: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这副奇联,不仅字字相叠,还分别用行、草两种书体相间写成,因而文人们便用心琢磨,标点在不同地方,就有不同的读法。细心之人发现,此联总共竟有十二种读法:

  ⑴逐字顺读,如上文。

  ⑵逐字倒读:

  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

  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

  ⑶行、草分读:

  水山处明秀;

  晴雨时好奇。

  ⑷叠字拆读:

  水明山秀,水山处处明秀;

  晴好雨奇,晴雨时时好奇。

  ⑸又读:

  水处山处,水山明明秀秀;

  晴时雨时,晴雨好好奇奇。

  ⑹又读:

  水处明,山处秀,水山明秀;

  晴时好,雨时奇,晴雨好奇。

  ⑺又读:

  水山明,水山秀,处处明秀;

  晴雨好,晴雨奇,时时好奇。

  ⑻跳读:

  水处明,山处秀;

  晴时好,雨时奇。

  ⑼又读:

  水水处明秀,山山处明秀;

  晴晴时好奇,雨雨时好奇。

  ⑽又读:

  水水明,山山秀,处处明秀;

  晴晴好,雨雨奇,时时好奇。

  ⑾停顿分读: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⑿又读: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怎么样?您是否感觉得到,断句不同,读法就不同,所表达出来的情趣也有所不同?不同断句读法,赋句子各具特色,使杭州西湖的水光山色雨晴俱好、明秀皆奇的景致,能得到多角镜头的高清晰度摄取与展示。语言描述的风景之婀娜妩媚,要比2600万像素数码相机拍出的照片画面还要多彩多姿呢。这些联句的多样化,其实得益于调度标点位置这一“密码”——在不同的字后标上标点,就可以巧妙编制出多种文字意群来。

  7)“你来”

  出色的朗诵家往往根据文章的情景安排和标点设置等,来造设语境,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准确地表达出文章的感情来。同是“你来”两字,标上不同符号就有不同含义:

  “你来。”(一般叙述。要求对方到说话者身边来)

  “你来?”(潜台词一:你不可能来;潜台词二:你就是来了也不管用)

  “你来!”(潜台词一:你快点儿来;潜台词二:你来了,老子就揍你)

  就是说,使用标点,赋同一字群以不同“意群”,这是有一定保密作用的。读书人、文字工作者不可不慎用标点符号,出文章、写报告使用标点符号最好能够做到准确。

  3.图画

  1)璇玑图

  《镜花缘》第四十一回中说道,前秦符坚时期,秦州刺史扶风窦涛之妻苏蕙“织锦为回文:五采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为文章……然读者不能悉通,莫之能解。”这就是著名的《回文璇玑图》。关于苏蕙创作《回文璇玑图》的缘由,历来有两种传说:一说是苏蕙的丈夫窦滔任安南将军,镇守襄阳。窦滔携带宠妾赵阳台赴任,蕙吃醋而不肯同行,窦滔竟同她断绝了音信往来。苏蕙自伤,便织锦为《回文璇玑图》以赠,滔为之感动,便遣去赵阳台,而接苏蕙同居;另一说是窦滔在十六国前秦皇帝苻坚统治中原时,做过秦州(今青海、甘肃、陕西三省的部分地区,州府在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刺史,后来被流放到西北的沙漠地带。苏蕙很思念他,就写成回文格式的诗歌,编织在锦上,寄给丈夫。后世多以“织锦为回文”来指此事——后人常把夫妻之间的书信,叫做“锦书”或“锦字”,例如宋代李清照的《一剪梅》词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宋代陆游的《钗头凤》词也有:“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句,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还有:“彩笔题诗,回文织锦。”

  为飨读者,笔者把《回文璇玑图》复印出来,读者不妨试着寻找正确的解读方法,以培养自己的才思。

  《璇玑图》的“密码编制”异常复杂而巧妙,解读《璇玑图》的方法即密钥非常难寻,更难于求全。据研究,解读的密钥有:

  以“四围四角”为例,略略分析一下解读图中诗的“密钥”(七言四句为一首)——

  ①顺读:自右上角的“仁”字起顺读:

  仁智怀德圣虞唐,贞妙显华重荣章。臣贤惟圣配英皇,伦匹离飘浮江湘。如此等等。

  ②逐字逆读即回文:湘江浮飘离匹伦,皇英配圣惟贤臣。章荣重华显妙贞,唐虞圣德怀智仁。等等。

  ③退一句顺读也成七言诗:贞妙显华重荣章。臣贤惟圣配英皇。伦匹离飘浮江湘,津河隔塞殊山梁。余同此。

  ④退一句逆读也成回文诗:梁山殊塞隔河津,湘江浮飘离匹伦。皇英配圣惟贤臣,章荣重华显妙贞。余同此。

  总之,图中的最外层文字按七言四句为一首,可从“仁智怀德圣虞唐”读至“心忧增慕怀惨伤。”此其一;其二,每首诗可逆读,即成为回文;其三,图中最外层文字按此七言四句规律,退一句起读也成诗;其四,退一句起读的七言诗也可逆读成回文;这些说的是大“四围”,即大的循环圈;其五,还有“四角”小循环圈——请见图的右上角红字小圈,可读:仁智怀德圣虞唐,贞志笃终誓穹苍。钦所感想妄淫荒,心忧增慕怀惨伤。其六,每首逆读也成回文诗;其七,每首退一句读也成诗;其八,退一句读的诗也可逆读成回文诗,等等。这才讲了一个“角”,其他“角”同此。

  这样,保密通信中的“族密钥”(用来区分不同用户群即区别不同“家族”的结构密钥)在这里就派上用场了——“族密钥”既可用来区分不同颜色的字的读法,也可用来区分每句字数不同(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的诗的读法。

  概括起来,就解读方式而言,此图有“顺读”、“逆读”、“反复读”,有“退一步读”,“借一字”和“借二字”的“互用分读”,也有“间一句、间二句顺读,或两边分读,上下分读”,有“左右分读”、“半段回环读”、“半段顺读”、“左右间一句,罗文分读”、“从中间一句,罗文分读”,更有“中间借一字”/“中间借二字”/“两分各借二字,互用分读”、“取两边四字成句”等读法,还有“两边各连一句,或两边遥间一句,俱可读”、“虚中行左右分读”和“左右递退,两边分读”等等。上述是才女史幽探“将五色标出,分而为六,内中得诗无数”的读法;而自称“女弟子哀萃芳”的才女却“从六图之外,又分一图,得诗数百首”,她研究出横读、竖读、斜读、左右分读、上下分读,有“从外读入”、“从内读出”、“回环读”、“半段回环读”、“隔句读”,还有“四正左旋读”、“四正右旋读”、“四隅左旋读”、“四隅右旋读”和“双句左旋读”、“双句右旋读”、“八面右旋读”以及“倒换互旋,八面分读”等等读法,并且多可读成回文。这样一来,使得由840个字组成的《璇玑图》,总共藏有二百余首诗:有三言六句、三言十二句;有四言四句、四言六句、四言十二句;有五言四句、五言六句;也有六言六句;还有七言四句等等。

  就是说,《璇玑图》的密码编制方法非常独特、复杂而有效,使得解读此图的密钥类型很多,每种类型的密钥数不少。怪不得书的作者盛赞苏氏“才情之妙,超古迈今”。

  2)诗竹画

  凡细心者参观西安碑林时,都能留心有一幅诗竹画,叫“关帝侍竹”图,只是不知是否直接拓于清人(忘其姓名或本就佚名)真迹?但见画中两竿竹上那神韵逼真的竹叶,是由一首五言诗20个字生动点缀而成的——20个字变为竹叶点缀在竹枝之间,疏密有致,形象生动。解读的密钥则按从上到下、自右而左的顺序念出。诗云:“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此诗取材于《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故事。画中右下角的印章,即是颇重义气的关公向曹操辞官而挂还给曹操的“汉寿亭侯”的官印图形。按,我国有些地方还有“风竹”、“雨竹”诗画,各只一枝竹。“雨竹”画让人看了有雨洗竹叶的感觉,其诗只有两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而“风竹”画则画成大风戏竹、枝摇叶舞的样子,竹叶也藏诗两句:“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关公竹”为两枝,广东潮州有收藏,诗文跟西安碑林诗竹画的相同。还有一些类似的诗竹图。不知道为什么,这些诗竹画都是碑刻,诗文大都相仿,但又不完全相同,有的改“东君”为“东篁”,把“独立名”变成“独自名”。不管怎么说,创立这种体例画是费了不少心思的。

  把真意藏进画的竹叶里,显然非常类似于保密通信中的“隐匿通信”,只是这诗竹画的“水印”加密算法较为简单而已——粗看画中竹叶疏朗,认真细看竹叶,大致能含糊地读出上述诗句。当然,此水墨画不会具有数字“水印”加密系统所具有的不可察觉性、不可移去性、稳健性和可解码性等全部特性,但笔者斗胆猜测,似乎并非所有认字的人都能读出画中以竹叶描摹的全部20个字的,这就是该诗竹画的“密码”在起作用。如若不信,读者可测试一下身旁以前从未看过此图的人,看他们是否能从画中读出上述那首诗来。

  诗句与竹叶合一,显见画家的匠心,应该耗费其许多笔墨的调度与运作,作画用墨的浓淡、疏密、粗细、空实等等,似应以“神似”、以“逼真”为准绳。然而说到底,画是让人欣赏的,如果作者在画中“采用”了很强的“水印”加密算法,使他本人隐含在画中的真意变成“不可解码”——任何别人都看不懂画的意思,岂不浪费了他自己的心血?

  类似的图文应当不少,清人马德昭的《魁星点斗》图就属于隐真意于似字如画的构图中。

  特别耐人寻味的是,洋人也同样有隐意于画的举动。一直以来,人们把印象派大师梵高的后期作品比如《星空》、《星星下有柏树的路》、《麦田上的乌鸦》里的漩涡式图案,总看成是梵高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然而英国《泰晤士报》2006年7月15日报道(《中国日报》曾转载)说,来自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物理学家乔斯?阿拉贡经过研究发现,梵高的画作里出现的那些深浅不一的漩涡,竟然和半个世纪之后科学家用来描述湍流现象的数学公式不谋而合!

  湍流问题曾被称为“经典物理学最后的疑团”,科学家一直试图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湍流现象,但至今仍然没有人能够彻底解决此问题。上世纪40年代,前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提出了“柯尔莫哥洛夫微尺度”公式。借助这个公式,物理学家可以预测流体任意两点之间在速率和方向上的关系。

  而在梵高的《星空》、《麦田上的乌鸦》这些画作里出现的漩涡,正好精确地反映了这个公式。阿拉贡表示:“《星空》(笔者注:请见图5)和梵高其他充满激情的作品是他在陷入精神极不稳定的状态下完成的,这些作品抓住了湍流现象的本质。”对于梵高在画作里表现的物理现象,哈佛大学神经病学的教授史蒂文?沙克特表示,梵高很有可能是受了癫痫症的影响。“有人会在发病时产生新的、异常的意识,他的感觉和认知都会变得不正常。”

  虽然在画作里出现过漩涡的画家不止梵高一个,比如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在他的名作《呐喊》里也充满了漩涡,但是阿拉贡通过研究发现,其他画家笔下的漩涡都无法像梵高笔下的那样精确地反映数学公式。

  假如墨西哥乔斯.阿拉贡的研究结论无误,似可印证,不管出于什么意图,别出心裁的中外画家都惯于在他们的画作里“揉进”他们的画技“密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