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ng(1) "0"
破解密码化的中国文化最新章节列表:一、文字奥秘_钟卓燊著_人文社科_【苍穹悦读】

一、文字奥秘

书名:破解密码化的中国文化 作者:钟卓燊 字数:192568 更新时间:2019-12-11

  汉字是原始社会的产物,但它究竟是源于7000多年前的伏羲画卦?还是始于5000余年前的仓颉造字?是源于河图洛书还是神农结绳记事?争论一直未有定论,这本身就是奥秘。据新华网2007年5月18日报道,考古专家们经过数年钻研后宣布了一个惊人消息:中国西北大麦地岩画中的图画文字,可能是比甲骨文年代更为久远的原始文字。这个岩画带面积约450平方公里,遗存有史前岩画1万幅以上。甲骨文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成形于公元前17至公元前11世纪,距今约3600多年。但“这一(岩画)研究成果如果成立,意味着人类文字的历史将提前到距今7000年至8000年左右。”岩画专家如是说。

  在我国古老的文字记载中,很有一些机智、俏皮的曲折表述。这些“密码化”的文化现象,强化了中华文化生动传神、丰富多彩的幽默特征。

  1.字

  汉字的构造本身就有许多讲究,例如男子为耕作重劳力,故田力为“男”;婦(繁体的“妇”)字从女从帚,表明“婦”应在家中操持家务。因此,《易.家人卦》提示,男主外,妇主内。此两字大概属于象意构成(汉字构成的一类“密码”)。“‘此木’成‘柴’‘山山’‘出’,‘因火’为‘烟’‘夕夕’‘多’”却是解构汉字的浅显谜语(“加密强度”极低),各有意境,也有韵味。但笔者不想在“造字”上多费笔墨(汉字笔画最少的是“一”和“乙”字,仅一画;笔画最多的是“齉”字,念nàng,36画。按说每个汉字起码都会有一种含义,但“葡”、“萄”之类的单字不知有何意思?),而想让“用字”故事略占篇幅,也不致于使读者太感乏味。

  1)形近字

  ⑴“员贠”错晚清徐珂的《清稗类钞》中有一趣例:满人法某在某省督学时,发现有一位考生把“员”写成了“贠”(兩字的下半部原均为繁体的“貝”。贠,念yùn,姓),法某斥之,考生却不服。工于文字学的法某便在其卷后批曰:“私和句勾,吉去吕台,汝若再辩,革去秀才。”使考生不敢不服。按,汉字构成各都有不变的“密码”(汉字偏旁/部首/结构/笔画等),该秀才识字时没有对上密码,法某教其辨认汉字的偏旁部首,他只能老老实实领教了。

  写字要是改了字的“密码”,则在读该字时,“密钥”必会跟着变——变为另一字,或者干脆变得不成为字而读不出来。

  ⑵“沁泌”误冯玉祥和阎锡山曾于1930年4月初跟蒋介石在河南进行过为期约半年的中原之战。战前冯、阎商定会师于河南沁阳,然后合力歼灭河南的蒋军。不料冯玉祥的作战参谋在拟定进军命令时,误把豫北的“沁阳”写成了“泌阳”。凑巧的是,豫南刚好有个地方就叫“泌阳”的,可泌阳与沁阳一南一北相距却有数百公里,接到命令的冯玉祥所属军队便日夜兼程向豫南泌阳进发,南辕而北辙,必定贻误战机,使蒋介石得以从容应对,打败冯阎联盟。据说冯玉祥因此处决了拟制命令的军官。这是作战参谋错认了汉字笔画密码,误用了汉字解密密钥而造成的错误,不过这错误惹出的恶果也太大了——错一字而毙一命,本已骇人听闻;错一字而可致战争胜负换位则更让人口瞪目呆!汉字密码也太神秘深奥了,正确解密汉字的利害关系也太重大了!此例显非文字狱,它告诫人们认字一定要仔细认真。

  2)白字先生

  ⑴“赋贼”辩《解愠编》载笑话一则,说是有一不甚识字之人见江心寺的墙上写有一篇《江心赋》,此人说:“江心贼在此,不可惹他。”和尚想纠其错,便说:“此是赋,不是贼。”此人道:“虽说富,我看总有些贼形。”《解愠编》的作者乐天大笑生故意利用“赋”与“贼”的形似、“赋”与“富”的同音,巧设“误会”,既显幽默,也鞭挞了为富不仁而近于“贼”的人。

  汉字的“形似”和“音同”、“音近”等都同属汉字构成的“密码”。密码错,则字也错。

  ⑵“内丙肉苗”错李春生、戚致功两先生的《世界名人幽默精品》载:在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原名叫马芮(ruì,锐)。传言一次他到医院看病,医生叫他“马内”,化验员喊他“马苗”,护士称他“马肉”,发药的呼他“马丙”,让他哭笑不得。为免麻烦,也避绰号,于是,他干脆改名为马德华。

  读白字多因未能正确解构汉字的偏旁部首(“密码”)而致的误读。

  3)别字成趣

  ⑴“进士进土”从前,有个财主出钱为他自己和儿子都买了“进士”功名。妻因夫贵,婆媳故而也都成“夫人”了。为炫耀门庭,除夕夜他在家门上贴出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

  邻里恨其平日刻薄,于是暗中将此联改为: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

  ⑵“我不敢娶”相传李鸿章有个不学无术的远房亲戚在乡试时交了白卷,但他又想沾李鸿章的光,就在卷末写了“我是中堂大人的亲妻”。“亲戚”、“亲妻”,同音异字,此公却写了别字,因此主考官如法泡制,也故意写别字,略施装傻小计,堂堂正正地应答了沾上“权臭”的白卷先生。只见他提笔批曰:“所以我不敢娶”。本意原是“不予录取”,却成了“我不敢娶”。“取”、“娶”同音且双关,应对“中堂大人的亲妻”,真是妙笔天成,字面理由充分,可字里讽刺、幽默同在。

  4)同音异字

  民间“绕口令”讲究的是文字读音技巧,它几无例外地“玩”同音异字和同韵(韵母)不同调(四个声调)的字。相声演员所说的“绕口令”中,一般每句的同韵异声字和同音字不会太多,加上演员发音清晰,所以听众大都能听懂,但有些“绕口令”却是只能看(字)而不能听的——听不懂。如若不信,请你试读一下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在其《语文与符号系统》一书中所收的一首同音诗让别人听听,看别人是否能懂。诗曰:

  西溪犀,喜嬉戏,嵇熙夕夕携犀戏。

  嵇熙细细习洗犀,犀吸溪,戏袭熙。

  嵇熙嘻嘻希息戏,惜犀嘶嘶喜袭熙。

  此诗40个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它们的“音”都读“xi”(注:“嵇”、“携”、“嘶”均旧读xī),只是“调”(即四个声调)有同有异。此诗描述了一个名叫嵇熙的人与一头犀牛在溪边嬉戏的情景。诗的意思是:西边小溪里的犀牛喜欢戏耍,嵇熙天天晚上领着犀牛戏耍。嵇熙习惯地仔仔细细给犀牛洗澡。犀牛吸着小溪里的水,戏耍着袭击嵇熙。嵇熙笑嘻嘻地希望停止嬉戏,可惜犀牛还是嘶嘶地叫着喜欢吸水袭击嵇熙。

  笔者以为,这种同韵不同调(同音,但可有“阴、阳、上、去”四种声调的不同)的多字句、诗或文,单凭听觉,无论读者或说者的发音有多么准确、清晰,也是很难让人听懂的,其中的“密码”就是作者利用了汉字的多字同音和一字多义。

  5)同字异音

  有些汉字一字多音且多义。您知道“和”字有六种读音吗?请您读出《语言美》报曾经登载过的李世沛同志编的下列短文:

  星期天,我应邀和⑴老陈到和⑵平路5号老和⑶家去,虽然屋外飘着雪花,室内却很暖和⑷。好客的女主人小刘正在厨房里和⑸面准备擀饺皮。老和⑹也是个诗歌爱好者,我们便兴致勃勃地谈论起毛主席的《满江红.和⑺郭沫若同志》来。大家各抒己见,讨论中竟发生了争执,正在包饺子的小刘出来和⑻稀泥说:“别争了,我看你们说的都有道理。”

  饭后,老和⑼同老陈下象棋,和⑽一局。不一会儿,老张来了,我们四个便摆开麻将,第一盘我就和⑾了。这时,只听小刘吩咐她的女儿说:“阿琼,再和⑿点洗衣粉倒进洗衣机里,泡着的干笋也该换一和⒀水了!”

  按,上述短文共有十三个“和”字,“和”字的六种读音分别为hé/hè/huo轻读/huó/

  huò/hú,请见:⑴读hé,连词。⑵读hé,和平,名词。⑶读hé,姓。⑷读huo,轻声,词缀,暖和。⑸读huó,动词,掺水搅拌。⑹读hé,同⑶。⑺读hè,动词,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体裁或韵脚创作诗词,叫“和”。⑻读huó,同⑸。⑼读hé,同⑶。⑽读hé,棋艺术语,平局。⑾读hú,麻将、纸牌术语,赢盘,胜局。⑿读huò,添加,搅拌。⒀读huò,量词,指次数或遍数。

  “和”字的多音多义多词性,把人都搅“糊”了,这些不正是它的“密码”吗?

  6)同字叠用

  从前有位塾师很喜欢用“而”字,有个学生并没有学通,但也东施效颦地急着在作文中乱用一通“而”,老塾师阅到此卷时很是气恼,于是在这个学生的卷上批道:

  而不知而可而而不而不可而而而而而今而后而已而已

  您知道如何断句不?断句后作何解释?原来:①第一、第七个“而”字是“尔”的假借字,代词,同“你”;②第二个“而”是名词,指“而”的用法;③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个“而”字用如动词;④第四、第八个“而”是转折连词;⑤第十、第十一个“而”是陪从连词;⑥第十二、十三个“而”是语气词。知道了这些,就晓得应该这样断句了:

  而不知而:可而而不而,不可而而而而。而今而后,而已而已!

  说成白话,意思就是:你不知道“而”字有多种用法,应该用“而”的地方你不用“而”,不该用“而”的地方你却用了“而”。从今以后,罢了罢了(意即:算了吧,你以后不要再用“而”字了)!

  老塾师在寥寥廿三个字当中一共用了十三个“而”字,且它们代表了“而”字的六种用法,真可谓善用“而”字者。“而”字有六种用法,它的“密码”是否很艰深晦涩,难于驾驭?

  7)机变拆字

  ⑴崇祯测字明朝崇祯皇帝平日最喜欢招些江湖术士进宫相面、卜卦。他在位不久已是明末,闯王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大明江山岌岌可危。作为一朝之君,他惊慌失措,惶惶不可终日。

  传说这一天他乔装成平民,带着一个太监外出,走到写有“鬼谷为师,管辂为友”幌子的测字摊前(鬼谷子和管辂都是古代著名的神算),测字先生早已看出是圣上微服来此。开始崇祯不愿开口,只用脚在地上划了一下。那测字先生立即跪下,连呼“万岁”。崇祯大为惊奇,忙问何以见得。测字先生说:“地者土也,土上加一,不是个王字吗?故知圣上到此。”崇祯深信其算灵验但又否认自己是皇帝。测字先生忙问他们预测什么事,太监说“我家主人欲测国家事,就以‘管辂为友’的‘友’字起算。”测字先生说:“不好,‘反’出头了!”太监见崇祯脸色骤变,忙改口:“不是这个‘友’字,是有无的‘有’字。”测字先生摇摇头,说:“若是这个‘有’字,则更为不妙啦。你看这个‘有’字上部是‘大’字缺一捺,下部是‘明’字少半边,分明是说:大明江山,已去一半。”崇祯倒抽一口冷气,忙捉笔写了一个“酉”字,说:“不是朋友的‘友’,也不是有无的‘有’,而是申酉戌亥的‘酉’字。”测字先生叹口气说:“此字太恶,在下不敢多言。”崇祯催促道:“请先生据实测来,不必隐讳。”测字先生说:“‘酉’字居‘尊’字之中,上无头,下缺足,分明暗示,至尊将被斩头截足!。”崇祯一听,魂飞魄散,他恐怕李闯王杀进京城后真的会将他身首异处,使他无头缺足,第二天便自缢于景山的槐树上了。

  你猜那测字先生是谁?传言他是李闯王派进城的一位谋士。兵书上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谋士进城设下测字摊大搞“心理战”,专门用“拆字法”在城中散布涣散军心、民心的言论。这个测字先生确实熟谙增损笔划的文字技巧(多半是故事作者的巧思),即对汉字笔划的组成“密码”不仅熟悉,而且能够运用自如,说得头头是道。他之所以出口便“灵”,并不是测字灵验,而是他利用明朝将亡的形势,故弄玄虚而已。此故事很可能是明朝灭亡之后民间演绎出来的。

  ⑵巧析“串”字《古今笑史》记载:有人随便写了个“串”字,请测字先生卜算自己科举考试能否中选。测字先生说:“‘串’字含有两个‘中’,你不但乡试得中,礼部的进士考试也能捷足高登,金榜题名。”另有一考生在旁,见“串”字吉祥,也写这个“串”字,让测字先生卜其命运。先生说:“你不仅不能中举,还要得一场大病。”问他这是为何?他说:“刚才那人是无心写了个‘串’字,所以应当按本字去测;你是有心测这个‘串’字,‘串’下加‘心’,乃是个‘患’字。怎么会吉利呢?”

  “明文”同是“串”字,但“密码”不同——一个有“心”,另一个无“心”,因此经测字先生加密出来的“密文”就不一样,爱信不信就由你了。

  ⑶“竹苞”拆分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纪昀,字晓岚,谥文达公,性格机警敏捷,好滑稽。他与和珅同朝,时常用隐语嘲珅,而和珅却不解。一日和珅请纪昀书写亭额,纪晓岚为他写了“竹苞”两个大字。按,“竹苞”典出《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竹苞松茂”原意是说松竹茂盛,比喻家族兴盛,当是吉祥祝语。于是,和珅很高兴地将纪晓岚书写的“竹苞”两个大字张挂起来。乾隆皇帝偶临和家,笑对和珅说:“这是纪晓岚骂你的话,是说你家‘个个草包’啊。”和珅听了如梦方醒,甚是记恨纪昀。纪昀用的是“拆字法”——“竹”字拆开为“个个”,“苞”字拆开为“草包”,合为“个个草包”,其中的“密码”甚至连和珅也不能识破。

  ⑷割耳剥皮晚清时人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有云:周某寄居在陈氏家中,周呼陈为东翁——即“东家”,这是当时称谓的习俗。陈以为周某是在嘲笑自己,就想找个机会报复他一下。一日,陈某忽称周某为吉先生。周说:“我姓周,非吉也。”陈却说:“我姓陈,非东也。你既割我之耳为东,我就不能剥你之皮为吉?”

  局部地看,陈某很会解构汉字密码;全局地看,陈某却把别人对自己的尊敬误为嘲弄了。不过,拿汉字开刀,割耳剥皮的,虽则有点儿血淋淋,倒也显出汉字的严谨和粗犷的两面性——每字的组成有定,动一笔一划、移一偏旁部首,字就会有变,是为严谨;虽然每字组成有定,然而就算动刀了,一字却可能“繁衍”出两个、三个乃至更多个字(当然还是汉字),是为粗犷,例如仅有四笔的“王”字去掉一画之后,可以是“土”,可以是“三”,也可以是“工”,还可以是不太规范的“干”字。

  8)一字多解

  凡是游过漓江的人都知道,在桂林到阳朔的水路游程快要接近终点处,于阳朔城南碧莲峰的石壁上,刻有一个长约3米、宽近2米的“带”字(如图1)。此墨宝相传为清朝道光十四年阳朔县令王元仁所书。由于作者未留下任何注释,所以一百多年来,这个“带”字所要表达的含义便任由世代人猜测了,因此“答案”颇多。据梁华先生介绍,此“带”字隐含的意义可有:

  ①有人以为这是以“带”字为诗眼,寓韩愈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之意,有见一知十之妙;

  ②也有人认为这个“带”字,暗藏“一带山河,少年努力”八个字;

  ③又有人认为此字暗藏“一带山河,少年有为”八个字;

  ④还有人认为它含有“一带山河甲天下,少年努力举世才”两句诗意;

  ⑤更有人说它是一首四言诗:“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留芳。”

  总之,不管怎么解释,此字似乎都意在鼓励游人莫负好山河,努力有所为。可见汉字之妙,多藏“玄机”。您不妨到实地认真研究,也许聪明的您会悟出此字的其他读法来。

  汉字的玄妙即密码太多(您知道“廼”同“乃”,“龢”为“和”吗?“长长长长长长长;行行行行行行行”咋读?答案都见正文),注定了汉文字学家必须潜心探究其中奥妙,而且必须研究多年才会有所成就。浮光掠影、走马看花,可能感觉潇洒,但一般说来,难有深刻的体会和丰厚的收获。

  2.词

  我们先来看看曾多次到过中国访问和采访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翻译笑话。埃德加.斯诺中文不错,可以跟中国人随意聊天,应该是个“中国通”了。然而据《今晚报》载,斯诺面对深奥复杂的汉语,还是常常一知半解,尤其是对我们中国的一些成语和引经据典的词汇,往往摸不着头脑,闹出不少翻译笑话。1970年“文革”期间,埃德加.斯诺又到北京访问毛泽东。谈话中,毛泽东说:“在中国,一些人对我有些恐惧心理。可是,我却是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斯诺将此话翻译为“毛泽东说他是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埃德加.斯诺还把“一诺千金”直译为“只要一答应,就要付美金一千元”;将“丈二和尚”译为“一个叫丈二的和尚”;他还把“胡适先生,驰骋文坛”这句话译成“有人能在写字台上跑马吗?有,那就是中国的胡适先生!”照如此,不知他要怎样翻译“纵横捭阖”呢?

  接着笔者要说,跟外语词常有多义的情况一样,汉语字、词的含义也随应用场合的增多而不断增加。汉语词的引经据典、语句含义的不唯一性,都是横亘在选择正确释义的“密码”。能正确解释多义词,也是文字修养内涵之一。当然,能知道多词同义,也是文学修养的内涵,例如您知道“无肠公子”、“横行将军”、“郭索”和“介士”均指螃蟹吗?按,螃蟹本名“蟹”,因非直行而旁行,故添“虫”在“旁”旁,以为偏旁,“螃蟹”只是俗称。古人错以蟹的头胸部作蟹的腹部,误以为其无肠,故名之曰“无肠公子”,晋时葛洪的《抱朴子.登涉》说:“称无肠公子者,蟹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蟹》曰:“以其横行,则曰螃蟹。”横行而汹汹然,故被视为“将军”;《太玄.锐》说:“蟹之郭索,后引黄泉。”“郭索”实是吴语的象声词,原因是蟹总在不停地发出咕索之声;蟹之所以又称“介士”,则是古人指武士为“甲士”,而“介”通“甲”,也指有甲壳的虫类和水族(《礼.月令》说:“介虫败谷”;《周礼》郑玄注:“介物,龟鳖之属。”),蟹正是水族类动物,又因蟹有壳如披甲胄,有螯似执剑戟,故名。知道了这些,至少不会有害处,对吧?

  1)一词多义

  汉语的多义词并不少见,理解不正确,常有牛头对马嘴的滑稽。

  ⑴三角几何据说建国前北平有一次大学考试,出有一道数学题如下:

  三角几何共八角三角三角几何几何

  此等古文文字游戏,似不应成为大学试题。它实际一考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含标点设置),二考一词多解法。这“两考”就是此题难点即“密码”。此题若加上标点符号,则意思浅显得连小学二、三年级学生也能正确回答。原题为:“《三角》、《几何》共八角,《三角》三角,《几何》几何?”即:加书名号的《三角》、《几何》是书名,没加书名号的“三角”是价钱,“几何”是疑问词——多少钱。答曰:《几何》五角。

  ⑵“东西”析义据《语文月刊》载,某高校汉语教师教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在讲解“东西”这个词时,老师告诉学生:凡属物质和精神的一般事物均可泛称为“东西”,有时也可指人。可是外国学生初学汉语,弄不清“东西”的指代范围和用语环境,更不知修辞效用和感情表达色彩。因此,当教师提问时,就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情景:

  老师问:“什么是‘东西’?”

  学生答:“桌子是东西⑴,椅子是东西,我是东西,你是东西。”

  课堂内出现了笑声。老师提醒:“不对,不对。”

  学生一听自己回答错了,连忙更正:“啊,对不起,我答错了。我不是东西,你也不是东西⑵。”

  课堂内又出现了一片笑声。老师又好气又好笑,再次提醒:“更不对了,‘你不是东西’是一句骂人话。”

  学生愕然,问道:“那么你到底是不是东西?如果是东西的话,你是个什么东西⑶?”课堂里笑声更响了,老师连忙说:“不对,‘你是什么东西’,这也是骂人话。”学生茫然不解,无所适从。此时,老师耐心地向学生解释道:“‘东西’这个词一般指事物;指人时则有严格的语用和修辞限制,一般不说肯定句,如不说:‘张三是东西”;而用在疑问句或否定句时则带有贬斥、责骂的意味,例如:‘张三不是东西’、‘李四是什么东西’;如果再加感情修饰词语,修辞色彩就更加丰富、感情更加强烈了,那就有加强贬斥的意味:‘你这狗东西!’有时也可表示厌恶,如‘这老东西活得不耐烦了?’可有时却表示诙谐和笑谑意味,如:‘你这个鬼东西,尽跟我捣蛋!’‘你真是个笨东西,我讲三句话,你有两句听不懂。’还有些时候用它来表示喜爱色彩,如‘这小东西真可爱!’曹禺剧本《日出》中有一个女孩的名字就叫‘小东西’。”

  学生惊叹道:“呀,那么复杂!”

  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所以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

  学生更加惊奇,问:“语言也是东西?”

  老师回答:“语言也可称为‘东西’,前面加个‘这’字,表示强调。”

  学生若有所悟,感叹道:“‘东西’这东西真是个怪东西!”

  今按,这段趣文构思之精巧,汉语词语用法之奇妙,实在令人惊叹!“东西”这个词的用法,老师已经讲解得够清楚的了。它除了本身的多义性之外,构成上面笑料还有“修辞”和“逻辑”在起作用,即有构成“东西”一词应用时的“密码”。学生问话和答话中“东西”一词包含了多个概念——“东西1”指物时,是不带褒贬色彩的中性词;“东西2”是用于骂人的贬义词;“东西3”把人说成不带褒贬色彩的物也等于骂人。“东西”一词的这三种用法,犹如量子密码的纠缠态那样难于分清,让人不得不惊叹:“‘东西’这东西真是个怪东西!”

  ⑶哪里哪里一位外国朋友不知汉语“哪里!哪里”有自谦之意,一次他参加一对华侨婚礼时,有礼貌地赞美新娘非常漂亮,一旁的新郎说:“哪里!哪里!”外国朋友听了大吃一惊,心想:哇噻!中国人真够认真的,想不到他们对笼统的奉承还不过瘾,还需要具体说出新娘漂亮之处。于是便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通统都漂亮!”结果引得哄堂大笑。

  按,“哪里”通常用作疑问代词,的确是问“什么地方”。但此词还有自谦用法,其意大抵相当于“不!不!”、“不是的”或“没有”。新郎在外国朋友夸赞新娘美时说“哪里哪里”,绝不是要从外国朋友口中诘问出新娘身上到底什么器官漂亮,而是自谦,是不好意思地要“挡住”老外的赞美,然而此老外不懂汉语词语用法之妙,具体一一作答而闹出笑话,这倒也“歪打正着”——增添了婚礼的喜庆气氛。也许,新郎嘴上在说“哪里哪里”时,心里真是对此赞美感到甜滋滋的。此时的“哪里哪里”虽说也是自谦,然而却是假自谦,言不由衷了——其“潜台词”的真实意思:是啊,我新娘是漂亮啊。可见,同是说“哪里哪里”以自谦,语气不一,语调不一,既有真自谦,也有假自谦。谦虚的真假,全靠你去琢磨了。就在如此简单的“哪里哪里”当中,隐伏的“密码”却是够复杂的。

  2)词反义,意不反

  ⑴胜败笑谈曾经有位来华访问的美国朋友在观看了一场体育比赛后,以疑惑的口气对翻译说:“你们中国话太奇特,尤其是文字方面有时真令人不可思议。举个例子说:‘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意思是比赛结果中国队赢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也是中国队赢了之意。总之,不管是‘胜’还是‘败’,胜利永远属于你们中国人!”

  今按,“胜”和“败”构成反义。从语法上分析,上面两句的“胜”和“败”都是动词,在句中均作谓语。在“中国队大胜美国队”句中,“中国队”是主语,“胜”是及物动词作谓语,“美国队”为宾语。这是个“主动句”,即主语施动,宾语被动;跟“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句相比较,两句的主语、宾语相同,但后一句的谓语变成了“败”。“败”是个不及物动词,一般情况下,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按照汉语的习惯,则成为“使动句”,意思是主语使宾语承受谓语动词动作的结果。如此复杂的汉语语法现象,难怪这位老外难于解出其“密码”了。

  ⑵上下一样日常生活中,“书本掉到地上了”说成“书本掉到地下了”也无不可。虽说“上”与“下”是反义词,然而中国人听出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书本掉落了,现在承载书本的“平台”是地面。至于书本是掉到地之“上”还是地之“下”,则不去过分精确追究。这是一种模糊的讲法。模糊数学自有模糊功用。找出长胡子的人,比找出长着88根胡子的人要容易一些;但是,该精确的还是应准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句,却不能错为“疑是地下霜”,这是因为诗的意境、音韵都宜用“上”而不适用“下”,也因为应对李白创作有起码的尊重。

  汉字、汉语词语还有许多关于它们的组成、变异和用法等方面的“密码”奥妙,读者一定也有自己的心得“秘藏”。限于篇幅,笔者不再啰嗦。

  3)同义反复词

  顾名思义,同义反复词就是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几个词语排列组合在一起,形成故意重复。冯梦龙的《古今谭概.苦海部》中有这样一首重复诗,说的是北宋雍熙年间,有一位“大诗人”作了一首《宿山房即事》诗:“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

  诗中的“一个”与“孤”、“独自”重复;“关门”与“闭户”、“掩柴扉”是同一个意思;“半夜”、“三更”、“子时”指的是同一个时辰;“杜鹃”、“谢豹”、“子规”指的是同一种鸟。同义词“调遣”得那么“恰到好处”,也属难能了。

  还有一首《咏老儒》说:“秀才学伯是生员,好睡贪鼾只爱眠。浅陋荒疏无学术,龙钟衰朽驻高年。”也是一首典型的重复诗。

  此诗中的“秀才”、“学伯”、“生员”是古代读书人的通称;“好睡”、“贪鼾”、“爱眠”是同义反复;“浅陋”、“荒疏”、“无学术”三者的意义大同小异;“龙钟”、“衰朽”、“高年”也都是指年老体弱。这些重复的诗句,打破了人们的审美期待和鉴赏习惯,与那些富有意境的优秀诗作相比,显得滑稽可笑。

  台湾沈芸生先生的《爱说笑》中有一篇叫《应酬》的笑话:

  在下小弟敝人我对于兄台阁下尊上你往往一向非常的钦佩佩服,以前过去时常曾经听过阁下兄台尊上你的大名,如今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实在非常的很没想到,今天会在这儿遇见碰着阁下兄台尊上你,小弟在下敝人我真的实在很非常……

  这一段话中,“在下”、“小弟”、“敝人”和“我”完全同义;同义的“兄台”、“阁下”、“尊上”和“你”也叠床架屋;“往往”同于“一向”;“钦佩”也即“佩服”;“以前”、“过去”、“时常”、“曾经”四个时间副词重复得累赘;“真的”、“实在”、“很”、“非常”四个程度副词重复得烦人。

  连篇重复虽然说的也是事实,但不传递任何新的信息,完全是没有实在意义的废话。

  由此可见,故意重复是一种刻意地追求画蛇添足式的累赘表达方式,是对言简意赅的有意亵渎乃至故意作对,转而偏向对文字游戏的玩味,因而产生了滑稽的感觉。前苏联著名学者普罗普在《滑稽与笑的问题》一书的第七章《相似产生的滑稽》中说过:“对任何精神性行为的任何重复,都会使它丧失创造性或全部重要性,降低它的意义,从而使它变得可笑。”

  同义反复词使句子的词语“多余度”非常高,虽然并非直接就是“加密”的“多余度”大,然而破译者只要掌握了足够的同义词,凭着语句的逻辑关系,仅从译出的片言只语,就能轻易恢复出前后连贯的句子来。

  4)意会词

  有文人骚客在某处海边立着的岩石上大书上下排列的“=”,以考游人。这两个符号应读作“風月无边”——“風”(“风”字的繁体)缺了周边笔划,“月”也缺了周边笔划,没了周边就是“无边”,故读“风月无边”(有了周边笔划当然就成了“风月”二字),这就是“=”隐伏的“密码”。

  围绕“=”两符号的出现,还存在不少争论:泰山“斗母宫”之下万仙楼北的石壁上,刻有清人刘廷桂题写的“=”两个符号,不知其义的游客到此,都少不了要端详考究一番。据某本《名人趣事》说:明朝弘治年间,苏州有位叫湘英的女子,请才子唐伯虎为她的后园题匾。唐学士想了想,挥笔写下“风月无边”四字,受到了周围人一片赞扬。只有祝枝山站在一旁讪笑,湘英问他笑什么?他说:“风月”去边——这是在嘲笑你们为“=”呢!

  上述趣闻出现于清初的文人笔记,对它的真实性早已有人怀疑。这是因为它一出现就有两说:《葵轩杂记》说“=”为唐伯虎所写,而《支颐集》却说是钱鹤滩(钱福)所题;还因为“风月无边”是一个形容美景的词,唐时李白早就在岳阳楼上留有“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联句;尤其是“风”字去边后,“”并不是一个规范字,将它与“二”联系起来,也不可能给人以任何嘲讽的联想,难怪后人要斥它为“好事者”的“无稽”之谈。

  那么,泰山的“=”是否为刘廷桂独创呢?也不是。据清人平步青《霞外捃屑》载,约小唐伯虎50岁的徐文长,才是“=”的首创人。“徐天池游西湖,题某匾曰‘=’,诘之,曰‘风月无边’也。”平步青认为风流倜傥的徐文长心存‘风月无边’之意,再题“=”二字,不仅显示出他的才智和风趣,而且十分自然,合情合理。

  “=”之谜还有一传说:原来泰山此碑的上面有座“斗母宫”,宫内过去住着一位尼姑,名叫“月”。随后又来了一位和尚,名字叫“風”。两人凡心一动,异性相吸,很快结下难解情缘。这种秘密,凑巧被一位好事的诗人发现,他既不肯直言捅破,又不甘心默不作声,于是在此宫前镌石立碑,上书“=”两字,暗揭風月两人的爱情无边。

  另,1989年5月5日的《文摘报》称,20世纪50年代末有几位日本学者游泰山,见到“=”二字,不得其解。随行的中国陪同事后请教郭沫若,郭老略经沉思后回答说“=”寓意泰山的景色“风月无边”。由此也可体会出汉字隐伏“密码”的奥妙。这种“会意词”的“密码”编排,有点儿类似于后面所要提及的“神智诗”。

  5)用典词

  我国有许多典故词语,成语的典故也为多数人所熟识,现略举几例:

  ⑴黄耳传书古代多用“鱼雁”、“鳞鸿”指代信使,但也有靠狗传书的。黄耳:狗名。书:书信。“黄耳传书”,是指黄狗为主人传递信件。这个传说出自南朝郭季产的《述异记》,也见于唐朝房玄龄的《晋书.陆机传》:

  初机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机乃为书以竹篙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大意是:西晋文学家陆机,少年时豢养了一只猎犬,名叫黄耳。此犬机灵,且通人性。陆机成年后,离开家乡江苏吴县(今江苏省松江县)到几千里外的洛阳作官。—天,他对狗说:“我多时没得到家中消息,你能回家帮我送封信吗?”黄耳摆摆尾巴,汪汪几声,表示愿往。于是,陆机写了封家信,放在小筒内,挂在狗脖下。黄耳沿着驿道,向吴县方向奔跑。遇上河流,它驯服地跟着渡河人一起乘船。千里迢迢,爬山涉水,黄耳终于把竹筒送到陆家。家人看了陆机来信,正在高兴之际,只听得黄耳连吠几声。家人明白了,它在讨取“回执”呢,于是急忙写回信,照样放入竹筒,拴在狗脖上。黄耳沿原路回到洛阳,将回信交给陆机。以后黄耳经常为主人送信。

  宋代尤袤的《全唐诗话?僧灵澈》中有:“青蝇为吊客,黄犬寄家书”的记载。元代尚仲贤的《柳毅传书》记载有:

  “俺家在南天水国居,就几里非无尺素书,奈衡阳不传鸿雁羽,黄犬又筋力疲,锦鳞又性格愚,几遍家待相通,常间阻。”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有:“不闻黄犬音,难传红叶诗,驿长不遇梅花使”句等。

  不知“黄耳”典故,就不懂其“传书”故事,该典故其实就是理解该词的“密码”。

  ⑵竹报平安早在春秋时代,因还没发明纸,故大小事常常用刀刻在竹片上,称为竹简。竹片多了用绳系为册,记大事则成册,记小事即为简牍。

  人们外出写平安家信,就用刀刻在竹片上,叫“刻竹报平安”。后来把报告平安的家信,引申为“竹报平安”,简称“竹报”。每逢过春节还把“竹报平安”四字作为春联。

  “竹报平安”典出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篇》:

  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

  此段文字的大意是:北都有座童子寺,寺里有一棵翠竹,长有好几尺高了。这个寺里有位主管僧寺事务的和尚叫纲维,他每天去看这棵翠竹,向大家报告竹子平安生长的消息。“报竹平安”就是此词的解释“密码”。

  然而并非遇“竹”都平安。汉代军队出征,皇帝给统帅发铜虎符,给郡守发竹使符,作为调兵的凭证。调兵打仗还有竹箭,上刻篆字,共五支竹箭,又叫令箭。

  ⑶双鲤/尺素“遗我双鲤鱼”,原意是说送我两条鲤鱼,但实指送给我一封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代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边)草,绵绵思远道……客从远方来,遗(wei)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饭),下言长相忆。

  这是一首妇女思念丈夫的诗。大意是:看到那河畔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勾引起对远方征人的缠绵不断的情思……好不容易盼来从远方的客人,捎给我一封鲤鱼函,忙喊孩子打开书函,从里头拿出用一尺长白绢子写的信。我恭敬地席地而坐,看看信里写的什么。信里先说希望妻子多吃饭保重身体,后面又说他在外十分怀念妻子。

  古人常用竹木或缣帛等制成鲤鱼或雁鸟形状的双层匣子,中间夹书信以便递寄。后人就把“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作为名句流传下来,并把“双鲤”,“尺素”作为书信的代称。显然,汉语素养若不深厚,是很难破解“双鲤”、“尺素”的“密码”的。

  6)移用词

  ⑴生活用语的移用徐卓呆先生的《笑话三千》载:陆某善说笑话。邻居中有一个妇女生性不爱笑。他的朋友激他说:“你如果能说出一个字让那个妇女笑,又说一个字让那个妇女骂的话,那么我愿用好酒好菜请你‘搓’一顿。”瞧,这试题够考人的吧?话说某天,那个妇女站在门口,恰好门前卧着一条狗,陆某抢前跪着向狗叫了一声:“爷!”妇人见此情景不禁笑了起来。陆某接着抬头向妇女喊了一声“娘!”妇人听了顿时破口大骂了起来。

  今按,如果说陆某把那个妇女逗笑是因为他称狗为“爷”太过荒唐的话,那么,他把妇女惹怒则是他在这种场合下管妇人叫“娘”,让人推导出狗与妇人是夫妇关系。可见,词的移用有着“密码”环境——用错了,或惹人怒或逗人笑,再或招人记恨。

  ⑵文艺词语的移用《大学生》杂志社编的《搞笑象牙塔》有例子云:

  一日,舍友们趁舍长不在之时将他买的一袋橘子瓜分光。舍长回来后见橘子一个不剩,于是“严刑”逼问小A。A无奈,只好招认:“这事乃老大策划,老二导演,老三老四领衔主演,我只是友情客串一下而已。”

  “策划”、“导演”、“领衔主演”、“友情客串”等词语,都是影视行业术语,用到私下瓜分室友的橘子上,就显得妙趣横生了。

  凌飞、文闽的《爱情与幽默》载:

  一对夫妇因为丈夫的外遇问题争吵起来,丈夫辩称他不过是“逢场作戏”,但他的妻子马上回敬道:“可你演的却是连续剧!”

  按,“连续剧”是文艺术语,指由多场构成、连续播放的肥皂剧即电视剧。妻子吵架时把它用到生活中来,让人觉得语境贴切、生动有趣。惟其此词出自妻子之口,想想意境,叫人忍俊不禁。

  ⑶科学技术类词语的移用有妻子到医院去探望丈夫,见丈夫病况好转,便俯身与他亲吻,以输柔情,兼作祝贺。进房的护士见此情景,赶紧退出。夫妇奇怪,很长时间了却没有医护人员来查房。开门一看,见门上挂着一块牌子,上写:“正在进行人工呼吸,闲人免进。”

  今按,“人工呼吸”是指对休克者及时用人工帮助其呼吸的一种急救法。这一医疗用语被用来指接吻,不禁让人喷饭。

  需要指出的是:词语移用指的是某一领域创新地运用其他领域的用语,如果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词固定套用其他行业或专业的用语,就失去语句的新颖性和幽默的效果了。

  词语移用有点儿像保密通信中的暗语设置,设得好,密码员容易记也易于译。当然,一般难于从中找到幽默感了,但也不尽然,二战时,美军就设有以“青蛙”指代“两栖部队”、以“怀孕的鸟”代指“轰炸机”等密语(请参见“方言土语”一节的注释),代指得也蛮有意思的——青蛙本是两栖动物,用来指代两栖部队,贴切;怀孕的鸟是指快要下蛋的鸟,用来指代携带炸弹的轰炸机,既贴切,也风趣,因为它可能下“蛋”(炸弹),也可能不下“蛋”,反正鸟已“怀孕”,轰炸机就是用来下“蛋”轰炸的。

  7)方言新词

  各地各有方言,笔者将在后面叙述。此处要讲的是,即使您会说某一方言,但因为没有“与时俱进”,知识落后了,有好些词用此方言说出来,您可能也不懂。

  北京方言的“侃”已很出名,“侃爷”就是原先的“白话蛋”,这且不去说它;“倒爷”、“款爷”现也可懂,但恐怕只有少数“操京腔”人才知道“板爷”是蹬三轮的吧?“咱们来练一练”竟然是说话人向你提出交手(打架)挑战了。

  “很”,在沪语中早先有用“野、邪、邪起、交关、穷、老、赫”来表达的,现在似以“老”为主——常听上海“阿拉”们说“伊老好”。然而,有多少上海人晓得“额角头碰到天花板”是极言侥幸之极、“门坎精到九十六”是极言精明之甚呢?

  “白话”(指广州话。“白话”也是香港、澳门的“普通话”,即这两地的多数人都讲“白话”;广西的南宁、钦州、梧州、桂林等地也有讲“白话”的)以吸收外来语音译词见“长”。原先将发音为[ku:li]的英语单词coolie(据说此词是美国人于150多年前专为鄙视贫苦华工而创的,与chinaman同为“中国佬”之意,此词的德语为derKuli)译为“苦力”既表意又贴音(撇开单词中的感情色彩不说),但写成汉字的“拉笠”(lineup,排队)、“蛇”(Sir,先生,在香港多指警察)就不是广州话地区如珠江三角洲的多数人所能懂的了。

  在台湾的闽南话中,假如说老百姓的纯粹土语“查哺”(女人)、“做某”(做老婆)、“缘投”(英俊)、“即马”(现在)等,对于非闽南人来说是“天方夜谭”的话,那么它有一些话也较易懂,如“讨海人”(渔民)、“状元才”(才子)等;有一些似可猜出意思来,如纽西兰(新西兰)、飞弹(导弹)、软体(软件)、“作秀”(表演,英语show的音译)等;然而“奥马上”(太太,日语音译)、“欧巴桑”(老太太,日语音译)、太空梭(航天飞机)、新鲜人(大学新生,英语freshman的直译)等新词不是操闽南话的多数人一看或初听就能懂的。

  汉人看不懂汉语或听不懂汉话,甚至讲本方言的人也不懂自己的方言词,需要翻译成“普通话”、“大陆用语”或本方言的“普通语”,中国大陆内地的人或操本方言的人才能明白操方言者所说的意思,说明这些词汇变成了“密文”,需要对口“密钥”(翻译)解密即解释后才能跟操同种方言的人交流。这些方言新词汇岂非被编制了“密码”?

  这一节说的是方言新词,还不是方言土语本身,后面有专门的“方言”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