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书名:领悟西北之地 作者:黎荔 字数:175849 更新时间:2023-08-23

灞桥风雪:从柳絮到冬雪

 

古代长安“关中八景”之一的“灞柳风雪”,发生地在今天西安市的灞河(古称灞水)。在史料典籍中,灞桥第一次横跨在灞水之上是在春秋时期,后来历代均有重修。不过,历史上建造的灞桥,几乎位置都不一致,因年代久远,加上风蚀雨浸,灞桥常会损毁,故需要反复重修。汉代灞桥在西安东北的浐灞两河交界处,称为北桥。隋唐时期的灞桥应在今灞桥附近,称为南桥。宋、元、明、清期间都重修过灞桥。历史上灞桥位置前后不一致,因为灞河是一条沙河,水势千余年来变化很大,上游带来的泥沙冲至下游后会垫高河床,日积月累河水便几经改道,而河上的灞桥随着河水的流向,自然会有所变动。千古不变的,是灞水两岸多植柳树,每年到春天,灞桥两岸绿柳覆荫,柳絮漫天,飘飘扬扬,恰似春日里的一场飞雪,景况极美。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因此,此桥曾叫“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灞桥风雪”也因此成了长安的胜景之一。

从字面上,就可以清楚知道,这场“灞柳风雪”,说的是柳絮漫天飞扬,烟雾蒙蒙,以“风雪”作为比喻,是诗人们咏柳的一种常用手法,和隆冬时节的风雪迷漫根本是两回事。但当“灞桥风雪”成了一个经典绘画题材后,你看历代留下的“灞桥风雪图”,如南宋画家夏圭,明代画家沈周、吴伟、吴士英等人,都有名画《灞桥风雪图》。你会发现,他们图绘的都不是明丽春景,而均是严冬景象。画中,山岩积雪,树木萧瑟,行旅之人骑着瘦驴,正在通过一座狭小的木桥。

“灞桥风雪”的含义到了晚唐,确实不一样了。尤其是经当时的宰相郑繁演绎后,“灞桥风雪”走出了另一个画风。据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相国郑繁善诗。或曰:‘相国近有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郑繁将灞桥风雪与骑驴觅......

本章节是VIP章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