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春分会的来 历

书名:天台轶事 作者:周建华 字数:144168 更新时间:2022-03-30

  周家桅杆房子每年最热闹的时候就是春分会。每年春分节这一天,周家人无论远近,都会尽力回周家桅杆房子参加春分会,到周家祠堂(今鄢家镇天台村德善堂)祭祖。

  周家春分会的兴起,大约在二百六七十年前。

  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随“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周丙元、周果元兄弟俩之父周得中,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广东长乐(今五华)移居重庆府荣昌县,置田创业。乾隆三年(1738年),兄弟俩随父亲再次从重庆府荣昌县迁居罗江。之后,周家人丁兴旺,产业大增,聚居地扩展。周丙元随父居住在鄢家杨窄寺前黑松林(今天台村周家桅杆房子),周果元居住在慧觉三根松(今慧觉二龙村)。兄弟俩居住地相距大约十五里路,平日时常来往相聚。逢年过节,便会摆酒宴,聚齐家中子弟,众骨肉欢聚一堂,或商量家族大事,或追忆广东掌故,教导后辈念亲情、树家风。

  周丙元、周果元兄弟俩虽然随父迁居罗江,但父亲在荣昌创业十几年,产业颇丰,需要打理。兄弟俩之母陈氏早年去世后,葬于隆昌(紧邻荣昌),早逝的三弟周丁元墓地也在隆昌,隆昌承载着兄弟俩对母亲和三弟的眷恋。因此,每年都要安排组织家人到隆昌,祭拜母亲、祭奠三弟,同时也打理荣昌产业。为方便周家子孙到隆昌,兄弟俩还组织家人根据走过 的 线路,写了《罗江至川东祭祖路线图》,这张路线图后来被记入家谱,至今在周家流传。

  到隆昌,路上盘缠、购置祭祀用品,需要一大笔资金。兄弟俩商量,购置一些田地作为公产,周家子弟或到隆昌或回广东祭祖,所需费用都用公产所得支出。商定以后,兄弟俩便共同出资,在隆昌周兴场买下一连三栋、长九丈五尺、宽一丈五尺的商铺,在罗江天井庵(今调元镇红安村)、黄河(今黄水河)边各购置一处田产,共七亩零,将三处产业作为祭祀公产。

  乾隆十年(1745年)前后,周丙元、周果元兄弟俩考虑到周家人口越来越多,每年安排众多子弟回广东和隆昌祭祖已不现实。但是,故乡广东长乐、曾经的创业地荣昌,始终是周家后世子孙不能忘怀的故土、是周家人无法舍弃的情怀。罗江已经成为周家人新的家乡,为了追根溯源、不忘根本,需要有一个祭祀祖先的场所。于是,兄弟俩协助父亲周得中,在鄢家天台修建了周家祠堂(今德善堂),又将广东老家的祖先牌位请进祠堂安放。周家祠堂是一座三进的砖木结构建筑,修建完成后,即成为周家祭祖之地。过去,周家子弟新婚,在祠堂拜堂设宴;周家老人去世,在祠堂设灵堂做道场;周家子弟入学、取功名,在祠堂上香向祖先报喜。凡红白喜事、节庆假日,都在祠堂隆重祭祀,以求得祖先护佑。

  最初,到祠堂祭祖是各家各户根据自己需要,在婚丧 嫁 娶、入学、大年等时候分户进行。之后,周丙元、周果元兄弟俩遵循广东祖训“清明之祭”“冬至祭祖”,商议确定在清明、冬至之日集中祭祖,弘扬周氏敬祖家风。集中祭祖仪式结束,就在祠堂里摆起家宴,畅饮欢谈,增进亲情。兄弟俩把每年的祭祖聚会称为“三朋会”,所需费用便用隆昌商铺、天 井 庵、黄水河三处公产所得,所以公产又称之为会田会地。周氏家谱中将这段家族往事记载为“丙果二公兴周三朋会”。

  后来,祭祖时间逐渐以清明节为主,“三朋会”不再局限于祭祖,仪式上增加了表彰家族中的孝贤子弟、展示家族子弟才艺、宣讲家规家训、讲述家风故事等环节,也会请来周家同宗相互交流。再后来,为避开清明节各家扫墓,逐渐将时间提前,最后固定在了春分节这一天。久而久之,“三朋会”便渐渐被周家人称为春分会。

  至咸丰年间,周果元曾孙周有谦组织周家人商议,为便于管理,将隆昌商铺、天井庵、黄水河三处会产变卖。春分会没有会产所得作为费用,便由参加春分会的周家人自己缴纳生活费和祭品费,维持春分会继续举行。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周家祠堂被改成生产队会议室。没有了祠堂,周家春分会停办了,一部分周家人便悄悄在自己家里立上祖先牌位祭祀。至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思想禁锢得以解放,周家人在周丙元七世孙周朝光倡议率领下,恢复了春分会。周家“德善”家风逐渐形成,得到弘扬,周家祠堂被周家人命名为“德善堂”。每年春分会,周家人都会自觉地回到德善堂参加春分会。

  周氏亲情,通过春分会延续;周氏家风,通过春分会传承。自此,周家春分会越办越兴旺,逐渐恢复了之前的场面,一直延续至今。

  (2019年4月25日晚于成都,发表于2019年7月19日《德阳晚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