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桅杆房子的来 历

书名:天台轶事 作者:周建华 字数:144168 更新时间:2022-03-30

  在罗江,若说起周家桅杆房子,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谓大名鼎鼎。开车导航,在地图中输入“桅杆房子”四个字一搜,便可径直导航至鄢家镇天台村八组周家桅杆房子。

  周家桅杆房子有居民二百余人,都是周姓人家;虽有两户不姓周,也是周姓人家女婿。至于此地为何叫周家桅杆房子,而不叫周家庄或其他周什么地名,需得从“湖广填四川”之时说起。

  清朝乾隆年之前,此处还是一片荒毛之地。随着清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众多外乡人迁入四川定居。乾隆三年(1738年),广东长乐(今五华)人周得中,携二子周丙元、周果元及孙众七八人来到此地,开荒耕织、修宅立业,从此举家定居。

  其时,此地无地名,即以离此不远一座寺庙“杨窄寺”为地标,称之为“杨窄寺前面”,官方名为:东村四甲杨窄寺。此后,又因此地与邻近一片茂密松林靠近,又以黑松林为名。

  若干年后,周得中子孙后辈繁衍众多,逐渐形成一个大族。次子周果元便独立门户,迁居邻近的慧觉镇创业。长子周丙元随父在天台扩建住宅院子、修建祠堂(即今德善堂)。至周得中玄孙一辈,又有后辈陆陆续续外迁至今天台村一组、十组,分居今天台村八组书房、上头湾湾。周得中最初所住的 院 子逐渐扩建成中间为祠堂、两边各建有天井四合院两座的大宅子,被后人称为五道龙门。大宅子有常住人口百人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院子,人称“大房子”。

  嘉庆六年(1801年),周得中玄孙辈一人于大房子出生,取名周道南。周道南是周作孚第三子,垂髫之年显天赋,诗书敏捷、文风清奇。周作孚本是庠生,周道南出生之前一年,乡试取得文元,也是乡里有名的才子。周作孚见周道南天资聪颖,便将其送至祖父周逢祥开办的宅左书院读书,一心培养,望其成才。

  在宅左书院里,周道南学习刻苦,诗文优秀,深得祖父喜爱。时常得到祖父提点、父亲督学的周道南自幼便在乡邻小有名气。十九岁时,朝廷开恩科,周道南在乡试时,便初露头角,力拔文元第一名,合家皆欢;二十二岁时,再取超等廪生,享膳食,待遇与今天相比,相当于享受国家生活补贴。至道光六年(1825年)乙酉科时,周道南二十五岁,一举而获得拔贡,按《罗江县志》记载:“拔贡:道光乙酉科周道南。”轰动罗江。这是周家自周得中迁罗江以来,五代人中第一,也是家族荣耀,周家人将喜讯不远千里寄至广东长乐原籍地,并载入族谱。

  过去,读书人取功名、入仕途,有立桅杆显名的习俗。周道南祖父周逢祥,年轻时曾因创办宅左书院,被县里赐匾“盛朝俊彦”,此时虽已过世,但其德行依然受乡里尊敬;其父周作孚,也是乡里名望,对周道南取得功名一事看得重若泰山,便与堂兄周浩贤、弟周学贤商议,在祠堂前竖立桅杆,以彰扬周道南美名,为子孙后辈树立榜样,传承耕读之家家风。

  家族商议,众人出资,不一日,在祠堂门口竖立起桅杆一对两根。桅杆高近十米,用笔直的柏木精心制做而成;采 用 青石两块抱脚,抱脚石高约两米,雕花,外形如祥云;桅杆顶端挂一笔斗,寓意才高八斗。桅杆竖立之日,四乡八邻尽来朝贺。一时间,周家大房子出了拔贡周道南一事传遍十里八乡,周家大房子立桅杆之事也在绵州、罗江地区传颂。自此,大房子逐渐被周家桅杆房子之名所代替,代代相传,至今名声在外。

  很多老辈人说起桅杆,犹如历历在目,可惜桅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毁。但是周家桅杆房子之名却一直流传。前几年,周得中后人为谨记先辈们亦耕亦读的勤奋精神,传承祖辈“正衣修身、博文养性、约礼睦邻、凛法兴族”家规,重在德善堂前恢复桅杆。虽然,新桅杆和原有桅杆外形并不完全一致,但周家人“德善”家风却在周家桅杆房子世代长传。

  (2019年1月31日,发表于2019年3月15日《德阳晚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