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心酸的教育诗——评李铭的中篇小说《马耳朵沟的教育诗》

书名:李铭散文随笔(第五辑) 作者:李铭 字数:93111 更新时间:2022-02-15

  文/任鸿

  青年作家李铭的《马耳朵沟的教育诗》(见2007年6期《星火》)是一部以农村民办教师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小说通过民办教师马大志的一生,向我们揭示了在特定年代里一个特定职业——民办教师的辛与酸、苦与甜的人生经历。

  作者笔下的马大志是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有着善良、热情、执着、敬业的优秀品质,有着辛酸、无奈、寂寥的苦痛,也有着执拗、暴躁、蛮横等劣性。这些性格的形成都是那个社会环境造成的。而在其劣性的背后,恰好折射出马大志善良、敬业、正直、勇于牺牲的小人物的优良品质。作家李铭摆脱以往书写教师题材的固有模式,不写那些所谓的“闪光”精神,而是更多地将笔墨还原于生活的“原生态”,为我们塑造了可爱的、饱满的、真实的人物形象。

  年青时的马大志并不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他父亲(一个老民办教师)强求也无法改变他的初衷。“爷爷拎着烧火棍子在后面撵,想用棍棒让父亲回心转意。父亲在前边一路狂奔,……爷爷到底没有追上年轻的父亲,父亲‘扑通’一声跳进了河水里,什么蝶泳、仰泳、狗刨什么的胡乱扑腾一气,父亲爬上河对岸,钻进青纱帐就没了踪影……”“爷爷一直到死也没看见这个抓紧时间革命的儿子。爷爷倒在了讲台上,人是不行了,可眼睛就是不闭,嘴里还有口气,呼哒呼哒不咽下去。村长知道爷爷的心愿。扯着嗓子喊:是不是想见大志?想让大志当老师?爷爷就清晰地点点头。”一个老民办教师倒下了,为了未竟的心愿,想让儿子继承他的衣钵。而儿子的心是在山外的世界,他向往着一种热烈而沸腾的生活。所以,当老村长从货车上把去北京串联的马大志拉下来的时候,马大志怀着极其恼火而又无奈的心情给毛主席写个了请假条。尽管请假条中还有错字(说明马大志的个人文化程度也不高),但在山里毕竟还属于文化人,乡村教育的使命自然落在他的身上,马大志被老村长强行带回村子。送走了老父,但他依然不想当这个民办教师,办完父亲的丧事后,他依然想回到外面的世界——进京去见毛主席。可老村长的劝说和“看到了三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了河边。就一屁股跌坐在河滩上跑不动了。”就这样,马大志极不情愿地做了马耳朵沟里的民办教师。而由于责任和使命,马大志也逐渐地热爱上民办教师这个职业,直到死,他的心思也是一直都在马耳朵沟的孩子们的身上的。马大志最后也走上了他父亲的老路,强迫他女儿马民办去选择做教师的职业。马民办虽然没听从父亲的安排,但是最终,还是被父亲所感动,做了一个大西北的支边教师。

  在爱情观上,马大志不是一个矢志不渝者,他身上所表现的善良(对吴彤彤)和“残忍”(对秋月)让我们看到马大志的可敬而又可憎的一面。而这些矛盾的性格反映在马大志的身上,又是那么贴切、自然,顺理成章,使这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生动、鲜亮起来。

  尽管马大志当初并不想做这个民办教师,然而,一旦当上这个民办教师,他就爱上了这个职业。面对14岁辍学出嫁的秀锁、面对交不起学费而逃学的胡闹,他的心被揪痛了,他开始想用教育还改变乡村的愚昧和贫穷。他“护犊子”,“自己的学生自己可以打骂,但是别人欺负不得。有一次父亲的一个学生被校外几个混子打了,愤怒的父亲拎着从秋月家拿来的铁锹,把那几个家伙追得狼狈逃窜。父亲认识他们,锲而不舍地去他们住的村落寻找,非要给学生出这口气。最后还是村长出面协调,让他们给父亲赔礼道歉,父亲才算拉倒。“把秀锁丈夫----那个跟支书一样大年龄的粗暴野蛮男人踢出了教室”。马大志给他的学生胡闹交了学费,并把父亲唯一传给他的羊毛毡子剪下两块给胡闹做了鞋垫,这些都体现着他对学生的爱。马大志为了重建小学校,他敢找上级大闹,他能牺牲自己的爱情去换水泥钢筋。为了马耳朵沟的教育,他用自己扎纸活的钱给代课老师们发奖金,他把自己转正机会让给这些代课教师……这些都体现了马大志的执着、敬业、无私以及对马耳朵沟的教育的热爱与奉献的一面,虽然看后让人心酸,但也对这个小人物产生由衷的敬意。然而,马大志的教育观是偏激的,他认为“严”是管理学生的唯一方法。他惯用教学方法是体罚学生,他打断了数根教鞭,学生大多是在罚站状态下上课的;他在吴彤彤走后,整天喝大酒,打学生,甚至打掉学生的门牙;他对新上任的校长胡栋梁----他过去的学生胡闹排斥、对新分来的老师排挤;他大闹中心小学,要来了盖房子的砖等等,这些都体现着他蛮、拗、粗、横的一面。马大志的这些性格的形成正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素质(贫穷的乡村、传统的教学观念、闭塞的环境、自身文化素质低等)决定的。这两方面的相得益彰,使马大志这个形象更真实、更突出、更鲜明、更可爱!

  从马大志的一生,折射出时代的辛酸、教育的辛酸、小人物的辛酸

  马大志做了40年的民办教师,当他独自一人圈在马耳朵沟里为几个年级同在一个教室上课的孩子上所有门的课的时候,他心里充满着自豪感。第一天上课的时“他还用木梳沾了清水,把头发从中间分了一下。这样的打扮把孩子们都震住了,那个调皮的学生胡闹还由衷地赞叹一句——老师的头发赶上让牛犊子舔的了。”“他简单地向孩子们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回身,瞄了一眼戳在墙上的长黑板。粉笔一扬,刷拉一声就在黑板上划出了一条竖线来。父亲的这一手,马上倾倒了孩子们。因为父亲没有用隔尺,只是那么随意地一划,就划出了一条非常标准非常直的粉笔线来。那条粉笔线把黑板一分为二,分得均匀标准。孩子们赞叹起来”,这对于一个16岁的青年教师来说,是种得意,是种满足,于是他开始热心马耳朵沟的教育来了。

  很长一段时间,马大志是马耳朵沟小学校的统治者,他对孩子们实施的严厉的教育。在他严师出高徒的信念下,他教出的学生每年都是全镇考上中学最多的,因此这使他坚信自己的教育观,也使他颇为自豪。然而,当一些师范学校刚毕业的教师来到马耳朵沟后,发工资的时候人们比他多拿好几张票子,而他那150元的工资还是要从村里的提留款里发;“教美术的老师就能教给孩子们各种花草,有一回还教孩子们画一只小燕子”,而马大志一生中只会教孩子“画茶缸,画手帕,画带茶缸的手帕和带手帕的茶缸”;新来音乐老师会教孩子唱许多歌,而马大志只教会他的学生们一首歌----《国歌》。从这些公办教师的鄙夷眼神中,马大志感到了不平,感到了自尊心的受挫。于是,他开始了考公办教师的艰难历程。几年的艰辛,马大志不断地在考试中折腾,要么是没考上,好容易考上还让人给顶了下来,最后几次的转正名额又让给了其他代课老师!马大志在转正的路上折腾着、挣扎着 、痛苦着,终于在他四十年教龄的时候转为国家正式教师,而转正后他也离开了人世……

  民办教师马大志是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他的身上折射着那个特殊年代乡村教师的所有品格,让人崇敬、让人心酸。

  总之,青年作家李铭的《马耳朵沟的教育诗》,是一部成功的小说,从主题的彰显到鲜明的人物性格的塑造,从独特、平实的语言风格到耐人寻味的情节设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任鸿,女,60年代中期生人。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管理干部学院教师,盘锦市作家协会成员。从2004年开始共发表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千余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