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市场

书名:李铭散文随笔(第二辑) 作者:李铭 字数:35835 更新时间:2022-02-15

  我家藏书不少,这些书大多数来自旧书摊。十几年间,我在锦州、朝阳、盘锦、沈阳等地淘到了很多书籍宝贝。这些书刊给了我丰富的营养和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我是受益匪浅的。

  之所以选择旧书摊淘书,有两点原因:一是旧书市场的书刊价钱便宜。尽管现在网络上很多书也打折,但是比较起来还是旧书市场价钱更实惠。二是旧书市场能够淘到很多难得的宝贝。比如一些地方史志资料,这些书籍印数少,发行也少,很多还是内部书号。在书店和网络是很难买到的。

  从性价比考虑,从旧书市场上淘书是划算的。物有所值是一方面,淘得自己需要的精品则是巨大的诱惑。我无意间在旧书市场买过几十本的刊物“创刊号”,三五块钱一本,最多也不会超过十块钱,这些创刊号是一本刊物的新生开始,然后寻觅这本刊物的来龙去脉,你会发现很多人生况味叫你唏嘘感叹回味无穷。

  从书里感悟人生,这不正是我们读书的意义吗。

  我觉得,一个城市是不能没有旧书市场的。

  很早的时候,朝阳的旧书市场呈现很火热的场面。人民公园外面排起长龙一样的书摊,朝阳市民围观购买的不少。现在旧书市场极度萎靡,被压缩到中心市场一条窄街,零星三五家,还有两三家在慕容街坚守。

  回朝阳,每到礼拜天我是要去这几处旧书市场淘书的。这几年下来,淘得很多珍贵的宝贝。对我的阅读和知识储备大有裨益。

  去年在给文化共享频道做一个二十集的纪录片《辽河文明》解说词的撰稿,制片方给的选题非常笼统,无法下笔的感觉。尤其是写到中国礼文化起源章节时,顿感笔下乏力。于是关掉电脑去旧书市场闲逛,忽然发现若干资料书籍,欣喜万分,全部买下。

  阅读之后,茅塞顿开,接下来的写作就水到渠成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收获,从知识角度来讲,的确是收益很多。

  城市的旧书市场从某种角度来讲,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体现。

  如果我们居住的城市连一个旧书市场都不存在,那我们的文化真的就濒临危机了。旧书市场是维系文化断裂最后的链条,也是一块坚守我们文化信心的遮羞布。

  旧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流动性和传承性,流动说明我们还有人在关注文化,在推广阅读。而旧书市场的存在,说明我们的文化血脉并没有完全断流。

  话可能说得过于武断,但至少旧书市场折射了某种文化信息。它体现的不仅仅是阅读表层的问题,还有更多的新旧价值观的碰撞。社会在进步,生活在富裕,但这些并不是消灭旧书市场的理由。当孩子们低头看手机沉迷其中的时候,我们多么怀念旧书市场那曾经的浩荡春风洗涤我们心灵的场面啊!

  去年在朝阳旧书市场偶得一大堆剧本集,有的是书,有的是资料。分析一下,这一定是一位艺术届的老前辈,他病重或者离世,孩子们并不喜欢这些书籍,统统卖了废品。三块钱一本,有多少买多少。我带回去的不仅仅是一批珍贵的书籍资料,那上面的温度你是从书店和网络上感受不到的。

  旧书市场是书籍的接力站,从前辈那里接过沉甸甸的一份嘱托,我们在活着的岁月里珍惜,然后把这些书再转送给与书有缘的后来人。那些书的页码里,有的已经泛黄,那是目光的凝视,是岁月的沉淀,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我们需要文化,更需要文化精神的传承。

  在距离你生活区遥远的图书馆里感受不到这种文化的气息,在实体书店里买来的书上只有油墨的芳香没有人文的情怀,而网络那些珍稀本天价的叫卖,则散发更多的铜臭味道。

  只有在旧书市场淘得的书籍,那里面才有故事。

  (发表于《辽宁日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