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不会太远了——观徐浩峰电影《师父》

书名:李铭散文随笔(第一辑) 作者:李铭 字数:18349 更新时间:2022-02-15

  徐浩峰电影《师父》一经公映,观众立马分成两派。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泾渭分明。票房多少不是衡量一部电影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不可否认的是,电影《师父》在这个寒冬里为我们带来一帧别样的景致。

  电影看完,能够引起回味,甚至是争论。这也是一部电影存在的价值所在。观众的胃口难调,喜好不一,这是难免的。徐浩峰对自己影片风格的坚守,任性地一路走来,的确足够引发话题讨论。可以这样来说,电影《师父》是一部优点和缺点并存的电影。这也许是一个不负责的说法,试问哪部电影作品不是如此呢?那就强调一点,电影《师父》是一部优点比较突出,缺点也很分明的电影。

  说徐浩峰电影的优点突出,是指他的勇气。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颠覆了传统武侠电影的创作模式。中国武侠电影是极具市场竞争力的类型影片,武侠电影无论在香港、台湾、还是内地都是能成为支撑整个电影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的武侠电影可谓源远流长,几乎每个中国人从小都有一个武侠的梦。这梦的起源皆因为中国的武侠电影。中国电影能够走向世界舞台,是因为有了李小龙,有了《卧虎藏龙》。但问题是,武侠电影在世界光影舞台上的大放异彩,会不会造成一种观点。那就是中国电影除了武侠,再无其他优势。

  徐浩峰的电影《师父》,你可以看作是武侠电影,也可以看作是武侠艺术电影。他像一匹脱缰的黑马,横冲直撞地闯入,彻底打乱了武侠电影的固有格局。没有仇杀,不以暴制暴。没有忍无可忍,没有大快人心替谁复仇。没有化戈为友,没有众望所归。徐浩峰的电影《师父》是另辟蹊径,重塑了中国武侠电影的价值体系。武林也好,江湖也罢,哪都离不开人。徐浩峰在电影里只展现了作为人的一面。人心与人性,质感逼真地呈现。通常概念里,武侠电影里的人物一定是鲜明对比,美与丑,善与恶。其中的主人公一定是正义的化身,真善美的代表。徐浩峰偏不,他的“师父”才是回归到人的“师父”,有血肉的“师父”。

  曾几何时,我们的武侠电影飞檐走壁般把功夫的超能力说得上了天,功夫可以杜撰,人性却是千篇一律几十年,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作为70后的徐浩峰,魄力不小,振臂一呼,喊出了自己独特的气势——他的野心似乎是在为中国武侠电影重塑形象。

  对于打斗的表现形式,徐浩峰没有秉承中国传统武侠电影的花哨和好看的架势。真正地回归本质,没有吊威亚,也没有来个造型。就是实实在在地打,实实在在地杀。打杀之间就把一个里程碑似的东西给呈现出来了。

  徐浩峰电影《师父》是有自己的艺术追求的,他把一个走了几十年的惯常路子生生地拽住,重开一条道路。从观众的欣赏角度来讲,徐浩峰无疑是受欢迎的。

  徐浩峰似乎不善于讲述一个故事,但是他的故事又讲得与众不同。他不走故事情节,注重人性内在的开掘。电影《师父》在讲一个信仰。师父为了一个信仰,他想叫小拳种立足天津卫,不惜机关算尽。他甚至提出振兴一个门派,牺牲一个天才徒弟是值得的。他的世界里,似乎只为了振兴武术门派,爱情和婚姻可以是契约,徒弟是可以变为实现自己信仰的工具。影片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却又在各自的信仰中迷失。迷途中的人性欲望挣扎,飘忽不定。人心的难测和诡计,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徐浩峰电影《师父》在展现人性变异的过程是细腻温婉的,其中一些细节可谓处理得独具匠心。师父的信仰还是在徒弟死去的时候发生动摇,一滴热泪滴落在冷酷的钢刀之上,血腥里面,掺杂了人性的温度。师父的话可谓句句如刀,听起来振聋发聩:“武馆不出人才,是因为我们不教真的”,“我不是师父,我是个算账的”。师父不教真的,这样的师徒关系的确是一个悲剧。师娘是个饱受沧桑的女人,她对一只狗的前后态度,表达了她复杂内心的纠结。她和师父之间,由一条狗的若隐若现,展现一条命运的歧途。师父亡命天涯,师娘紧紧追随。隔着一扇门板,她为一个男人祈祷。他们若即若离,却又难舍难分。有了爱,她内心坚守的东西已经动摇。信仰,在复杂莫测的生活面前,有时候是值得质疑的。

  武侠电影,假如失去了武和侠,就会失血般苍白。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涌现的中国武侠电影,几乎呈现一路下滑的颓势。徐浩峰的《师父》似乎给正在缺血的中国武侠电影注入了新鲜血液。虽然步履蹒跚,却叫人耳目一新。票房上和口碑上的喜忧参半,似乎也成为了现今中国电影的一道奇葩风景。徐浩峰的勇气可佳,电影拍成这样,也算是一个成功。

  观众吐槽最多的还是僵硬的和过于跳跃的人物情感。师父和徒弟之间的关系,在整部影片里是铺陈不够的。师父怎么就能够慧眼识珠选定徒弟,徒弟的第一次出现是为了看最美的女人师娘,他没有过人的对武术真谛的悟性,又怎堪大任。后来连踢八家武馆,震动津门,就显得不可信了。似乎每一个被选中的徒弟,只要刻苦努力,就能有后面的作为。可见,徐浩峰还是在建立一个概念以后,再去完善一个武林寓言。可能是剪辑手法的问题,反正在师徒内在情感方面开掘的不够仔细。理想化地处理情感关系,显得过于僵硬。

  又如师父和师娘的爱情,过于想当然地处理。找不到叫双方怦然心动的东西,师父何以爱上师娘,师娘明知师父另有图谋,却自投情网。而徒弟和师娘的关系似乎是徐浩峰有意为之。从这两个人物出现开始,作为观众就嘲讽般期待滥情的演绎。结果是步步玄机,弄得观众提心吊胆。徒弟是想看师娘美艳,师娘呢语给师父说你徒弟看我眼神不对。师父却说,练武以后就没事了。总算没事了,却波澜又起。师娘知道师父是利用徒弟,去提醒徒弟,却说一句莫名其妙的话,意思是看事不好赶紧跑。弄得这关系有些复杂,徒弟不像个徒弟样,师娘也没师娘的型。徒弟敢跟师娘并肩而坐,俗滥的剧情却又懂得收敛。原本挂牵得风生水起,徒弟一死,师娘又没事人一样了。这槽点是跌宕起伏,值得期待和失望。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徐浩峰根本就不知道,反正就一路演绎下去。一是徐浩峰心知肚明,就在那里任性地杜撰一个武侠童话。这童话里芸芸众生,可能与不可能都是合理的。

  不管怎么说,徐浩峰的电影《师父》还是冲击了中国电影类型片,不管这冲击的力量有多大,《师父》都是值得尊重的。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有名句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的,正是因为有徐浩峰一样的电影人在不断探索,中国电影的春天也不会太过遥远吧。

  (发表于《辽宁日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