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之于蝴蝶——读《北京法源寺》有感

书名:光华新语——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作者:陈昊 主编 字数:55620 更新时间:1970-01-01

  文/赵斌

  题记:“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曾在《海燕》中疾呼。拥有狂暴和颠覆力量的暴风雨,诞生或许仅仅是由于一群或大或小的蝴蝶在不同时间、地点下扇动他们的翅膀,而这种气息、风向的细微变化,在一系列连锁反应之后借着四两拨千斤的势能终将卷起一场风暴。

  风暴的形成需要至少两股不同的势力,就像阴阳两极之间相互对抗与借势,产生螺旋上升的局面,这背后本质是矛盾之间的相互斗争与统一。在红楼梦第八十二回中,林黛玉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意识形态严重对立的国际背景下,毛主席曾引用这两句话来描述过当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可见风暴亦存在于社会历史领域,并且斗争的结果是风暴终会结束,最后消散于一阵席卷大地的狂风。

  十九到二十世纪,对于中国来说是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如果从体量的角度来看,这两个世纪之中曾酝酿、爆发了数次摧枯拉朽的大风暴。而《北京法源寺》描述的就是其中的一场,就像威力巨大的氢弹需要原子弹作为引子一样,这场风暴对于之后颠覆旧中国的狂风而言,无异于是先驱一般的开拓者,是它吹响了革命风暴的号角。

  风暴前的暗流涌动

  1840年,西方列强开始陆续用炮火轰击中华民族的国门,在与列强对峙的过程中吃下一场场败仗以及苦果后,封建统治的顶层开始意识到与西方的差距。在历经道光和咸丰皇帝的统治后,中国内外交困的局面一步步恶化。为了维护统治,清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其中比较有眼光和能干的恭亲王肃顺,启用了一批有才干的汉人,他们当中不乏左宗棠、曾国藩等在中国近代史中名号响当当的人物。在这样的氛围下,中国开启了那段“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探索。直到中日爆发甲午海战后被迫签署了“马关条约”,洋务运动才宣告失败,这一战,也使得中国从清王朝的统治危机转化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正一步步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列强像一只只桀贪骜诈的野兽,对中华民族虎视眈眈。此时的旧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正如两股强风在较劲,他们此消彼长,在一段时间后,帝国主义占据了上风。

  乱世是滋生英雄豪杰的土壤,更何况是在中国这片大地上。正如鲁迅先生在他的《且介亭杂文》中提到那样:中国从古以来,除了有埋头苦干的人,更有拼命硬干的人,除了有为民请命的人,还有舍身求法的人。即使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掩不住他们的光耀,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追求安定的民族,在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熏染下,他们顺从自然,与大地血脉相连。但当河流决堤、大地震颤的时候,他们也会义无反顾地放下手中锄头,去为了生存而抗争。当西方的巨炮和少数人的压迫一次次破坏着中华民族的和平与安宁的时候,他们终将面对的是人民的奋起反抗。

  暗流已经开始涌动,注定会有蝴蝶借势而起,振翅飞翔。

  蝴蝶扇动翅膀

  康有为仿佛第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一路从广东飞到北京。他此行的目的是要上书皇帝,请求变法。在此之前他已经蛰伏多年,埋头苦读中国古书的同时,也研究西方新书的译本,最后顿悟中国必须走现代化的路。但介于在朝廷中没有引荐的高官,难以接触到权力的核心,因此他的第一次北上算是以失败而告终。这次北京之行他去到了法源寺,法源寺原名悯忠寺,始建于唐太宗时期。在这里康有为遇到了寺院住持佘法师和他的小徒弟普净,才子和法师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并因为埋在此地的袁崇焕而溯源到两人相同的祖籍——广东。这次相遇为后面康有为二次进京埋下了伏笔,因为他在佘法师的指点下结识了皇帝的老师翁同龢,这为后面风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一只蝴蝶的振翅没有唤醒风暴,于是它回到了自己蛰伏的地方,等待机会成熟。

  上书失败后的康有为回到了广东,开始办起私塾,著书立说。为了引起巨大的风暴,需要更多的蝴蝶,他也需要更多的帮手。在办私塾这几年,他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梁启超这位神童当属他最得力的学生和最光芒四射的鼓手,还有后来赫赫有名的蔡锷将军等人。期间他还创作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三部曲,为迎接风暴的到来做了很多努力,这些书使他声名鹊起,曾经那个默默无名的康有为在不断地成长,涌动的气流在他和学生、朋友们的搅动下也愈发声势浩荡。直到他考中进士后终于有了乘势而起的机会,他们决定再一次来北京上书,这一次的康有为不再是几年前的那只孤单微弱的蝴蝶。在进京的过程中他们又结识了一批有志之士,其中谭嗣同这位富家子弟最为耀眼。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指引与最高追求,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节点,虽然传入了很多西方的观念,但深入血液的儒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们的影响是基因性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抑或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与百姓始终是他们不懈的理想信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或许正因为他们生在这片大地,受到人民百姓的给养,才会让心与人民、与大地相连,即使死后也要落叶归根,化作祖国的一部分。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抗争与希望的花朵已经开始绽放,蝴蝶会越来越多,天地间风起云涌,暴风指日可待。

  风暴中的蝴蝶

  这一次翁同龢预感到了风暴的即将到来,他决定不再顾惜自己羽毛。终于在他的引荐下,康有为他们接触到了当时的皇帝。在接到光绪皇帝的召见后,康有为用他这几年积累的见闻说动了圣上。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狂风终究是来了,它卷入旧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的斗争之中,再一次搅动这场巨大的、属于维新派的风暴。

  可东风与西风终有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战。以慈禧为首的旧势力开始呼云唤雨反扑过来。“百日维新”从光绪皇帝被软禁开始,新势力便开始处于下风,最后在旧势力的绞杀中,蝴蝶死的死,散的散。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他与黄轸一派同属于革命党,坚信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拯救垂危的中华民族;他与大刀王五他们同属一伙,和满清王朝势不两立。但在结识康有为、梁启超他们后,他决定加入他们,以身试法去探索改良的道路。

  东窗事发后,原本可以逃离旧势力追杀的他决心留下来,代表这次失败的改革给光绪皇帝一个交代,更是为了警醒他曾经坚定信仰的革命队伍,告诉他们,告诉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民,只有革命的浪潮和狂风,才能战胜旧恶势力,才能席卷中华大地,才能帮助中国焕然一新、焕发生机。

  最终他在鬼月刚过不久,慷慨就义于北京菜市口法场。死后他家的佣人连忙收起他的尸首,安葬于法源寺。或许早就预见了自己的结局,在写给梁启超的诗中他写道:“徐甲傥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诗中他谈到自己生在鼎食之家,他的一切都来自土地和人民,他不是他,他只是一具枯骨,在肉身尚存有血有肉的时候,他在忏悔,他发愿要牺牲掉自己,要将自己的肉身化为枯骨,枯骨化为灰烬,为生他养他的土地和人民献身。

  精通佛法的谭嗣同,深受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精神的影响。当地狱还有一个冤魂的时候,地藏王誓不成佛;当中华大地还饱受欺凌的时候,谭嗣同誓不退缩。谭嗣同做到了,他为使命而死,为人民而死,为信仰而死,他的牺牲因此拥有至高的意义。他就是一只蝴蝶,跟随内心的指引,唤起狂风巨浪,然后义无反顾冲入风暴之中,带着必死的信念,最后粉身碎骨,与风暴融为了一体。他成为风暴的使者,风暴的号手,他的死和重生,注定要再次唤起更狂暴的飓风。

  蝶归于风尘,飘洒大地

  蝴蝶的意义必将在风暴中成就,它们或被新的风暴碾压,或加入新的风暴,或是献身与风暴。谭嗣同就义之后,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纷纷出逃,躲避旧势力的追杀。多年后康有为成为了旧势力的军师,捍卫封建统治,与昔日的学生梁启超因为阵营不同而反目。而梁启超也在猛烈的风暴中,因为维护资本改良道路而成为新势力的阻碍。谭嗣同死后,康有为还活着,但他实际上也已经随着属于他们的那场风暴而消散在历史洪流中。古稀之年的康有为又一次来到了北京法源寺,这次与他相遇的除了袁崇焕、谭嗣同和佘法师的坟冢外,还有当年的小和尚普净,不过多年后的普净已经成为了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李十力,这个人物为书中虚构,不过在作者李敖的解释中,他既可以说是董必武,也是熊十力,更是为共产主义献身的李大钊。康有为问李十力,自己的过往是否会被新的革命派全盘否定,李十力告诉他不会的,因为正是他们前期的努力和尝试才为后面的革命道路做了铺垫和指引。

  千百年来,华夏大地上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祖国与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就像凋零的蝴蝶,散落于祖国大地上,但亡魂的世界中,这座千年古刹法源寺或者曾经的悯忠寺,将会是他们灵魂的安息之地。北京法源寺就像风眼,是独属于风暴的平静处。

  蝴蝶终会消失,但至少他们引领过风暴;风暴也终会平息,但先驱们的思想和实践会随着风暴消散于狂风而飘落大地,最终在忠于人民的信仰的引领下,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助那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席卷中国,让我们的大地重新散发勃勃生机,让我们的民族再次欣欣向荣。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