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谣

书名:百年逐梦上册:小说纪实卷 作者:晏良华 主编 字数:197773 更新时间:2021-11-29

  文/凤笛

  注:这篇小说是以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四川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为原型进行创作的,有艺术性的再加工和虚构,人物与情节切勿对号入座。

  一、引子:金鸡山

  金鸡山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金鸡山仿佛一只从天而降的金鸡,昂首屹立于川东北的绥山县。金鸡山四周沃野千里,自古就有天然粮仓的美誉,山前山后的雄鸡报晓之后,天就亮了。

  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时常洪水泛滥。当地村民饱受洪水之灾,苦不堪言,多次求神拜佛也无济于事。一日,村外走来一位壮士,膀阔腰圆,有一股智慧之气总闪烁在眉宇之间。此人自称能驱邪消灾,渡人于苦海之中,一时间引来众多好奇的村民。当他得知村民之苦后,不由双眉紧皱思索对策,少顷,但见壮士眉间闪亮,竟然发出光来,壮士沿着光的指引寻去,终于探得一条波涛汹涌的暗河。暗河之中有一条孽龙出没,正是由于孽龙兴风作浪,翻云覆雨,才致村民受尽磨难。这日,孽龙又乘着滔滔洪水出得洞来,壮士不由分说,以红绸系腕明志,手持长剑,一声厉喝,直向孽龙奔驰而去。顷刻之间,壮士与孽龙纠缠在了一起,孽龙竭力想摆脱壮士的追杀,时而穿云破雾,时而潜行水中,怎奈壮士紧贴其身,无论是呼呼风声过耳,还是水下万籁俱寂,他都紧握着手中利剑。在孽龙几乎精疲力竭之时,壮士一剑刺破龙心,不可一世的孽龙顿时化作污水随着波光浪影而去。由于与孽龙相搏过久,壮士也已耗尽了精力,在目睹洪水尽去之后,他带着心满意足的微笑突然倒地,化作一匹绵延巍峨轰隆隆升起的山。正在村民惊愕之时,一只金光灿灿的雄鸡落于山顶,对着苍穹一声长啼,就在这啼叫之中,山体逐渐成形,状若金鸡。为了纪念这位给村民带来福祉的壮士,当地人给这座山取名“金鸡山”。

  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金鸡山。

  二、卖肉风波

  “没有做不通工作的‘刁民’,只有不会做工作的干部”——摘自闻民生的《民生日记》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一代一代人从金鸡山走过,金鸡山还是原来的样子,山下的房子却越来越多,后来有了街道,街道又逐渐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场镇,由于场镇位于县城之南,故名城南镇。

  镇党委书记闻民生就出生在金鸡山下。闻民生年少时为了响应公社“将天然肥料狗粪集中起来使用”的号召,曾遍查狗踪,摸清了狗拉屎的活动规律,掌握了狗粪的分布地图,多次荣获“拾狗粪大王”的美誉,并获得奖励。闻民生自幼生长在这片红土地上,有着深深的红土情结,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毅然选择了农校,他要努力做好“土地”这篇文章,实现他回报故土养育的宏愿。

  清代文人郑板桥曾作《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云: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闻民生经常吟诵此诗明志,感佩郑板桥的爱民之情,他要争取做个像诗中所写那样的好官,于是给自己改名“闻民生”。闻民生头脑灵活,处事得当,这和他父亲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闻民生的父亲闻先知是当地有名的算账“一口清”,有一次生产队在完成了统购粮的上缴任务后,给社员们分稻谷。闻先知负责撮谷和过秤,记账员负责看秤和算账。其实,闻先知在看秤之时心中的算盘也打得噼啪响,在记账员报账的时候,闻先知说少算了5斤稻谷,记账员起初不信,再次核算后果然被闻先知言中。从此,闻先知就得到一个“一口清”的雅号。闻先知的少年时代是在黑暗的旧中国,民不聊生,土匪横行。老百姓好不容易挣了些钱,结果往往给横行乡里的“棒老二”(四川方言,地痞流氓之意)交了“过路费”。闻先知却凭着他的聪明才智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免交“过路费”的资格。当年,闻家开了一个油作坊,闻先知卖油返家之时,总是先在无人僻静之处把卖油钱裹在打狗棒头,然后再大摇大摆地穿过乌烟瘴气的“棒老二封锁区”。时隔多年解密这件事之后,“棒老二”们不由地暗自佩服闻先知这个“油头”。

  闻民生虽然在身体的手脑部分占尽优势,但是从小就体弱多病,中医曾诊断其有气虚之症。他早就听过金鸡山的传说,特别仰慕为民除害的壮士,常常暗自叹息没有生得壮士一样的好身板,为此,他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壮士的精神。他在就寝的床头画下了壮士的化身——金鸡山,说来也怪,他一看见金鸡山,就劲头十足,那副弱体格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天,在金鸡山下的鸡们扯起嗓门叫过几遍后,太阳按固有的规律照常升起,给整个场镇镀上了一层“黄金”。镇党委大门也理所当然地沐浴在这金色的光芒之中。身披彩霞的人们仿佛活动在油画之中,给人一种虚幻的感觉。不过镇党委大门前的热闹却是真实的,许多人聚在这里,议论纷纷,不时流露出疑问和探究的表情。

  “闻民生,你给我出来!”这句话被一个人不断地重复,并且其腔门呈现出次第增高的状态。这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响,夹杂着一阵紧似一阵的擂门声。声音的制造者是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一双眯缝眼发射出愤怒的光芒。被不断擂打的是闻民生的办公室大门,此刻它正接受着拳头雨点般的考验,大门在反复擂打中竟纹丝不动,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党委书记大门的坚固性。中年人毫不理会人们的劝阻,此刻,他已处于极度亢奋状态。

  突然,不知谁喊了一声“闻书记来了”。人群顿时躁动起来,大家不由自主地将眼光聚焦在了同一方向,这条目光之河在人群之中划开一条通道,“游”过来的正是党委书记闻民生。他一如既往地瘦弱,但精神头十足。闻民生和随行人员鱼贯而入,不一会儿就“游”到了闹事人的身边。“祝河山,我的大门可是擂不开的哟,要开门还必须得用我自己这把钥匙。”闻民生一边和闹事人打招呼,一边晃动着已经取在手中的钥匙。话音未落,门已经打开。“进来吧,有问题尽可反映,我安排人做笔录。”闻民生边说边挥手示意围观的人群散去,大多数人都响应着手势的号召,只有个别人还在那里恋恋不舍地张望,党委大院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这祝河山可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人物。“火药捻子”的性格使他不断制造出一些轰动性事件,久走夜路必遇鬼,一次恶性伤人事件终于把他自己“轰”进了监狱。出狱后,为了增加自己的“威慑力”,他常把一句“我是大狱里呆过的人,我怕谁”挂在嘴边,仿佛这段不光彩的经历是一块肥肉,饿了,他只要舔一舔,就可以填补其空虚的内心,提升其倦怠的精神。果不其然,祝河山进屋还没落座,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没头没脑的“我是大狱里呆过的人,我怕谁。”“你是谁也不怕,可我也是被判了‘死刑’的人,我也不怕。”闻民生接过话茬,他的一句被判了“死刑”的话在祝河山的脸上荡起了疑惑的涟漪。闻民生边说边拍着祝河山的肩膀,示意他坐下,接着,又给他倒了一杯茶递过去。“闻书记刚在医院查过,肝癌!”镇党委办公室主任张野及时为祝河山的疑惑添加上了注释。“什么?肝癌?”这一不期而至的消息,让祝河山的脸上写满了惊愕,他的蛮横也踩了刹车,态度有所缓和。“身体被判死刑没什么,思想被判了死刑可就不好办咯。”闻民生亦庄亦谐地打趣道,“说吧,你接着又要给我宣判什么?”他适时递过去自己不解的疑问。闻民生得了癌症还这样镇定自若,这不由使祝河山有些佩服和感动。“闻书记,我虽是一块‘臭肉’,但我卖的猪肉不臭噻,你看嘛,昨天的肉还剩这么多。”祝河山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肉来,这时闻民生才注意到祝河山还随身提了一个口袋。原来,祝河山劳改释放后,很多人还以原来的眼光看他,这更加激起了他反社会的心理,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闻民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不和谐隐患,经过多方联系,多次努力,他终于给祝河山在东门市场联系落实了一个卖肉的摊位,怎奈,祝河山远近闻名的名声,使人们不敢轻易地接近他的摊位和猪肉。猪肉的不断累积似乎象征着祝河山愤怒和怨气的累积,他像一座积蓄已久的火山,情绪的岩浆终于在今天向着他的“恩人”喷发了。他的逻辑就是这么不着边际:“是你闻民生给我联系的摊位,帮忙就要帮到底,猪肉卖不脱不找你找谁?”“哦,原来是这样,不就是点没卖脱的猪肉吗,来,我们不嫌你这是昨天的剩肉,今天我们镇上的工作人员把它分而买之了。”闻民生边说边以眼神征询着大家的意见。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张野推开窗户,双手围成一个喇叭:“同志们,买肉了,河山今天可是热情周到,送货上门哦。”不一会儿,闻民生的办公室便挤满了人,大家弄清事情原委后便你两斤我三斤地“抢购”起了祝河山的猪肉,一眨眼的工夫,祝河山口袋里的猪肉被分割一空,他累积的负面情绪烟消云散,此时唯一真实的感觉是攥在手中“沉甸甸”的猪肉利润。这时,闻民生突然感到肝区一阵剧烈的疼痛,不由得握紧了手里的疾病诊断报告,豆大的汗珠从他脸颊上淌了下来。

  三、暴雨来袭

  “工作中总是会有困难和挫折,但是困难和挫折再大也不过是一阵外表强悍的暴风雨,只要你敢于与之斗争,它也就过去了。”——摘自闻民生的《民生日记》

  祝河山走出城南镇大门,心里就像打开了五味瓶。

  说实在的,人家闻书记有什么错,别个巴心巴肝地为你找门路、寻摊位,最后却落了个满身的指责和不是。你祝河山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坐了几年牢吗?坐牢是长本事了,还是添体面了?说出去都丢八辈子的人!还随时把“我是大狱里呆过的人,我怕谁”挂在嘴边,你二百五啊。别人有这些不光彩的历史都避之不及,仿佛是一块永不愈合的伤疤,生怕露丑。你祝河山却像得了一块奖章似的,不但挂在胸口,还有意把衣襟拉开,供大家参观。难怪大家对你不转变看法,根儿在你自己身上,这都是你自己一手造成的啊。祝河山啊祝河山,你何时才能以崭新的面貌示人呢?望着在自己脚下无限延伸的路,祝河山眼神迷茫,但开始闪烁着希望。他还不知道在不远的“前方”一场暴雨即将来临,这场暴雨将彻底洗去他身上的污垢,暴雨过后,他将完成“华丽的变身”。

  闻民生明显感觉到这几天的天气有些反常,难耐的闷热使他感觉胸闷、心慌。他虚弱的身体几乎成为了一台准确的天气预报装置,他预感到可能马上有暴风雨来临。这时闻民生的手机响了起来,打来电话的是县委书记谢志存。果不其然,谢志存电话中专门强调,据气象部门预报,未来几天之内,绥山县将经历一次强降雨过程。谢书记要求做好抗击暴风雨的准备,确保到时“人员拉得出,物资供得上”。

  七月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暴风雨说来就来了。老天爷的脾气真的琢磨不透!它的性子就是这么急切。头几天还是艳阳高照,万里无云,空气仿佛都在燃烧。现在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老天爷把整个绥山县变成了一个水的世界。24小时降水量为150毫米!这在绥山县是史无前例的!连续的降雨使得绥山江河暴涨,江河告急!绥山告急!城南告急!

  从天空倾泻而下的直立“江河”和地上被冲刷得晕头转向的江河汇聚在一起,努力扩张着地盘和规模。闪电在空中狂舞,把暴雨的疯狂推向了极致。疯狂的水被照亮了,风雨中飘摇的树和孤苦无依的庄稼被照亮了,人们的奔跑和呼喊也被照亮了,这一切在瞬时的照亮过后重又沉入了阴暗。

  由于事先早有防备,城南镇抗洪物资准备充足,各方人员严阵以待,随时做好了抗击洪流的准备。闻民生迅速地将镇工作人员集中起来,在他的办公室——这间风雨中飘摇的小屋,他要指挥一场与暴风雨斗争的战役。其实这种情况下把他办公室说成船更贴切一些,闻民生无疑就是舵手和船长。他需要镇定,并积极把这种镇定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闻民生镇定了下来,此时外面的风雨声在他耳中已近于无。在这危急时刻,他的智慧迅速汇集在了他的头顶,他要为城南镇以及城南的群众在这连天缀地天衣无缝的水中谋划一条出路:“同志们,当务之急是转移被困群众和防止水库溃堤,不要造成人员伤亡,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宝贵的。”大家屏气凝神地听着闻民生的讲话,“我们马上成立这么几个应急组,第一组由副书记、镇长于坚负责,第二组由副书记白秀负责,第三组由副镇长张凯负责。每个组都必须向我负责,每个组都要深入一线,包村包户,特别不能放过放松、重点危险地区的排查排险。”“闻书记,如果有些群众不听劝阻不转移,我们怎么办?”张野急切地抛出一个问题,他总是把问题考虑得很全面,关键的时候尤其如此。“救援以不出现人员伤亡为目的和前提,办法你们自己去想,我只要这个结果。”闻民生在关键时刻总是能显示出大将风度。“北坡村有些人居住在山岩下,这些山岩有些松动,暴雨一冲很容易造成山体滑坡。”于坚看问题总是具有前瞻性。“那就先去转移北坡村的群众,由第一应急组负责,马上行动,快!”闻民生话音未落,第一应急组组长于坚就带领他的人员冲了出去。“西门坝那边的妇女儿童比较集中,我负责西门坝那块。”白秀积极请缨,她话音未落,张凯也擂响了战鼓:“白书记负责妇女儿童的安全,我就到老年人比较集中的长寿村去照看老人。”张凯想以他的幽默润滑一下紧张的气氛。“那我就负责做好在我镇境内的幸福水库的固坝排险工作,各就各位,马上出发!”闻民生当即又下达了第二道指令。闻民生一挥手,屋里的人像火山爆发一样跟着他一起“喷”了出去。一时间,城南镇人头攒动,拿工具的、吹口哨的、喊口令的、呼名叫姓的,交织成与暴雨奋战的生动场面。

  幸福水库的大堤上此时已是人声鼎沸:党员突击队、民兵突击队、青年突击队等各种旗帜像一簇簇雨淋不熄的火苗,温暖着群众的心,点燃人们的期待和希望。一路路的人流在风雨中流动,每个人都肩扛沙包玩命似地奔跑,他们是在跟暴风雨比速度,跟急速上涨的水位比速度。闻民生站在一个制高点,尽最大努力为大家鼓劲,狂风暴雨竟无法把他的呼喊淹没!他瘦削单薄的身体就像一个指向苍穹的竹竿,成为了搏击暴风雨的精神标志。这时,闻民生在人群中发现了一个惹眼的人物,之所以惹眼是因为他两个肩头各扛了一个沙包,奔跑的速度却比一般人更快,一副拼命三郎的样子。是祝河山!这时祝河山向着闻民生奔跑而来,不断地喘着粗气:“闻书记,你身体这么弱,淋了雨恐怕遭不住哦。”“莫得啥,大家都在义无反顾地抗洪,我也不可能待在家里搞遥控指挥,和你们在一起,我也有用不完的劲!”闻民生显然被这壮观的抗洪场面感染了,他边应着祝河山,边甩开臂膀大步流星地投入了扛沙包的洪流。抗洪的人流在暴风雨中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彩色漩涡,漩涡里旋转的是他们的赤胆忠心,是他们的青春热血,是他们的勇敢担当,是他们的赤子情怀。

  闻民生记挂着北坡村民的安危,在确保水库无安全之虞的情况下,他不顾扛沙包带来的疲惫,又急匆匆地行进在前往北坡村的道路上,突然,他依稀地听见有人在喊“闻书记!”“闻书记,你看,有人在向这边跑来。”顺着张野手指的方向,闻民生看见远方跑来的黑影越来越清晰,是祝河山!雨水打湿了他的头发,前面的头发固执地贴在他的前额,仿佛雕刻一般。“你怎么来了,河山!”闻民生对着祝河山喊道。这时祝河山已经走拢:“怎么,你书记都随时可以冲锋陷阵,就不允许我跟着打个边鼓?我跟着领导走,不会犯‘方向性错误’。”祝河山干劲十足。“那好,我们到北坡村去转移群众!”闻民生以坚定的口吻肯定了祝河山的干劲。经过一路疾行,他们终于抵达了北坡村。在李玉珍老大妈家,闻民生一行和于坚他们会合。果然不出张野所料,李玉珍老大妈说房子和家具是她一生最后的依靠和所有,她就是死也要与房子、家具死在一块。“大妈,我们刚才实地查勘了一下,屋后的山岩经过雨水的冲刷确实已经松动,很危险啊。我们必须为你老的生命负责啊。”闻民生动情地劝解着。“走吧,妈!爸可在屋后的山坡‘看’着你,他在天之灵也希望你能平安啊。”李玉珍的儿子郭萧见他妈不走,搬出他爸这个最后的令牌,因为他知道他爸生前是他妈的主宰,他妈对他爸是言听计从。最终,李玉珍的口气逐渐软了下来,祝河山见时机已经成熟,不由分说背起老太太就走,闻民生将一件宽大的雨衣披在李玉珍身上。由于李玉珍年老体弱,没有多大力气,致使她在祝河山身上总是趴不住,这让祝河山吃尽了苦头,走得越远越觉得沉重,加上道路泥泞打滑,当把李玉珍背到十余里之外的镇上时,体格健壮的祝河山已是气喘吁吁了。李玉珍的转移是北坡村险区群众的最终转移,它标志着城南镇群众转移工作顺利结束。暴雨终于止歇,水库安然无恙,雨后的城南空气中流淌着明快的喜悦,这是城南众志成城的胜利果实。

  四、住院的那一段日子

  “工作是我活着的凭据和方式,如果不是工作的牵挂和支撑,我可能早就倒下了。”——摘自闻民生《民生笔记》

  又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闻民生的身体却不可避免地滑进了“梅雨期”,可能是抗洪救灾时体力过度透支,闻民生感到脆弱的身体拉起了警报:持续的肝区疼痛使他脸色菜青,就连走路都十分乏力。但他还是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来到了办公室,准备下村社走访的事宜。他把张野叫到了办公室:“我们今天一起去文峰村、白塔村,看下老百姓有哪些具体困难和要求。”“闻书记,这就是你常挂在嘴边的‘下访寻问题’吧。”张野在起草文件的时候多次提到“下访寻问题”,看来他今天要跟着书记实地走访一下咯。说着说着他又把话题引到了祝河山身上:“闻书记,你可真有两下子,连祝河山这样的‘顽石’你都给炼成‘璞玉’了。”“人都是有感情有理智的嘛,你只要诚心待人,真心付出,总会有收获的。”闻民生水到渠成地进行了总结。他边说边站起身来,招呼张野准备出发,突然感到胸口一热,一口鲜血涌了出来。“闻书记,你怎么了?”张野连忙上前搀扶,并向着外面高喊“快来人呐,闻书记吐血了!”一时间,闻民生办公室挤满了人,也挤满了惊愕、关心和同情。闻民生努力使自己站稳:“同志们,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又不是我第一次吐血,只要让我工作,血自然就会止住,工作是我的止血剂。”谁知他这一说,竟说哭了一些感情丰富且脆弱的女同事,这里面哭得最厉害的是妇女主任杨书贞:“你说得对,闻书记。这确实不是你第一次吐血,但你体内有多少血经得起这么吐哇,不行,这回你无论如何都要去住院了。”杨书贞以不容协商的口气下了“死命令”。男人的坚强是经不住女人眼泪轰击的,在这一大片闪耀的泪光中,闻民生不得不暂时妥协下来。“好吧,我答应你们去看病,但作为条件,你们得答应我与工作不脱节,你们随时要向我汇报镇里的工作动态,不然我睡不好觉。”大家含泪应承下了闻民生的这点要求,这份妥协合同终于算是签订好了。

  “民生民生,你这个工作狂,你到底还要不要命啊!”门外传来凄厉的声音,声音里浸透着扯心扯肺的怜爱,仿佛她呼唤的不是别人的生命而原本就是她自己的。大家不由得往门外望去,来者是闻民生的发妻钟毓秀。她虽然略显矮胖,却动作敏捷,体重并没有压住她的灵气。钟毓秀在城南南风小学教书,操持家务是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这么多年也多亏了钟毓秀的精心照顾,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闻民生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她听说了闻民生吐血的事,就风风火火地赶了过来。“哎哟,你还不晓得我吐血都是家常便饭了,哪有你说的这么严重嘛。”闻民生故意轻描淡写,来放松钟毓秀紧绷的神经。但这次吐血还真的不是味道清淡的“家常便饭”,而是一枚重磅炸弹,这枚炸弹再也没听闻民生的指挥,直接把他送进了医院。

  闻民生醒来,嗅到了淡淡的药味。白,在医院的病房无所不在。凝固的白——墙是白的,床单是白的;活动的白——医护人员的衣服是白的,口罩和帽子是白的,就连行走带动的风都是白的。病房里、走廊中,医生护士来来往往,轻灵而飘忽,像一个永不落幕的神话。这是一个拯救肉体的世界,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圣洁的光辉,如唱诗班的歌声给人起死回生的力量,使肉体恢复其自然的弹力和色泽。当肉体处于生命低潮的时候,精神的占领显得尤为重要。闻民生始终是一个精神上的胜利者,他强健的精神正在为自己搭设一个起死回生的通道,他要活着,因为他要工作,他要活着,因为他必须工作。不然,或许,他会真的死去。此刻,他刚从死亡的魔爪中爬了出来,放疗和化疗使他闯过了鬼门关,却让他变得极度虚弱。他捡起掉落到床上的大把大把头发,回忆着它们当年的茂盛,时光犹如一辆高速运行的列车,把他带到了生命的高寒地带,他无奈地把头发甩进字纸篓,在一瞬间完成了头发的葬礼。他经过了“海扶刀”的分割,“精神”并没有七零八落,相反却奇迹般地变得更加完整和强悍。“毓秀,在我睡着的时候有没有人找我汇报镇里的工作?”闻民生眼睛一睁开,就把目光盯在了“工作”上。

  钟毓秀不想让工作影响了丈夫的治疗和康复,便支吾着说没有。闻民生一听说没有工作方面的消息,似乎失去了生命的依托,好像丢了魂似的。“不,我要回去,我要回到我的工作岗位上去,‘异地任职’我实在是不习惯。”闻民生的执傲之中夹杂着些许幽默。“我请求你静养几天,不想工作好不好?”钟毓秀几乎带着哭腔了。“不回去也行,那就叫镇上的人把文件和简报给我送来,我要在医院里现场办公!”看来,工作就是闻民生的另一种命,钟毓秀只好退而求其次,勉强答应了下来。每天上午九点钟,钟毓秀都会把文件和简报替闻民生摆好,每次闻民生都戴好眼镜,仔细阅读,有时还做标注。在闻民生感到疲倦的时候,钟毓秀就给读给他听。闻民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随时与镇上的工作保持着联系。钟毓秀为了减轻闻民生的病痛,还专门学会了按摩,说来也怪,经过夫人的手点石成金,闻民生恢复得也比较快。城南镇的乡亲们听说闻民生住院,时不时地三五成群邀约在一起到医院看望他们的书记。这天,乡亲们又堵在了门口,为了表达心意,他们有的提了一篮子鸡蛋,有的提着一口袋水果,请求闻民生收下。闻民生的眼睛不由得潮湿起来,他动情地说:“乡亲们,你们的心意我心领了,但目前大家伙都还不富裕,不要为我花这些钱,我恳求你们把这些东西都拿回去吧!”乡亲们都说不缺这点钱,把他们的心意收下吧,场面嘈杂而感人。一位叫王志成的村民因病致贫,曾受闻民生资助摆脱了病痛和贫困的双重困扰,此时他也在村民们中间。王志成挤出人群来到闻民生面前,诚挚地说:“闻书记,我的命都可以说是你给捡回来的,现在你自己病成这个样子,我来表表心意也是情理之中的嘛。”闻民生被乡亲们的真情打动,他必须打破这种僵局,便想到一个两全其美之策,他顺手从王志成的口袋里拿出一个苹果高高举起:“乡亲们,咱们这样,我从你们所送的礼品中选出这个‘代表’,我当着你们的面把它吃了,这下你们该没意见了吧。”闻民生这个颇富创意的举动,引来村民一阵阵“闻书记”的呼唤和止不住的抽泣声。就这样,闻民生在一片洁白的医院里度过了并不空白的一段时光。他的心脏跳动在他单薄的体内,也跳动在他魂牵梦绕的红土地上。

  五、归途啊归途

  “在病愈返乡的路上,我经历了不同的风景。春光无限好,只是路不平。走进城南的境内,我感到了真实的颠簸,我要让一条平坦的希望之路在城南延伸。”——摘自闻民生《民生日记》

  在医院里被“囚禁”的这段日子,闻民生虽然想方设法获得了一些同工作接触的自由,但总觉得是隔靴挠痒,完全没有与工作零距离接触的快感。他天生就是属兔的,只有奔跑才能使他生命充满活力。因此,在闻民生感觉病情稍有好转之时,就坚决要求出院,踏上了返乡的归途。春天来了,天空像洗过一样,碧蓝洁净。金灿灿的太阳挂在天上,使天空恍若披了一层“光纱”。各种花儿竞相开放,把大地装扮得五彩斑斓。这其中,开得最有声势的就算油菜花了,大地上汹涌着它们一气呵成的黄色春潮,空气中弥漫着花粉的味道。许久没有呼吸到这么美好的空气了,闻民生贪婪地呼吸着,仿佛自己已经化为了这荡涤肺腑的空气,一切烦恼顷刻间消失了踪影。

  要进入城南境内了,闻民生的心不知怎的突然狂跳起来。犹如久别的游子重返母亲的怀抱,他有种泪涌盈眶的冲动。他的脑海不断闪现出长时间阔别祖国一朝得归的海外赤子手捧故土亲吻跪拜的镜头。是啊,这片他日夜操劳的红土地就是他小小的“祖国”啊。“我的祖国还不富裕,但她拥有光明的前途。”闻民生不由得想起他在上小学时一次班会活动上表演的诗朗诵。就是为了让伟大的祖国早日富强起来,闻民生才毅然选择学农,扎根故土。他想,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就是一种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方式,亿万个“闻民生”都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了,祖国自然也就建设好了。眼前的一切多么熟悉,那山那水那树那人那隐约的犬吠和炊烟!城南,我一刻也不能分离的城南,我带着外面清新的风和“千锤百炼”的身体重又扑入你怀了!车窗外飘逝而过的尘土不断把闻民生眼前的风景染黄,车子也不时地颠簸起来,这使闻民生略感不爽并立即警觉起来。这条通往镇政府的路年久失修,目前已变得坑坑洼洼。按照老百姓的说法,这条路带给人们的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闻民生以前也不止一次地提过修好这条“连接城南与外界的通道”,并不厌其烦地为乡亲讲解“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但苦于资金问题,修好这条路一直都规划和储存在闻民生脑海的图纸上。汽车戛然而止,打断了闻民生浮想联翩的思绪,城南镇到了。“闻书记回来了!”消息不胫而走,城南镇的院坝里顿时热闹了起来。工作人员和在这里办事的群众不由地把闻民生围了起来,嘘寒问暖。闻民生矍铄的精神让人吃惊,仿佛一切痛苦都被“海扶刀”削去,只把活力保留了下来。闻民生一边感谢大家的关心,一边从拥挤的人群中挤出来向着办公室走去。

  闻民生刚刚落座,就对随行的张野吩咐到:“马上召开镇党委班子会议,专门研究修路的问题。”张野传达得很快,班子成员的汇聚速度也相当惊人,于坚、白秀、张凯、镇人大主席李春声、纪委书记武力一一落座。闻民生见人员到齐了,清了清嗓子说到:“同志们,我不在家这段时间,辛苦你们。,在回来的路上我再次体验了一把返乡之路的煎熬,我在住院期间听说当前在修路问题上政策有倾斜,修建乡村公路,财政要以奖代拨给予一定补助,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这条‘烂尾路’修好!”闻民生回到镇上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使党委班子成员大受鼓舞,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一条缠绕山间的“玉带”向着外面的世界飘逸而出,带给他们崭新的希望。班子成员以热烈的掌声认可了闻民生的决定,掌声传出屋外,仿佛春雷炸响。“大家知道我这个人干事总喜欢干得干净彻底、痛快利落,我镇那条连接各村的环形公路目前已经‘蓬头垢面’,原来条件差只能修土路,现在我们要让这条环形土路升级为水泥路。”闻民生继续拓展着他宏伟的修路计划,“当然,这里还有个民意的问题,我们班子成员分别负责联系几个村,征求一下群众对修路的意见和看法。”这时,于坚接过了话茬:“修路,老百姓应该都支持赞成,投工投劳都没问题,因为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好事。关键是资金问题,可以说,资金这一子活了,修路这全盘棋就活了。如果启动资金不足,可以考虑建筑商‘带资入场’,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现在人们讲究的是利润和效益。”“也有比利润和效益更重的东西嘛,我听说从我镇火箭村走出去的建筑商贺竣就有很深的乡土情结,他这些年在外发展得不错,肯定会支持家乡建设。”李春声很善于捕捉外界信息,他的一席话引起了闻民生的思索和共鸣,为修路的难题找到一条出路。“春声的建议很好。我们要广泛搜索在外发展较好的乡友们的信息,欢迎他们回来参观考察,支持家乡建设。当然,我们自己首先要以实际行动支持家乡建设。我个人为修路捐款1000元。”闻民生的带头捐款行动拉开了城南镇修路的序幕,镇班子成员以及其他干部闻讯都纷纷主动前来捐款,水到渠成地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起着引领作用的捐款氛围和渠道。正是通过这种渠道,乡友和村民的捐款资金才得以不断注入,贺竣企业的大旗也插上了城南道路施工现场的最高处。

  六、桃花红,梨花白

  “桃花红,梨花白。每一种花卉都有其自有的颜色,自然界如此,扮演着不同社会角色的人也是如此。党员干部不能将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对自己理应有更高的要求和准则。”——摘自闻民生《民生日记》

  闻民生准备到工地去看看。工地在城南镇的东北方向,需穿过一片山地林才能到达。穿过这片林地仿佛在穿过一片沸腾的花海。花儿抱团簇拥着,好像相约赶集一样,向蓝天大地呈现着她们的热烈。桃花宛如红晕上腮的少女,婉约地开放却饱含着羞涩。梨花则白得素洁而镇定,似乎可以让飞扬的情绪在瞬间沉淀,给人以月华般的安宁。桃花红,梨花白——这是自然的规律,你我都无法改变,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尊重和遵守。闻民生漫无边际地想着,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工地。

  热气腾腾的城南道路施工现场:运送沙石的大型运输车往返穿梭,修路民工挥汗如雨,各种鼓舞干劲的宣传条幅正在迎风“鼓动”,使得上面金色的文字如波浪一般起伏不定。“大干一百天,修好道路展笑颜”“修好路,为致富”等条幅热烈地渲染着施工现场的气氛。恰巧这时贺竣也在,他热情地迎了上去。“干得挺热闹啊,贺总!”相隔还有一段距离,闻民生就扬手跟贺竣打招呼。贺竣一把抓住闻民生伸过来的手:“万事开头难,开头很重要,总要有一些声势才好嘛!”这二人的手紧握在一起。“闻书记,你看,在这环形公路之中云雾山巍然耸立,山上植被茂盛,有几处山泉形成的水池常年不涸,具备打造生态公园的天然条件,我准备在修好路后,再投资打造云雾山公园。”激情相握后,贺竣手指云雾山,踌躇满志。“你的设想很好,镇党委和政府支持你,城南的百姓感谢你。”闻民生积极回应着贺竣的设想,“有什么困难尽管给我提,你是城南镇的功臣呐。”“不是一家人,不进同一个门,谁叫我是城南人呢,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显然,贺竣对“功臣”一说持有异议。正在他们无拘无束地谈笑间,张野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闻书记,不好了,县纪委今天到镇上突击检查上班情况,发现一个同志在打电脑游戏,逮了个正着。”“什么,有这等事?”闻民生虽然严于治吏,但不可能随时都守在每个工作人员身边。这不,就有人给捅出娄子来了!

  镇纪委书记武力早已等候在大门口了,他把一脸严肃风风火火赶回来的闻民生迎进了办公室。县纪委的两个同志莫如衷和胡可先后向闻民生介绍了相关情况,原来,“游戏”上班纪律的是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张帅!“张帅啊张帅,你小子这点事可做得一点都不帅!”闻民生在心里默默地念叨着,同时,他及时表明了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我们干部队伍里面的作风问题,党员干部就得有个党员干部的样子,最起码不能让老百姓背后戳我们的脊梁骨啊!浪费自己的时间别人管不着,浪费党的时间人民群众就不会答应啊!”“人民群众不答应,我们的执政根基就会动摇,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不能掉以轻心啊。”县纪委的两位同志感同身受,同时他们对闻民生的这种“决不护犊”的态度深感钦佩。

  “上班游戏事件”在城南镇掀起不小的波澜,其中触动最大的就要算闻民生了。镇上机构臃肿,有些部门人浮于事,给办事群众带来了不少困难。前不久,文峰村有个老太太的孙女考上大学,本是喜事一桩,却不料喜事添愁,费尽周折找到有关部门为其转户口盖章,兜了几个圈子,章都还没有盖到。“镇、村、组三级都必须要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提高效率!”闻民生为自己立下了军令状。

  城南镇机构改革大会如期举行。镇礼堂挤满了人,当然也包括可能被裁减下来的人。于是,就有人开始讲“风凉话”了。“闻民生是不是在作秀哦,想吸引媒体的镜头和公众的眼球!”“我看他敢裁哪一个,要是把老子裁下去了,看我不跟他拼命!”这样的议论“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真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但阳光从来就不会被狂风打败,这不,闻民生一开腔,台下的嘈杂就立即平静了。“同志们,我们这次机改的思路是,根据我镇的实际情况和机构的相关职能,我们将合并一些机构,还要成立镇集中办事大厅,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入驻,给老百姓提供‘一站式’办事的方便。这里要特别强调,今后我镇实行税费直收,老百姓直接把钱交到镇里,村组再无权收取税费了。一句话,机构减员增效,办事程序更加合理流畅,百姓得方便实惠!下面请于坚同志宣布镇村组三级设定的职位,这些职位现在都虚位以待,需要通过竞争上岗才能获得,欢迎大家踊跃报名参与竞争!”于坚的宣读熄灭了一些懒散惯了的人的期待,改革的大潮已经势不可挡地席卷过来。

  演讲、投票、评分、考核、民意调查走访,一系列改革的举措犹如环环相扣的齿轮,一步步地推动着改革的进程,竞争上岗的结果通过红榜公布了出来。大潮过后,风平浪静,并没有发生有些人向往和期待的“沉船事件”。个别工作消极、群众基础差的“撞钟和尚”只有悻悻地另寻“寺庙”。涨潮的激烈和退潮的落寞形成了对比度强烈的反差,风凉话仿佛还在耳畔,不过已经变味,像是充满鱼腥味的回忆,对潮水的讥讽已经烟消云散,而不停甩摆的只有自己被搁置在岸的嘲弄。落选的人中就有一向懒散惯了的张帅。

  七、儿子“下岗”后的第一个生日

  “我的结对帮扶户张福堂的生日就要到了,他的这次生日和以前的还大不一样,他的儿子刚刚下岗,他的心情可能会受到此事的影响,因此,帮他办好这个生日很重要,我必须比以前更加重视。”——摘自闻民生《民生日记》

  张帅家住城南镇鲜鱼村。该村是远近闻名的养鱼专业村,张帅的兄弟张秉是村里的养鱼专业户,他们的父亲张福堂已经年近八旬,身体依然硬朗,说话时一对长寿眉总是不停地抖动。张家今天的兴旺与闻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些年,张家家境并不宽裕。在城南镇开展“共产党员结对帮扶”活动中,闻民生与张家结成了帮扶对子,这一结就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并结出了丰硕的产业发展成果。经过多次实地考察,闻民生认为,鲜鱼村有着发展渔业的天然优势,便动员张秉养鱼致富。但掌心是无法养鱼的,必须要承包堰塘,购买鱼苗才行,说到底就是一个钱字,无钱万事难啊。迈不出闯“钱关”的第一步,就无法打开致富门,踏上治富路。那段时间,张秉经常到别人的鱼塘边望着茫茫水域发呆,别人问他,张秉想什么呢,他脱口而出,想鱼呢。这有些类似“李冬宝”想“葛铃”的广告,让人忍俊不止。别人一笑,张秉更加感到自己身处一间黑黢黢的小屋,没有光明没有希望。正当他愁眉不展之时,“门”吱呀着开了,一道强烈的光线透射进来,一同进来的还有闻民生剪影似的身躯和一篓子滚烫的话语。“你看我给你带什么来了,张秉!”闻民生边说边把一个存折递到他面前,“你把我的工资本拿去抵押贷款吧,这下,养鱼的启动资金不就不成问题了?”一听说闻民生为了他养鱼的事把工资本都奉献出来了,张秉说话都结巴了:“这怎么……怎么行?你自己受疾病的折磨、拖累,经济也不宽……宽裕,我怎么忍心?”“快别这么说,谁叫我是你们的书记,还和你家结成了‘帮扶对子’呢”?”闻民生在劝说别人时,总是好像事先就准备好了充足的理由。在闻民生不遗余力地帮扶下,张秉终于办起了自己的渔场,闻民生还经常无偿地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如今张秉的渔场是波光潋滟、渔歌悠扬、荷叶点翠、荷花飘香,时不时地还有鱼儿跃出水面,银光乍现,给平静的鱼塘增添些许生动。张秉成了远近闻名的“鱼老大”。

  “东边日出西边雨”,一边是张秉渔场的红红火火和蒸蒸日上,一边是张帅的竞聘落选和无奈下岗!而这一切都和闻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帅回到家里,把一切怨气都撒在了闻民生的身上。张福堂是一个知是非、明事理的老人,他道出了这件事的实质所在:“竞争上岗是针对大家而言的,你也不好好想想,为什么就你们少数几个人被淘汰下来成为下岗人员,桃花红梨花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色儿’,根在自己身上,是你个人的‘色儿’不对!”“那你说我是桃花还是梨花?”张帅急于想给自己的“色儿”定位。“我看你呀是狗尾巴花!”张福堂把“花”栽到了“狗尾巴”上,张帅可不想一直拽着“狗尾巴”不放。

  “张老爷子在家吗?”在锣鼓齐鸣中一个声音传了过来。“谁啊?”张福堂挑开了门帘,眼前的景象让他很是吃惊,“哟,是闻书记啊,今天是什么喜事,你还带来这么大一支队伍!”闻民生站在队伍的最前方,瘦脸上一如既往的挂着微笑。他身后是热闹喜庆的秧歌队,鼓乐手们正在忘情地吹奏,扭秧歌的村妇们个个喜笑颜开,激情四射地舞动仿佛被上了发条似地永远不知停歇。“老爷子,今天是你的寿辰,我特地组织了镇上的秧歌队和鼓乐手来为你的生日助兴!”闻民生揭开了谜底。“哎哟,闻书记,我这把老骨头何德何能还劳烦你年年为我操办生日哦。”张福堂不由想起近几年闻民生为他庆生的情景,两行喜极而泣的浊泪夺眶而出,他情不自禁对着里屋喊道:“张帅,快跟我出来接客!”

  张帅很不情愿地走出门来,一脸的尴尬,皮笑肉不笑的,想挤出点笑却感觉挤得很吃力。待他终于挤出了一丝笑,却反而使他的表情变得更复杂了,就像一块调和了各种颜色的调色板,使人看不到他真实的表情。闻民生看出了张帅的难为情,主动跟他打招呼:“怎么,还在生我气啊?今天是老爷子的生日,咱们可都要高高兴兴的,你看,就连今天的天气,心情都特别好,晴空万里!”“生气?生哪门子的气?我今年的生日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个生日,是个新起点,对他个人来说下岗后的生活也是一个新起点。”张福堂接过了话茬。张福堂的一席话竟把张帅说得还有些不好意思了,一张脸憋得通红,他掀开门帘,对着闻民生等人做了一个“请”的动作。

  张家的堂屋挤了满满一屋的人,笑语喧哗,人声鼎沸。“老爷子,今天只需要你提供一下办生的场地,厨师我带来了,鸡鸭鱼肉呢厨师们都带来了。”闻民生一落座,就说起了“开场白”,他用手一指,两位白白胖胖的“师傅”就主动走了过来,“这位高个儿的师傅叫慕其名,另外这位是他的弟弟,叫慕其志。他们可是我镇有名的‘二勺’啊。”两位师傅笑着应和:“我们为民族团结而来,我们是锡伯族的,今天就让老爷子尝尝我们少数民族的‘风味’。”张福堂这才反应过来,嘟囔道:“我就觉得这名字挺奇怪。”继而转脸向着闻民生:“你这就够兴师动众的了,把少数民族兄弟都搬来了!”一时间,张家堂屋里充满了无拘无束的笑声。

  这时,张秉提着几条肥美的大鱼走进屋来,他把鱼儿提溜得高高的:“爸,我在自家塘里捞了几条鱼,给你添彩添寿了!”他又把目光转向闻民生,“闻书记,叫我们一家人怎么感谢你哦,下辈子我就是做牛做马也还不完这恩情债啊。”“不需要你做牛做马,也不需要你还债,你只要把鱼塘搞好,并把你哥哥这个下岗青年安置好,我就放心了!”闻民生办事情总是天衣无缝,这几天,张帅的事像一块石头一直压在他的心头,他要给这块“石头”安置个合理的位置才能睡得安稳。张秉已经听说了张帅的事,闻民生的严管厚爱让他很是感动:“自家兄弟还有啥说的,哥,今后就和我一起创业吧!”张帅没想到,他下岗了,闻民生还在操劳他的事,父亲的理智、兄弟的热情如同冲出闸门的水撞击着他的心扉,他彻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决心干出样子来,便狠命地点了点头。

  中午准时开席了,方桌子、圆桌子互不相让地挤满了院坝,阳光毫无遮挡地倾泻下来,在碗碟里溅起金色的浪花。桌子上热气腾腾,融入阳光的热气增加着空气的湿度,也传播着佳肴的香味,使在座每一个人的味蕾几乎都要胀裂绽放。首先“绽放”的是幸福得像花儿一样的张福堂,他站起身来,先给在座嘉宾深深鞠了一躬,接着他打开了话匣子:“各位乡亲,感谢你们的光临,特别要感谢闻书记。闻书记自己从来没有办过生日,却总是惦记着给我这么个老头子办生,我连自己的生日都记不得,闻书记却总是记得清清楚楚。”闻民生见张福堂难抑感情,连声音都哽咽了,便接过了话题:“老爷子,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们可是结了“对子”的哦,结了对子就结了缘,这缘分我们要结一辈子。来,让我们斟满各自的酒杯,我们一起敬老爷子一杯酒。”所有的客人都齐刷刷地站了起来,大家都高举酒杯,齐喊祝老爷子生日快乐,惊飞了周围树上的鸟儿,好像它们也在以这种形式向张福堂庆贺。张福堂乐得合不拢嘴,朵朵红晕飞上脸颊,这哈哈一乐,一个幸福满溢的生日聚会就这样在觥筹交错间过去了。

  八、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着光明。’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诗。今天,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帮助郭启明联系到了盲人按摩免费培训班。郭启明的前途并不黑暗,将是一片光明。”——摘自闻民生《民生日记》

  黑夜,像一个漫无边际的黑帐篷,囊括了天上的星光、地上的灯光以及情话和呓语,囊括了依然忙碌穿梭的车流以及夜市中的猜拳行令,囊括了旋转之门里面的繁华以及紧闭之门紧锁的温馨。白天忙碌了一整天的钟毓秀,此时仍在忙碌,她在给闻民生煎药,药罐里升起的白皑皑的蒸汽像她的思绪在扩散,多年来她都是这么熬过来的,从满头青丝到依稀的白发,皱纹也开始爬上她曾经青春的额头,她在这白皑皑的蒸汽中奔跑、挣扎,无休无止。她也想歇歇脚,停下来好好休息,但上天没有给她这个权利。闻民生整天都在忙工作,像一台运转不止的机器,她的任务就是负责维修、保养这台“机器”,既然嫁给了“机器”,除了手脚相连地同他一起运转,她别无选择。砰砰砰“开门!毓秀!我是民生啊。”一阵紧似一阵的叩门声把钟毓秀惊醒。她急忙把门打开,眼前的景象让她惊呆了。闻民生浑身湿透,不断打着寒噤。“你这是怎么了,民生?”钟毓秀一把把闻民生拉了过来。“我们今天下访寻问题,大有收获!我们救了一个因失明而轻生的人,我回来的时候天已黑了看不清路,骑着自行车一头栽进了路边的水田里了!”闻民生边解释边打着哆嗦。钟毓秀听他这么一说又是生气又是心疼,边埋怨边把闻民生送进了热被窝。闻民生说的这个被救的人就是郭启明。

  郭启明以前并不瞎,在结婚生子不久后,就得了一种叫做“视神经炎”的疾病,视力越来越弱,最终陷入了一团斩不断理还乱的黑暗。以前,他一直生活在阳光里,现在却永远走不出生命的夜晚。在黑暗的深渊,郭启明无望地仰望苍天。所有的色彩都只能储存于疲惫的记忆,这些色彩借贷给他生活下去的勇气,当他透支这些色彩的时候,他的生命可能也就走到了尽头。郭启明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心中总有无名上蹿的火苗。视觉的巨大孤独感捆绑着他,他感到自己几乎要被黑暗吞没,他在寻找光明的手,却一直不见有手伸来,他渐渐失去了理智,要以破坏来报复光明、报复世界。他开始打砸东西,经常搞得满屋狼藉,就这样,东西越砸越少,妻子裴素芬的心却被他越砸越硬,在多次苦劝无效后,裴素芬干脆抱着孩子回了娘家。

  郭启明终于安静了下来。但此时的安静更让他害怕,以前的黑暗中还有生存的声响,现在陪伴黑暗的却是死一样的安静。唯一的声响来自于时钟“滴答”的走动声,此时有声胜无声!因为,这种“滴答”声让安静变得更加可触可感,这更加剧了郭启明的恐惧。他摸索着,在记忆中摸索着,寻找着以前他牵牛鼻子的粗绳子,他要对自己有个了断,对声响和色彩有个了断,对生命有个了断。终于,他颤抖的手摸到了维系着他生命前途的绳子!他把绳子提了起来,整理着绳子,完结他生命的形式。就在这时,郭启明的黑门被啪啪叩响了,“启明,启明!开门呐!”是村主任简昌荣的声音,“镇党委书记闻民生来看望你了!”原来,在郭启明所在的青松岭走访时,闻民生了解到了郭启明的情况,就跟着简昌荣风风火火地赶了过来。闻书记?郭启明早就听说过闻民生这么个人,并对他笑对病魔的精神深感钦佩和感动。郭启明似乎感到了自己面对病痛的懦弱,手不由一松,绳子倏地滑落在了地上。他在犹豫中摸索着打开了房门。刺眼的阳光涌了进来,郭启明感觉不到,他感觉到的是闻民生温暖的双手!闻民生把郭启明牵到桌旁,语重心长地说:“启明啊,你看你现在生活这个混乱的样子,哪还有个家的样子,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生活,千万不能自暴自弃啊!”“我什么都看不到,你叫我怎么活嘛!”郭启明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失声痛哭起来。“我理解你的痛苦和处境,不要着急,我们先找份差事做,有事做心不闲就不会胡思乱想,就会觉得充实有奔头。”闻民生动情地劝解。“我什么都看不到,还能做什么呢?”郭启明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一个废人。停顿了少许,闻民生像想起了什么似的,对郭启明讲到:“启明,我听说县残联在县城花市坝开了个盲人按摩免费培训班,要不,你去试试!”闻民生的一席话仿佛让郭启明找到了一条通往光明的路,他的手指不由得抖动起来。其实,他天生就是一块按摩的好材料,只是以前没有遇见闻民生这样的伯乐。

  通过按摩培训,郭启明这块生铁被锻造成了一块好钢:他轻盈的手指在患者的身上滑过,仿佛燕衔春泥,为患者带来黎明的曙光;又仿佛在钢琴上弹奏出流畅的乐曲,既解除了患者的病痛也陶醉着自己!他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方向!如今,在闻民生的支持下,郭启明开了家自己的按摩店,当起了老板,带起了徒弟,他给按摩店取名为“光明按摩”。有了自己的事业,郭启明的心情渐渐爽朗了起来,在他徒弟们的簇拥下,郭启明到岳丈家里把老婆孩子接回了家,欢笑重回了他的脸上,也重回了这个家里,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庭就这样完美复合了。“是闻书记为我找回了光明。”如今,郭启明逢人就这样说。

  九、拆迁平衡点

  “城市要发展,环境要治理,这些都离不开拆迁。居者有其屋,民生要保障,这些都绕不过拆迁。要做好拆迁工作,关键是要找准城市发展和群众利益的拆迁平衡点。”——摘自闻民生《民生日记》

  昨天晚上,闻民生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城南镇像乌鸦翅膀一样的棚户区真的变成了一只黑鸟,它凄厉地高叫着,从棚户区里面跑出来的人惊恐不定,他们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些火药枪,正小心地向着黑鸟逼近,就在他们准备开枪的一刹那,那只黑鸟倏然振翅飞走了!

  闻民生觉得这个梦有些意思,虽然有些火药的味道,但结局总归还是让人心安。他惦记着住在棚户区的群众,准备去棚户区看看。

  绥山县投资10亿元史无前例的“两河”治理工程拉开了序幕。这“两河”是清水河和绿水河的简称,它们像两条飘忽的玉带在县城穿过,记载着绥山的发展史。工业化进程曾经一度使得“两河”河水由清变浊,原来水映蓝天白云的景象也荡然无存,“两河”河水明显变瘦了,瘦得很憔悴,就连那些飞鸟也不再眷顾河流的上空,“两河”进入了萧索的冬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两河”治理工程上马了。

  “两河”治理工程牵涉到城南镇的棚户区改造。这一片棚户区就乌鸦的翅膀,耷拉着低垂着,毫无生机与活力。它像一块巨石压在县委的心头,也压在城南镇党委的心头。闻民生心里牵挂着这片棚户区以及这里的居民,但他同样牵挂着“两河”水的返清,这些水啊多少次从他干瘦的梦里淌过。

  “黑米粥、八宝粥、皮蛋瘦肉粥、卤香蛋!”那位卖流动早餐的女人清澈、押韵的川腔吆喝又一如既往地在城南镇的棚户区浮现。这不紧不慢的吆喝慢慢地在东方的天空拉开一个明亮的豁口,天逐渐地亮了起来,穿过棚户区的那条街道上,行人也逐渐多了起来。“老板娘,来一碗八宝粥,两个卤香蛋!”老板娘的吆喝有了回音,从棚户区走出来一个铁塔一般的人,他就是棚户区公认的“区长”曹大明。

  不一会儿,曹大明身边聚拢了很多人,他们大多是棚户区里出来吃早餐的人。他们围在女人身边吧唧吧唧地吃着,吃得很热闹,碗里升腾的热气也给这种热烈添加着氛围。“听说县上搞拆迁的人今天要到我们这里来,我们这片棚户区恐怕是难保了!”在吧唧吧唧的声响中不知是谁冒出这么一句话。“补偿不到位,我们就坚决不拆,别小看我们这几个烂棚棚,它们还是很值钱的,现在啥子都在升值,烂棚棚一样要升值!”有人随声附和着,“对,补偿不到位,我们就坚决不拆!”曹大明一声断喝为这件事“一锤定音”,他把这些吃早餐的伙计聚拢在身边,“拆迁队的人来了,我们就这么办!”一阵神秘的耳语过后,这群人发出了同样神秘的笑声。

  城南镇党委大院里装满了静谧的阳光,阳光同样流泻在闻民生的窗户和办公桌上。他今天的心情也像涂抹了阳光一样,格外亮丽透明。毕竟,头次下访寻问题颇有收获,他亲手把郭启明牵出了黑暗,给人以光明的希望比什么都重要。但闻民生同样被昨晚蹊跷的梦困扰着,正当他准备去棚户区走访时,办公室的李柔娜风风火火地闯进了他的办公室。“不好了,闻书记,曹大明他们和县上的拆迁工作人员干上了!”李柔娜一进来,就炒豌豆似的噼里啪啦地炸开了锅。“什么?有这种事?快跟我走!”闻民生话音未落,人就已经旋出了门。

  城南镇棚户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说是人海一点也不为过,人浪里三层外三层时不时地汹涌着,有不少看热闹的人,有些怕看不到或者看得不真实,还踮着脚努力伸着脖颈观看,真有些像“一群被无形的手提着的鸭子”。闻民生、李柔娜等人穿过汹涌的人流,来到了人海的中心,也是大家关注的中心地带、矛盾的中心。县拆迁办的工作人员罗布和、蹇昌平等人正在同曹大明领头的棚户区居民紧张对峙。曹大明等人还手持铁锹、扁担、锄头等护卫着他们风雨飘摇中的“家园”,他们挥舞着手上的工具,大声叫喊:“拆迁的,滚回去!”。

  闻民生和拆迁办的人打过招呼后,径直来到曹大明等人的身边:“大明,‘两河’治理是一件惠及30万群众的民生工程,你们一定要支持和理解。当然,这里涉及到对你们棚户区的拆迁,无可避免地牵涉到你们的利益,对此,政府会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补偿,你们也要理解县上的难处,不能要价过高!”闻民生一针见血,他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拆迁的第一手资料,理清了整件事的因果脉络,所以他一到现场就准确地找到了处理这件事的利益平衡点。“现在物价这么高,给点点钱就想把我们打发了,没门!”拆迁户的人群中有人吼了一嗓子。闻民生瞥了一眼黑压压的人群:“给多少钱国家有专门的政策,现在是人民政府怎么会让人民吃亏,但话说转来,你们这些影响工程进度的棚户区必须拆!”见拆迁户人群没有了动静,闻民生又转身把罗布和、蹇昌平等人拉到一旁:“你们为我们城南拆迁的事费心了、辛苦了!你们能不能暂缓一下对棚户区的拆迁,容我以最快的速度做通群众的工作,放心,我一定给组织交一份满意的答卷!”闻民生总是这样喜欢搅入矛盾是非之中,也总能很快拿出解决矛盾困难的办法。“我们都是按照政策来办理的,总不能拆迁户说补偿好多就补偿好多嘛!”罗布和的言语之中也不无委屈,“这样,我们一起到镇上去坐下来协商好不好,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嘛!”看到冲突双方都明显缓和了下来,脸色也好看了许多,闻民生及时向双方人员提出了“坐下来谈”的建议。退后一步天地宽,风雨过后乌云淡,围观的群众渐渐散去,闻民生把冲突双方都请到了镇里,经过充分协商,一份既体现政府意志又写满民意的拆迁协议书终于达成。罗布和同曹大明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事隔不久,那片困扰“两河”治理进度的棚户区终于销声匿迹了。

  十、由女人吵架引起的

  “农村工作婆婆妈妈的事情比较多,今天李家长,明日张家短。有时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都可能引起连锁反应,诱发大事,无论是对小事还是对已经诱发出来的大事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摘自闻民生《民生日记》

  城南东边的牛家庄之所以叫牛家庄,一是因为背靠一山,状似牛头;二是因为庄里人家主要有两姓,以牛姓居多,尾随其后的就是米姓了。

  温馨的晨曦把牛头山的“牛头”清晰地描画了出来。在这“牛头”的注视下,两个女人开始登场。她们一个是牛百丽,一个是米粒白。她们两家的田土边界相连,本应成为两家天然的沟通渠道,拉近两家人的感情。但就是为争点田边地角,两个女人互不相让,今天我越界在你的田间点上包谷,明天你打破常规在我的地头种上高粱,最后庄稼的战斗演变为人的战斗,两个人都结了一肚子的怨气。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两个女人同样可以上演一出戏,并且还演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两个女人开始都在自己的地里薅草,她们在地上蹲伏着移动,不一会儿的工夫,牛百丽的身后现出一片空地,就像一幅黄色的裙摆。米粒白同样也是,犹如拖了一幅黄色的裙摆。她们的背篼里都洋溢着青草的气息。随着她们裙摆长度的不断增加,两个女人的距离也拉近了,猛一抬头,咦,对方近在咫尺!多么熟悉的脸庞,仔细一端详,上面却写满了蓄积的仇恨。“哎哟,我这才叫背哦,一大早就碰见了狐狸精!不知我家男人的‘裤坝’守不守得住!”牛百丽开始率先抢白。米粒白天生就白,白中见精致,犹如经过打磨的米粒,常有不安分的想“揩油水”的男人围着她这个“灶台”转,牛百丽就私下叫米粒白“狐狸精”,今天终于直截了当地把这一雅号摆上了“桌面”,“自己的男人守不住,只怪自己没本事。唉,谁叫咱的一张窄脸上摆满了‘麻雀粪’。”米粒白毫不示弱,反戈一击。米粒白的反唇相讥正好打在了牛百丽的软肋上,她一激动,不由地眯起眼睛骂了起来,这样她的“麻雀粪”就更加集中了,“麻雀粪怎么了?我这是亲近大自然,不像有些人就知道跟男人亲近,是个填不满的坑!”两个女人的“口水仗”逐渐升级,到了几乎要凭拳脚才能平息的地步。她们双手叉腰,口喘粗气,就像两只争斗不止互不相让的公鸡。太阳终于跳过了剪影似的“牛头”,“牛头”只能默默地注视着这不寻常的一幕。山下的人越聚越多,他们站在两个女人之间形成“人墙”,终止了她们紧张的“剧情”。

  本来事情到此就可结束,可没想到牛百丽回到家里,左思右想都是气。在气不打一处来的时候,人往往容易犯傻,这不,牛百丽由于受到“麻雀粪”的侮辱,想不通,悬梁自尽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牛家人这下可不干了,他们把牛百丽装棺入殓后,邀约起牛家庄的牛姓人,组织起了几十个人的浩浩荡荡的队伍,打着挽幛,举着花圈,扛着棺材,一路吹吹打打,径直向着米粒白家涌去。

  米粒白的家人探得了消息,同样邀约了牛家庄的米姓人聚集在米粒白家里严阵以待,他们要严防死守,拒棺于门外。米粒白既紧张又害怕,急得在里屋转来转去,在责任田里以及更早她与牛百丽的一幕幕像影片一样划过她的脑海,她没想到牛百丽的性子会如此刚烈,走出这一步。牛百丽的死,毕竟与她有关,现在她被这件事拴住了手脚,动弹不得,不知如何是好。就在这时,米家院坝外响起了鞭炮声,牛百丽的族人来了!在鞭炮声响烟消云散后,唢呐声、牛家人的哭喊吵闹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声浪!牛百丽躺在棺材里,她不知道她死得这样轰轰烈烈,拥有广泛的影响力,“麻雀粪”再也无法动弹,所有的一切都已风平浪静,它们最终都将埋在土里,那里是一个没有争斗没有争吵的世界。牛百丽再也无法知道因为她引发了大面积崩塌似的争吵,而且争吵的升级一触即发!牛家人把“牛百丽”放在了米家的院坝里,他们高声叫喊着叫米粒白出来,米粒白现在躲进了“糠壳”里,她现在才感觉到还是做一个粗糙的“谷粒”更安全。米家人自觉地站成了一列人墙,保护着他们的“米粒”,双方的对峙正式展开。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牛家庄距镇上并不遥远,远远没有一千里的路程,消息传起来比传一千里容易和快捷得多。消息像风一样很快传到了镇上,也吹进了闻民生的耳朵里。闻讯后,闻民生带着派出所所长郭佑平心急火燎地赶往了牛家庄!

  现场的情况简直就是剑拔弩张!闻民生还在米家院坝外的田埂上就忍不住大喝一声:“都给我住手!”人们循声望去,看到了闻民生瘦削的身影和郭佑平闪耀的警徽!不一会儿,警徽就伴随着闻民生闪耀在了混乱的人群中间。“你们知不知道,强闯他人住宅是犯法的。”郭所长牢牢掌握着法律这一武器,首先来了一个现场版的“今日说法”。“那米粒白害死牛百丽,就不犯法啦?”牛家人在为他们的行为寻找借口和理由。“牛百丽的死虽说与米粒白有一定关系,但豆腐白小葱青,说是米粒白害死的也言过其实了。”闻民生一行在来路上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了,这给郭所长继续发挥他的法律专长,劝说牛家人提供了可能。为了尽快平复牛家人激愤的情绪,闻民生站在了一条凳子上,仿佛这样站在一个制高点上,他就具有了说服他人的优势:“乡亲们,我们知道咱们讲究的是‘入土为安’。为此,我建议先把死者安葬好,再讨论补偿等事宜好不好?”这一句“入土为安”在人群中引起了共鸣,但也有人持有异议:“补都没补偿,死者怎么能‘入土为安’!”看来,尽快达成补偿协议,才能扭转乾坤。闻民生要求争执双方各自推举出三名德高望重的人作为代表,在他亲自主持下,参与补偿事宜的谈判。推举顺利完成,闻民生、郭佑平等人和这六个代表一同走进了米家的一间“密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外面的人都在焦急等待。终于,那间“密室”的门打开了,所有参与协商、谈判的人一起走了出来,双方终于就补偿等事宜达成了协议。

  望着渐渐远去的牛家人,闻民生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而这时,米粒白已经哭成了一个泪人,她这时的泪水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液体,至少具有这么三种成分:一是对自己言行的追悔;二是对牛百丽刚烈性子的埋怨和对牛百丽的哀悼;三是对闻民生和郭佑平等人的感激。哎,女人啊女人!

  这件事对闻民生触动同样很大,他敏锐地感觉到提高干部、村民文明素质的重要性,感觉到移风易俗的重要性,这才有了后来城南镇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集体婚礼等一系列活动。闻民生把它称为“文明工程”。

  十一、一棵树上结满爱情的果实

  “今天,我镇举办了首次集体婚礼,看到一对对新人幸福、甜蜜的样子,我的心里也激荡着无比的喜悦,他们的爱情终于开花结果了。如果把这次集体婚礼比喻成一棵树,那么,这棵树上结满了诱人的爱情果实。”——摘自闻民生《民生日记》

  镇党委办公楼不远处的竹林坝总有一些神秘而葱茏的故事。郭佑平和李柔娜像以往一样不约而同来到了竹林坝。这是一片绿色的深海,有风的日子总有翻卷的绿浪在固定的方寸中涌动,仿佛一种形而上的绿意演绎的模式供时间阅读。日子就在这种阅读间默默流逝,而爱情却常常在这种阅读中成熟。

  林涛就在头顶,滚动的绿音仿佛触手可及,竹林里的郭佑平和李柔娜的心情也同样在剧烈地起伏,他们是一对恋人,在这一片他们自己的林地不断上演新的剧情。至今,他们还清晰地记得他们在这片林地第一次激情拥吻的情景。那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他们在如水的月华中手牵手飞奔,似乎在逃离世俗的纠缠,第一次来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林地。李柔娜依偎在郭佑平厚实的怀里,倾听着他狂热的心跳。直听得她也脸红耳热,心儿狂跳起来,两颗年轻的心贴在一起狂跳。他们似乎忘记了这个世界的存在,火热的唇不由自主地紧贴在了一起。那是不为以前的他们所知的一种甘霖,就在被甘霖浸润的那一瞬,他们田垄里深埋的那颗种子悄然发芽了。如今,这早已播下的种子已经开花。现在,他们正在欣赏着他们的花,他们的劳动果实,他们情感真实的绽放。他们嗅着他们的花香,并且深深地陶醉其中。竹林里有一些窸窸窣窣的声音,点缀在他们忘情的相互欣赏之中,为“天人合一”的意境添加着生动的注释。

  “柔娜,我们结婚吧!”郭佑平深情地凝望着被他揽入怀中的恋人,款款细语。李柔娜抬起头来,仰望着郭佑平以及更远处翻卷的绿浪,“听说,闻书记和妇联杨主任他们正在筹划我们镇里第一次集体婚礼,我们参加吧!”这时,一群白鹭从四面八方飞落竹林,似乎在心领神会地为这即将到来的集体婚礼彩排。白鹭的到来引起竹林一阵喧哗。“哦,多么吉祥的鸟儿!她们是在提前向我们贺喜呢!好吧,我们和其他新人步调一致,参加镇上的集体婚礼!”郭佑平坚定地说。李柔娜修竹一样亭亭玉立的身材突然使郭佑平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冲动,那一直是郭佑平的神往,所有闪光的恋爱片段连缀在一起也无法遮挡这种神往。他深知遮挡这种神往的也就是一幅门帘,掀开门帘走进那道门槛,他就能演变成一位真正的男人。

  李柔娜似乎觉察出了郭佑平不自然的窘态,他的脸憋得通红,仿佛公鸡的鸡冠,几乎要渗出血来。“佑平,你怎么了?”李柔娜不由有些慌乱,这可是以前她从未遇到过的情况,但她心里还是有些朦胧的清楚,她以前在书中就读到过这类似的情节,她不由羞涩地向着竹林外面跑去,郭佑平紧追不舍,在后面忘情地大喊着:“集体婚礼!”

  集体婚礼如期举行。镇大礼堂张灯结彩、笑语喧哗。闻民生、于坚等镇主要领导和妇女主任杨书贞等早已等候在这里。应邀嘉宾有的端坐在那里,有的东张西望,盼望着一睹新娘的芳容。整个礼堂洋溢着喜悦的气氛,这种喜悦膨胀着,飞翔着,就像一个随意飘动的气球,感染着在场每一个人。集体婚礼将是一个盛大的仪式,如果说一个新娘是一朵鲜花,那么婚礼上所有的新娘将组成一个偌大的花园;如果说一位新郎是一棵大树,那么婚礼上所有的新郎将汇成一片茂密的树林;如果说一对新人的爱是一朵浪花,那么这集体婚礼将是一个爱的海洋。

  婚礼由杨书贞主持。吉时已到,杨书贞宣布新娘新郎入场,现场响起了婚礼进行曲。和着这美好的节奏,一对对新人相拥着涌入,一脸的幸福,一身的甜蜜。人群霎时沸腾了,大家一起站立鼓掌,争先恐后地把祝福送给每一个新人。郭佑平和李柔娜走在新人队伍的最前面,郭佑平的警服今天特别挺括,李柔娜沉浸在幸福里,她骄傲能成为一名警察的妻子。新娘新郎依次走进礼堂,站在了礼堂的最前面,礼堂顿时亮堂了许多,所有的灯光仿佛都精神为之一振。在礼堂灯光最亮的时候,杨书贞打开了音响,发表了一番“春暖花开”的开场白,最后请“面朝大海”的闻民生讲话。这时,会场内外都挤满了人,中国人爱看热闹,乡镇上尤甚,说此时的会场是大海一点也不为过。闻民生清了清嗓子,将架在鼻梁上的眼镜扶正,两只手兴奋地做着下压的动作,示意会场的人们安静下来,在他的“下压”起作用的时候,他把麦克风对准了自己的嘴巴:“各位新娘新郎,你们好!很高兴受邀参加你们的婚礼,这是我镇有史以来举办的第一个集体婚礼,意义不同寻常,标志着我们婚礼的改革和移风易俗,标志着我们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这种集体婚礼能够有效地降低物质消耗成本,提高精神消费水准,我们在一起时其乐融融的气氛能够大力消除我们的陌生和隔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讲话的第一个段落结束后,闻民生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今天的婚礼是我镇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剪影,参加今天集体婚礼的新人来自我镇的各行各业,新人们经过相识相恋和结婚,走过了婚姻的三部曲,找到了各自的人生依靠和归宿。如果把今天的集体婚礼比喻成一棵树,那么无疑这棵树上结满了甜蜜饱满的爱情果实。在此,我也衷心祝愿所有的新人,开启人生的新篇章!”闻民生一段颇富文采的讲话引起了在场人员强烈的共鸣,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当然,这里面鼓掌最热烈的还是那些主角——参加集体婚礼的对对新人们。

  接着是一场以爱情、婚姻、家庭为主题的文艺表演,杨书贞演唱了一首《等爱的女人》;闻民生则富有激情地演唱了感人肺腑的《父亲》;郭佑平和李柔娜表演了一首煽情的《知心爱人》;于坚朗诵了他苦心创作的一首意象交错的诗歌《爱情啊,你姓什么?》,不断把演出推向崭新的高潮。

  这种兴奋一直延续着,直到散场后礼堂里还汹涌着这种兴奋。当然,这种兴奋也已被每个人带走,延续到了他们美好的梦境里。

  十二、那渐传渐远的读书声

  “孩子是我们民族的未来。今天,我到庙王寨山区小学跑了几趟,那里孩子读书的苦使我难以忘怀,尤其是那些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特别让我萦怀。他们朗朗的读书声听起来是那么的合仄押韵,伴随着他们的梦想渐传渐远。”——摘自闻民生《民生日记》

  绥山县属于丘陵地形,城南镇西高东低,镇的西北部是地势相对较高的山区。

  这里的山简直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山与山挽手相连,形成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每当清晨来临,阵阵炊烟随着鸡鸣犬吠升起,与山间雾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无比朦胧的画卷,而升腾起的旭日则把这种朦胧变成了辉煌。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庙王寨。庙王寨上松柏成林,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天然氧吧和修身养性的好去处。远处驻足观之,有一种“群山披绿,视野尽染”的奇特体验。庙王寨有一所完全小学校,就藏在这浓墨重彩的绿中,是这一片山区孩子们求知的天堂。可能是由于山区经济相对于平坝地区显得落后一些,与其他村庄相比,庙王寨在外打工的青年更多,这使得庙王寨小学很多学生都成为了留守儿童。

  闻民生和镇教办的蒋书国等人正走在去庙王寨的路上,此去正是要实施他倡导推行的镇干部与留守儿童的“认亲计划”,这也是闻民生积极筹建的“文明工程”的一部分。由于常年失去父母的照顾和关爱,留守儿童亲情变得比较淡漠,这对他们健康成长十分不利。闻民生此行就是要去认领一个叫文美兰的留守女生,文美兰和多病的爷爷相依为命,因为爷爷多病,多数情况下其实是美兰一边学习,一边在照顾爷爷。山路缠绕在山间延伸,忽上忽下,崎岖不平,一路的美景舒缓、清洗着闻民生等人翻山越岭的疲惫;马桑、黄荆、菖蒲等植物枝叶婆娑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崇兰、映山红、黄花等山花诠释着“山花烂漫”的含义;一只只擦身疾驰而过的野兔使整个旅途充满了惊喜;花面狐隐藏在更远的丛林深处,警觉地观望着发生的一切,尔后如同隐者一般消失踪迹。闻民生等人在山的波峰浪谷间穿行了几个上下之后,到了一片开阔地——庙王寨小学到了。正是上课的时间,到处都是朗朗的读书声,闻民生等人不动声色地在学校里面巡视,孩子们读书是多么地认真,他们把书端立在课桌上,目不斜视地盯着教材上的课文,大声地诵读着,犹如一汩汩喷涌而出的山泉,清澈、沁人心脾。可能是风吹日晒的原因,他们的脸庞黑里透红,健康而有活力。闻民生感觉到被孩子们的读书声所包围是怎样的一种幸福。他不由想起自己的童年,仿佛端坐在教室中的某一个男生就是他自己。“哟,闻书记什么时候来了,也不打个招呼,你这是微服私访啊!”同样在校园里巡视的校长文化仁发现了探头探脑的闻民生。“微什么服私什么访啊?你当我是乾隆啊!我是来‘认亲’的。”闻民生这时也发现了校长文化仁。“认亲?”显然,文化仁没有弄明白,闻民生遂将他宏大的“认亲计划”讲给了文化仁。

  下课铃响了,所有的教室都突然生动起来,同学们蜂拥而出,男生冲在最前面,一蹦三跳地窜出了教室,女生们则文静许多,她们三三两两地走了出来,眼里流露出对男生不屑且有些探究的表情。不多时,同学们就将校园变成了五光十色沸腾的海洋。闻民生等人淹没在其中,像一条条大鲸在海洋中划出道道波痕。他们直接来到了文化仁的办公室,闻民生请文校长利用下课的空隙时间,把文美兰叫到办公室来。“文美兰,好像是四年级三班的学生,赵明礼你去找一下这个叫文美兰的同学,让她过来一下!”文化仁经过少许的思索安排校务办的一个叫赵明礼的同事去找文美兰。赵明礼找到了文美兰的班主任老师钱有为,钱有为站在教室台阶上手搭“凉棚”遮挡住强烈的太阳光线,在操场上活蹦乱跳的学生中搜索着,少顷,钱有为发现了目标,他用手向着那个方向一指:“喏,在那里跳绳呢,头扎羊角辫的就是!”赵明礼顺着钱有为手指的方向,看到一个穿红底蓝格衣服的小姑娘跳绳跳得正欢。当她听见钱有为喊她时,便跳出了绳子划出的弧线,一蹦一跳地跑了过来。“有什么事?钱老师!”文美兰连说带喘的,但看得出来她对这种娱乐的劳累感到很幸福。“哦,我们镇的闻书记找你。”赵明礼接过了话茬。“闻书记?我不认识啊。”文美兰感觉有些困惑。“你跟着赵老师去就行了。”钱有为友善地给予文美兰鼓励。

  赵明礼带着文美兰走进了校长文化仁的办公室。圆圆的红扑扑的脸蛋儿,一双水汪汪的会说话的大眼,略显有些拘谨。文美兰一进屋就让闻民生顿生怜爱,感觉真是他女儿似的。文校长对文美兰说这是我们镇的闻书记,他听说你家里很困难,想认你做干女儿,给你具体的帮助。文美兰不由仔细打量起这个想给她当干爹的人,瘦削却不乏精神,严谨却多有和善。闻民生把文美兰拉到了自己的身边,和蔼地问她想不想爸爸妈妈,学习任务重不重,照顾多病的爷爷辛不辛苦如此等等。文美兰始终低头不语,看得出来她的心是多么孤独,正在承担着多么大的生活压力。闻民生为文美兰拢了拢头发,把美兰拉得离自己更近了一些:“叔叔知道你很辛苦,也很欣赏你的顽强,生活虽苦,可你始终没有向命运低头,在这点上你给我们很多的成年人都做出了榜样。但我们不会置你的困难于不管,因为你是我们城南的一分子,城南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闻民生的一席话说得文美兰不由地抬起了头,眼睛里转动着一些明亮的液体。“我知道你父母为了你上学长年在外打工挣钱,可你这个年龄最需要的就是父爱和母爱啊,你如果愿意就做我的干女儿吧!”闻民生边说边把随身携带的学习用品以及营养品等递到了文美兰跟前。文美兰眼里转动的液体终于找到了顺理成章的出路,它们顺着脸颊就淌了下来,她收下了闻民生的问候和心意,感觉久违的父爱终于又回到了自己身上。

  温馨的时刻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文美兰被上课铃声召唤了回去。蒋书国这时掏出一样东西,递给文化仁:“这是闻书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订的一份城南镇干部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名册,希望学校能够择时给我们安排一个见面会,今后,我们会定期不定期地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具体的帮助!”文化仁接过这份薄薄的名册,却感觉到从来没有的沉重,是啊,这是以闻民生为首的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对留守儿童的无私关爱,对教育事业的鼎力支持啊!“谢谢,谢谢,谢谢!我代表我校的留守儿童衷心感谢镇党委政府的厚爱!”文化仁一连说了六个谢字,表达着心中无尽的感激。

  在校园再次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中,闻民生一行踏上了归途,他们在山间起起伏伏,留守儿童的未来在他们的心中起起伏伏,就是这种起起伏伏让城南的留守儿童有了一个更加充实、美好的未来。

  十三、不是传说的“移民节”

  “三峡工程是一项牵涉到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安置好三峡移民无疑是这项重点工程的配套工程。安置到城南的三峡移民就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因为我们同样有兄弟姐妹在异地他乡生活打拼。为了使这些移民早日融入当地社会,我镇准备办一届‘移民节’,达到融情感,通有无的目的。”——摘自闻民生《民生日记》

  先锋村是城南镇的移民新村,这里离县城较近,几条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城南镇之所以把这么一块“宝肋肉”划给移民,主要是考虑到移民们刚刚迁入新地,人生地不熟,只有尽量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心照顾和方便,才能使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社会。一如移民是当地新人一样,建成不久的移民新村也是一派全新的气象:座座农舍具有典型的四川民居特点,一律的白墙黛瓦、雕梁画栋,院落为水泥地面,十分平整。在屋前屋后,栽满了果树和鲜花,花前树下多有石桌石凳,供人劳作之余休息消遣之用。更有池塘波光粼粼,鸭鹅成群荡波水上,犹如一团团漂浮的白云。远处公路上,疾驰而过的各色车辆把移民新村的美好生活传到了更远的远方。

  但建移民新村使移民集中居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效应,这不利于移民与当地群众的沟通,长久以来,这里演绎着自己的日升月落风俗民情,少与外界来往,几乎成为了现代版的“桃花源”。闻民生把建设“文明工程”的崭新目光投向了移民新村。

  “怎样才能使移民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呢?”这段时间,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闻民生的脑海。“移民节”就在闻民生的反复思索中逐渐成形了!工作人员专门把这届“移民节”放在了露天场举办,以示他们开放办节的观念和姿态。城南的群众聚集在一起,流淌着欢乐和喜悦。移民中的少数民族兄弟尤其引人注目,他们身着民族服饰,总是沾染上许多好奇的目光,特别是一些小孩儿总喜欢跟在这些人身后嬉闹,一副好奇的样子。张福堂的一家人、郭萧和他的母亲、祝河山还有曹大明、米粒白他们都来了,郭启明在妻子的搀扶下也来了,他们汇集在一起,几乎就是闻民生的一部工作史。当然,当下举办的移民节又是闻民生一项刚刚拉开序幕的工作。他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热烈欢迎三峡移民移居此地,说三峡移民是国家的功臣,因为他们识大体、顾大局,远离故土来到这里,是对国家三峡工程建设的大力支持。同时,他强调移民兄弟来到城南,就是城南不可分割的一分子,就是当地人的骨肉兄弟,他希望移民兄弟能够早日融入当地社会,共同建设美好家园。闻民生的讲话总是不断被大家的掌声打断,因为,他的讲话字字句句都说在了大家的心坎上。移民代表史一民也讲了话,史一民在城南镇的扶持下,从养一头牛开始,逐步扩大养牛规模,现在是镇里有名的养牛专业户,在他的带动下移民桑葚、鲜明等人都参与到了养牛的大潮中来,他们最近还成立了先锋养牛合作社,成为了当地发展致富的支柱产业。史一民的讲话自然从牛说起,在他把牛说到“哞声”一片的时候,转而说到了人和人的感情。他动情地说,人都是感情动物,城南当地人毫无保留地帮助我们这些外来移民养牛致富,付出的是一片真心与真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会铭记这份感动和真情,与当地村民携手共进,共建美好新城南。史一民的讲话同样在人群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闻民生激情满怀地宣布联欢开始。他首先铺开宣纸,饱蘸笔墨,将“携手移民共建城南”几个大字一挥而就,这无疑是城南落实移民政策的精神象征,这笔墨浸染到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里,他们已将这幅字挂在心目中最显著的位置。民风民俗表演更是一幅五彩的画卷,把丰富多彩的三峡风情播撒在了城南这块热土,同时也使移民对当地的风俗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夜幕慢慢降临了,一堆巨大的木柴架设在了场地中央,木柴被点燃后形成了欢腾的火苗,火苗映照着人们写满笑意的脸庞,大家不由地手拉手围成了一个圆圈,唱着跳着,围成了幸福和欢乐,火光映红了人们的欢呼和跳跃,火焰久久不熄。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移民兄弟的热情参与下,城南进入了强劲有力的新一轮发展。

  十四、没有结尾的民生日记

  “人生旅途如同赶车,只不过是早班车和晚班车的区别,我最多就是先走一步。我只要活着一天,就要为党工作一天,就要把老百姓的事办好。”——摘自闻民生《民生日记》

  闻民生的日记已有厚厚的一本。日记是他的指南针,多年来,他坚持把自己的想法、规划记在本子上,而后一步一个脚印地予以落实,让这些文字在田间地头,在花蕊树枝绽放丰姿。日记是他的温度计,使他随时可以感知到群众的冷暖;日记是他的晴雨表,群众的表情就是他不时抬头观望的天气;日记是他走过来并将继续走下去的路,一路洒满了多少风和日丽风雨交加的故事。日记使他的生命变得厚重,光阴薄如纸张,随时可能被风刮落,但他以生命粘合的光阴却坚如磐石。闻民生依然在为他的群众忙碌着,他上下班所骑的自行车一如他的生命转动不止,自行车载着他一路穿过四季,扑打下落在肩头的覆雪,拾起飘落满地的黄叶,生命的脉络如此清晰,总有一些朦胧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弥漫着永远的甜蜜。他一如既往的瘦弱,并且将一直瘦弱下去,以至于可能瘦弱成一根火柴,然而,燃烧是他活着的唯一方式。

  闻民生还在继续书写他的日记,在办公室的灯下写;在病榻之侧写;在与群众畅谈之后写;在完成城南一项新的规划后写。他的脚步不停,他的笔头也不会停歇,脚步和笔头将支撑他完成今生的行走。闻民生在昨天的日记中,对他领导筹建的“文明工程”进行了总结。通过“文明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干部、村民的文明素质不断提升,最近,城南镇评选了“文明星级户”,祝河山、曹大明、米粒白等人都榜上有名。闻民生还清晰地记得他给各个“文明星级户”颁奖时的热烈场景,他念到一家户主的名字,场下就是一片欢呼,表明了群众对这项奖励的高度认可和看重,被评上“文明星级户”的家庭更是一片沸腾,他们相拥在一起庆祝着他们共同的胜利,有的甚至泣不成声,场面十分感人。闻民生回忆着这份感动,被这份感动温暖着,他觉得他不能停下来,他还有很多事要做。这样想着他不知不觉来到了车来车往的公路上,感叹着人生的百味。这些来来往往的车多像忙碌奔波的人生和日子。一辆车从东方的地平线驶来,把初获意识的我们载入人生社会的大舞台,生旦净末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然后,又有一辆车从西方的地平线驶来,无论你是否情愿,它都将把你载走,从而归于虚无。这两趟车的时间都不被我们自己所掌控,人们唯能做到的就是在这两趟车之间,多做事做好事,让历史记住一个正面积极的自己。闻民生被眼前的景象感染着,思索着一些深层次的与哲学有关的问题,不由地紧紧攥住手中的笔,生怕它在无意中滑落。在思索中,他沿着这条熟悉的路走了下去。

  十五、回望金鸡山

  “我自小生长在金鸡山的脚下,一直深受金鸡山精神的感染和影响,金鸡山矗立在我的身后,我的床头,我的精神世界里。金鸡山不仅是我的故土,更是我精神的栖息地。”——摘自闻民生《民生日记》

  闻民生因肝癌再次复发不得不去住院了!消息不胫而走,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把镇党委大门围了个水泄不通。

  “闻书记,你千万要保重啊!”“闻书记,我们不能离开你!”一声声呼唤把闻民生喊得泪眼迷离。“乡亲们,我不会离开你们,你们放心吧,过不了多久我又会回来,我还要同你们一道再创造新的奇迹!”重病中的闻民生依然拥有慷慨陈词的气势,他边说边挥舞着攥紧的拳头。

  多么熟悉的院落,多么可敬的乡亲!闻民生情不自禁地扶住在院落中心拔地而起直刺长空的一棵古槐树。小时候,他曾经像一只猴子似的在这棵树上爬上爬下,不知不觉光阴就在这树影婆娑中消逝,槐花的香气时时激起他涟漪般的回忆,如今,他不仅长大成人,还成为了这个镇子的党委书记!可槐树仿佛一切未变,只是变得比过去更加挺拔和刚毅。闻民生觉得在刚毅这一点上他和槐树是如此血脉相通。“古槐啊古槐,当有一天我真的要走时,你就替我为乡亲们遮风挡雨吧!”闻民生面对古槐,像在朗诵一首激情澎湃的诗。

  闻民生的真情表白又一次在人群中引起一阵骚动。古槐位于镇党委院落的中心,也就是位于城南镇的中心,同样位于老百姓的中心,他们向着闻民生紧靠的古槐涌来。一位老大娘颤巍巍地走了过来:“民生啊,我是看着你从小长大有了今天的出息的。你小时候在这棵槐树上玩耍的样子多么淘气顽皮啊,是这土这树养育了你,我和这棵老树都等着你回来!”闻民生感觉身边的老大娘就是生养他的亲娘,不由地面对着古槐树和老大娘长跪不起!“乡亲们,请你们让开,闻书记必须得走了,他只有治好自己的病才能更好地带领我们致富奔小康啊。”于坚高声对乡亲们喊道。听见于坚的呼喊,老大娘引导乡亲们又依依不舍地让出一条“豁口”来。钟毓秀搀扶着闻民生,沿着“豁口”向外行走,边走边向两旁送别的乡亲点头致谢。“豁口”的终端是县委专门派来的一辆中巴,这次,县委决定要把闻民生送到更远的地方更好的医院去医治。在中巴大门关闭的一瞬间,许多乡亲眼泪的堤坝都泛滥了。

  中巴缓缓驶过金鸡山。在闻民生的眼里它似乎更加巍峨挺拔了,这如同他的精神,在肉体处于低洼地时,他的精神会变得和金鸡山一样强势,成为精神的高地。闻民生仿佛在霞光中又看见了那个给民众带来福音的壮士,他正在向自己挥手。金鸡山渐渐远去,淡出闻民生的视线,却在他的心里烙下了更加凝重的印记。

  后来,听人说,在闻民生离镇住院的那天,有人又看见一只金光灿灿的雄鸡立于金鸡山的山顶,长长的报晓声划过天际,就在人们称奇不止之时,那只雄鸡在人们的仰望中振翅而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