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空,筑大梦

书名:光华新语——西有新语,与光同往 作者:陈昊 主编 字数:53576 更新时间:2021-11-17

  文/戴海伦

  四年前,我和一帮朋友因为读书会聚在了一起,随后组织了“柳林经济学沙龙”。我们每周相约,风雨无阻。在FDT金融俱乐部,我们讨论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及当前时事热点,并对未来进行形势预测。这种模式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学生会一帮朋友的支持,在他们的鼓励下,我们决心将读书会发扬光大,扩展成了“光华读书社”,希望将读书的快乐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同学。

  光华读书社最早的口号是“诗酒趁年华”;后来我和同学们提出用“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来作为书社精神;再后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努力下,书社做得如火如荼:成功举办“读书笔记大赛”、“西财朗读人大赛”等系列精品活动、拥有共享图书数百本、开展近50期读书分享会、编辑出版《光华札记》读书笔记文集、创办《光华新语》杂志、成立文翼阅读创新创业工作室、并运营“文翼书店”、承办四川省高校文学发展峰会、发起成立四川高校丙火文学联盟并任联盟秘书长单位,在西南乃至全国都有了名气。虽然书社中用了“沙龙”的架构,但我们仍不敢贪功,因为它是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经世济民”精神的产物。

  最开始,我们聚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体味“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感觉。我们一起聚会,一起出游,一起谈天说地。到后来,我们才知道,相聚很好地解决了找到好朋友的问题,所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现在最好的朋友们,几乎都是读书会早期的核心成员。阅读交流活动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不小的规模。我因为出来工作得早,对于后面参与读书会的其他成员不是很熟悉,但参加过读书会的同学,不少进入了清华、北大、剑桥等国内外顶尖大学深造,这应该就是热爱读书,广泛交流的结果。

  我跟读书会的同学们经常探讨两个问题:读书为了什么?读什么样的书?

  这一年来,我因为创业,读书少了,明显感觉跟不上节奏。我跟“乡村笔记”的汪星宇在文殊院喝茶,前面我们聊了理想,聊了人生,末了,他说“我虚长几岁,创业也多几年,需要提醒的是,创业者最重要的是不断提升自己。”我遇到不少的创业者都说:“创业太忙,实在没时间读书。”实际上,我的感受是:不是没时间,而是没有时间静下心。我遇到过一个好朋友,平时不怎么读书,到公司快倒闭了,借了几十万发工资,然后跑到寺庙里待了好几天读书。这时,努力无用,反而心是静下来了。可见读书是一种高级享受,也是最廉价的高贵。

  读书到底为了什么?有的人说为了提升自己,有的人说为了探索未知。在我看来,读书是为了寻找答案,在古人看来就是寻求“天道”,我们的一生都在“道”中,而我们总是在为“不知道”的事情发问,问别人,也问自己。

  我十年前开始写作,最开始是好玩,为了炫耀文采,写的文章四处发布,觉得自己是个人物。为了写诗,我大量地背诵现代诗和古诗,高峰时期能背诵近500余首。那时的感觉是,全世界都是诗,我每天都生活在诗中。上了大学,再到工作,才知道“文章千古事”是“聊以自娱”。于是,几乎不对外公开发表文章,只偶尔有文章见诸报端。

  现在,我越来越喜欢读古代的文章,从浩如烟海的经典中寻找智慧。从我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在信息大爆炸时代,要保持锐利的视角,就需要追寻真正的道理。我们从小就在定义这个世界,比如“天是什么、地是什么、谁是父亲、谁是母亲。”最开始的人类只有少数的词汇,因此每一个字在之后都被做了多重定义,让我们难以看到它的真实内涵。而真正对隐藏在人类概念背后的根源进行探索的人并不多。然“古人之学,本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如今对于事物根源的探究,人们多是求得其表后便言“吾得之矣”,却鲜能拿出朱子“以己为学”,“以身解经”的魄力。

  到底读什么书好?我见过很多发表了许多文章的人,他们创作欲望强,但鲜有读者。我不敢妄言他们写得不好,甚至也要承认他们的文采斐然。但就从我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文章中,既没有有趣的人和事,也没有出色的思想。读这样的书,是“取中”乃至于“取下”的做法,这样的书和文章顶多算是二流的创作。在《读书有法》中,不少名家对怎么读书,读什么书做了回答。为了跟他们相呼应,我也说一个:“相信时间的选择,而不是市场的选择。”

  苏东坡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人读“有字书”外更要读“无字书”,方可能对世事有真正的体悟。小者滋养人之浩然正气,笔下可有锦绣文章;大者通于天人,可察历史成毁之机。

  前段时间,我和一群朋友一起到了位于江油的哪吒故居。一起钻进了传说是镇压龙王的原始山洞银光洞,里面没有光,怪石嶙峋而道路曲折。手爬脚蹬,我们在黑暗中摸索,走到危险处,几个朋友紧握着手,那种感觉是像握着生命线,才体会到生命是携手同行。我们继续攀登,从悬崖上了乾元山。山不算高,但当我们走过了悬崖峭壁,站在高处,看到远处的山水,才知道什么是“层峦叠翠”,什么是“青山绿水”,什么是“高高山顶立”。我们上了山,去拜了供奉在金光洞里的哪吒像,洞里刻着“河图”、“洛书”,还修了个水池,接着山顶滴下来的水。走出洞的那一刻,太阳照下来,我才明白孔夫子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高山看似挺拔,但实则中空涵水。那些伟大的高山无论外表多么荒凉,它的内部都虚空包容,含藏万物,而江河,则都是由这些高山下的涓流汇聚而成。

  下山的途中,我一时兴起,朗诵起北岛的《青灯》:

  那时我们还年轻/穿过残垣断壁苍松古柏,我们来到山崖上/沐浴着夕阳,心静如水/我们向云雾飘荡的远方眺望/其实啥也看不到/生活的悲欢离合远在地平线以外/而眺望是一种青春的姿态。

  苏东坡说完“世事一场大梦”,然后就撸起袖子开始了他的人生——在当官的同时当农民,顺带把诗词文章书法乃至于红烧肉也端上了历史舞台。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前人所没有的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和前人有多大差别。同样是人,有五官四肢,有喜怒哀乐,没有多大的不同。既然人生如梦,那我们为何不把这梦做得更大些?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