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寻踪

书名:成都这么美,我想去看看 作者:郭子玖 字数:154087 更新时间:2021-01-27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儿时学习杜甫这首诗时,就知道了杜甫草堂的存在,并产生了前往的心力。但因多种原因,均未成行,倒是公元2000年上挂省委组织部,因接待中组部党建研究所郭建平同志一行,有幸前往草堂瞻仰了这方圣土。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草堂在我的记忆里慢慢消失,几乎没有留下多少印象。今日,我想走访成都所有历史文化遗存,并利用自己爱好对其进行推广,猴年春又起足前往草堂,再睹了这方热土的风采。

  草堂有三个门,由于南大门停车方便,过去多是从南大门而入,这一次我们恰恰相反,选择的是从北大门进入。北大门临街,但外有广场,空间足够大,因此北大门显得矩阵而气派。在北大门,除上方有“杜甫草堂”四个大字外,大门两侧还悬挂着两幅对联。这对联与正门上的自然不同,正门写的是“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而北门上的两幅对联更长更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正门的对联出自杜甫本人的作品,时代久远,书香内秀。而北门的对联,一看就是新作,鲜有古典的味道。

  从北门进入草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听秋轩”,这是古代园林构架的必要元素,应该说已经涵养成川西的一种建筑文化。亭子的打造别有一番讲究,其左边是一棵上百年的银杏,树干虽没有我家乡门前的银杏粗壮,但这植物贵为国家一级保护,足见其价值所在。而右边呢?是一处假山,高低大小不一,特别是怪石与塔松相融,互为点缀,极为美丽,真正让人赏心悦目。而听秋轩里,绝不会简陋空无,自然悬挂有对联,以此丰腴草堂的文化内涵,上联写的是“暗水流花经江邨野堂争入眼”,下联挂的是“夕阳薰细草朔云寒菊倍离忧”。

  穿过亭子,经过扇页亭,刚好遇到有人正在为水中的鱼儿喂食,给林中的小鸟送餐,特别是小巧的斑鸠,见到有客人来了,欢喜得蹦蹦跳跳,在竹林中飞来飞去,与水中欢腾的鱼儿一道,给静谧的草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我原以为她是这里的员工,忍不住问起了施主,才知道她不是员工,而是一名义工,且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善举。听了大姐的话,再看看她朴素的衣着,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因为现在人对物质的追求太多。为了达到目的,可以放弃一切,甚至于冒着生命去追逐财富,因为昨日早晨,母亲就给我讲,我原来的同事被抓了,要求拿钱去取保候审,而且他身患肝硬化,特别是父亲又是肝癌,家中哪里还有钱呢?只好卖房子取保。听了同事的遭遇,我心里很疼,也坚信一点,掘财当有道,否则难以换来内心的平静,更是谈不上家庭的幸福,真正带给他们的,我想只能是恐惧与彷徨。当时我就在心里想,一定要放下杂念,且勿贪慕虚荣,努力追求本真,才会像大娘一样,收获安静幸福的生活。

  过扇页亭再往右前方行走不足百米,我们就到了一览亭。一览亭与听秋亭遥遥相望,但两款不同风格的建筑物,自然代表着不同的时代文化。在我看来,前者清代文化色彩更浓,后者更具明代的文化特质。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或多或少融入了川西民居元素。看到此景,我在心里想,要是当年穷困潦倒的杜甫,能够享受到这等福气,该是他人生最大的满足。不过,要果真如此的话,则我们就会少掉一个伟大的诗圣了。正是有了这些建筑,杜甫草堂才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并逐渐被世人所接受。客观地讲,一览亭已经成为历史,它再也焕发不出灿烂的光芒,因为其周边的生态景观,远远超越一览亭而存在。那修长挺拔的茨竹,那千奇百态的假山,那绿得心醉的荷叶……不仅仅如此,就是池塘里欢腾的红鲤鱼,竹林中飞翔的小斑鸠,都让人特别地心醉。真的,你可以想象,由竹林、小径、假山、池塘、小鱼、斑鸠,还有义工的身影构架起来的画面,那是该有多么的生动与醉人。

  身入这样的景观中,不由地想多待上哪怕一刻钟。可是,时间不待人,管理员已经开始催促了,因此我不得不加快脚步,继续前行。我们行走不过数十米,就来到了一个热闹的地方。而这个热闹的地方,不是人多气旺,而是建筑物突然间多了起来。我走近一看,不是别处,正是工部祠。工部祠是杜甫草堂的核心景观,其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诗人陆游、黄庭坚陪祀。于是我拿出手机,开始照了起来。为什么我这么重视呢?因为我们正在撰写《总督丁宝桢》,其中就讲到了丁宝桢盛情邀请王闿运来川主政锦江书院的事儿,而“工部祠”这三个字就是王闿运先生所题写。因此我拿相机照了下来,自然没有放过挂在工部祠上的对联。这对联的上联是“锦水春风公占却”,下联是“草堂人日我归来”。这“人日”二字,让我一下子想到了人日活动,因为传说正月初七,女娲造就了人类,于是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七定为人日节。每到这个时节,就会聚在一起庆贺。至今,成都市文化部门都在举办人日节,或搞诗歌讲座,或举行诗词朗诵比赛,或邀请诗人进行急性创作……总之,既把文化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又弘扬了诗圣杜甫,真正是一举多得,极大地提升了成都的美誉度。

  走过一座小桥,再穿过柴门,我们来到了诗史堂。为何叫诗史堂呢?是因为自宋代以来,人们都尊称杜甫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故堂名诗史。如此称呼,完全不过,因为杜甫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在“诗史堂”的大厅正中,陈列着一尊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刻画的杜甫塑像,堂内悬挂有朱德、陈毅、郭沫若等人的题词,特别是朱德的诗“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既简洁明了,又把对诗圣的尊重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诗史堂的两侧,配有对称的陈列室,并经回廊和大廨相连。本想再次看看陈列室里的文化瑰宝,可工作人员正准备打烊,我们只好移步少陵草堂碑亭。少陵草堂碑亭,是杜甫草堂的象征,我在宣传部门工作时曾多有使用,尤其前往拍摄过照片,但当时感觉树枝杂叶掩映,难以找到清晰洁净的取景角度,可这次前往却有意外之喜,寻找到了多年前想要的视域。其实,碑亭不过如此而已,远远观望多有敬畏之心,一旦近玩焉却甚感空泛。不过,我还是忍不住拿出手机,咔嚓咔嚓地照了起来,似乎想满足下到此一游的心理。

  碑亭过后,我转头朝左边望去,那不是茅屋故居吗?看到茅屋故居,我没有再进去,因为我已去过多次了。但我特别欣赏这种美,远远地品鉴着茅屋:那梳理得巴适的草根,一根根地横躺在屋顶,这一躺就躺出了历史的风韵,也躺出了文化的味道,更是躺出了都市的情怀。因此,我细细地观察了故居,在它的正前方,不是我们想象的笔直小径,建造者专门在小径的中间,还建筑了一个小亭。亭子虽然不大,但特别精致,并为这草堂增添了别样的美。我想,这就是设计师想要的结果。在小径的左边,还有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并配有杜甫的雕像,其与浣花公园里的塑像遥相呼应。形成了浓郁的诗圣文化。其实,用不着多想,但这里的杜甫元素,你看了不会没有草堂的味道。

  茅屋故居后面灯光闪烁,在这夜色朦胧之中,自然特别引人注目,于是我循光而至,看到几位美女正在打点物什,一问才知,这里是一处经营茶叶的小店。小店后有一空间,不叫广场,因为不大,但胜似广场,其立有冯至的题名: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这题名,如一方大印,显赫地伫立在那里,向世人传递着诗圣的讯息,也无意识地提升了成都的美誉度。

  从这文化角出来,再往前走就到了唐代遗址。工匠们对遗址的打造,极具当代文化元素,说是复古呢?又缺少历史的味道与沉淀。说是时尚呢?又没有饱满的时代色彩。工匠们信奉极简略主义,在唐代遗址旁,没有高大上的手笔,而是用鹅卵石镶的行道。这不仅给人以自然简朴的美感,而且增强了遗址历史的厚重感,因为站在这鹅卵石道旁,给你的感觉就是来到了文物出土的地方,这种原始的味道,具有极强的视角冲击力。这儿,我也去过多次,就没有造次,只是远远地欣赏了下它的美。在遗址左边是草堂档案室,园内的管理员告诉我,这档案室是不对外开放的。但是,档案室却不缺少精致,那飞檐走壁,特别地讲究,可以说是古典建筑中少有的技巧,同时也能够感知到其中的华丽。草堂大廨、浣花祠、草堂寺等景点,虽是杜甫草堂的重要景观,但这次我们就没有再去了,因为我们去的次数太多。尽管这次没有零距离地接触,但仍旧远远地闻到了它散发出来的芳香。

  当我们走出大门时,再看看杜甫草堂,它是那样的富丽堂皇。当然,绝不是装饰的华丽,而是那文化的厚重。就说眼前吧,他们还正与中国文物报联合举办着《诗圣著春秋》第二届杜诗书法作品邀请展哩!其中一诗,可铭心志,遂录之:蓉城郊外花满溪,草堂至简少陵居;诗圣独处书为伴,心声一吐传万里。匠心不枉有志者,世代名望随他去;时节不易文心胆,处子壮心永不息。(2016年5月)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