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叶圣陶一生从事编辑出版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是贯穿他一生编辑出版活动的主要特点。
叶圣陶之所以选择编辑出版工作作为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主要事业,这绝不是偶然的。他的青少年时期,正值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 戌维新、义和团运动等历次救国运动的失败,激起了更多的爱国人士和知识分子投入到民主革命中来。叶圣陶正是在这个时期经受了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帝反封建潮流的激荡,从而萌生了救国救民思想。他认识到“人们最高精神的连锁是文学,使无数弱小的心团结而为大心,是文学独具的力量。文学能揭穿黑暗,迎接光明”
,而报刊又可“救人之心”,故而从青少年时期起就确立了走编辑出版、文学创作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救国抱负。
“五卅”运动、北伐战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上升阶段。这时刚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用编辑的叶圣陶,立即把他以编辑出版和文学创作来救国救民的思想化用反帝反封建的实际行动。一方面以极大的创作热情,通过小说、诗歌、散文倾泻他炽烈热的爱国情思,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无比分仇恨,对工人阶段的由衷佩服;另一方面,编辑出版《公理日报》、《光明》半月刊、《苏州论等》,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官僚军阀。促使他迅速“成为一名激进的民主革命战士”
。
三、四十年代,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民主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伟大新时代。这一时期,叶圣陶更加密切地注视着急遽变化的政治形势和激烈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更加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全力地赞美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运动,通过创作和编辑出版活动,猛烈揭 露国民党政府对内实行独裁专政、残酷镇压受国群众,对外卖国投降的法西斯统计,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为了救国救民,他在三十年代初离开商务,到开明作向青少年传播基础知识的《中学生》杂志的主编,以中间偏左的姿态努力把开明书店和《中学生》作为教育阵地,满足战乱中青少年渴望学习文化知识的需要,促使他们进步,给他们有益的教育。特别是他编辑出版大量的国语教材和辅导读物,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播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热情,走“教育救国”的道路。这正如茅同志所说的“斗争需要一些人赤膊上阵,也需要一些人有点保护色,不要赤膊上阵。不赤膊上阵也可以斗争”
这是对叶圣陶在国民党统计下办开明和《中学生》所作的中肯评价。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走上出版总署副署长领导岗位的叶圣陶更是把救国救民思想化作了建设新中国的满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编辑出版体系、文字改革等一系文化事业的建设中去。1966年以后,虽然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了,但仍坚持给各家出版社审校重要书稿、指导一些刊物的编辑业务,直到1984年底,他仍带着严重的眼疾坚持编审了一生中最后一部重要书稿——《周恩来论统战工作文集》。
总之,翻开叶圣陶一生的历史,每一页都写着“救国救民”四个大字。这一爱国主义思想始终指导着他的编辑出版活动,是他从事编辑出版事业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他从民主主义者走向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动力和源泉。他编辑出版活动的其他特点都源于这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