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而且还是一为成就卓著的编辑家。他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七十余年,一生以 “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把编辑出版与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启民智,唤醒国民,并在编辑出版社中发现忽然培养人才。如果把他的编辑出版活动划分为滥觞期(从中学时期到1923年春)商务印书管时期(1923年春到1931年3月开明时期(1931年3月到1949年1月)和解放后四十年(1949年1月到1988年去世)四个阶段,那么,《诗》月刊是他滥觞期编辑出版社的有影响的刊物,基本代表出版活动思想
一、《诗》月刊的产生
“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新文化的发展。作为新文学的一翼的新诗,由1917年的胡适发表的最初几首白话始发展到1921年,开始大量出现于《新青年》、《新潮》、《晨报》等综合性报刊上,逐渐成为新文学中一个独立的、成熟的门类。另一方面,文学的迅速发展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反抗,“学衡派”等对白话诗体极尽诬蔑诋毁之能事,企图把新诗扼杀掉。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推进新诗的成长和发展,用多姿多彩的新诗作品来丰富创作实践,证实新诗的存在和生命力,《诗》月刊这个新诗的专门阵地,在叶圣陶、朱自清、俞平伯,刘廷陵等上海中国公学同事筹备下,应时代的潮流而降生了。叶圣陶、刘廷陵具体编辑。
1921年10月下旬,《诗》月刊在上海《时事新报》连续刊载了三天《〈诗〉底出版底预告》。1922年1月正式创刊,每卷五期,每期62页,以“中国新社诗”名义编辑,由中华书局出版。内容包括诗、译诗、诗评诗论等。
《诗》月刊最初为同人刊物,到第4期改为文学研究会的出版物。1923年5月停刊。在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内,共出了两卷七期,尽到了“向人们说话”的责任。“它是二十年代初中国诗坛,特别是文学研究会在新诗创作上的一次大检阅”
二、开中国诗界先河
《诗》月刊一诞生,就可以展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
首先,《诗》月刊以新颖别致的 出版 预告引起了知识界文化界的注意。叶圣陶用新诗体撰写了这则预告是这样的;
旧诗的骸骨已被人扛着向张着口的坟墓去了,产生了三年的新诗,还未曾向人们说话呢。
但是有指导人们的潜力,谁能如这个可爱的婴儿呀 ?
奉着安慰人生的使命,谁又能知这个婴儿的美丽呀?
我们造了这个名为《诗》的小乐园做他的歌舞养育之场,
疼他爱 他 的人们快尽你们的力来捐些糖食花 果 呀!
以新诗作为出版广告,在那时是还没有过的,编辑者叶圣陶创了一个先例。这则广告刚在《时事新报·学灯》上登出不久,“就有人写文章表示欢迎,热切地‘切望《诗》能尽他的责任’, ‘ 成为一切人的灵魂的安慰之地’ ”。如果把《 诗 》月刊比作向封建旧文学进军的大部队的话,那么这则预告就是集合士兵的号角。
其次,《诗》月刊是一个以新诗创作为主 的刊物,但她不仅仅限于创作,还开辟有发表译诗,诗论诗评等栏目,率先在中国新诗坛比较集中地、大最地介绍欧美日本著名诗人的作品,以及乌克兰、南斯拉夫、爱尔兰、印度等被损害民族的诗歌,给予新诗创作提供范例;率先在中国新诗坛集中开展新诗理论的讨论,指导新诗的正确发展。俞平伯力主“诗的平民说”的长文《诗底进化的还原论》,叶圣陶主张“诗源泉于生活”的《诗的源泉》,以及王统照的长篇论文《对于诗坛批评者的我见》等文的发表,对刚延生几年的新体诗的理论建设,起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叶圣陶在《诗》月份刊组织起来的《小评坛》专栏,它专门对诗界的动向进行言简意赅的评判,颇具战斗色彩。朱自清的《短诗与长诗》、云菱的《云向民间》、刘延陵的《前期与后期》等在《小评坛》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诗》月刊对新诗理论的探讨和国外诗作的译介,促进了我国新体诗的繁荣和发展。
此外,五四时期的诗体大解放在《诗》月刊上得到了集中而充分的反映。经编辑刊发在月刊上的作品完全是自由体诗,与当时其它综合性刊物新旧并存的情况完全不同。这些作品长篇短章竞争相媲美,散文诗、小诗等各种诗体争芳斗艳,在与复古主义的斗争中,彻底突破了传统格律的束缚,在诗的段落、行数、字数以及音节韵律方面的自由灵活,充分显示了新诗的生命力。“五四”以后诗坛上小诗创作出现了繁荣兴旺的局面,《诗》月刊为了突出小诗的地位,编辑者叶圣陶等从一卷四号起,把它单独列出。这种形式轻巧、构思完整的小诗,少则三两句,多则七八句,清新流畅,凝炼集中,擅长于捕捉刹那间的感兴,适于写一地的景色,一时的情调。它一产生,立刻受到欢迎。叶圣陶抓住了这一特点,及时给小诗挪出一块阵地,从而形成为《诗》月刊一个最惹人注目的特色。所统计,在“《诗》月份刊上发表的全部作品中,小诗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三、把新诗作为反对封建主义的武器
叶圣陶在《诗》月份刊的编辑出版中起着重要作用。除了一直负责来稿的处理等编务工作外,他还通过撰写《编辑余谈》和诗评诗论来指导新诗的创作。在《诗的源泉》一文中,他提出“唯有充实的生活就是诗。……一个耕田的农妇或是一个悲苦的矿工的生活比一个绅士先生的或者充实得多,因而诗的源泉也比较的丰盈”。在“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观点指导下,《诗》月份刊共发表近500篇新诗,大多数都是“有所为”而发的,以新诗为武器来反对封建主义,在广阔的背景上,从各个不同侧面描绘了二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和时代的风貌。
《诗》月刊发表的新诗,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军阀编译下旧中国的社会黑暗,表现了中国人民生的苦难生活用品。潘漠华的小诗“脚下的小草啊,你请恕我吧!你被我蹂躏只一时,我被人践踏是永远啊”!展示了中国人民如同脚下的草一样遭蹂躏,被践踏的命运。朱自清的《宴罢》,刻划了丰盛豪华的筵会之后,赴宴者酒醉饭饱的慵态倦容,侍者阿庆“饥与惫的颜色”,从而感到一种沉重的“压迫”感。文学研究中屈指可数的有成就的诗人徐玉诺,在《诗》月刊上发表了《云年的冬日》、《呵、父亲》等50多首新诗,用诗为我们留下了军阀混战下兵匪横行的中原大地凄凉破败的画面,郑振锋的《死者》这首充满战斗激情的高昂战歌,是他在知道工人领袖黄爱、庞人铨在惨遭军阀杀害以后。“汩火燃着的时候迸发出的义愤填膺”之作。其次,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对爱情、幸福的追求,歌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对封建礼数的否定,是对封建道德的反叛。《诗》月刊站在反封建的立场,发表了《桃树下》(冯雪峰)、《将别》(潘漠华)、《蕙的风》(汪静之)等描写青年人恋爱心理,纵情讴歌纯真的爱情的诗篇。特别是汪静之在《过伊家门外》中喊出的“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表现出了大胆反封建世俗的精神,对“男女受授不亲”的封建道德观念冲击很大。另外,《诗》出版的年人,正是“五四”的落潮期,一大批知识分子经受过五四时代潮流的冲击,有着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却又因看不清方向,找不到出路,而在前进的道路上彷徨徘徊,苦苦探索。《诗》月刊发表的《黑夜》(叶圣陶)、《温柔之光》(郑振峰)、《归路》(俞平伯)等诗,反映了“五四”以后知识分子“向往、追求光明,但又比较朦胧、抽象”的思想面貌。总而言之,《诗》月刊作为新诗坛的第一个阵地,它的编辑者将零星、散在的白话诗友集束起来,象一把锋利的匕首,刺向封建主义这束缚人们思想的恶魔。
综上所述,《诗》月刊是五四新文化节运动的产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叶圣陶早期反封建的编辑出版思想。
徐登明于1994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