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业发展报告(印务)—2004:一、 中国报业印刷概

书名: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第五卷:出版监管 作者:徐登明 字数:29150 更新时间:2020-12-04

  (一)现状

  1、经营规模(企业数量、产值、利税等)

  2002年,全国共有各类印刷企业9万家。其中,从事出版印刷的企业0.86万家,从事包装印刷品印刷的企业2.9万家,从事其他印刷品印刷的企业5.24万家。全国各类印刷工业总产值2500亿元。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5%。其中,印前行业140亿元,书刊印刷198亿元,报业印刷350亿元,印刷机械和器材842亿元。从业人员达到3007万人。

  2002年,全国报纸印刷总量1067.38亿对开张,其中,全国性报纸印量为119.87亿张;省级报纸印量为582.6亿张;地市级报纸印量为355.41亿张,县级报纸印量为9.51亿张。按标准尺寸49克纸计算,2002年报纸用纸量为245.4万吨。

  据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调查,2002年,全国共有报纸印刷厂742家。其中,用轮转机印报的印刷厂为650家。截止2002年上半年,全国报纸印刷企业共有进口机1255台,国产机942台,轮转机共计2200台,是1993年全国报业完成铅改胶时的三倍。当时的报纸印刷量为287亿对开张,2002年的1067亿对开张为当时的3.7倍,设备与印刷任务基本是同步增长的。

  调查表明,报业印刷小型印刷机达1400多台,占总台数的64%,机器来源60%为国产。十年来,购进轮转机的结构、水平有了较大变化,自动化程度、印刷质量、套印精度都在不断提高。中国报业通过近几年的引进,部分报纸印刷厂的能力和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缩短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报业印刷在报业集团和报社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广告经营、发行经营并称三大经济支柱。

  2、区域分布

  报业印刷企业主要分布在首都北京、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所在城市、以及市(地、州、盟)所在城市。北京、广州、上海、成都、南京等报业发达的城市,除党报拥有印刷企业外,其他大部分报社也有自己的印刷厂。一些书报刊综合性印刷企业,也从事报业印刷活动。初步统计,现有中央各报、各省市自治区、特区和副省级市党报印刷厂共65家,印量较大的省会所在地的市报和部分地市报印刷厂55家。

  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按行政区划平均分布报纸印刷企业的格局,随着地区经济水平在市场经济中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正在被打破,印刷行业地区间的差距十分明显。随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两个印刷产业比较发达的区域产业带的逐步形成,南北差距和东西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报业印刷在这种差距中,主要表现为技术设备、生产能力和整体经济实力的差异。

  (二) 历史沿革及特点

  1、历史沿革

  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政权组织的建立,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接收旧政权的出版机构、出资新建等形式,各级党委办起了机关报。为了方便报纸的出版,大多数都建立了附属于报社的印刷厂。这些印刷厂都以印刷本报为主要任务。省级党报印刷厂还要承担中央党报的分印工作。部分市地党报印刷厂要承担省级党报的分印任务。此外,中央、省级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机关报刊创办后也建立了自己的印刷厂。这一阶段的报业印刷,完成本报的印刷和上级党报的分印,是印刷厂的政治任务,印刷企业作为报社的附属,按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一般很少进行成本核算。

  1978年后,中国的报纸印刷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各级行政部门开始出版报刊,到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党政部门报刊数量发展到顶峰。前述印刷厂由于成熟的印报技术,面对大量报纸印刷需求,承接了外来报纸印刷业务,从事经营性印刷活动。

  二十世纪80年代末期,全国范围掀起的技术革命极大地保证和支持了报纸印刷业的发展。胶印技术的引进,全国报业为告别“铅与火”,掀起了一次投资高潮,纷纷配置胶印设备。近年来,设备更新改造迈出了较大步伐。印刷设备成为报业投资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部分。全国近几年每年增加新设备100多台。大报社购买的都是世界一流的进口设备,速度快,自动化水平高,都是无轴传动的。我国的大型报社印刷厂印刷设备的配置水平已不亚于国际先进水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90年代末,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CTP技术)进入中国,我国印刷业由传统PS版制版工艺向计算机直接制版工艺迈进,报业印刷起到了领跑者的作用。2001年底,全国报业印刷有20台CTP,2002年底发展到30台。CTP技术大大缩短了出版时间,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提升了报纸的质量,大幅度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但是,由于设备、版材选型和CTP版材价格较高等原因,影响了一些报纸印刷企业对CTP技术的引进。

  2、 产业特点

  报纸印刷的基本特征是及时性和准确性。报业生产具有时效性和印刷生产的连续性特点。相对其他工业企业,报业印刷设备具有价值高、进厂设备比例高、精度高、机电一体化程度高的特点;相对印刷业的其他门类,则具有流水线程度高、配置大、价值高、占地面积大、速度高、规模经济明显等特点。

  报业印刷厂从工业企业的组织规模的角度来划分,应属于小型企业。但从企业的生产规模来看,固定资产规模较大,产值较高,应属中型或大型企业。报业印刷的大机器生产的典型特征和加工服务性的特点,使设备管理在报业印刷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 管理

  1、有关法规政策

  我国印刷企业的申办、营运,应遵守《印刷业管理条例》(2001年8月2日国务院第315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规定。报纸印刷作为出版物印刷企业,其设立,应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许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到公安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报纸印刷企业承接境外出版物的印刷业务,须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批准;不得印刷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或侵犯他人著作权的出版物。

  根据《印刷业管理条例》和《印刷业经营者资格条件暂行规定》(2001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令第15号)的有关规定,个人不得从事出版物、包装装潢印刷品经营活动。经营报纸等出版物印刷业务的企业,注册资金不少于200万元人民币;应具有2台以上的符合要求的自动对开胶印印刷设备和800平方米以上的厂房建筑;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有健全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等。

  国家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经营印刷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印刷企业。《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暂行规定》(2002年1月新闻出版总署、外经贸部令第16号)要求,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应向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后,所在地省级外经贸行政部门对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下的进行审批;国家外经贸部对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进行审批。获准设立的,持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文件及《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申领《印刷经营许可证》,并按照《印刷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申领《特种行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为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印刷经营秩序,中国印刷技术协会2002年12月制定出台了《印刷行业公约》(试行)。中国网印及制像协会、北京印刷协会、上海印刷协会等全国各地的行业社团围绕“公约”,开展了一系列的“诚信服务守法经营”活动。《中国印刷》杂志和《中国新闻出版报》于2003年11月联合举办了“诚信在行动”大型专题报道活动。

  2、 质量标准及评比

  1991年,全国报纸印刷工艺开始由铅印改为胶印,中国报业协会同时着手起草黑白胶印报纸的国家标准,1993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该标准,《报纸印刷品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GB/T 14705)于1994年执行。这是中国报业印刷第一个国家标准。

  1997年,中国报业协会起草了报业印刷彩色胶印标准,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作为行业标准试行。

  2000年,中国报协与全国印刷标准化委员会等单位着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报纸多色胶印标准》,经反复修改, 2003年6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了《新闻纸的冷固型油墨胶印》(GB/T 17934·3-2003),自当年12月1日起正式执行。该标准与国际接轨,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为贯彻执行国家标准GB/T 17934·3-2003,中国报业协会制订了《全国报纸印刷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和《报纸印刷标准实施细则》。

  1988年,在铅印报纸的末期,全国报纸的印刷质量很差,中国报协组织专业人员对中央各报和各省的报纸印刷质量进行了一次检测评比,60多种报纸只有6家合格。有鉴于此,新闻出版署决定由中国报业协会把报纸印刷质量的评比抓起来,确定分二级管理,中国报业协会抓中央各报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及特区党报,其余报纸由各省报业协会抓。每季度公布一次评比结果。1990年6月正式开始,10月评出第三季度报纸质量的结果。这是全国报纸印刷质量第一期评比。通过10年不间断的评比,到2000年基本消灭了全国报纸印刷质量不合格的现象。

  10多年的报纸印刷质量评比,促进了印刷厂对工艺的重视和管理,促进了技术改造,促进了对职工的技术培训,促进了对设备维护和环境卫生的管理。报业协会作为行业组织抓质量评比,对提高我国的报纸印刷质量做出了贡献。从2004年起,中国报业协会对报纸印刷质量的评比改为一年抽评一次。各省、市、自治区报业协会的评比工作也做了相应调整。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