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家报社总编笔谈办好报纸的体会 : 新闻出版改革如何适应市场经济
编者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新闻界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内掀起了又一次改革热潮。新经济体制的确立,给我国新闻事业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报纸如何适应市场,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同时促进报纸事业自身的发展,成为报界同仁关注和探讨的热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是不是商品?新闻工作者应该怎样去体现它是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报纸的产业化和新闻市场的竞争怎样怎能健康地进行?等等,一连串的问题,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指导下去寻找答案。为了促进和推动我省报纸的改革,本刊特地组织了这个笔谈,请省内七家报社的老总介绍各自的体会和看法,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注:笔者组织《四川日报》、《成都晚报》、《西南经济日报》、《四川工人日报》、《厂长经理日报》等七家报社的负责人在《新闻界》199 年第 期就新闻改革问题进行笔谈。本文是笔者为这组笔谈撰写的编者按。
附:七家报社负责人笔谈摘要如下
四川日报副总编席文举: 报纸副刊要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和方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文化与市场的结缘联姻牵线搭桥;副刊要把触角伸到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反映人们思想深入的观念变化。
成都晚报总编伍进一: 报纸扩版的目的在于拓宽报道面,扩大信息量,确立新闻的主体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拥有信息量多少的竞争。
西南经济日报总编王存忠: 经济类报纸要走向市场,必须弄清自己的服务对象,增强自己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生产报纸这种“商品”应同时具有新闻价值观念和商品价值观念,生产的东西销不出去,实现不了交换价值,得不到社会承认,其新闻价值,只不过是办报人的单相思罢了。
四川工人日报社社长、总编颜月皎:报纸要适应市场,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改革的观点,树立报纸也是商品的观点,树立竞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