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我国报刊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规模实力明显增强,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呈现出繁荣和健康发展的局面。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的今天,报刊业的结构性矛盾以及部门权力介入报刊经营活动等问题日益凸现。尤其是党政部门报刊数量过多,并且利用职权摊派发行,增加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问题十分严重,群众意见很大,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为了扭转这种状况,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两次部署了报刊业的治理整顿。通过这两次治理整顿,改变了我省过去那种以部门办报办刊为主的格局,部门报刊的散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是,正如中央两办19号文件所指出的那样,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近年来出现反弹,党政部门已经压缩下来的报刊数量有所回升,散滥现象仍然突出,特别是党政部门利用职权摊派发行、增加基层和农民负担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我省和全国一样,近一两年来,以各种名义在基层强行摊派党政部门报刊的现象,不仅普遍存在,而且在一些市、州这种状况还十分严重,社会各界、尤其是基层群众反映十分强烈。在省级机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省先教办开展的“千人评议活动”,其中有15条意见是针对一些部门报刊在基层搞摊派发行的。2002年,省上进行了报刊摊派的典型调查,从调查掌握的情况看:
一是参与的部门多。仅威远县,2002年度要求订阅各种报刊的上级部门就有39个;从报刊的归属可以看出,这些部门中,中央、省、市三级都有。同年,有22个省级部门给巴中市下达了51种报刊的征订任务。
二是要求征订的行业报刊多,费用高。2002年,乐至县童家镇用于征订报刊的费用为171808元。其中,中央、省委机关报刊金额为38959元,占22·7%;各级党政部门和行业组织的报刊达56种,金额达132849元,占87·3%。威远县39个部门要求订阅的报刊种类达143种(其中,党委部门39种,政府部门104种)。德阳市多宝村的报刊征订费用竟达5568.38元,人平3.75元。
三是一些国家明令不得收费发行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也加入征订之列。2002年,双流县永安镇全年订阅的56种报刊中有18种为内部资料性出版物。18种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中,市县级报刊就有13种,经费达70478·2元。这种情况,其他地区也存在,如在威远县征订发行的内部资料有26种;乐至县童家镇征订发行的内部资料有19种,经费达15437元。
四是报刊摊派的手段和办法多。据了解,一些部门报刊利用职权发行的手段也花样百出,有列入考核目标直接硬性摊派的,有制订高比例发行费以利相诱的,有的把是否对该地的报道也与订阅报刊的多少挂钩。
党政部门报刊过多过滥和部门职权介入报刊发行,带来很多弊端和危害。其危害之一:加重了基层和农民负担,损害了群众利益。一个偏远落后的巴中市,2002年全市订阅报刊费用为2283.68万元,其中属于各部门下达征订报刊的费用就达1200多万元,占全年征订费用总额的52.55%;一个童家镇,用于征订报刊的费用竟达17万多元;一个小小的多宝村,征订报刊也要用去5500多元!这种报刊摊派行为,严重损害了基层和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危害之二:助长了行业不正之风。党政部门报刊摊派,利用机关的权力为部门和小团体谋取利益,加剧了部门和社会的分配不公。有的报刊搞双轨运行,办报办刊人员既有公务员身份,又搞报刊经营,既有工资,又在经营活动中受益,影响了机构改革和机关职能转变,助长了不正之风。
危害之三:挤占党报党刊的发行空间,影响了主流媒体的宣传效果。我省报刊发行情况调查表明,各地用于部门报刊订阅的费用明显多于党报党刊的费用。加之部门报刊编采人员的非专业性,报刊质量不高。采取各种措施摊派发到了基层,并未真正发挥宣传的作用,甚至个别的尚未开包就被当作废纸卖掉,这不仅造成浪费,也影响了报刊的整体形象。
危害之四:阻碍了报刊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部门报刊的过多过滥,占用了珍贵的出版资源,不利于我国报刊业集约化经营集团化发展。同时,由于在经营上对部门权力的依赖,部门报刊一直游离于市场竞争之外,缺乏出版机制改革和出版质量提高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办报办刊水平难以提高,不利于现代传媒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