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更复杂”,来形容2012年至2013年初的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并不为过。在这一年中,美国战略东移直指亚太,东北亚安全形势最复杂,南海争端菲律宾和越南成为急先锋,南亚次大陆印度想坐大,中亚地区安全有乱局,北部地区相对稳定但有隐忧,中国周边各种联合军事演习令人眼花缭乱。
(一)美国战略东移剑指亚太
2012年以来,美国在亚太地区依然非常活跃。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的全球军事对手消失了,开始在全球寻求新的布局,尤其亚太地区是其新布局的重点地区。从美国宣布重返亚太到如今,中国的周边不再太平,其战略意图开始显现。
随着战略重心东移,2012年美国加快了东移步伐。2012年伊始,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于1月5日在五角大楼发表讲话,公布美国新军事战略,将安全重心转向亚太地区。根据美国这份名为“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的新防务战略报告,美国将缩减陆军规模、减少在欧洲的军事存在,把重心转向亚太地区,以维护亚太的安全与繁荣。5月18日,美国国防部发布的2012年涉华军力报告,再次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6月29日至8月3日,由美国主导的世界最大规模的多国海上军事演习在夏威夷及其周边海域举行。从7月6日开始,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短短13天内展开旋风式外交,所访问的9个国家中就有6个处于中国周边,包括阿富汗、日本、蒙古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并在金边出席了东盟系列外长会议。对希拉里此次在亚太的言行,舆论解读惊人一致:她“画了一个明显的外交圈”,在频繁地不点名批评中国的同时,进一步插手南海事务,反复强调美国在南海拥有“基本利益”,公开支持个别东盟成员国将南海问题多边化和复杂化的图谋。更有甚者,希拉里还把手伸向东海,访日期间公然表示虽然美国对钓鱼岛主权归属不采取立场,但钓鱼岛属于《美日安保条约》适用对象。
再平衡战略是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推出的重大对外战略举措之一。隔海相望的美国,日子也不好过,危机不断。有史以来最为昂贵的大选,撕裂着美国社会,但民主与共和两党的恶斗并未因此停息。白宫、国会两院就政府开支与税收问题持续扯皮,“财政悬崖”让人忧心。频发的枪击、罕见的干旱、狂暴的“桑迪”,使美国无宁日。尽管国内并不太平,但从“重返亚太”到战略东移,再到2012年年初的战略再平衡,其核心含义始终如一,就是在国际力量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美国遭受两场战争和金融危机重创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的大背景下,将相对有限的资源集中投放在对美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亚太地区,维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权,分享这里因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红利,应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在战略重心移向亚太的过程中,频频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建立各种经济合作关系、插足亚太地区纠纷等动作,均反映出美国仍然对其实力和潜力充满自信,仍然坚信自己是世界霸主,故其在地缘政治上呈现出:帝国式思维+利益弧形放射式+警察式管制+软硬兼施式操作=美国领导世界之走势。
(二)东北亚安全形势最复杂
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之所以最复杂,是因为这一地区有一个日本和朝鲜半岛。日本因岛屿争端与周边国家摩擦不断,在东北亚各国纷纷卷入岛屿主权之争后,地区局势日趋紧张。让国际社会更为不安的,还有日本日益明显的右翼化趋势,导致东海不安宁,钓鱼岛也不平静。朝鲜半岛是冷战结束以来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南北双方政治互信的严重缺失导致半岛安全形势扑朔迷离。
在政治大国化志向的推动下,日本开始强化在地区乃至世界舞台的主导态势,因而导致日本与周边国家在政治、安全等领域摩擦频繁,也引发了他国的反日情绪。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之争自2010年撞船事件以来再次升温,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口水仗不断。从2012年4月日本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在美国热炒“购岛”风波以来,中日围绕钓鱼岛争端就沸沸扬扬未有停止,甚至有人担心中日因此会发生军事冲突。9月,日本政府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而随着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则将此次争端推向高峰,政府不得不直面这个问题,开始了正面交锋。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安全困境问题因钓鱼岛争端而进一步突现出来,中日两国关系的不协调使东北亚包括安全合作在内的区域合作受到了很大制约。钓鱼岛问题的“引爆”,则源于日本政府囿于国内政治利益考量,与极右翼势力一唱一和、共同上演的“购岛”和“国有化”闹剧。日本此举单方面背弃了中日老一辈领导人达成的重要谅解与共识,公然挑战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中日关系遭遇新世纪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日本与俄罗斯、韩国的关系也因岛屿争端跌入低谷。2012年7月3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登上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的国后岛视察。一个多月后,韩国总统李明博视察了韩日间存在主权争议的独岛(日本称竹岛)。围绕岛屿争端,日本与俄、韩之间出现新一轮外交摩擦。
朝鲜的2012年是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一年。4月13日,朝鲜通过宪法修订案并推举金正恩为朝鲜国防委员会第一委员长。修订案规定,国防委员会第一委员长为朝鲜最高领导人。此前,金正恩已先后就任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朝鲜劳动党第一书记。金正恩稳定掌握朝鲜最高政权后,积极加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鉴于半个多世纪来,美国一直对朝鲜实行敌视政策,朝鲜将朝鲜半岛、周边美军基地乃至美国本土囊括在朝军的“命中打击圈”范围内。朝鲜2012年两次发射卫星,特别是朝鲜12月12日发射卫星之举,引来世界关注,与美韩对抗加剧。2013年1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针对2012年12月朝鲜成功发射第二颗光明星3号人造地球卫星的行为,一致通过了新的制裁决议。次日,朝鲜国防委员会发表声明称,为击碎美国及其追随者压制朝鲜的妄想、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朝鲜将继续发射各种卫星和远程导弹,并将进行更高水平的核试验。朝鲜因成功发射光明星3号而遭到安理会的制裁,朝鲜抱怨自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不公平对待。
朝鲜半岛的另一端,韩国总统李明博执政期间,韩朝关系日趋紧张。韩国在10月7日宣布,韩国与美国已经商定将韩国弹道导弹射程从300千米增至800千米。这意味着从韩国中部地区发射的弹道导弹能够覆盖朝鲜全境。韩国导弹射程增加可能加剧朝鲜半岛军事与政治局势紧张,并导致新一轮军备竞赛。韩国首枚运载火箭“罗老”号工程自从启动以来,承载着韩国“太空梦”的“罗老”号已经两次失败,多次推迟发射,可谓命途多舛。在2012年10月26日决定推迟发射后,韩国一开始曾决定将再次尝试发射“罗老”号的时间“窗口”定为11月9日至24日。后来因种种原因,韩国又再次将其推迟到11月29日进行发射,结果仍然没有按时发射,最后又推迟到2013年1月30日下午才终于发射成功。2012年12月19日,韩国迎来5年一度的总统选举。朴槿惠当选总统后,新政府将面临在经济政策、南北关系、日韩关系等方面的调整与考验。新当选的韩国总统朴槿惠表示,将把“促进南北统一”作为国家外交与安全政策核心,有意与朝鲜领导人会面,通过实质性对话缓和紧张关系。
(三)南海岛屿争端菲越最先锋
至201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已签署10周年。然而,南海周边某些国家,如菲律宾和越南,不顾宣言协定,在南海掀起岛屿争端的波澜。如果说东北亚的岛屿争端主要涉及历史和民族主义的“内生”因素,发生在南海地区的领土领海摩擦则更加带有“外力”推波助澜、个别国家“挟洋自重”的影子。
2012年4月,菲律宾军舰袭扰在黄岩岛正常捕鱼作业的中国渔船,侵犯中国主权,违背双方关于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不使事态复杂化和扩大化的共识,黄岩岛风波由此而起。此后,菲律宾政府不断以极其不负责任的言行扩大事态,制造紧张气氛。9月12日,菲律宾政府发布行政命令,将包括中国南海部分水域在内的菲律宾群岛以西海域命名为“西菲律宾海”,并要求菲外交部向联合国等有关国际机构通报这一所谓正式地理名称。越南在南海问题上也没消停。6月,越南国会通过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海洋法》,将中国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包含在所谓越南“主权”和“管辖”范围内,在中越南海岛礁争议上,采取了使问题复杂化、扩大化的单方面行动,同样违背了中越两国领导人以前达成的共识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精神。越南国会通过所谓《海洋法》。中国外交部就此发表声明:任何国家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并依此采取的任何行动,都是非法的、无效的。针对南海争端,中国设立三沙市,建立警备区,有力地回应有关国家的挑衅。中国利用东盟峰会成功挫败个别南海声索国将南海问题国际化的企图。
(四)南亚次大陆印度不甘寂寞
10年的经济增长使印度不再甘心在地区事务中保持沉默。作为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地区的大国,印度一直追求地区的主导权,特别是随着经济好转和国际局势有利,印度致力于在这一地区乃至区域之外提升国家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12年以来,印度分别从俄罗斯、美国等国进口了大量先进武器装备,花去了大量的美元储备。长期以来,军售一直是俄罗斯和印度双边关系的支柱,印度军事装备中70%以上从俄罗斯进口。不过,近年来印度开始推动军备采购渠道的多样化,一些西方武器制造商在印方的采购招标中频频中标。相反,俄罗斯近来在印度国防部的招标中却屡屡受挫。例如美国波音公司2012年击败俄罗斯米尔直升机制造厂,拿下一笔印方直升机采购大额订单。另外印度还采取了“向东看”战略,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不断发展海军远洋作战能力,意图走出印度洋这一传统作战区域。过去10年印度海军开支增长了19%,与美国举行了多次联合演习,提高战备水平用心对抗中国。
印度仍然将中、巴当作主要战略对手。在印度,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印度购买外国的先进武器装备,以此来提高军力,主要目的之一是与中国抗衡。甚至还有人认为,目前印度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中国,如果印度不引进先进武器装备,将无法与中国军队对抗。不过也有舆论认为,“中国威胁论”并不存在,中印同是发展中大国,谁也威胁不了谁,双方都不愿意在争议地区重新开战。两国边界谈判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不仅保持了边界地区和平稳定的环境,还建立了多层次的军事交流机制。目前,关键在于两国要继续加强沟通,增进互信、互谅、互让,运用智慧与才能,最终找到双方都能接受、公平合理的边界解决方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用“中国威胁论”增加军购,进而与中国对抗,让人难以理解。就中印关系而言,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这两个国情相似、比邻而居的发展中大国,理应在更多方面加强合作。唯有合作才能共赢。至于印巴关系,尽管巴基斯坦和印度通过对话努力解决长期争端,但克什米尔争端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新的争端和冲突时有增加。2012年6月14日,印度军方发言人帕尔塔表示,巴基斯坦军队从13日开始,向印军发射火箭弹并开枪,打死一名印度士兵,印度军队开枪还击。10月16日印度国防部称,巴基斯坦士兵用重武器向印控克什米尔开火,造成3名平民丧生。
2001年10月阿富汗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在巴基斯坦政府配合下对阿富汗境内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武装分子进行清剿,甚至将反恐战场扩大至巴基斯坦境内,美军无人机经常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地区对可疑目标实施空袭,虽然打死一些恐怖分子,但也造成大量平民伤亡。2012年以来,巴基斯坦受到恐怖袭击事件接连不断,平民和军警是恐怖袭击的主要对象,国家损失极大。特别是进入2013年,恐怖袭击事件更甚,1月10日,巴基斯坦经历两年来最为血腥恐怖的一天,发生在西部的4起爆炸袭击造成300多人死伤。恐怖分子罪行令人发指,巴基斯坦反恐形势严峻,安全局势堪忧。
(五)中亚地区安全有乱局
包括中亚五国和阿富汗等在内的中亚地区,与中国山水相连。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1年来硕果累累。十余次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极大震慑了“三股势力”、毒品走私、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合作范围从最初的安全事务扩大到安全、经济和人文三大领域。“上合”组织在维护中亚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促进地区和谐的建设力量、维护地区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西亚北非事件给中亚安全形势造成了不利影响,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毒品走私、非法移民、网络犯罪等,也给上海合作组织带来新的挑战甚至威胁。
近年来,中亚地区与外高加索一直是美国渗透和施加影响的对象。美国和俄罗斯都将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视为战略要津。无论从战略布局出发,还是为了遏制俄罗斯,美国都力图将这一地区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但俄罗斯与外高加索和中亚各国有着扯不断的历史联系,军事上把这些国家视为安全屏障或战略缓冲区,经济上把这一地区看成是潜在市场或能源合作“小伙伴”。而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多半采取“两面不得罪”的实用主义外交政策。目前,俄罗斯在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有军事基地,而美国则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玛纳斯空军基地建有国际过境转运中心。2012年10月23日,美国驻塔吉克斯坦大使苏珊·埃里奥特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表示,目前美国已开始与吉方就延长该转运中心期限展开谈判,而且希望吉方能延长协议期限。除此之外,美国并没有与其他中亚国家就建立新军事基地进行任何谈判,也不打算在除吉尔吉斯斯坦之外的其他中亚国家建立新的过境转运中心或者军事基地。吉尔吉斯斯坦要求美国,玛纳斯空军基地应在2014年协议到期后变为民用货物转运中心。2001年12月,美国玛纳斯空军基地落户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郊外的玛纳斯国际机场。2009年2月,吉议会废除美军和国际反恐联盟其他11国军队租用玛纳斯空军基地的协议后,吉尔吉斯斯坦与美国签署了使用玛纳斯国际机场的新协议,协议至2014年到期。
深受恐怖威胁的阿富汗,虽然经过了10多年的反恐战争,但仍然没有完全从恐怖袭击中解脱出来,而且还面临着北约撤军问题。北约领导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在阿富汗共有约10万驻军,其中美军有6万余人。美方已宣布从2013年春将作战任务移交给阿富汗安全部队,并加快撤军步伐。2014年后,北约将只保留少量人员,主要执行对阿富汗安全部队的培训任务。针对北约撤军,阿富汗政府声称,阿富汗安全部队已做好维护国家安全的准备,而且阿方有能力靠自身力量维护国家安全。
(六)北部地区稳定中有隐忧
2012年以来,在欧美经济前景堪忧的大背景下,俄罗斯重点巩固与周边国家一体化,疏欧远美亲亚,外交天平向东倾斜,凸显强烈的务实色彩。俄罗斯总统普京5月7日宣誓就职,当天签署总统令,明确俄外交宗旨是“为国家长久稳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普京就任总统后,没有前往美国出席八国集团首脑会议,而是密集出访独联体国家、德法及中国,一系列外交动作意味深长。希拉里对俄罗斯意图“恢复苏联”的指责,让人不禁想起并未远去的冷战时代。
在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太之际,俄不甘落后地吹响东进号角。俄总统普京9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系列会议上说,俄罗斯是亚太地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罗斯将积极拓展与亚太其他经济体在各领域的合作。为此,俄政府于2012年设立远东发展部,并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办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普京2012年在《俄罗斯与变化中的世界》一文中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是俄外交最优先的方向。中国是普京首访国家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国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2年相继访俄,进一步巩固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吹响东进号角,一来可借亚太经济增长“东风”带动其落后的远东地区发展,二来可拓展战略空间,巩固东部地缘政治安全。可以说,较之“梅普组合”,“普梅组合”在执政理念、施政方针、国际舞台上的纵横捭阖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蒙古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地处蒙古高原,夹于中俄之间,处于各大势力环抱之中,自然资源丰富,百年来一直是各强国觊觎之地。20世纪以来,随着东亚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资源争夺日趋激烈以及亚欧大陆桥优势逐渐显现,蒙古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再次引起世界与地区大国的关注。同时蒙古国为适应新的安全环境发展变化,积极拓展生存空间,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蒙古国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改变了其原先追随苏联的“一边倒”政策,确立了走市场经济与民主化道路的基本方针。在外交上首先与俄、中两大邻国友好交往,并密切与美日等“第三邻国”的关系,蒙古国与西方越走越近。在2012年11月8日至20日举行的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与会成员国一致同意吸收蒙古国加入欧安组织,蒙古国借此成为该组织的第57个成员国。实际上,蒙古将一些国际组织和地区安全组织也看作“第三邻国”,如欧盟、北约、欧安组织等。蒙古常驻日内瓦代表表示,由于欧安组织致力于维护国家独立、领土完整,同时把保障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人权、自由等作为基本目标,因此蒙古希望该组织成为其“第三邻国”,目的是寻求在国际多边组织机制下保障国家安全的途径。
(七)中国周边军演令人眼花缭乱
2012年以来,由美国主导的联合军演、单边军演、陆上军演、海上军演、空中军演、例行性军演……此起彼伏硝烟弥漫。各种演习在亚太地区轮番登场,参演国家多、规模大,科目多,实战性指向性明显,装备先进,军演的联合程度高,美军仍然发挥主导作用,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中国都没有参加。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军演类型多元化、频度繁密化、功能战略化的特点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国家间博弈的战略工具。近年来,亚洲成为世界军演密度最大、大规模演习最多的地区。美国和亚太地区很多国家都有定期的联合军演,军演的规模不定,有大有小。2010年美国主导的联合军演超过一半在亚太地区举行;2011年,美国在亚太地区进行的军演达到172次,几乎平均每两天就有一次。特别是进入2012年,亚太地区联合军演接连不断,特别是围绕中国周边的各种联合军演最为密集。一些地区国家借用美国的战略调整,通过军演提升本国防务水平。美国每年至少进行68种代号的军事演习,其中仅在西太平洋地区进行的演习就有17种之多。美国全球安全网站则称,美国太平洋司令部自己举行的军演和与外军联合举行的演习每年多达1500“场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亚太地区就有超过77场军演,其中美国主导或参与的就多达39场,比例超过50%,值得警惕。而全年的联合军演就远不止这个数了,2012年由美国主导和参与的亚太地区联合军演不仅时间近乎贯穿全年,而且军演地域覆盖中国周边大片地区。
军事演习是军事训练的最高形式,是检验部队作战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方法。近两年,中国周边名目繁多的各种联合军演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当我们在地图中将其逐一标注出来,会发现已经形成了环绕中国的军演包围圈。而构成圈子的每一次演习,都有一个共同直接参与者:美国。美国在亚太地区如此频繁地主导和参与各种联合军演,背后有其深层的战略考量。2012年以来,在亚太地区由美国主导的联合军演连环举行,可以用扎堆来形容,军演连续不断、名目繁多,覆盖中国周边地区。在美国抛出“重返亚洲”战略的大背景下,美国军事重心向亚太转移是步步实施,而联合军演则是加强其与亚太地区原盟友的联系,拓展新同盟关系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