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行政区划

书名:杜市镇志 作者:杜市镇志(首)编纂委员会 字数:157749 更新时间:2019-12-26

  第一节 行政区划

  1986 年,杜市乡共辖9个村,77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

  1993 年12月,撤区并乡建镇,杜市区委、区公所撤销,杜市乡、新场乡合并建立杜市镇。杜市镇辖17个农村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1998 年10月,杜市镇大塘村、农建村划归夏坝镇管辖,杜市镇农村行政村由原来的17个减到15个。

  2001 年5月,江津再次调整行政区划,高歇镇撤销并入杜市镇;同时镇境行政村并大,杜市街村、高歇街村合并建三才社区,农村行政村调整为10个。

  2005 年,杜市镇将所辖10个农村行政村的81个经济合作社调整为36个。

    

  第二节 地名沿革

  一、杜市场

  杜市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杜市境内尚存汉代崖墓三处共十三穴,证明早在两千年前,就有人定居于此,从事农牧生产了。但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杜市之名由来,有待进一步查考。

  据 《江津县志》 清光绪本地理卷载:“江津领八乡三十八里,保安乡里三,高湖、杜市、珞璜。”又云:“清初因明季凋残,止编户三里,曰笋溪里、曰杜市里、 曰思善里。” 《江津县志》 (乾 隆 本·驿 递) 记载:乾隆二年 (1737年),自林岗递 交杜市、高歇……交巴县界。乾隆八年 (1743年),邑令夏珙写 《水府宫碑志》 云:

  “水府宫在津邑杜市旧址,先在明初有寺宇,几经变徙,在明末仅存基址。是时, 在主邮山东某倡修……益民放物,远游住栈……”旧乾志绘制的木刻图上,画有长江、綦河流向,标有贾嗣、五岔、太平场、杜市塘、高歇塘、珞璜市等各占的地理方位。

  早年杜市究竟在哪里?清初编户置杜市里,辖地包括今德感、先锋区的一部分  和仁沱、贾嗣、杜市区的全境。乾隆二年划区域驿递、八年夏珙写水府宫碑志及乾志绘制的木刻地理图,均有明确标志,当年的杜市,就是今杜市镇所在地。

  当地一些族谱和 《江津县志》 (光绪本和民国本) 都记载:“因明季凋残,兵乱连年,疫病流行。人民避兵外移,是时津境地旷人稀。现居祖先,多系康、乾年间先后由湖广麻城、江西宁洲等地辗转来川。”据 《李氏宗谱》 记述,其祖先于康熙五年 (1666年) 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来,落业在马踏凼 (今胡家村境),土旷人 稀,所在荆棘,竹木参天,虎豹野兽成群,一片荒凉。插占一些土地,依山结构,傍水垦田,从事农牧业生产,距今已三百余年。其间,人口繁衍,生产发展,产品增多,商品交换日益兴盛。至乾隆时期 (1736—1795年) 始逐渐形成杜市场市。从此,杜市为群众政治、文化、生活和商品交换活动的中心。建场市迄今,已二百四十多年。

  1994 年以来,杜市小城镇有阳鹊街、鹊桥街、交通街、龙凤街 (宽28 米)、工字街、中心街6条街道相继落成,总长3000余米,宽20米。场上有各类专业市场6000平方米,摊位700个;门面1300个,住房1700套。

  二、高歇场

  高歇场因地形处于从南至北一条山岗上,与古有高歇塘谐音而得名。据 《江津县志》 (清乾隆三十三年版本) 记载:康熙六十年将原路改为驿、铺,设有铺司。《万 寿 宫》 (碑 志) 记载:竣于乾隆二十四年。清末,高歇场因在重庆通往綦江、贵州的古道上,也是主要歇宿地,故来往客商甚多,每天傍晚都像赶集一样,十多家旅栈都是客满。曾有一官员过夜于此,见到此情景后,留下一副对联:“月小山高人散后,风残雨歇客来初”,横联“永远兴隆”。后刻在上场口的石牌坊上,并取上联中的“高”和下联中的“歇”得名高歇。清初,高歇场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巴县孝里第九甲,一部分为江津县杜市里所辖。民国三十年 (1941年),巴县原所辖高歇部分与江津原所辖部分合并,成立高歇乡,属江津县第五区所辖,直至解放。

  1995年以来,新建黄桷街、文昌街、建新街3条街道,总长1036米;街道两旁楼房 林立,建筑面积52547平方米。现逢公历三、六、九赶集。

  三、新场

  富都场 (今新 场) 场址,地处通往杜市、高歇、巴邑、渝州和广兴、綦江的古大道上,是商旅必经之地。清代,此处路旁有一草房小铺,卖烟、茶、酒及草鞋,成为行人问津歇脚的幺店子。随着人口增长,生产发展,过往商旅日益频繁,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 正式在此建场,取名富都场,逢农历三、六、九赶集。

  民国初,场上袍哥盛行;与烟帮、土匪、恶霸互相勾结,串通一气,使富都场成了他们制造罪恶的巢穴。民国二年 (1913年),匪风严重,江津知县程宗翰,派范把总带领兵丁四十余人,到新场清匪,当地势力与之抗衡,清匪无效,就放火烧了富都场,不准在此赶集。

  富都场被烧后,人们为了交换产品,自发在老更棚、寒坡岭、半边街集市贸易 交往达十余年。民国二十年 (1931年),再经地方绅士报请县衙批准,又在此重建店铺,竣工后,众议易名“新场”,正式恢复农历三、六、九赶集,场名沿用至今。

  1986年以来,场镇建设迅速。街道路面硬化,场上高大的楼房取代了土木结构建筑。现在亦为三、六、九赶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