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译注

书名:孝道文化新探 作者:四川省民俗学会 字数:388082 更新时间:2019-11-20

  袁庭栋

  说明

  《孝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孝道文化的最重要、最集中的经典性文献。自从汉代以来,就长期受到尊崇,先后被列为儒家经典的《九经》与《十三经》之一,千百年来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曾经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其他的儒家经典一样,两千多年前所出现的《孝经》,自然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时代需求。两千多年过去了,从今天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来看,《孝经》中的一些内容、一些观点当然已经陈旧过时、不再适用。但是其中仍然还有不少内容、不少观点是可以而且应当加以借鉴和参考的,仍然存在着一些可以视作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的内容而加以批判继承。如果从研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孝道文化的角度出发,《孝经》则更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鉴于《孝经》的文字不多(今天所流行的今文本《孝经》全文只有1799字),为了给今天已经不大熟悉古代文献的广大读者提供一个简明扼要的比较通俗的本子,我特地在前人注释的基础上间以己意,将《孝经》全文加以标点、注释和今译,供大家阅读时参考。注释时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不再引述文献根据;译文则采取意译的方式,力求通晓畅达,而不完全拘泥于原文的词句。

  这里,先将《孝经》的基本情况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孝经》的作者今天已经无法确知,从汉代以来主要有七种说法,其中最重要的说法有以下两种:

  一种说法认为《孝经》出于孔子,其代表人物是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同时,他在他所整理编次的《白虎通义·五经》中又说:“孔子……作《春秋》,复作《孝经》。”

  另一种说法认为《孝经》出于孔子的弟子曾子(即曾参),其代表人物是司马迁,他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较为次要的说法大都与上述说法有关,如有的学者认为是孔子讲学之后由孔子的弟子记录整理的;有的学者认为是由孔子传授给曾子,曾子又传授给他的弟子,由曾子的弟子记录整理的;有的学者认为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整理的;有的学者认为是孟子的弟子所作;有的学者则确定为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弟子子思所作。

  以上说法虽然有所不同,但是都认为《孝经》是出于孔子之门、反映孔子学说的儒家经典,这在古今都是一致的。

  近代学者对于《孝经》的作者也作过不少的讨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孝经》是出现在战国初期的重要的儒家文献,其作者应当是曾子的......

免费试读已结束,支付¥13.50 购买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