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遐思
其实,真正让我对西部感兴趣的,不是历史教材,而是当年读翦伯赞先生的《内蒙访古》。在那篇文章里,我感受到了大西北的粗犷,感受到了那里历史的久远。而今,我就站在了这片土地上,心中涌起的是阵阵激动,是对往事的追寻。翻开古代边塞诗人的诗集,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苍凉、冷峻、荒芜、战马嘶鸣。车行祁连山下,望着那无边旷野上不时映入眼帘的断断续续的黄土夯筑而成的长城,不禁浮想联翩。时至今日,那荒原上的黄土长城还是那样醒目,它在风雨中经历了千百年,今天已成为一段悠久历史的标志,让人在它的身上想象着当年的故事。一路上,同行的人不时谈起玉门关、阳关这些具有标志意义的地名。我没参与他们的讨论,独自默默地望着车窗外的景色,在脑海里搜寻着记忆的储存,努力把过去的感受和眼前的现实联系起来。往前继续行进,不远就是著名的玉门关了,但是,这次我们的行程没有这段安排。其实,我知道即使到了那里,看到的也是一样的景色:无边的黄沙、苍凉的戈壁、猎猎的西风,而不去那里,或许还能给我以更加辽阔的想象空间,让我能在古代边塞诗人们的不朽之作中,品味到悠悠的历史遗韵。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诗篇《凉州词》,被誉为“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作。这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让我们感受到在塞外荒寒壮阔的背景下,羌笛吹出的《折杨柳》乐曲是如何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之情。我脚下这块地方就在古凉州境内。凉州就是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县境一带,也可算是当时最远最西边的地方。眼前的戈壁大漠虽然只有几只骆驼在荒原中悠悠地啃着稀稀拉拉的骆驼草,远处还有一群羊在天际之间慢慢地移动,但是在当年,这里却是杀声震天的战场。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曾经战马奔腾,尘土飞扬,风声呼呼,战旗猎猎,金戈铁马在这一望无际的大漠戈壁之中上演了一幕幕让人惊心动魄的壮烈活剧,而这一切都留在了边塞诗人的作品里。
这里曾飞扬过戍边将士的满怀豪情,这里曾释放过他们的一腔爱国情怀,这里也曾让许多将士建功立业,实现过自己的宏伟抱负。王昌龄的那首被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的《出塞》就是最好的证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可以说这诗准确表达了当年戍边士兵们共同的真实愿望。他的另一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也透露出一种高远的意境,豪迈的气概。而类似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再录几首:李白《塞下曲》之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