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紫金精舍,又名紫荇书院,位于今广安区老县城北面紫金山上的玉皇观。《广安州新志·书院卷》记载:“紫金精舍,光绪己亥年署州曾传缙建,即玉皇观,旧僧田充公用并提兴国寺田租入之,为今编修胡骏前日讲学处,甲辰改为小学堂。”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关于紫金精舍的最早记载。我要记述的那段历史就发生在那里。
为了寻找到一点时代的感觉,让我写作此文能够更加准确生动,我曾费尽心思寻觅当年的历史资料。就在“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无意间在一个朋友处,我居然发现了一张当年广安州城的全貌图。虽然那图不是照片,为手工所绘,其绘画技术也不高明,甚至从比例上看还很不合理,但它却是我看到的唯一一张最直观最具体的清代广安老城全貌图。有了它,我想象中的广安州城立刻变得清晰起来,浓厚的历史氛围顿时在我心中弥漫。尤其令我激动的是,在图的右上角,我找到了玉皇观。从图上看,这座当时曾经闻名全川的古庙,建筑风格近乎于传统的亭台楼阁,曲线流畅的青瓦屋顶与川东传统的庙宇样式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我按图索骥般地在依山而建的凌乱的现代建筑中东寻西问,终于在紫金山上找到了当年紫金精舍的遗址。遗址上仅留下一座破败不堪的三合院,我没想到这座残院居然还能保留下来。虽然残破,但它毕竟有资格成为这里的历史见证。院前那棵高大的黄葛树依然那样苍翠,生机盎然,盘根错节的粗大树干更让人联想起这个地方曾经有过的悠久历史。而最让我兴奋不已的是,在这片废墟上我找到了与这座寺庙有关的两块残碑:一块是寺庙内的碑记,这块长满青苔的残碑被农民作了挡土石,上面的一些字迹虽然还清晰可见,但已难成完整的文句;一块是当年紫金桥的桥碑,上面的小字已无法辨认,只有用隶书体刻写的“紫金桥”三个大字基本完好无损,不过它也变成铺路石躺在泥泞中任人践踏。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玉皇观前那棵高大的古银杏树,巍然耸立在紫金山上,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于滚滚红尘中面对滔滔渠江,俯瞰着百余年来广安纷纷扰扰的世事变迁。遗憾的是,当年的玉皇观早已荡然无存,原来壮观的庙堂已成为百姓的庄稼地。在它的遗址上拔地而起的是中国移动的信号发射铁塔。不过这并不能消减我强烈的思古之幽情,因为就在百余年前,我站立的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一场事关广安文化教育变革的重大事件——“毁神兴学”和“迎神毁学”。广安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广安州立高等小学堂就在这场事件中诞生。蒲殿俊等这批被后来的人们称为民国名人的热血青年也开始在这里崭露出他们对旧传统的斗争锋芒。
二
1999年版的《辞海》是这样介绍蒲殿俊的:蒲殿俊(1875-1935),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