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ng(1) "0"
沉吟渠江最新章节列表:邱 秋 印 象(代 序)_ 邱秋著_文学作品_【苍穹悦读】

邱 秋 印 象(代 序)

书名:沉吟渠江 作者: 邱秋 字数:215909 更新时间:2019-12-13

  王咏梅

  正是蜡梅飘香时,从省会蓉城传来消息,我市有三件文艺作品喜获四川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文艺作品奖,其中,市教科所所长、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邱秋的七集广播连续剧《少年邓小平》(又名《少年邓小平的故事》)荣获优秀奖。这位渠江河畔成长起来的业余文学作者,在创作道路上又获得了新的荣誉。此前,这部广播剧已获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奖连续剧金奖,2004年上海市广播电视奖“广播剧”一等奖,四川省第26届广播电视节目政府奖广播剧类连续剧特别奖,广安市首届“广安文艺奖”。

  心系小平少年志,渠水作墨写伟人

  2006年第四期《广安文艺》曾有一段关于邱秋生活与文学创作历程的介绍:“自幼即酷爱文学,时识字不多,却常抱书于昏黄油灯之下连认带猜,一睹为快。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高中毕业,从教于华蓥山中,多爱徜徉于山野之间,听松涛怒吼,观高山流水,与野叟论古,与牧童相戏;八十年代中期下山进城,就教于小平母校广安中学,又得闻渠江潮音,看洪波涌月,与艄公同饮,与力夫笑谈。常感山水之情激荡于胸,慨叹人生境遇梦幻迷离,乃于陋室苦读黄页古籍,欲探古今之事理;又时时沉吟于渠江之滨,以秃笔蘸渠江水,悄写人生感悟,暗抒悲喜情怀。”邱秋,在文艺创作方面实际上是一个后到者,如果回溯其创作经历,应当是他到广安师范学校工作时才开始涉足。

  1997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导演黄意麟老师到广安体验生活,准备执导话剧《少年邓小平》,邱秋有幸陪她走了一些地方,并和她谈起了有关小平童年时代的生活以及自己对一些素材的理解和设想。黄导对他说,你有这么好的生活积累,这样有利的条件,又是小平家乡人,人熟、地熟、生活熟,为何不自己动手写一个这方面的剧本呢?在黄导的鼓励下,邱秋提笔写起了反映邓小平少年时代生活的剧作《渠江之子》,于2002年在《广安日报》上连载。由于作品生动再现了少年小平在长辈和老师影响下,逐渐萌生爱国思想幼芽的历程,较好体现了广安地灵人杰的人文特色,因而得到读者的好评,入选广安市第二届“五个一工程”作品。2004年5月,邱秋又完成了七集广播连续剧《少年邓小平》,该剧由上海文广传媒集团、广安市广播电台联合录制,于小平百年诞辰之际在全国播出,影响很大,连连获奖。

  继《渠江之子》《少年邓小平》成功后,邱秋将目光放在了纪实作品创作上。在小平同志青少年时期的同伴中,有一位与他一道去重庆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学习,并同船赴法国勤工俭学投身革命的同乡胡伦。胡伦于1921年在法国成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曾任中共特科秘书长、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参谋长。2002年,邱秋在北京采访了年近九十的胡伦夫人、延安时期的革命老战士力飞,读到了胡伦在延安时期亲笔写下的自传。从力飞的回忆中和胡伦的自传里,邱秋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位共产党人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共产主义的执著追求,他的传奇人生让邱秋敬佩。2005年末,一本图文并茂的长篇传记《不朽的忠诚——记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胡伦》与读者见面,全书以较翔实的一手史料,严密的考证,畅达的笔调再现了胡伦的传奇人生,表现了这位忠诚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同时这本书也成为了解和研究邓小平青少年时期活动的一本重要参考资料。

  邱秋告诉我,他不是那种下笔千言、文思如潮的多产作家,他对创作一直持一种慢工出细活的态度,他说与其求快搞一些粗糙的东西出来还不如不写;严谨的创作态度才能产生质量较好的作品,才能让自己的作品立得稳,留得住;写历史题材更不可大意。他告诉我,他创作的《少年邓小平》,大量内容都是仔细考证过的,尤其是一些细节,如冷水浴、唱《满江红》等。在写小平和同学唱《满江红》这一细节上,他曾斟酌很久。为核实这个情节的来源,他在成都学习时将蓉城的几个大书店都跑遍,还走访过许多广安中学的老同志,了解当年是否唱过此歌,又在史料中查到小平生前曾在杭州的岳王庙向人讲过 “《满江红》我很早就会唱”,之后才写入剧中。小平同志的胞弟邓垦曾为邱秋题写“求真务实”、“闻鸡起舞”,表扬他的工作态度与勤奋精神。

  青灯黄卷细细读,笔底滚滚宕渠情

  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使邱秋对地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将自己的创作重点转向历史散文。他搜集阅读了大量关于广安的历史资料,先后推出了《巨人从这里起步》《沉吟渠江》《广安随想》《安居城访古》《广安紫金精舍史话》《曾正源先生逸事》《春风里的随想》《辛亥广安纪事》等作品。这些散文的视点主要集中在对广安历史文化和曾经在广安历史上有过重要作用的人物的发掘上。在散文《沉吟渠江》中,他用抒情的笔法对少年邓小平在广安的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剖析了当年这位15岁的少年如何成长为一位世纪伟人的原因。在《安居城访古》中,他以儒雅的笔调将当年广安的那段历史娓娓道来,细腻、深情,让人读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他的《紫金精舍史话》,以广安著名的书院紫金精舍的创办为线索,将清末民初广安在教育文化上的一场大变革写得真实生动,讴歌了辛亥保路运动领袖蒲殿俊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为改变广安的落后教育所作的艰辛努力。在《辛亥广安纪事》中,他以丰富的史料为我们勾勒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秦炳,把广安当年轰轰烈烈的反清浪潮写得有声有色,加深了人们对广安这块热土的印象。他的《大清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故里散记》也从自己所处独特的地理优势对史料进行了发掘,为我们客观公正地描绘了一个曾为维护中国南海主权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早期李准形象。这篇文章后获得2008—2009年度中国城市党报副刊作品二等奖。他的散文《难忘1978》,将视角置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以亲身感受叙述了三十多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给我们的国家、民族带来的巨变,记录了一位普通青年学生真实的心路历程。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邱秋的散文《广安随想》。在这篇文章中,邱秋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古老广安的眷念,这座美丽的江边小城在作者笔下是那样美丽迷人。在这篇文章里,淳朴、厚道的乡风民情使古老的文明传统概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诠释,展示了广安千百年来所形成并代代传承的由诚信构筑而成的和谐。他情感真挚的述说,常常勾起许多“老广安”的强烈共鸣。

  有人说,读邱秋的历史散文,就像翻阅一本厚重的地方史卷,让你能感受到广安的历史文化魅力,他将人们多年来早已遗忘的东西又重新放在你面前,令你在阅读中突然发现这些东西的珍贵。也有人认为,邱秋的散文流露出了一种较强烈的怀旧心理。对此,邱秋这样回答,他说:“在我们为现代生活方式改变了昔日种种生活习惯而兴奋时,也许我们并没注意到在这迅速而至的变化中,有许多我们曾经熟悉的东西正随着这变化而簌然消逝,而这些消逝的东西中就有我们最可宝贵,最值得我们弥加珍惜的一种淳朴的民风民俗——这就是我们多年来积淀下来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明风气。”这个回答清楚地解释了邱秋为什么要将自己的散文创作定位在展示广安历史文化上的道理。他是将传承广安的历史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来看待,他是想以艺术的笔调把人们的情感带回到逝去的岁月,让人们在当今这个充满浮躁的社会,将自己虚幻复杂的心灵变得充实起来、淳朴起来。这篇《广安随想》因为表现了广安历史的真实风貌,体现了一种对社会变革时期如何面对传统和现实的深邃思考而受到读者好评,在市精神文明办和市文联举办的“建设文明广安,构建和谐社会”有奖征文中获得一等奖。他的《东门回望》一文也是从自己独特观察角度把广安的一些重要历史画面逐一展示在读者面前,以轻松的笔调自然而然地为我们讲述了许多难忘的广安故事。

  其实,邱秋的散文除了前面所谈到的之外,还有不少作品也很值得品读。他的《华山上的四川挑夫》有韵味,有意境,让人读后,久久难忘。他发表在《川东周末》上的系列散文《陕北印象》,表现了对那片黄土地的真挚感情,质朴平实中不失流畅绚丽,娓娓叙谈中洋溢着磅礴大气,显示出作者在散文创作上又有了新的收获。他的《井冈山随笔》也是从理性的角度来回顾那段难忘的红色历史,试图找到当年人们为何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那样真诚与执著。文章既充满深情同时又不人云亦云,字里行间透露着自己的思辨。2004年,《华山上的四川挑夫》同时获得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四川省报纸副刊散文一等奖。这次获奖对邱秋来讲是难得的。在全省几百位高手送去的力作中,在几十位经验丰富的专家评委冷峻挑剔的眼光审视面前,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严格评选的情况下,一个远在偏僻的川东华蓥山区的无名作者能够胜出,确实只能靠自己的雄厚实力和深厚的笔下功底。

  凭栏清赏翠屏月,伏案静听渠江涛

  邱秋爱读书。他最引以为豪的是他书房里堆积如山的各类藏书。出门在外,他最爱去的是书店,十有八九他会泡在那里。他对书的感情可以从他的系列散文《关于书的随想》幽默的语句里看出:“一本好书,对嗜书的人就像久别的恋人突然重逢,有一种说不出的欣喜;一本好书,对嗜书的人就像多情的朋友相聚,总是不忍离去。当你走进书店,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寻找到自己喜爱的书时,这种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当年在天池中学读书时,每逢周末,邱秋就去华蓥山上的仰天窝煤窑挑煤。山高坡陡路窄,重荷压肩,一步一颤,苦不堪言,但挑一担煤下山,可以得到两三毛钱。于是一天挑上两三趟,便可得到五六毛钱,这钱就成了他购书费的来源。那时,他常常想,要是有机会选择工作,就去做一位图书管理员,或做一位书店的营业员吧,那样,天下所能找到的书,便可尽情阅读享用。在邱秋看来,夜深人静,若能斜倚床头,静静地读上几页书,细品其中之深味,那感觉实在令人陶醉,不亚于古人红袖添香、把酒秉烛、雪夜读书之雅兴。

  书,成了他涉猎知识的源泉,成了他寻找快乐的空间。邱秋告诉我,他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是《高玉宝》,那时不过六七岁,但是看懂了,阅读兴趣从此形成。小时有一次夜里看书,居然伏在桌上睡着了,睡梦中将油灯打翻,手被烧伤,差点酿成大祸。那时,只要能找到的书,他都要想法去找来读。在他的记忆里,当时父母教书的岳庙村有一个姓张的乡村医生,家里有许多书,像《西游记》《水浒传》,全套的《红旗飘飘》《志愿军一日》等等。张家于是成了他当时常去的乐园。至今,他爱书的习惯一点没变。和他一起出过差的人都知道,每次回家他的旅行袋里没有什么其他东西,有的几乎全是书。每到一处,他就将介绍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沿革的史料尽情收罗,一购为快。这些书籍也确实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很多启发,为他提供了大量素材。所以著名书法家胡放专门为邱秋题写了“观书为乐”和“读书是福”两副书法作品分别挂在他的家中和办公室里。

  在广安文化界,邱秋的性格为人公认:低调不张扬、耿直而随和。你很难看到他到处炫耀自己创作上的成绩,决不将自己看作是一个所谓的作家,更难听到他在谁人面前高谈阔论,生怕别人不知道。即使有人在他面前说东家长道西家短,他也从不随声附和,最多投之一笑即作罢了。当然,生活中的他也有文人率直不羁的一面,但一旦事过,全然忘怀,没当一回事。著名画家彭召民曾为邱秋赠画一幅,那幅画画的是一席地而坐开怀大笑的罗汉,题款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看来彭老对邱秋的性格是非常熟悉的。邱秋最喜“随缘”二字,他觉得人要有平和的心态,如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看来,笑对人生,宠辱不惊,才能埋头自己的事业。曾有一位熟悉邱秋的资深学者这样评论他:“这人坐得住冷板凳。当人们都在碌碌奔波于红尘之中时,他却耐得住寂寞,为自己开辟一个轻松愉快的空间,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这些可以从他的创作中看出来。邱秋爱苏词,尤喜东坡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他认为这词表达了东坡先生空灵内心,超然情怀,让自己受益匪浅,于是将心得发表于报刊上,此文在“爱众杯”文学大赛中还获得二等奖。他在参观了浙江兰亭之后,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获得感悟,于是在自己的《兰亭情思》中写道:“……于是也让我想到了那些淡然一生,既无大喜也无大悲之人。这些人虽无庙堂之尊,却也活得洒脱安然,笑看滚滚红尘之中幕幕悲喜活剧在眼前上演,于是就有了‘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感慨。然而,欲望的诱惑是巨大的,许多人往往是在世俗的河流里被呛得头昏脑涨,折腾得筋疲力尽才会有所醒悟,才会生出淡然之意,而为时已晚也,这就是人的可悲之处。”这种超然情怀使他在生活中活得逍遥自在。于是就有友人撰联赠他:“凭栏清赏翠屏月,伏案静听渠江涛。”

  其实,邱秋的爱好不仅仅在文学上,除了前面所说的购书之外,旅游、登山、摄影、欣赏京剧都是他的业余爱好。在他的口袋里有四样东西必不可少:采风本、录音笔、照相机和书。他说,这几样东西给他带来了生活的充实与乐趣。

  深厚的功底,较为广泛的影响,使邱秋成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连续两届当选为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问起目前的创作,邱秋告诉我,他手中的题材还有几个,这都是前几年完成的初稿,由于工作繁忙而一直未来得及修改或最后定稿。此外,他现在正编撰一本反映广安军事历史方面的志书,编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下一步修订过去的一个长篇《黎明华蓥山》准备素材,同时,原来创作的另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的长篇《渠河东流》也还要再作进一步修改,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不过邱秋说,创作辛苦,但苦中有乐,因为在创作中,可以对人生进行反复咀嚼品味,淡化人世间种种烦恼,创作还能让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我们期待着邱秋能有更多的新作品、好作品问世。

  (作者系《广安日报》主任记者,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本文原载2008年《川东周末》,收入本书时,作者有修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