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书名:梦中的塞巴斯蒂安 作者:[奥]特拉克尔 字数:40366 更新时间:2019-12-17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Georg Trakl, 1887-1914),奥地利表现主义诗人,出生在一个富裕商人家庭。18岁因考试不及格从中学退学,随即去一家药房当学徒。23岁获药剂硕士学位,同年应征入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服毒过量死于前线,年仅27岁。主要作品有:散文《梦魇与癫狂》(1914);散文诗《启示与没落》(1914);剧本《海市蜃楼》(1906),《蓝胡子》(1908,断片);诗集《梦中的塞巴斯蒂安》(1915),《取自金圣餐杯》(1939)。最后这部诗集恰好可以概括诗人的一生,因为“圣餐杯”(Kelch)在德文中原有三层含义:圣餐杯(宗教),花萼(性),苦难。

  诗人很早就开始酗酒、吸毒,并对妹妹有变态的爱情,这也是他终生无法摆脱的罪孽感的肇因。这种经历在诗中留下了许多抹不掉的痕迹:“在阴暗的枞树下,两只狼曾以僵硬的拥抱,混合它们的血液”(《基督受难》)。为了解脱罪孽感的折磨,诗人甚至逃入“单性”(即两性同一)的梦幻之中。(或可联想到原罪,夏娃不原是亚当身上的一条肋骨吗?)

  一方面是诗人的负罪感:“爱太少,正义和怜悯太少,爱始终太少:冷酷、高傲和罪孽太多太多——这就是我。”另一方面,生在萨尔茨堡——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诗人亲眼目睹了奥匈帝国的衰亡,这似乎反映出人类文明的没落,他感到人类从未像现在这样沉沦。这是一个肉体因过度纵欲而腐烂,灵性荡然无存的时代:“苦难的毒钩永远留在腐烂的肉体,惊悸的灵魂在睡梦中深深叹息。”他所处的环境成为他心灵的桎梏,像恶魔一样时时驱迫、追猎着他,加剧了他固有的精神危机:忧郁、彷徨、痛苦、绝望,直到癫狂的边缘。

  诗人哀叹着“没有人爱过他”,“金色的日子默默终止”,个人的厄运和种族(人类)的厄运叠合成一个浓重的阴影,化为他的诗的背景和氛围:“这个由污秽和腐烂构成的讽刺形象是一个无神的、被诅咒的世纪的最忠实的镜像”(诗人自供)。于是,这只“笼中的乌鸫鸟”,“这只暗自泣血的兽”,像一个死者穿过黑色的都市,他颠覆它,犹如一个“被诅咒者”颠覆一个地狱。他的使命是“时刻思考人的白色形象”。

  既然以厄运为背景和氛围,诗的基调当然是死亡。无论花的“飘零”,果实的“坠落”,或是船的“沉没”,星辰的“陨落”,无不指向不可逃避的死——与灵魂的升华相反的肉体的堕落。诗人描写“年”,从春夏到冬,秋天是死亡的季节和过渡;诗人描写“天”,从白日到夜,傍晚是死亡的时辰和过渡。而这死亡恰是都市的死亡:“所有的街道注入黑色的腐烂”。然而,死亡同时又是灵魂复活的契机,因为死亡意味着“分离”,......

免费试读已结束,支付¥8.00 购买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