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刍议

书名:四川图书馆百年馆庆纪念文集 作者:李忠昊 字数:339741 更新时间:2019-10-25

  ——以四川省图书馆为例

  付玉贞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藏和传递知识文献信息的一种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中国古代称之为藏书室、藏书楼,清末始用“图书馆”名称。中国图书馆的类型主要有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科学与专业图书馆、儿童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军事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农村及街道图书馆(室)等。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文献的搜集、整理和保藏。由此可见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重心所在。地方省馆是一省之大书库,其文献资源建设在地方文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一、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现状

  近二十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年,政府工作的重心是经济建设,对文化建设的投入相对偏少,图书馆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发展缓慢,无法满足读者对文化的更高需求的状况。文献资源建设严重落后,这在地方公共图书馆中显得尤为突出,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经费短缺。众所周知,地方馆的资金,主要靠地方政府的行政拨款。地方政府的拨款,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以及地方领导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极大的差异。相比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言,西部内陆地区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上的投资偏少。近二十年,中国物价的飞涨是不争的事实,而图书资料的价格也节节攀升,因此,公共图书馆能用于文献资料采购的费用严重不足。由于图书呈缴制度,不具备法律强制性,辖区内的出版社也未能很好地执行。

  公共图书馆的现代文献资料主要靠购买所得,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降低采购成本,采购量也随之减少。同时中国出版业伴随着经济的腾飞也发展迅猛,出版图书的种类和数量均有大幅度提升。一方面是经费的短缺,另一方面则是出版物的膨胀,在这种情况下,文献资料的采购显得尤为窘迫。以四川省图书馆为例,每年常规图书采购经费不足八百万,近几年因新馆建设,政府在经费上有所增加,但仍难以满足文献资源建设的需要。

  其二,文献质量欠佳,需进一步提高。购书经费的短缺,不仅影响购书的数量,也严重影响了购书的质量。与一般通俗文献相比,文献价值高、学术性强以及收藏价值高的文献资料由于其出版量少,编辑校对难度相对更大,价格也更高。这类文献因价格昂贵,就有可能会被剔除采访单。同时不少地方馆,在追求馆藏量的同时,不注意控制文献复本率。以四川省图书馆为例,普通图书采购中,文学类书籍占据了三分之一强,而文学类读物中,通俗小说等的采购几乎占据其三分之一的量,而这些通俗小说,价值并不高,复本量很大,有的甚至高达6本。这对于采访资金有限的公共图书馆来说,确实是应该避免的。同时部分文献资料质量不高,在文献采访中,没能对文献的出版单位进行细致的考核,没能选取好的版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一定的浪费,是对有限购书经费的浪费。

  其三,缺乏明确的采访计划,宏观指导与调节不足,采访手段落后,渠道单一,采访文献品种少,缺乏丰富性。在地方馆中,大部分都没有明确的采访计划,采购图书全凭采访者的经验,个人的喜好、修养与学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采访的质量。在文献采访中,片面追求“大而全”,既然不能在小系统内完成文献的收集,也就无法完成大系统的完整性,这样反而丧失了文献的系统性。在不少的地方馆,由于人才资源的不足等原因,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的文献资料总目。这也给文献采访工作带来不少的困难。如四川省馆馆藏文献的收集主要通过呈缴、选购、国内外交换、捐赠与调拨、复制等手段来实现。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文献的采访手段主要是选购,捐赠书也有一部分,但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新修家谱以及部分地方作者之著作。文献采访主要根据出版社提供的出版书目,对民间保存书籍,特别是一些珍贵古籍、特色文献等缺少关注;同时对民间赠书的重视度不够,未能很好地挖掘这方面的资源。四川有很多特色资源,省馆或多或少都有部分收藏,但是对于自己的馆藏缺乏系统的梳理,没能建成相应的文库。另外在文献类型的选择中,也略显单一,四川省图书馆文献采访主要以图书、报刊资料为主,其他文献,诸如照片、舆图、视听文献等较少。

  在文献采访中所在省市各藏书单位之间,缺乏协调机制,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我国省馆与地方馆,特别是省会所在地的市馆,一般都在同一城市,而且两家公共藏书单位的藏书量都比较丰富,但在职能上,没能很好的分工,各个藏书单位均本着“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致使在文献的采访中平行重复现象比较严重,馆藏资源不能形成互补,文献资源的整体优势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四川省馆和成都图书馆,均在成都市中心地带,两家单位相邻,在文献的收藏中重复率高,都注重对社科文献的收集,而对自然科学等文献采访较少。在书价日益高涨的今天,这种“大而全”的文献建设思路不利于文献资源建设的良性发展。

  二、关于文献资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其一,建立地方图书馆联合会,制定相应的采访和交流原则,加强所属区域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互动和协作,建立图书馆馆际互借机制,提高文献的流通率和使用率,实现文献价值的最大化。地方图书馆联合会,要对所属区域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进行摸底,掌握各馆馆藏文献的基本情况,并对各馆的馆藏提出建设性意见。每一个图书馆的馆藏都有其特色,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立专业系统,分门别类对文献进行著录、编目,对自己的文献系统有着清晰的认识和把握,理清文献的大系统和小分支,从而提高文献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四川省图书馆在中文社科文献的采集方面相对来说比较系统全面,但在自然科学这一领域就显得有所不足。而成都市区所属高校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如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图书馆文献采集量大、质优,完全能弥补省馆自然科学文献的不足。因此各馆的定位与特色显得非常重要,在摸清各馆馆藏体系与特征后,有意识地强化这种特征和特色,使各图书馆都能发挥其作用。每个图书馆都有分工和专藏,可以有效避免“大而全”、“小而全”所带来的弊端,文献采购经费不足的问题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也能有效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等问题。同时建立有效的馆际互借制度,可以有效利用各图书馆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献的价值。应该看到图书馆的整合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哈佛大学图书馆2011年的改革就是如此。“2011年9月,哈佛图书馆理事会批准了哈佛大学73座图书馆的重组。重组计划按照馆藏需求、内容、服务领域和特定活动,把73座图书馆分成5组,统一在‘哈佛大学图书馆’之下,之前各自为政的图书馆将联合重整成为一个有机体系,同时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和装备;同年1月,哈佛大学加入了‘借书合作伙伴’计划,与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MIT、耶鲁等8所大学图书馆互通有无;同时开始提供app下载和手机访问业务。”

  其二,针对四川省图书馆文献的实际情况,应适当增加对电子数据库、声像制品等的采购,满足读者的需要。文献资源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子资源和声像文献等发展尤其迅猛。电子数据库因其容量大、信息丰富,检索方便等优势,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而声像制品,因其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也为一般的读者所喜欢。如杭州市图书馆的音乐厅、自助视听区为读者提供大量的声像文献,读者在这里可以看见最新最全的电影、电视剧,可以惬意地听各种唱片。这些视听文献的采集使文献种类更加丰富,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专业数据库的购买也能有效弥补自身馆藏文献资源不足的弊端,为读者提供全面而专业的服务,如知网、维普以及超星等都是价值较高深受读者喜欢的几个电子文献资源数据库。

  其三,建立和健全地方文献收藏制度,完善地方文献馆藏体系。李穆堂:“凡能拾人遗文残稿,而代存之者,功德当与哺弃儿,埋枯骨同。夫以本地之文献,本地之人,尤当爱惜而表彰之。”乡邦文献之学,于地方认同以及区域文化等息息相关。四川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理、历史、气候、社会、文学、艺术等均与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等迥异,其乡邦文献之学也呈现出独特的气质。而相关文献也同样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于四川省馆来说,地方文献主要指涉及四川地区历史与现状,并且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文献,包括四川志书、四川史志专著、四川所出版的刊物、与四川相关的年鉴、四川地方名人及其著作、谱牒及四川政府公报、年报、统计资料等。这些文献具有突出的地域性、史料性、综合性及系统性等特征。从四川省图书馆馆藏文献的情况来看,地方文献收藏有其特色,但种类不多,也不完整。四川省图书馆特色馆藏中,四川方志、家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数量不多,而且也不完整,如能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购买或者交换、捐赠、复制等手段,使之形成系统,这将是对四川文化建设的一大贡献。与此同时,四川名人辈出,地方人文资料极为丰富,因此加强地方人文资料、川籍作家作品、有关四川的图片资料收藏也尤为重要,如三国文化的相关文献、巴金、郭沫若、李劼人、艾芜、沙汀等人的作品,四川历史变迁中所留下的珍贵图片。同时在采访中,给地方文献采访更多的自由,像首都图书馆那样,地方文献相关的书籍、期刊、报刊独立采访,而且在载体形式上尽量多样化,在复本数量上适当增加。在健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时,注意特色文库的建设,如保路运动文献数据库、藏区文献数据库,四川红色文化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的载体可多样化,可以是文字资料、老照片或者口述历史等音像资料,但要尽量做到全面而系统。

  其四,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献资料,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中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文化建设是一项英明决策,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环境的巨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绝大部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因此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显得极为迫切。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口头传颂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像川剧、川北灯戏、蜀锦、蜀绣、四川的特色酿酒以及四川辖区少数民族的特色节日与歌舞等均应纳入其保护的范围。作为地方大馆的省馆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收集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图书资料;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的影像资料信息库;成立馆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文献资源中心。四川省馆绵竹年画数据库、藏族唐卡数据库就是其中比较好的数据库,对四川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五,加大采访力度,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实现采访效益最大化,这在线装书采访中尤为重要。在四川,线装书集中在各大高校和地方馆,也有部分散藏于民间,特别是在成都及眉山地区等的旧书店以及部分高校教师及民间著名人士手中,这些线装书多为晚清及民国时期的出版物,也有少数明后期及清初版本,种类丰富,经史子集均有,还有不少属于地方特色文献,如方志、家谱、川剧及民间文学等。省馆可以组织专家赴各地采访,加强古籍文献的采访力度,这既是对自身文献的充实,也是对古籍更有效的保护。

  其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文献捐赠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让更多的捐赠者将他们手中的优质文献捐赠给四川省图书馆。文献捐赠对图书馆文献建设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民间流传的文献,不乏珍品,特别是其中的古籍以及作者的手稿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接受这类文献的捐赠,对于提升馆藏文献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其没有在市场上流通,是无法进行直接采访的。从文献保护的角度看,大型图书馆都有比较专业的书库,保存条件和保护措施比较到位,能更好地保护文献。处于温湿地带的四川,对纸本文献的保护难度更大,将文献捐赠到大型图书馆,是对文献的保护和利用。因此省馆可以通过展览或者报刊宣传等手段,提高人们对文献捐赠的认识,更好地发挥捐赠这一平台的作用,努力完善捐赠制度,提升捐赠工作水平,让更多有识之士将手中的文献捐赠出来,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

  余论

  国务院在2012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作为一个大型的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是责无旁贷的。这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为读者提供优质而全面的服务,而文献资源建设是我们优质服务的必要条件之一。希望图书馆人,借助国家文化大发展的春风,全面提升文献资源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为经济建设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川省图书馆特藏部 助理馆员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