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共运史上,美国无疑属于共产主义运动的不发达地区。美国共产主义政党自1919年诞生以来,它所推动的美国共产主义运动除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过短暂兴盛外,其余时间均处于衰弱状态。
美国共产主义运动迄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19年到1935年,美国共产主义运动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屡遭挫折,步履蹒跚。美国共产主义政党刚一成立,便遭到政府的严厉打击。从1919底到1920年初,美国司法部掀起一场针对激进分子的大规模打击活动,严重削弱了美国共产主义政党的组织力量,并迫使后者一度转入地下。随后美国近10年的经济繁荣更加使倡导暴力革命的共产党人失去了市场,加之政策的失误,使得美共无论在工会工作还是在统一战线工作方面都难有发展。到20年代末,美共仅是一个不足万人的弱小激进组织,孤立于绝大多数工人群众之外。即便是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美国共产主义运动也未从中受益。大萧条期间,绝大多数美国人没有丧失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他们依然相信两大资产阶级政党而不是共产党。在1932年大选中,美共总统候选人威廉·福斯特(William Foster)仅仅得到10万余张选票,而民主党候选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和共和党候选人赫伯特·胡佛则分别得到2200多万张和1500多万张选票。此外,美共在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所开展的主要工作,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争取失业者的过程中,共产党虽然能够动员起上百万人参加失业游行,但却无法唤起上千万失业者的革命情绪;在工会运动领域,美共从1929年发起的产业工会运动到1935年初以失败而告终;虽然黑人工作与20年代相比略有起色,但支持和追随共产党的黑人群众依然很少,到1935年5月,美共的黑人成员数量仅有2000多名,且主要黑人组织和黑人领袖普遍排斥和反感共产党人。到罗斯福新政初期,美国共产党仍旧是一个只有2万余人的弱小政治组织,继续孤立于美国社会的主流生活之外,影响力微弱。
第二阶段从1935年到1947年,这是美国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美国共产党不但在组织力量上有了较大发展,其成员数量一度达到7万多人的历史最高峰,而且逐步摆脱了在社会中的孤立地位,渗入到美国的主流社会生活当中,影响力也随之扩大:在工会运动领域,美共不但帮助矿工联合会主席约翰·刘易斯等人领导的产业工会运动获得迅速发展,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成功控制和影响了会员总数达100万以上的10余个产联工会,成为主流工会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政治领域,共产党人逐渐渗入进联邦政府机构及纽约、明尼苏达、加利福尼亚等州的政治生活当中,并且能够在纽约等州的地方性政治生活,特别是选举活动中发挥一定程度的影响;在黑人工作领域,美共一度缓和了与众多黑人领袖及温和黑人组织的紧张关系,并同他们合作建立了全国黑人大会等较有影响的黑人阵线组织,从而使自己短暂地融入了主流黑人民权运动。由于取得的这些成就,到40年代中期,美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弱小的激进组织发展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政治力量。虽然在此期间,美国共产主义运动曾经历过苏德条约时期的短暂挫折,但总体上看,在这一发展阶段,美国共产党无论在组织力量还是在影响力上,都达到了其历史上的最高峰。
第三阶段从1947年至今,这一时期,美国共产主义运动迅速滑向衰落并一蹶不振。自杜鲁门政府挑起“冷战”后,美国共产党的生存环境便急剧恶化。1947年“忠诚调查令”的颁布、“塔夫脱——哈特莱法”的出台以及1948年12名美共领导人以违反“史密斯法”的罪名遭到起诉,标志着二战后美国政府压制、打击美国共产党的开始。随后,美国国会又分别于1950年和1954年通过限制共产党活动的“国内安全法”(也称“麦卡伦法”)和“共产党活动管制法”,实际上剥夺了美共合法存在及活动的权利。与此同时,50年代初“麦卡锡主义”的反共狂潮给了美国共产党人最致命的一击,彻底摧毁了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根基。这场反共浪潮刚刚平息,1956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和“波匈事件”又动摇了许多共产党人的信念,致使大批美共党员退党。到1956年底,美共人数降至万余人。1958年进一步下降到7000人左右。虽然在1965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麦卡伦法》违宪后,美共的活动有所扩大,力量略有恢复,但美国共产主义运动一直未能走出低谷。在七八十年代,共产党成员数量最多时估计只有约2万人;美共在此期间参加的几次总统大选,情况最好的一次也仅获得5.9万张选票。事实上,早在“苏东剧变”前,美共就已重新沦为一个为人们所忽视的、没有任何社会影响力的边缘性组织,淡出了美国社会的舞台。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
纵观美国共运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美国共产主义政党既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和中国共产党那样进行一场成功的、具有世界影响的革命运动,也没有像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西方国家的共产党那样能够参与政府的组建,成为影响国家政局的重要力量。在美共的历史上,即便是在其力量最强大的时期,也从未有任何一个公开的共产党人当选过市长、州长、州议员、国会议员。此外,与欧洲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摆脱苏联模式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相比——例如,50年代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70年代后期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等三国共产党共同倡导的“欧洲共产主义”,美国共产党人自厄尔·白劳德(Earl Browder)以后就没有在有关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方面有过较为突出的贡献。这些因素使得我国学术界中较少有人重视对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系统研究。
目前来看,我国有关对美国共运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几篇博士论文。其中肖庆平的《陵谷之变——战后美国共产主义运动历史述评(1945-1958)》(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高放教授指导,1988年)和丁淑杰的《论战后美共的曲折发展及对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聂运麟教授指导,2002年),论述了二战后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情况,并对其失败原因进行了分析。前者认为美共严重的教条主义和缺乏应有的独立自主性是导致美国共产主义运动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而后者则从美共所犯的教条主义错误、内部的宗派斗争、美国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民主政治以及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反共主义等几方面探讨美国共产主义运动衰落的根源。此外,还有两篇论文也涉及美国共运问题,一篇是丁金光的《白劳德及白劳德主义研究》(山东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张乐岭教授指导,2001年),该文对在美共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领导人厄尔·白劳德予以了更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认为他对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功大于过;另一篇是贾庆军的《美国共产主义运动与莫斯科的关系的历史考察》(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陆镜生教授指导,2003年),该文利用冷战后的解密资料对美共与莫斯科之间的关系往来进行了深入探讨。
除此之外,国内其他学者在论及美国共产主义运动时,大多只是在有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著作中作为一个方面简单涉及而已。比较而言,只有帅能应主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历史与现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对美国共产主义政党从诞生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历史做了相对详细的介绍,不过仍显粗略。可以说,根据到目前为止笔者所查阅掌握的资料来看,还未发现有国内学者对冷战前的美国共产主义运动做过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
相比之下,国外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对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研究较为重视,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早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有关这方面的著作就已出现。自1953年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设立“共和国基金”资助对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研究以来,美国史学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和系统的研究。从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有关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时性、时段性、专题性、档案类、人物传记等各类研究著作相继问世。
通过对美国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历程的研究来探讨这一运动兴衰根源的著作主要有:詹姆斯·奥尼尔同G·A·沃纳合著的《美国共产主义:对其起源、发展及纲领的批判分析》(James Oneal and G. A. Werner,American Communism: a Critical Analysis of Its Origins, Development and Programs, Westport, Con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1972,[c1947])、欧文·豪和刘易斯·考瑟尔所著的《美国共产党:批判的历史》(Irving Howe and Lewis Coser,The American Communist Party: A Critical History, Boston: Beacon, 1957)以及哈维·克莱尔与约翰·厄尔·海因斯合著的《美国共产主义运动:风雨中的历程》(Harvey Klehr and John Earl Haynes,The American Communist Movement: Storming Heaven Itself, New York: Maxwell Macmillan International, 1992)等。
研究美国共产主义运动在某一特定时期发展情况的著作主要有:西奥多·德拉佩的《美国共产主义与苏维埃俄国:形成期》(Theodore Draper,American Communism and Soviet Russia,The Formative Period, New York: Viking Press,1960),该书较全面地描述了美国共产主义运动头10年的历史,特别是详细介绍了美共党内宗派斗争以及共产国际对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干预情况,是研究美国共产主义运动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研究美国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状况的著作分别有哈维·克莱尔的《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鼎盛期——大萧条的十年》(Harvey Klehr,The Heyday of American Communism-the Depression Decade,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4)和弗雷泽·奥塔尼利的《从大萧条到二战时期的美国共产党》(Fraser M. Ottanelli,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e Depression to World War II,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1)。前一部著作详细描述了美共在这一时期的政策变化、政策制定上的内部争议,以及共产党在工人、失业人员、学生、知识分子以及黑人等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工作情况;后一部著作对30年代共产党重要政策的制定、推行和调整有着较为充分的说明。莫里斯·艾瑟曼的《你站在哪一边?二战时期的美国共产党》(Maurice Isserman, Which Side were You on? The American Communist Party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Middletown, CT: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82)对美国共产党在二战时期两次重要的政策转变及其给美国共产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与成就予以了具体介绍。约瑟夫·斯塔罗宾的《危机中的美国共产主义,1943—1957年》(Joseph R. Starobin,American Communism in Crisis, 1943—1957,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和戴维·香农的《美国共产主义的衰落——1945年以来的美国共产党史》(David A. Shannon,The Decline of American Communism-a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45,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 1959)则对美国共产主义运动从鼎盛走向衰落的过程及其原因作了详细阐述。
在专题研究方面,有关美国共产党从事工会运动的研究成果较多,黑人工作次之,而对共产党人开展妇女工作、青年工作、农民工作等方面情况进行介绍的著作则寥寥无几,大多只在美国共运史类的著作中有所涉猎。这里主要介绍前两类研究著作。
有关研究共产党在劳工运动领域活动情况的著作主要有:伯特·科奇兰的《劳工和共产主义——塑造美国工会的斗争》(Bert Cochran,Labor and Communism-the Conflict that Shaped American Union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哈维·莱温斯坦的《共产主义、反共主义与产联》(Harvey A. Levenstein,Communism,Anticommunism,and the CIO, Greenwood Press, 198),这两本著作主要涉及美共从成立到二战后初期开展工会活动的情况。马克斯·坎贝尔曼的《共产党与产联——权力政治研究》(Max M. Kampelman,The Communist Party vs. the C. I. O. a Study in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1957),详细介绍了共产党与产联从合作到破裂的过程,并对共产党在不同工会中的活动情况和内部斗争进行了个案研究。戴维·萨泼斯的《美国工会中的共产主义》(David J. Saposs,Communism in American Unions,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59)不仅涉及美共在产联内开展工作的情况,而且还描写了它在劳联工会中的有关活动。此外,还有一些个案研究的著作,如罗杰·基兰的《共产党与汽车工人联合会》(Roger Keeran,The Communism Party and the Auto WorkersUnions,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86)、布鲁斯·尼尔逊的《水边的工人:三十年代的海员、码头装卸工人和工会》(Bruce Nelson,Workers on the Waterfront: Seamen,Longshoremen,and Unionism in the 1930s,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等。
涉及共产党与黑人问题的专门性著作主要有:威尔逊·里考德所著的《黑人与共产党》(Wilson Record,The Negro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51),该书描述了美共从成立到冷战初期开展黑人工作的情况,并对其争取黑人群众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不过,由于作者所持的反共立场,这本著作的意识形态色彩较浓。罗宾·凯雷所著的《榔头和锄头:大萧条时的阿拉巴马共产主义者》(Robin D.G.Kelley,Hammer and Hoe:Alabama Communists During the Depression,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0),详细描述了30年代共产党人在南方黑人工作中心阿拉巴马州组织黑人斗争的情况。马克·内森的《大萧条时期的哈莱姆共产党人》(Mark Naison, Communists in Harlem during the Depress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3),主要介绍共产党人在30年代北方最大的黑人聚居区纽约哈莱姆区开展工作的情况。此外,还有马克·所罗门的《团结的呼声:共产党人与非洲裔美国人,1917—1936年》(Mark Solomon,The Cry was Unity,Communists and African Americans,1917-1936,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c1998),菲利普·方纳分别与詹姆斯·艾伦及赫伯特·夏皮洛合编的两本文献集《美国共产主义与美国黑人:一个文献史,1919—1929年》(Philip S. Foner and James S. Allen,American Communism and Black Americans: a Documentary History,1919-1929,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87)和《美国共产主义与美国黑人:一个文献史,1930—1934年》(Philip S. Foner and Herbert Shapiro, edited,American Communism and Black Americans: a Documentary History, 1930-1934,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1)等著作。
在专题类著作中,还需特别提到的是内森·格雷热所著的《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社会基础》(Nathan Glazer,The Social Basis of American Communis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Inc, 1961),该书较细致地介绍了美国共产主义政党从建党到20世纪50年代的各个发展时期的成员数量及构成情况,是研究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的著作中史料价值较高的一部。
也有一些学者通过人物传记的方式来研究美国共产主义运动,如爱德华·约翰宁斯梅的《塑造美国共产主义:威廉·福斯特的一生》(Edward P. Johanningsmeie,Forging American Communism: the Life of William Z. Foster,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1994),詹姆斯·巴雷特的《威廉·福斯特与美国激进主义的悲剧》(James Barrett, William Z. Foster and the Tragedy of American Radicalism,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c1999),以及詹姆斯·赖安的《厄尔·白劳德:美国共产主义的失败》(James Ryan,Earl Browder: the Failure of American Communism, Tuscaloosa, Al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c1997)等。
在对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研究中,美国学者一直较为关注美共与共产国际及苏联的关系问题,他们对此有两种不同观点。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出现的一种传统观点认为,美国共产党不是一个具有独立性的政党,而是一个隶属于苏联的政治工具。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欧文·豪、刘易斯·考瑟尔、西奥多·德拉佩、哈维·克莱尔和马克斯·坎佩尔曼等人,他们认为,美国共产主义运动与苏联之间有着确定的联系,这主要表现在共产党愿意改变自身的政策以适应苏联的需要以及美共领导人按照斯大林的要求来塑造美国共产主义运动。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历史学界出现了另一种修正主义观点,认为美国共产党人与莫斯科的联系是表面的和形式上的,否认或降低苏联对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持这种看法的主要有莫里斯·艾瑟曼、马克·内森、弗雷泽·奥塔尼利等人,他们更为强调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本土性和自主性。
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比较有影响的著作是菲利普·贾菲的《美国共产主义的兴起和衰落》(Philip J. Jaffe,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Communism, New York: Horizon Press, 1975),该书主要根据美共领导人厄尔·白劳德收藏的私人和官方记录,来证明共产国际领导人曾以无线电报方式向美共传达指令。而随着苏联解体后有关共产国际、苏联和美国共产党之间联系的档案的公开,传统派与修正派之间的争论最终有了明确结果。根据哈维·克莱尔和约翰·厄尔·海因斯等人利用收藏于“俄罗斯近代文献保存和研究中心”(Russian Center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Study of Documents of Recent History,简称RtsKhIDNI)的大量文献档案所著的《美国共产主义的秘密世界》(Harvey Klehr, John Earl Haynes and Fridrikh Igorevich Firsov; Russian documents translated by Timothy D. Sergay,The Secret World of American Communis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和《美国共产主义的苏维埃世界》(Harvey Klehr, John Earl Haynes, and Kyrill M. Anderson,The Soviet World of American Communis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c1998),传统派的观点得到充分证实。这两本书所提供的文件涉及从美国共产党接受苏联的资金援助到共产国际干预美共政策等许多重要内容,其中包括人们较为感兴趣的美国共产党人参与间谍活动的问题。毋庸置疑,这两部著作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笔者之所以关注美国共产主义运动问题,主要是由这样一个现象引发的思考所致:美国虽然是一个具有强烈反共倾向的国家,美国政府也长期奉行遏制共产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但在美国国内,共产党人所处的政治环境却并不十分恶劣。在美国,人们可以自由地信仰共产主义,可以公开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只要不从事提倡暴力革命的宣传和非法颠覆美国政府的活动,就不算违法。罗斯福总统在1940年2月的一次演讲中就表示,共产党人有权“和平地、公开地”表达他们的观点,但“无权颠覆美国的政府和宪法”。虽然一些州的法律禁止共产党人担任公职,一些工会和公共组织也禁止共产党人担任官员或参加,并且实际生活中共产党的活动受到各种限制,但至少从宪法角度来说,共产党是合法政党,能够公开发行刊物、招募成员、举行支部会议和代表大会,可以召集群众集会和组织参加游行活动,并被允许参加地方市政选举、议会选举和总统选举。即使是美国政府,也并非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一直对美国共产党人采取严厉的打压政策。实际上,在冷战爆发前的20多年间,美国政府只对美共采取过两次大规模的打击活动,一次是在一战后初期,另一次是在苏德条约期间,而且持续时间都较为短暂,总共不到3年时间。即便算上从冷战开始到《麦卡伦法》被宣布违宪的这段时期,美国共产党受政府压制的时间也不过20年左右。其余时间内,美国共产党能够像其他政治组织一样公开从事任何合法活动。应当说,美共的工作环境还是较为宽松的。然而,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下,美国共产党人不但没有建立起牢固的群众基础,反而自身在美国社会都难以立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对于这个问题,众多中外学者从美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美共自身存在的问题等许多角度进行过探讨和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合理解释,如:美国拥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和较完善的政治民主制度;美共缺乏应有的独立自主性,在实践中长期教条地追随苏联,以致在政策主张上脱离美国国情等等。但是,美国共产主义运动中所涉及的问题并没有就此得到充分、完善的阐释。例如,美国与苏联远隔大洋,莫斯科对美共的遥控力理应较弱,但为何美共对来自莫斯科的指示始终亦步亦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此外,在美国这样一个共产党力量十分弱小的国家,为什么会出现“麦卡锡主义”这样的反共狂潮呢?对于这个问题,虽然人们都十分熟悉,并普遍将之与冷战和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美共在政策上长期追随苏联联系在一起,但冷战不单是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对抗,而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间的集团性对抗。朝鲜战争也不仅仅是美国与中国和朝鲜之间的军事对抗,而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同中、朝军队间的对抗。况且,在共产国际的历史上、特别是在斯大林时期,又有几个国家的共产党不在政策上追随苏联呢?但为什么只有在美国出现了“歇斯底里”的“恐赤”浪潮,而在共产党力量远比美国强大的法国、意大利以及共产党力量与美国同样弱小的英国却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呢?要充分解答上述疑问,自然需要对美国共产主义运动予以一番考察研究。
笔者之所以未将美国共产主义运动在1947年后的发展情况纳入考察范围,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有关1947年后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状况,已有学者有过详细研究,这里如再赘述,意义不大。
其二,美国共产主义运动在1919~1947年间所走过的道路能够充分展现其发展的曲折性——在这段时间内,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早期的低迷、大萧条时期的缓慢发展、30年代中后期的兴盛、苏德条约时期的挫折、美苏同盟时期的复兴和二战结束初期的危机等波折起伏的历程,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会更有助于探寻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