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辩证唯物论的一般特征
一、哲学的根本问题之解决
哲学上的根本前章我们考察了唯物辩证法的前史及其发生发展的
问题历史过程,从本章起我们开始说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当
说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时,我们必须提起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因为哲学上的根本问题之解决,是唯物辩证法的出发点。
一切哲学上的根本问题,是我们的意识与环境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用别种术语来说,就是所谓自然与认识、客观与主体、物与我、外物与内心、物质世界与观念世界、存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等的关系如何的问题。再用平易的术语来说,即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如何的问题。
随着对于这个根本问题的解答不同,一切流派的哲学,都被分裂为两大派别、两大方向——唯物论与唯心论。
所以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如何这个根本问题之解决,是规定各种哲学学说的本质的唯一标准,是划分一切哲学为两大派别的唯一标准。但现代的唯心论的哲学家,为了粉饰自己的唯心论,而中伤唯物论,故意回避这个根本问题的解答,主张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早已解决,不能成为划分哲学的派别的标准。还有一种折中主义的哲学家,为了粉饰其二元论的立场,也故意回避这根本问题,另外提出别的标准来代替它。例如机械论者,主张用因果性的原理来鉴别哲学上的唯物论与唯心论;即是说唯物论是主张因果论的,唯心论是主张目的论的。这个标准也是不正确的。因果论与目的论的区别,是由上述那个根本问题的解答的不同而来的。并且唯心论哲学,也主张所谓唯心论的因果论。所以,因果性的问题,不但不能成为划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标准,反而涂抹了两者的真实的界线。
现代唯物论哲学家,为要划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界限,排斥一切妥协
折中的主张,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而与唯心论相斗争,首先要提出哲学上的根本问题来说明,严正地分别自己和敌人的营垒。
唯物论与唯心论究竟怎样解答上述根本问题呢?先唯心论的根本就唯物论方面说。论纲
唯物论主张世界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物质是本源,精神从物质产生。
世界是物质的关联的统一体的发展过程,有精神有意识的人类只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小部分,并且物质世界,在有精神的人类出现以前,早已存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中,也是先营物质生活而后营精神生活。
人类的精神,是物质世界的一极小部分,它附丽于人类的肉体,它是人体中最高物质的脑神经系统的作用和机能。所以物质生产精神,精神因物质而存在,而物质之存在却与精神无关。即是说,物质是客观的实在,是离开精神而独立存在的。
依据日常的经验,我们知道物质世界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譬如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东西,离开我们和我们意识而独立存在,当它们和我们的感觉相接触时,我们就觉知它们的存在。这是各人每日看见过的无数次经验的事实。又如工人用机器和原料工作,农人用农具耕种土地,他们绝不怀疑那些机器、原料、农具和土地等是离开自己独立的客体。又如自然科学家,当研究各种物质的物体而探求其因果关系及法则时,虽然使用自己的感觉和思维,却绝不怀疑物质的物体是离开自己意识而独立的,也绝不怀疑自己所发见的各种自然法则只是各种物质的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东西,并不是自己凭空想创造而移入于客体中的东西。即是说,他们明白承认物质界及其固有的发展法则,都是客观的东西,而科学的认识(意识)只是这种客观的物质的映象。
精神、意识,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之映象。映象(意识)依存于被映象的东西(物质),而被映象的东西不依存于映象,这是很明白简易的事实。所以精神依存于物质,而物质不依存于精神。
这种原理,在社会现象的方面也是适合的。社会生活也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部分。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的反映。物质生活是本源,是基础,精神生活是从物质生活产生的,精神文明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物质文明发达了,然后精神文明才随着发达起来,并不是精神文明先发达了,然后物质文明才随着发达的。
所以唯物论的根本论纲,简括起来,就是:存在规定意识,意识不规定存在。这个根本论纲,在社会——历史的领域中应用起来,就是:社会的存在规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规定社会的存在。
全部唯物论哲学,都是说明这个根本论纲的。
唯心论的根本然则唯心论对于上述哲学上的根本问题究竟怎样解
论纲答呢?
唯心论的解答,与唯物论完全相反。唯心论主张世界先有精神,后有物质;精神是本源,物质从精神产生。
依据唯心论的主张说来,世界是精神的总体。在世界存在以前,早有造物主存在,例如大唯心论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理性”、“绝对精神”存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中,也是先有各个人的意识的结合,然后才能营物质的生活。
依据唯心论的主张,物质世界原不存在,存在的只有意识,即物质存在于精神之中。譬如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东西,并不是当作物体反映于我们头脑之中,而是当作表象进到我们的头脑之中,它们只是许多表象的组合。即是说,我们所感觉到的东西,是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于我们的思维中。在我们的意识中思维中存在的一切东西,便是世界。又如工人在用机器和原料工作,农人在用农具耕种土地以前,他们必先研究那些机械、原料、农具和土地,然后实行工作,实行耕种。科学家所研究的物质的物体,只是科学家头脑中的一些表象,因而所发见自然现象的法则,也只是存在于那些表象之中,即是意识的产物(例如说原子只是思维的构成、动物界的发展,受目的论的原则所决定)。并且科学家认识自然现象时,必须有天才的头脑和思维能力,然后才能成就科学的发明。科学是变造物质的发动力。所以人们的认识不能超出意识的界限,而必须研究意识的界限与本性。所谓客观世界,原是假象,所谓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及法则,只是哲学家的绝对精神在假象方面的表现。即是说,精神先变化了,发展了,世界才随着变化和发展。
唯心论的这种理论,不但浸透于自然科学的领域,并且还浸透于社会科学的领域。例如黑格尔把人类的全部历史,看作绝对精神发展的表现。唯心论者主张人类的历史也和一切自然物一样,都是意识的产物。社会是心理关系的总体。社会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意识的变化而来;社会之所以发展,是由于道德的完成而起。所以人类的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概括起来,唯心论的根本论纲是:意识规定存在,存在不规定意识。这个根本论纲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应用,就是:社会意识规定社会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不规定社会意识。
任何唯心论哲学,都是说明这个根本论纲的。
关于哲学的根本问题的解答,只有唯物论与唯心论折中论或二两种。在这两种解答以外,还有在表面上好像是属于第元论三者的解答,这就是所谓折中论或二元论。折中论或二元论的哲学,主张调和唯物论与唯心论,想要建立不偏不党的、公平无私的新哲学。这种哲学流派,宣称物质和精神同是本源,或主张在认识的特定领域,物质或精神之一方占据重要地位。这种结合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哲学学说中,结局不是唯物论的原理占优势,就是唯心论的原理占优势。即是说,这种折中论或二元论的哲学,不属于唯物论,便属于唯心论,不能成为一贯的哲学。
所以一切哲学的潮流或学说,因对于哲学的根本问题的解答不同,就分裂为唯物论与唯心论两大阵营。全部哲学的历史,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和发展的历史。
哲学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的一部分;哲学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论战,是历史的集团斗争的反映。哲学的学说,是在具体的人类社会之中发生并发展的;创造哲学学说的人们,属于特定社会的集团;他们的学说,受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左右,并反而影响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任何哲学学说,都反映所属的时代的经济生活状况,反映当时自然科学知识的程度,并表现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希望。所以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论战的历史,即是敌对社会中社会集团斗争史的反映。
在哲学的历史上,唯心论常代表保守阶级的意识形态。保守阶级常
利用唯心论作为镇压进步阶级的精神的武器。反之,唯物论常是代表进步阶级的意识形态。进步阶级总是利用唯物论作为对抗保守阶级的精神的武器。不过,就社会的历史看来,人类的精神的遗产,也和物质的遗产一样,总是掌握在保守阶级的手中,支配着当时社会的人心,一般后起的进步的生产的阶级,最初在知识的灌输上,不能不受保守阶级的意识形态所熏陶,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这种进步阶级一旦觉察自身的地位和利益,敏锐地认识世界的新方面而建立自己的新哲学学说时,往往不能完全脱去唯心论的影响。这可以说是未成熟阶级的未成熟的哲学学说。当作例外看,进步阶级也有用唯心论表现自己进步的要求的(例如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唯心论,自然法学说等);保守阶级,也有用唯物论表现自己的希望的(例如十七世纪的贵族的唯物论)。此外,同一的进步阶级,也有在反抗保守阶级时采取唯物论,而在其本身取得势力以后,就转变为保守阶级,同时放弃唯物论而釆取唯心论。这样的阶级,就是近代的资产阶级。只有现代的新的进步阶级,始终不渝地拥护唯物论并与唯心论做不断的斗争。这样的阶级,是无产阶级。
前面所述唯物论与唯心论对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之说明,究竟哪一方面是正确的?真理在唯物论一方面,这是不待言的。人类实践的历史与科学的历史,都证明唯物论的正确,并暴露唯心论的谬误。社会的生产越是发达,科学的进步越是暴露自然的秘密,唯物论的基础就越发巩固。
二、唯心论的克服与辩证唯物论
唯心论之社会唯心论的见解之与宗教相通而与科学相反,这是无的根源容怀疑的事情。但是唯心论在现代科学昌明的时代,却还
能支配一部分人的头脑,这固然是由于它代表特殊阶级的意识形态,但除此以外,也还有其特殊的根源——即社会的根源与认识论的根源。所以唯物论为要有效的克服唯心论,必须进一步暴露唯心论的根源。
唯心论成立之社会的历史的根据,在于精神劳动与肉体劳动之分离,在于社会之阶级的分化。
在原始社会时代,物质的生产力非常幼稚,精神劳动与肉体劳动不能分离。往后生产力稍见发达,物质的生活资料稍有剩余,社会中就发生了一种分工。这种分工,发展起来,就出现为精神劳动与肉体劳动的分工。大部分人从事于生产的劳动,小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专做精神劳动了。精神劳动与肉体劳动的对立,虽然日趋深化,但在生产力贫弱的时期中,两者还不至完全分离。到了私有财产出现,社会被分裂为阶级以后,精神劳动就变为支配阶级的特权,而肉体劳动就专由被支配阶级负担了。由于社会的利害与个人的集团利害的矛盾,客观世界,就被精神劳动者改变为歪曲的幻想的形态了。这类的精神劳动者,大概是僧侣、卜筮者一流人。他们不事生产劳动,仰赖肉体劳动者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以维生。因此,他们离开了生产活动,不与现实的世界相接触。他们的意识,与当时实践者的意识不同,已不能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从这个时候起,他们的意识,虽不与现实世界相接触,却要说明现实世界,表现现实世界。从此,他们的意识,就局限于想象的领域,而在思维上去构成所谓唯心论的世界观了。
在这种社会的基础上发生了的世界观,由于一切精神活动被支配阶级所掌握的事实,更趋于发展而加强其力量。这种精神劳动者觉到自己是特殊的人物,是知识的代表,把思维看作最高的绝对的东西。所以唯心论可说是寄食的支配阶级的生活方法的产物。正因为这种寄食的支配阶级独占着一切精神的食物,当然不会忘记自己阶级的利益,而使哲学与自己的利益相一致,使哲学成为精神的支配的工具。古代奴隶所有者阶级的哲学、中世纪农奴所有者阶级的哲学,以及现代特殊阶级的哲学,都是一脉相传的唯心论。
唯心论之社会的根源,是社会之敌对的组织,是社会力对于人类的支配。唯心论在原则上是支配阶级的世界观。唯心论的生殖力,唯心论对于一切文化的侵蚀力,都可以从这个根源来说明。
唯心论虽是反科学的离开现实世界的世界观,而现唯心论之认识今许多有科学的素养的学者们,却受唯心论所影响,从论的根源心坎里相信唯心论是真理。这是什么原因呢?固然,唯心
论的流传太久、传播太广,所以人们不觉潜移默化,不能脱去唯心论的束缚。但这还不是根本原因。唯心论所以抓住人心的根源,是在人类的意识中,在人类的认识中。唯心论的这种认识论的根源,正是它所以采取虚伪科学的假象而侵蚀人心的根本原因。
第一,唯心论绝对地夸张意识的能动作用,并否定意识的受动作用。
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与受动作用两个成分。人类在其实践上,受环境所左右,这是受动的来源;同时,人类又要改造环境,这是能动作用的来源。在意识是客观环境的映象这一点说来,这属于意识的受动作用;在意识是实践的产物这一点说来,这属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与受动作用,不可分离地结合着。人类的意识,一面反映环境,一面又改造旧环境,创出新环境。在这种处所,意识的能动作用,对于受动作用,占据优位。但是唯心论者,完全否定意识的受动作用,只夸张意识的能动作用,并把它提高到绝对的地位,因此主张意识不受环境所影响,而环境倒反存在于意识之中,成为思维的产物。所以唯心论者主张意识是完全自由的,思维是最高无上的,整个的世界只是天才哲学家的头脑的产物。因此,唯心论者把意识的这一方面(即能动作用)夸张到绝对地位,并利用它作为说明一切现象的空想的工具了。
第二,唯心论分离概念与现实的关系。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就在于发见客观世界的发展法则。我们在认识的活动上,把客观世界给予我们的表象结合起来,实行论理的加工和再建,借以表现客观世界的发展法则,并在社会的实践上加以检查。所以人类的认识,是客观世界的法则的反映过程。并且这种反映是不断地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决不是固定的东西。我们的思维形式(概念),是人类数千年来实践的发展的总和。
我们在进行认识世界之时,不能不使用概念,否则我们便不能思维。但是概念的构成,是就外部世界所得的感觉和经验实行论理的加工的结果,是感觉和经验的普遍化的结果。概念的本身,即是现实的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如果在使用概念去进行思维之时而蔑视概念与现实的正确关系,那就会曲解现实,掩蔽真理。因为概念只能反映现实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决不能完全把捉现实的全部丰富的内容。只有随着实践的发达,概念才能比较近似地比较正确地反映现实。唯心论者把反映现实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的概念,化为完全的一般的原理,使概念从现实完全分离出来,变为纯粹主观的东西。唯心论者拘泥于主观的概念的领域,结合概念与概念,造出新的概念,创造主观的真理。他们所创造的概念或真理,是否和现实的对象相一致,那是全不过问的。因此,与现实相隔离的唯心论者,否定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反而主张客观世界只是他们的绝对精神的向外表现。他们主张,这种精神包含一切的真理,只有研究这种精神的哲学,才是正确的哲学。
所以唯心论哲学,把精神看作本源,看作世界的创造者、宇宙的神。唯心论所崇奉的这种绝对精神,与宗教上所主张的上帝,是恰相一致的。因此,我们更进而说明唯心论与宗教的关系。
唯心论所说的绝对精神、绝对自我与纯粹理性之类唯心论与宗教的东西,简直是完全和宗教所说的精神与上帝相同。实际的关系上,观念与宗教是一个来源。这个来源,是原始人类的蒙昧无知的观念——万物有灵论。万物有灵论主张万物都有灵魂,主张灵魂不灭。这种灵魂不灭的信仰,后来又与卜筮等魔术结合起来,发展为图腾主义,出现为崇拜祖先的宗教,往后又演变为崇拜自然、崇拜种族神的宗教,最后又演变为一神教。所谓回教、基督教、佛教等宗教,都是这种一神教,都是从万物有灵论脱胎而来的。
唯心论与宗教,是直接相通的。唯心论只是被陶熔了的、被蒸馏了的、被精制了的宗教。唯心论所主张的先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精神、为万物所从出的本源的精神,只是用科学的假面具罩住了的宗教上的神或上帝。唯心论与宗教在表面上不相同的地方是:宗教的世界观是独断的,是迷信的,譬如所谓上帝在六日之中创造天地万物的神话,即是一例;唯心论的世界观,却采取科学的假象,不便直接宣传“创世纪”的无稽之谈,而只是宣传离开物质、创造物质的精神,并在人类的意识中与认识中去建立它的地盘。我们可以说,唯心论是从宗教的观念发展而来的,它造出理论的躯壳,通过认识的一个方面到达于宗教的结论。所以唯心论由宗教的发展所准备,它一经发生之后,更促进宗教的发展。宗教为唯心论准备精神的地盘,观念论为宗教设置理论的基础,唯心论与宗教深相结合,造出了神学。
宗教之社会的根源,与唯心论相同。两者的本质一致,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也相同。两者同是历史上特定社会的支配阶级所利用的镇压下层阶级的精神武器。支配阶级之利用宗教,正与利用唯心论相同。因为无论在什么时代,直接生产者的大众开始想到穷困的根源时,支配阶级总认为是不妥的事情。支配阶级为使这般大众离开地上的物质生活的注意,不能不利用唯心论;为使他们把现世的愤懑移转于来世,不能不利用宗教。因此,唯心论与宗教的结合,由于社会的必要,在表面上常常采取不同的姿态。有时唯心论直接表现为宗教,只成为替宗教树立合理的基础的一个方法(例如在中世纪黑暗时代);有时唯心论假装科学的形态,对宗教表示冷淡(例如科学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繁荣的时期);现在,唯心论又大声求救于宗教,要求回复到中世纪时代,再充神学的奴仆。所以现在唯心论已是赤裸裸的和宗教缔结同盟了。
唯心论之扬弃在科学极其幼稚的时代,人们当然不能把反映在感
与现代唯物论觉上的客观世界,做科学的分析和综合,去发见世界的发
展法则,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因此,唯心论的哲学家,为了建设一个世界观,不能不凭自己的空想,替复杂错综的客观世界设定一定的秩序。当他们一旦离开客观的物质世界而仅凭思维去建设空想的世界的秩序时,就把思维夸张到绝对的地位,而主张思维、理性是物质世界的本源了。所以唯心论虽然在历史上代表着特殊阶级的意识形态,但在科学还未发达的低级的阶段上,却也自有其存在的根据。
但是到了现代,科学已经非常发达,人们已能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物质世界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了,无论在自然现象的领域,或社会现象的领域,早已没有离开物质的精神存在的余地,没有超自然力的神或上帝存在的余地。科学早已证明:我们的认识的源泉是外部客观的物质世界,而不是思维或意识;我们要认识外部世界,只有在社会的实践上能动地反映外部世界,把所得的表象加以分析和综合,在思维上再造出外部世界,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认识的发展。唯心论的原理,在科学之前是完全崩溃了。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唯物论,即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是人类知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与结论。辩证唯物论当着
与唯心论斗争之时,要求把唯心论作批判的克服,决不简单地干脆地把唯
心论一切理论的内容当作字纸篓里的知识去抛弃。所谓批判的克服,就是暴露唯心论之社会的基础及其认识论的根源,揭穿唯心论体系之内在的论理,揭发唯心论对于哲学问题的解决之偏狭性与主观性。
唯心论固然是错误的,但它在人类认识过程中具有其根源。唯心论固然是宗教的偏见,但它是经由人类认识的一个方面而到达于宗教的道路。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无限的循着螺旋状的曲线运动的历史的发展过程,而唯心论却把这曲线的任意的断片转变为独立的完全的直线(即是把认识的许多方面的一方面夸张为绝对的东西,把意识看作是离开物质而存在的东西)。人类的认识,是生动的、发展的、结实的、客观的树木,而唯心论却是这株认识树上开出来的一朵虚花。
所以辩证唯物论,并不是形而上地否定一切从来的哲学历史,并不是单纯地粗笨地否认一切唯心论的存在,而只是在辩证法的意义上去扬弃一切唯心论。唯心论的哲学,在现在科学非常发达的时代,确是阻碍人类知识的发展的东西,但在从前的全盛时代,也曾以神秘的姿态促进了知识的发展。所以辩证唯物论,要在唯心论的神秘的外套中,寻找合理的、贵重的东西,把它继承下来,并在唯物论的基础上改造它。即是说,辩证唯物论要保存那株生动的发展着的人类认识树,切去在它上面所开的虚花和所起的赘瘤;要粉碎一切唯心论的哲学体系,却不斩断这株认识树,反而促进它的健全的发展。
辩证法的唯物论,对于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即物质与辩证唯物论精神的关系的问题,是主张物质是本源的。在这一点,辩与旧唯物论证法的唯物论,当作唯物论看,与从来一切形态的唯物论的差异相一致。但辩证法的唯物论是辩证法的,在这一点就克服了从来一切形态的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是把离意识独立存在的、在时间空间中无始无终的物质世界,作为自己的体系的出发点的。
在辩证唯物论看来,世界的存在的根本形态是运动。物质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多样的具体形态的统一。运动不仅是同一物的单纯的位置变化,而是发展、变化、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推移。发展的根源,不在外部的原因之中,而在发展着的世界的自我运动之中。这自我运动的源泉,是矛盾,是一切现象中内在的互相结合、互相排斥的诸对立物的斗争。一种事物到它自己的对立物的转变,由于飞跃、由于量的蓄积所引起的质的变化,由于连续的中断,由于特定的关联的断绝而显现。旧事物到新事物的转变,常以某种方法,表明旧事物的否定,同时表明旧事物在比较高级的形态上的改造。
世界是物质的诸形态的转化的过程。物质世界:在其由低向高的发展上,构成了把当作思维的存在者看的人类包含在内的有机物质。思维也是运动形态,是物质世界的特殊的性质,是这个世界的发展在社会的人类头脑中的反映。世界的发展的辩证法,把世界在思维上的反映过程,也当作自己的特殊运动形态包含着。
辩证唯物论不但适用于自然的领域,并且适用于社会——历史的领域。例如研究资本主义时,不但把资本主义当作客观存在的社会制度去考察,并且把资本主义看作发生、发展及其必然没落的过程,指出资本主义之历史的起源,及其由内在的阶级矛盾而发展,而必然地由其掘墓人所推翻,必然地由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辩证唯物论是唯一的科学的世界观。它反映现代社会中一切矛盾的社会生活的真相,反映现代的一切科学上的进步,反映进步的社会阶级的要求,综合人类知识的全历史。
三、物质的概念
物 质辩证唯物论继承哲学上的唯物论的方向,首先解决关于物
质与意识的关系的哲学上的根本问题,主张世界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源,意识从物质产生。所以物质规定意识这个论纲,是辩证唯物论的基础。
然则物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先决问题。
人们在其社会的实践的过程中,每日无数亿次接触于自然界的千差万别的物质的物体。这些物质的物体,在其质的构造上各具有其特殊性。但在这些千差万别的物质的物体中,我们可以发见一个极普遍的规律:即它们都是离开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同时它们又都是我们感觉的源泉。我们从一切物质的物体中,单把这一方面的“属性”抽象出来,把其他一切质与量的区别抽象出去,由此就可以到达于关于这一切物质的物体的最单纯最一般的规定。这最一般的规定,就是:物体的总体,客观现实性全体,都离开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同时又是我们感觉的源泉。辩证唯物论把这种属性,叫作物质。若用一个定义来说就是:
“物质是表明离开我们感觉独立存在,并在感觉上给予我们而为感觉所摄取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的哲学的范畴。”
更明了地说来,物质是哲学的概念,表明物质是客观的实在,即是在意识以外,并离意识独立存在而为意识所反映的东西。
辩证唯物论照上述那样去规定物质时,明白地指示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显然有别的。如果忽视了这两者的区别,就会陷入于唯心论的深渊。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不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而是物质现实性两个不同的关系的规定。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在客观与主观的关系上规定物质,说明“物质是作用于感官而引起感觉的东西,是在感觉上给予我们的客观实在性”。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依据物理学的知识所到达的水准观察客观世界的构成,规定物质构造的特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物质之最一般的规定。在这个物质概念中,包括了最高组织的物质的属性即意识。即是说,意识也是物质的,有意识的人类本身也是物质的一种显现。所谓意识与物质的对立,是有条件的,即只是在认识论上提起这问题时,才有意义。换句话说,意识被统一于物质之中,我们在认识论上把意识和物质对立,就是把认识的物质与被认识的物质对立。如果超过认识论的范围,而由自然科学的见地去分离精神与物质并使两者互相对立,就会陷入于二元论的立场。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绝对真理。反之,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却常只是相对真理。因为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随着物理化学的进步而不断进步,而愈趋于正确。例如在十八世纪时期,物理学把物质的构造规定为它的分子的构造。因而分子在当时是物质的可分性的最后的界限。往后,人们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于是从来关于物质的分子构造的物理学说,虽是客观的真理,却只有相对的意义了。现在,物理学更显著地深入自然的深处,发见了物质之电子的构造,知道原子又能分解为电子了。电子说的出现,当然并不是意味着自然的认识就停顿不前。因为物质本身是无限的,同样电子也是无限的。所以物理学在其种种发展阶段上,关于物质的规定,只是相对的规定;而这种相对的规定,常是与物质构造的各种性质相结合,常是注重物质的可分性的界限。
至于哲学上对于物质的规定,却是不同,它只是“在认识论上说明离人类感觉独立存在而为感觉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关于物质的这种规定,是决不能变动的。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是决不许混同的。现在有许多物理学家,不知道这两种概念的区别,每逢科学上有新的大发见发生之时,动辄要陷入于神秘主义与唯心论的泥沼。譬如电子的发见,只是证明从来人们所确定的“物质是原子的总和”这个规定的相对性,但物理学者们却非常狼狈,宣称物理学的危机到来了。他们的论文和演说,都高呼“物质消灭了!”“物质变为非物质了!”“物质被科学清算了!”于是物理学者们在其理论的思维上,踏入了唯心论的领域。同时,一切唯心论哲学家,就抓住这个机会,大声嚷叫:物质消灭了,因而唯物论哲学也要消灭了,从此世界只留下精神了!这种叫嚣是无意义的。物质消灭了,精神能够独立存在么!?姑无论物质被分解为电子,而电子仍是离人类意识独立而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的实在。因而唯物论哲学对于物质的规定,仍不能有丝毫动摇。那些理论的物理学家,不能理解电子的发现只是说明从来关于物质可分性的相对界限的消灭,却误以为是物质的消灭,因而否定物质。这完全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辩证法才演出错误。所以自然科学如不接受辩证法的指导,就容易迷入于唯心论。
现代机械唯物论者的主要错误,就是因为不知道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的区别,并把两者视为同一,用后者代替前者,因而主张用自然科学代替哲学。至于少数派唯心论者,虽然重视这两者的区别,却不把辩证唯物论所规定的物质,看作是存在于现实性自身之中的东西,而把物质看作纯粹思维的范畴,是纯粹思想的产物。哲学上这两个偏向,都是由于不理解物质的一般规定(哲学的规定)与特殊的规定(自然科学的规定)之差别及其统一而起的。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辩证唯物论有固结不解的关系。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在物质构造的具体知识的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人们关于物质构造的理解就日益进步。因而唯物论就不断地吸取自然科学的成果,改变其形态,丰富其内容,使物质观更趋于深化和完成,更接近于物质之全面的认识。但是辩证唯物论关于物质的规定,关于客观实在性的存在之承认,无论自然科学对于物质构造的理解如何进步,它仍是不变的。
在讨论物质的概念时,要更进一步的讨论物质的存在形式运 动的问题。即考察运动、时间与空间的问题。先说运动。
物质的存在形式,首先是运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形式。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结合着。“无运动的物质,和无物质的运动一样,同是不能想象的。”这个命题,指示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运动,是运动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这个命题表明了:绝对不运动的物质或绝对静止的物质,都是没有的;离开了物质,就不能说起运动;并且物质的运动,是非常复杂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没有物质就没有运动。但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自动。物质自动的源泉,是物质的内的矛盾、对立物的斗争。这种见解,排除了物质运动由于外力的作用,由于超自然力(或神力)的作用的一切谬见。”
从来形而上学的唯心论的见解,认定自然界是永在绝对静止的状态,一般是没有什么发展的。但辩证唯物论却不承认绝对的静止。辩证唯物论承认静止是运动的一个要因,一个特殊的形态。物体的静止只是相对的静止,相对的均衡,而物质的运动却是绝对的。所以辩证唯物论承认:“物体的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均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以迄于生命的分化之根本条件。”
唯心论哲学中,也有采取运动的见解的哲学(例如黑格尔的哲学)。但这种唯心论,从物质分离运动,把运动转化为精神或神灵。这种离开物质去考察运动的见解,正是唯心论与神秘主义的根本的本质。此外还有一批物理学的唯心论者,如皮尔逊、马哈、亚勃纳留士之类,只说起运动,考察运动,至于这种运动究竟是什么东西的运动,他们是不过问的。这种离开物质去考察的运动,当然是无物质的精神或神灵的运动了。
还有,在唯物论的阵营中,除辩证唯物论以外,形而上学的或机械的唯物论,也承认物质的运动。但机械唯物论所主张物质的运动,只是一种性质的力学的运动,即只是承认机械的运动。机械唯物论把宇宙一切运动都还原于力学的运动。这是运动的单纯化、机械化的主张。辩证唯物论认定物质的运动形态是异常复杂的。“物质的运动,不能单只还原于机械的运动,单纯的移动;物质的运动,同样是热与光,电气及电磁气的张力,化学的化合及分解,生命,最后是意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物质在其运动上,展开种种性质,呈现复杂的形态。又如社会,也是物质的运动形态的一种,在其运动上也展开其固有的本质,呈现其不同的形态。所以哲学上说及物质的运动时,必考虑物质及运动的各种具体形态,考虑物质及运动的一般形态与特殊形态的正确关系。
时间与空间但是物质的运动、离开时间和空间,不能显现。时
间和空间,与运动一样,同是物质的根本的存在形式。离开时间和空间,不能有物质,也不能有物质的运动。“世界除运动的物质以外,没有别的东西。而运动的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以外,不能运动。”
人们通常把空间想作贮满物质的空虚的箱子,而物体是在这空虚的箱子中运动的;同样,又把时间想作空虚的长度,可以用钟表的分秒来测量,因而在思维上把物体放在这空虚的长度中,说物体是在时间上变化的。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这种错误的表象,也是过去唯物论哲学所支持的。但辩证唯物论却说明这种从外部把物体装进去的绝对空虚的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没有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的运动是时间,物质的延长是空间。如没有物质,不能说起运动;同样,如没有物质,也不能说起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和物质一样,是离开人类意识独立而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的实在。时间和空间的表象,是客观的实在的时间和空间在人类意识上的反映。客观的实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着,因而反映于人类意识上的时间和空间的表象,也是相对的、发展的。这些相对的表象的日趋发展,就日益接近于客观的绝对的真理。正如关于物质构造的学说的可变性不否定物质之客观的实在性一样,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表象,也不否定两者之客观的实在性。
唯心论者,否定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主张时间和空间只是主观的概念。例如:康德派把时间和空间看作主观的形式;黑格尔派把发展着的时间和空间看作是接近于时间和空间的绝对理性的东西;马哈主义者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是“感觉的系列”或纯论理的概念。这种主张,与否认物质的客观性的主张是一致的。
我们体会了辩证唯物论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解释,就可进而解决下面的问题,即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或无限,或有始或无始的问题。从来的宗教或唯心论,主张世界是由上帝或绝对精神创造出来的。在这一点,显然地承认时间和空间是有始的、有限的。但宗教和唯心论所说的上帝或绝对精神那东西的存在,却又是无始的、无限的。在这一点,又把时间和空间的无始和无限,寄托于虚构的上帝或绝对精神之上了。这种虚构是很无聊的东西。辩证唯物论认定物质在时间和空间是无始的,时间和空间无始也无终。这些都是自然科学所能证明的。
若把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这四个范畴连缀起来,加以说明时,我们可以说:物质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形态上运动、并离开我们意识独立存在而又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的实在。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对象
一、当作世界观与方法的统一看的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首先是世界观,是研究整个世界的发当作世界观看展的一般法则的科学。哲学上所处理的原理、范畴及法的唯物辩证法则,不单适合于特殊现象的领域,并且适合于一切现象的领域,具有极普遍的性质。但这些一般法则,必须经过思维的媒介,才能在科学上、论理上去理解它们。
客观的世界,最初反映在我们的直接的直观上,出现为混沌流动的总画面。为要认识这个总画面内部各部分的各种相互联系及各种发展法则,而把它们统一为一般发展法则时,首先要认识构成这个总画面的各个部分,然后对于这个总画面才能有明了的观念。换句话说,我们先要认识这总画面的各部分的特殊发展法则,然后才能在论理上把它们综合为一般的发展法则。
世界分为自然与社会两部分,研究这两部分的特殊发展法则的科学,是各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把特殊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而发见各种特殊发展法则。所以哲学为要认识最初在直观上给予着的世界总画面,而发见全体世界的一般发展法则,就必须利用个别的科学的结论,把那些特殊法则,拿来比较对照,舍弃那些法则的特殊性,把它们概括起来,才得到适合于一切特殊领域的一般法则。于是世界各部分现象之一般的联系及发展的法则,就从直接的直观转变为由思维所媒介的综合,即是在思维上再现出全体世界的形象,形成为统一的世界观。因而哲学上所处理的一般的原理、范畴及法则,是各种个别科学所处理的特殊的原理、概念及法则的普遍化;而各种特殊的原理、概念及法则,是一般的原理、范畴及法则在各个特殊领域中所采取的特殊姿态(即个别化或具体化)。
概括个别科学的结论而形成的世界观,必然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为自然科学所发见的自然法则与社会科学所发见的社会法则,都是社会的实践的结果。所以在个别科学的研究上,认识只有实践的直接作用于客体,才能取得认识的材料,发见客体的法则;并且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实践的直接作用于客体,才能证明。所以实践在个别科学的研究上,是认识的出发点,又是认识的终结点。因为科学的认识与人类的实践是统一的。至于哲学,是概括个别科学的结果,而在思维上再现出外部世界的全体形象的。在这种意义上,实践通过个别科学而间接的成为哲学的基础。哲学的真理性,也必须通过个别科学而由实践所证明。所以说,哲学不只是解释世界,而是变革世界。这样的哲学,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哲学。
其次,概括个别科学的结果而形成的世界观,必然是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第一,这种世界观首先是唯物论的。因而个别科学的认识是客观的实在之反映,其认识的真理性已为实践所证明。所以哲学所概括的个别科学的范畴及法则,原是个别科学关于外部世界的长期的探求及考察的结果,原是过去人类由无数次的实践所证明的认识。哲学通过个别科学,与客观世界相联系,因而哲学上所处理的一般的范畴及法则,原是客观的世界之映象。即是说,哲学把在直观上给予着的世界的总画面,通过个别科学的认识,把这总画面转化为思维上构成的世界观。所以这种世界观,必然是唯物论的。即是说,这种世界观承认存在是本源,思维是存在的映象。至于唯心论的哲学,却不知道个别科学的认识原是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映象,不知道个别科学反映客观世界的认识原是哲学上概括个别科学的前提;因此颠倒存在与思维的真实关系,并使认识从客观分离,使概念从对象分离,而片面地把思维夸张为绝对者;因此把范畴与范畴、法则与法则的组合,看作是客观世界。正因为这样,所以唯心论把精神看作本源、把客观世界看作是精神的外化。这样的世界观,实是无世界的世界观。
第二,唯物论的世界观,必然是辩证法的。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暴露了自然与社会的发展都是辩证法的发展。自然的辩证法与社会的辩证法,是客观的辩证法;客观的辩证法在思维上的反映,是主观的辩证法。唯物论的世界观,把现代的个别科学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各部分的特殊的辩证法,综合起来,概括起来,形成全体世界的发展的一般辩证法。所以唯物论的世界观本身,即是唯物论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总括的理论,它已站在最高的阶段,通过个别科学,分析地研究世界的各部分,再综合为一个全体。在社会实践的发展上,个别科学不断地反映世界的新方面,对于辩证法供给更丰富的材料,因而概括个别科学的成果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也更趋于丰富和发展。所以唯物辩证法,是一般与特殊、直观与思维、理论与实践、经验科学与理论科学之辩证法的综合。同时,这种哲学本身,也是辩证法的;它是一个流动的发展的世界观。
如上所述,世界观是个别科学的诸结果的概括,它当作方法看的与个别科学的发展水准有极密切的关系。在个别科学还没唯物辩证法有发展到高级水准之时,科学的世界观是不能成立的,例
如十八世纪机械的唯物论所以不能成为科学的世界观,是因当时的个别科
学还在搜集材料的阶段,自然科学对于辩证法的证明,还不能供给充分的材料。在十八世纪以前,自然科学诸部门中比较进步的东西,是力学和数学,机械唯物论主要的是依据力学的知识去说明世界的,所以这种世界观必然是机械论的。
但个别科学纵令发展到了高级的阶段,若在唯心论的基础上概括个别科学的成果,也不能成为科学的世界观。例如黑格尔的哲学,虽然概括了当时已经发展的个别科学的结果,但他的哲学是唯心辩证法。他认定客观世界是精神的产物,客观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的产物。这个哲学,虽然依据辩证的方法说明了自然界、历史界及精神界发展的过程,但对于世界的现实表象,却充满了唯心论的内容。在其辩证法的方面,世界是当作不断的变化、运动、发展的过程去考察的,而在其唯心论的体系上,世界的变化、运动及发展,却因黑格尔的绝对真理之发见而终结。并且黑格尔的体系,因为颠倒了事物的真实关系,所以在其世界观的构成上, “含有许多的补缀、文饰和虚构,即发生了谬误。黑格尔的体系,当作体系看,是大大的流产——并且是同种类的最后的流产”。
从来一切形而上学的唯心论的哲学,无论是自然哲学、历史哲学或一般哲学,都是与现实相隔离的哲学,所以在其自然观、历史观或一般世界观的构成上,都用思辨的、幻想的一般范畴和一般法则,代替实在的、现实的一般范畴和一般法则。虽然这些哲学也有过不少天才的发见和预见,但对于客观世界之歪曲的反映,仍然充满了这样哲学体系的内容。同时,社会的实践之发展与现实的认识之发展,却日益暴露这类哲学的“补缀和虚构”。所以当人类的认识一旦与现实世界相接触之时,当发展着的个别科学表明自己所研究的客体(世界的各部分)在全体世界中所处的地位,表明对于全体世界的认识的关系之时,于是从来一切“补缀和虚构”的世界观,一切僭称为“科学的科学”的独立哲学,便失去其存在的根据。于是唯物辩证法的新哲学,就代替从前的哲学而起;而从前的哲学就被唯物辩证法这种哲学所扬弃了。所谓扬弃,即是“被克服并被保存”,“由它的形式说,是被克服;由它的真实内容说,是被保存着”。
所以由从来的哲学遗留下来的东西,就是“从人类的历史的发展之考察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诸结论的概括”,即是历史的诸科学的结论的概括,即是唯物论的辩证法。这个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的运动及发展的一般法则”的科学。
唯物辩证法把存在规定思维、把反映存在的思维依从于与存在相同的同一法则而发展并与存在相一致的事实,作为思维的前提。因而认识所依以发展的思维法则,即是自然与社会的发展之正确的反映。主观辩证法即是客观辩证法的映象,是客观世界的发展在意识上的映象。在这里,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但这个世界观之论理的构成,既是个别科学的结论的概括,它必然能够成为个别科学的方法。即是说,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因为唯物辩证法,在其起源上,在其内容上,都是客观世界的一般映象,所以它能指导研究各个具体对象的方法,使我们能够容易地正确地把握在感觉上给予着的对象之客观的真理。
在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上说来,个别科学是相对的分析的科学,哲学是相对的综合的科学。分析是受综合所指导的,因而个别科学是受哲学所指导的。即是说,哲学必须是贯串于个别科学的一般的方法论。因为哲学上所处理的一般的原理、范畴与法则,是概括个别科学的结论而来的,所以能够适合于特殊现象的领域。在这种意义上,唯物辩证法可说是个别科学的代数学。个别科学,必须适用辩证法的思维法则,才能正确地把握对象。
从来的个别科学,在其理论的思维上,往往感受形而上学的影响,而成为唯心论产生的地盘。所以个别科学为要正确地把握对象的真理,必须接受辩证法的思维法则的指导,才能成就。辩证法原是论理学,个别科学没有论理学的指导,一步也不能前进。在这种意义上,辩证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及思维的一般方法论。
辩证法不单是认识的方法论,同时又是实践的方法论。认识由实践而生,为实践所证明,而又指导实践。所以辩证法不单是思维的方法、认识的方法,同时又是实践的方法、改造世界的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上说来,唯物辩证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方法论。
根据前面的研究,我们知道:当作世界观与方法的统一看的唯物辩证法的对象,是整个世界的一般的发展法则,即是自然、社会及人类思维的一般发展法则。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对象的这个规定,揭破了一切唯心论诸流派关于哲学对象的神秘见解,纠正了机械唯物论关于哲学对象的错误解释。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认定它自身也和别的科学一样,有它自己的研究对象;并且这个对象,是物质的现实的世界(包括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并不是空想的神秘的王国。第二,唯物辩证法的对象是整个的现实的世界,与研究现实世界的特殊部分的个别科学的对象不相混同;前者研究整个世界的一般发展法则,后者研究一部分的世界的特殊发展法则。第三,唯物辩证法是“从人类的历史的发展之考察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诸结论之概括”,是从世界认识的历史得来的总结论。
一切唯心论的诸流派,都主张思维规定存在,因而否定物质的现实世界,另在头脑中创设空想的世界作为哲学的对象。例如,马哈主义把感觉作为“世界要素”,把感觉所由发生的现实世界作为超经验的东西,因而主张把从感觉而生的经验世界作为哲学的对象。康德主义把超经验的世界解释为论理的东西,想依靠思维的反省去理解其内容。黑格尔主义把现实世界以前的所谓“世界精神”作为哲学的对象,而只是思辨地去理解它。总之,这一切唯心论的流派,都是在物质世界以外,虚构空想世界作为哲学的对象,使哲学化为神秘的东西。
至于唯物辩证法的阵营中,也有所谓机械论与形式论的两个流派,都曲解了唯物辩证法的对象。机械论者主张用自然科学代替哲学,说唯物辩证法应解消于科学之中,不能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形式论者使哲学与具体的个别科学相分离,因而主张把一些从具体科学分离出来的概念作为哲学的对象,说哲学只是研究概念的科学。前者把自然科学的一般结论的总计作为世界观;后者把概念的总和看成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东西,并把唯物辩证法归着于方法论。前者干脆地否认哲学,后者接受黑格尔主义,事实上等于放弃唯物辩证法。这两派的错误,都是由于不理解上面所说唯物辩证法的对象的规定。
二、辩证法、认识论与论理学的同一性
以物质世界的一般发展法则为对象的唯物辩证法,三者的同一性是认识论,同时又是论理学。因此,在这里,特别提出辩问题之提起证法、认识论、论理学的同一性的问题来说明。
从来僭称为“科学的科学”的独立哲学,其处理的对象甚为复杂,因而哲学被分裂为许多互不联络的部门,如认识论、本体论、论理学、数理哲学、自然哲学、历史哲学、社会哲学、宗教哲学、美学、伦理学之类。但到现代,各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发达,除了认识论、本体论、论理学等哲学的部门以外,其他都在各种经验的科学之中解消了。
二元论哲学家康德,首先企图把哲学划分为互不联络的认识论、论理学及本体论的几个部门。在认识论的部门中,研究人类认识的界限及能力,研究认识的源泉及形式。在论理学的部门中,研究人类思维的发展法则,研究概念、判断及推理等的思维形式。在本体论的部门中,研究客观世界的本性。
康德哲学中,把认识论、论理学与本体论作为互相对立的东西,而其主要的企图是在建立认识论的基础。可是康德认识论是形而上学的。他想建立在认识本身以前、在认识过程以外另有其根据的认识论,即超历史的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分离了的认识论。他认为物本体是不能认识的,如果超出认识的界限,就要舍弃认识过程。他不考察认识的发生和发展,分离认识内容与认识形式,而专只研究完全孤立的、无内容的、纯粹论理的形式。所以康德体系的二元论,即形式与内容、“物本体”与“我们之物”、本质与现象的二元论,是从这种处所发生的。
黑格尔批判康德的错误,首先在唯心论的形态上,理解了认识论与论理学的同一性。他主张认识论与论理学,在历史上、在实践上都是一致的。黑格尔主张认识论的基础,是认识的历史、认识的实践。他对于康德建立认识论问题的方法,认为是错误的。他认为要规定认识的能力,必先研究认识在实践上的作用,研究认识的历史。同样,论理学的基础,也是认识的历史。我们要研究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及推理等形式,就必须研究这些形式在认识的历史上是怎样被适用的,研究这些形式怎样地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发展。所以黑格尔的哲学,由历史主义所贯串着。他所理解的认识论、论理学即辩证法的同一性,其原因就在历史主义的基础中。
黑格尔所主张的辩证法、认识论、论理学的同一性,固然要根据认识的历史去研究,但三者并不单纯的归着于认识的历史。“认识的历史,在论理学(即辩证法)及认识论方面,都是当作全体、当作普遍化的东西,从认识的结果及总计的见地去采取的。在这种场合,历史的东西,是从论理的见地,即从一般的结果的见地去采取的。这样得来的论理的东西,虽是同一的历史、同一的过程,但并不因为细目而使事情趋于复杂,而是在一般的过程上给予着,一切没有意义的偶然的偏差都被排除了。”(米丁)
黑格尔关于辩证法、认识论、论理学的同一性的见解,比较康德的见解确是显著的进步。但黑格尔的哲学是唯心论的,因而他所主张的三者的同一性,带有唯心论的性质。因为他主张历史从属于绝对精神之论理的发展,而历史的现实的运动,是论理的运动的产物。
创始者们对于创始者们关于辩证法、认识论、论理学的同一性的
这问题的解决见解,无疑的是黑格尔的见解之唯物论的改造。在黑格尔
方面,三者的同一性,根据于存在与思维的同一性,当作唯心论的同一性处理的。反之,在马恩两氏方面,三者的同一性,以哲学的唯物论为前提,三者都是认识的历史的结果。在黑格尔方面,认识的历史,成为绝对精神的自己发展的过程,与物质世界发展的历史、社会的实践的历史相分离。反之,在唯物论方面,认识的历史,是人类在其物质的实践上认识的客观世界发展史在人类头脑中的历史的反映。
马氏本人,留下了《资本论》的论理学。他在《资本论》之中,把资本主义作一般的理论的分析,同时又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作普遍化的概括。他说:“当作资产阶级的财富的要素形态看的商品,是我们的出发点,是资本发生的前提。在另一方面,商品如今又当作资本的生产物出现。我们的叙述的这种循环,同样也与资本之历史的发展相一致。”恩氏也用《资本论》的方法论,力说《资本论》中历史的东西与论理的东西之统一。在这种处所,表示着辩证法、认识论与论理学的同一性。所以,列宁的《哲学笔记》中这样写着:“在《资本论》之中,论理学、辩证法及唯物论的认识论(三个名称是不必要的,三者都是同一的东西),都在一个科学上适用着。唯物论的认识论,把黑格尔的贵重的东西,都摄取出来,并使这些贵重的东西发展了。”
其次,恩氏对于辩证法、认识论、论理学的同一性,有比较详细的说明。他说:“只有论理的方法,是唯一的适当的东西。但这实在也是同一历史的方法,不过只是排除了历史的形态与扰乱的偶然性”,又说:“现实性的叙述开始时,独立的哲学存在的理由就消失。能够代替他的东西,至多只是从人类之历史的发展的考察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诸结论之概括”,“于是由从来的哲学遗留下来的东西,是关于思维法则的学问——论理学与辩证法”。
在恩氏说来,我们只有一个哲学,即是辩证法。这辩证法,同时是论
理学,又是认识论。
辩证法、认识论与论理学的同一性,是由于它们都 列宁对于这一
是认识历史的结果——这个根据,已由唯物辩证法的创始 问题的展开
者们所指明了。但是把这个问题详明地展开出来的人,要
推列宁。
列宁所处的时代,是帝国主义时代,是 Klassen kampf a尖锐化的时代。这个时代,在哲学论战的阵营中,呈现混乱的趋势,在资产阶级哲学方面,唯心论的反动占得胜利。许多变种的唯心论,如马哈主义与新康德主义,都深入劳动运动的领域中,几有压倒唯物辩证法的势力。马哈主义在德国与奥国的社会民主党之中,得到了许多的信徒,往后在俄国也成为最有力的潮流。新康德主义对于修正主义,给予了很大的理论的影响,一八九七年公然出现的柏伦斯泰因的修正主义,是以新康德主义做理论的根据的。马哈主义的哲学是经验批判论,复活巴克列的主观唯心论来攻击唯物辩证法。新康徳主义从右方来批判康德的二元论,使康德哲学变为纯粹的唯心论,用以攻击唯物辩证法,还创造了所谓“伦理的社会主义”“康德派社会主义”,欺骗劳苦群众。新康德派为要把唯心论扩张到“上方”,不能不在“下方”就认识论领域来与唯物论挑战。所以康德主义的复活,首先是把哲
a阶级斗争
学局限于资产阶级认识论的领域。简单点说,在这个反动时代,辩证唯物论被一切变种的唯心论当作俗流唯物论来攻击,而其所采用的有力的武器,就是所谓物理学的唯心论或唯心论的物理学。至于辩证唯物论的领域中,当时的硕果当然要推普列哈诺夫。但普列哈诺夫分离了理论与实践,不能在具体的研究上应用辩证唯物论,也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如列宁所批判,普列哈诺夫虽然写过约有一千页的哲学(辩证法)的著作,而“对于当作哲学的科学看的本来的辩证法,一句也不曾说起!!”此外,还有波格达诺夫,虽曾采用辩证法的一小部分,用以说明知识的相对性,但他的哲学(如“经验一元论”),还是马哈主义的支流。
总之,在列宁的时代,一切反动的哲学,根本上不承认辩证唯物论是哲学。新康德派说起哲学时,大都以修正了的(从“右方”批判了的)康德的认识论为问题。最奇怪的就是在辩证唯物论的阵营中,也有人主张辩证法不是认识论。例如德波林在一九二三年之时,还主张辩证法是与认识论相对立的(在他所写的 《马克思与黑格尔》一论文中,曾说过“当作与认识论相对立的方法论看的辩证法……”一句话),其他是不必再提了。
列宁熟知当时哲学论战的阵势,为应付一切唯心论的攻击,拥护战斗的唯物论,展开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给予了认识的历史之辩证法的说明,因而击破了敌对的唯心论的阵线,解释了当时物理学上的危机,使唯物辩证法发展到哲学上的新阶段。
哲学上的列宁的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展开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展开了“当作认识论看的辩证法”的思想,阐明了辩证法、认识论、论理学的同一性,指明了对立统一法则是辩证法的核心,分析了辩证法的诸要素。这一切思想,都贯串于他的大著《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和《哲学笔记》之中。
列宁首先指明了,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问题,就是“从古以来的认识论的问题”,是“认识论上的根本问题”。这哲学上的根本问题之唯物论的解决,就成为唯物论的认识论。而认识是存在到思维上的反映,我们头脑中的概念,即是“现实事物的反映”。这种唯物论的反映论,即是唯物论的认识论。但是唯物论的认识论必然是辩证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论,“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于认识的过程及其发展”。所以列宁特别指出认识论必须是辩证法。他说:“和其他一切科学领域一样,在认识论上,也要做辩证法的考察。即是说,不要把我们的认识当作完成的不变的东西,而是探求怎样从不知产出知识,并使不完全不正确的知识变为较完全较正确的知识”,又说,“依据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见解,辩证法把现今所称为认识论的东西包括于自身之中。认识论也同样在历史上考察自己的对象,必须研究认识的发生与发展、由无知识到知识的推移,并且概括它。”在认识的历史的概括这一点说来,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的。所以他说辩证法正是认识论,并且展开了当作认识论看的辩证法的思想。
当作认识论看的辩证法,是把认识的历史,当作普遍化的东西,从认识的结果及总计的结果见地去采取的,即是说,历史的东西是从论理的见地去采取的(见前)。这样得来的论理的东西,是“排除了历史的形态与扰乱的偶然性”的同一的历史的过程。所以列宁说:“论理学的范畴,是‘外的存在与无数个别性’的简约”;又说:“范畴是分离的诸阶段,即世界认识的诸阶段,是资助认识并把握网的网的结孔”,“人类实践的活动,无数亿次在论理学的定式上引致人类的意识。这样一来,这些定式,就得到公理的意义”。这就是说,论理的东西,也同样是认识的历史的普遍化。因而当作认识论看的辩证法,即是论理学。所以说,“论理学不是关于思维之外的形式的学问,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及精神的事物’之发展法则的学问,即是关于世界一切具体的内容及其认识的发展法则的学问。换句话说,论理学是世界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与结论”。
总括列宁的见解,辩证法、认识论、论理学的同一性,是“建立在哲学的唯物论的前提之上的。这个同一性,在唯物论的基础上给予着。只有从存在与思维的问题之唯物论的解决出发,立脚于反映论之上,才能彻底的解决辩证法、论理学及认识论的问题”(米丁)。三者都是“世界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与结论”。
关于辩证法、论理学、认识论的同一性问题,在上这一问题的面大致已经述说过了。现在,为使初学者容易了解起见,概括不避重复地再就这个问题做一个简括的说明。前节说过,
唯物辩证法的对象,是整个世界(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一般法则,
即是外界(自然与社会)与思维的发展的一般法则。思维的发展的一般法则,是外界发展的一般法则的反映,两者在其内容上、本质上都是同一的。两者不同的地方,就是,外界发展的法则,由无数偶然性和盲目的作用错综着,而思维的发展法则,却随着认识的发展,排除了前者的偶然性及其盲目的作用。所以两者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辩证法是从认识的历史的见地考察外界发展法则及为其反映的思维发展法则之同一内容与相互关联。
其次,认识论的对象,是认识的发展过程及认识的发展法则。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反映论,认识是外界在人类思维上的反映,因而认识的发展法则,即是外界发展法则的反映,即是思维发展法则。所以认识论也包括着外界发展法则的研究,也同样的从认识的历史的见地,研究外界与思维的发展法则之同一内容及其相互关联。所以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对象是同一的。
这样说来,辩证法与认识论,同是以当作外界发展法则之思维的反映看的思维发展法则为对象的。而以思维发展的一般法则为对象的科学,又是论理学。所以就对象相同这一点说,辩证法、认识论与论理学是同一的科学。
然则外界及思维的发展的一般法则是怎样构成的呢?如前段所述,这是从个别科学的成果的概括抽象出来的。人类在其数千年、数万年的社会的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的法则,应用于社会的实践之上,更由社会的实践所订正、所发展。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法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造成了许多个别的科学,形成了认识的历史。至于哲学,就是从社会的实践及知识的水准,把一切个别科学的历史即认识的历史,做普遍化的概括,抽象出外界及思维的发展的一般法则,并发见其内部的关联。所以哲学家要把认识的历史做普遍化的概括,必须研究一切个别科学的历史。“哲学的历史、知识全体的历史、知识的领域、各个科学的历史、婴儿之智的发达史、动物发达史、言语加心理学加感官加生理学——这一切是认识论与辩证法所由构成的知识的领域。”
所谓认识的历史之普遍化的概括,就是从论理的见地去采取历史的东西。这样得来的论理的东西之展开,与其所反映的现实的历史,大略一致。论理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相并行。当作世界认识史的概括看的论理的东西之总体,同时是当作世界发展史的略图看的一般发展法则之映象。因而阐明论理的东西之相互关联的辩证法,就是认识历史的内的关联之阐明。所以辩证法与论理学是一致的。
所以辩证法、认识论与论理学是完全一致的,三者同是“从人类的历史发展之考察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诸结论之概括”。
第三节:世界的发展与世界认识史的概观
一、世界的统一及其发展
前节我们已经说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对象,知道唯物物质的构造的辩证法是研究世界发展的一般法则的科学;而世界发展的领域之研究一般法则之构成,是概括自然诸科学及社会诸科学的诸结论的结果。但世界的发展是历史的过程,随着人类对于世界,即对于自然与社会的认识,也是历史的过程,因而唯物辩证法这个哲学的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与社会的认识史的总计、总和与结论。唯物辩证法一面综合世界的认识史,形成统一的世界观,同时又指导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更深刻更正确地暴露世界的新的方面、新的辩证法,证实唯物辩证法的正确,充实它的内容,使它不断地发展为更高级的统一的世界观。
现在我们再依据前面的原则,具体地说明唯物辩证法这个统一的世界观的形成过程。
所谓统一的世界观,即是物质世界的统一的发展观。我们在本章第一节之中,已经说明唯物辩证法的物质的概念,主张物质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形态上运动,并离开我们意识独立存在而又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的实在。这个概念,是哲学上最高的概念,它是和自然科学上的物质的概念不同的东西。哲学上的物质的概念虽只规定物质之客观的实在的性质,而对于物质的构造的领域的研究,却是看得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领域的研究,是哲学上的统一的世界观形成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主张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意识只是物质世界的一小部分(是物质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高等物质的属性)。在物质世界中,一切的东西都是运动着、发展着,同时又都是联系着。物质的一切种类及形态,只有在其联系的运动上,才能认识。这种运动形态的认识,即是物质的认识。所以唯物辩证法,是物质世界的统一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之物质的统一与运动的考察,与机械论或形式论的考察不同。机械论把物质的统一还原于物质的一部分的属性或一个方面,把具体的复杂的运动形态还原于单一的或机械的运动形态。于是,在机械论的考察中,物质的复杂性完全消失,而运动也变为循环的运动了。其次,形式论又用运动这概念的“自己运动”的学说,去代替具体的运动形态之研究。于是,在形式论一方面,物质解消于观念之中,而运动只成为观念的运动了。但在唯物辩证法一方面,关于世界之物质的统一及运动,是在其内的复杂性上去考察的。世界之物质的统一是具体的复杂性之统一。
物质世界的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物质是永久存在的。物质是
统一永久的东西,它虽能变更其形态与色香,也能由固体转
化为液体或气体,但它的本身仍然存在。物质不能由无而生,也不能转化为无。这是物质的永远性或不灭性。物质又具有能力。物质的能力,是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起作用的能力。物质不灭,能力不灭。所以无机自然界中作用着的能力,即机械力及其补充物的所谓潜能力、热、辐射(光线以至放射热)、电气、磁力、化学的能力等,即是宇宙的运动的各种现象形态。至于生命,也是物质,意识也和能力相似,只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归结起来,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是从非常小的并且行着形形色色的运动的无数各别的微片成立起来的。这种微片,叫作分子。构成同一物质的一切分子,在形态上,在重量上,以及在构造上,都是同一的。在这种基本形态上的物质(分子),它的直径,在一英寸的一万万分之一以下。这些分子,在固体物之中,好像紧密地结合着,没有互相运动的余地,但实则各个分子各自行着震动的运动。在液体里面,分子和分子的结合虽然也紧密,却还能够互相前后地震动,所以在液体之中,各分子不仅有震动的运动,并且还可以自由移转,不固定在一定地方。在气体里面,分子运动的范围更大,各分子间的间隔更大。在普通温度和气压之下的空气,它的分子运动的速度,平均每一小时约为一千英里。分子的运动,是向一切方向进行的。这些分子不断地互相冲突的结果,常变更它运动的方向。分子已是很小的东西了,但它又是由几个更小的微粒构成的。这更小的微粒,叫作原子。分子中的原子虽互相保持若干的距离,但这些原子之间,却有很强的牵引力,使它们相互间不能超过这距离。氩、钠、水银等的分子,只是由一个原子组成的,在这种情形,分子和原子是同一的。氧、氢、氮等的分子是由两个原子成立的。大概无机物的特征,是由具有少数原子的分子成立的;有机物的分子,是由更多的原子成立的。种种物质间分子的差异,不仅由于构成那分子的原子之量的差异,并且是因为原子的质的差异。原子的种类,全部共有九十二种。这些原子的差异,主要的虽是重量上的差异,但化学的性质也大不相同。一切形态的物质,无论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依据目前的自然科学的研究,一切都是由九十二种类的原子成立的。物质的差异,由于构成各物质的分子的差异;分子的差异,又由于分子中所含有的原子的种类和数的差异,又由于这些原子在分子内部所占的位置的差异。
原子已是最小的东西了,但依电子说,它还是一种空虚的空间球,球中有几个粒子,这些粒子是笔墨所不能形容的小东西的概念,就叫作电子。电子的直径,被认为和氢原子的约六万五千分之一相当。电子在原子之中是结合在一块儿的。因此可以推定,原子之中,有带阳电的中心核,所带阳电的分量,和电子所有阴电的总量相当。而这中心核的直径,比较电子的直径,当然更小,可以把它看作是单单几何学上的点。电子大概是绕着中心核的周围,在一个圆形轨道上回绕着。这样,原子就好像是一个小小的太阳系,各电子绕着中心核的运动,就好像各行星绕着中心引力的运行了。若照这样,无限小的东西和无限大的东西,都好像是完全在同一设计之下造成了。
总括由以上所述而得的物质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物质这东西,分析到最后,结果只是由电子和中心核而成的小小太阳系构成的了。九十二种原子,是由电子之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质的差异产出的。这些原子,依种种的结合,便产出种种的分子,再由这些分子,造出一切的物质。总之,依据现代科学的水准,存在物最后的而且不能变化的单位(但将来还是能够变化的),是电子。电子为形形色色的结合,因其结合的方法不同,产出了质不相同的种种原子。这些原子,结合起来,产生分子。这分子中的某种分子,有包含非常多的原子的东西。这些复杂的分子,又实行复结合,产出更为复杂精巧的物质,如称为蛋白质的物质。这些蛋白质又结合而成为体系。这些蛋白质的体系一集合起来,又形成一种新物质,即原形质。一旦形成为原形质,化学的构造,就更加复杂精巧,和普通在实验室所见的单纯反应完全不同。于是这些反应的总和,就是被称为生命的东西。更进一层,原形质的分子,更实行复杂精巧的结合,而发生一种和它不同的新的种类的反应,就是被称为意识的东西。
物质世界的统一,上面已经说明了。但这个统一,并不是单纯的机械的统一。物质的存在形态是运动,而运动的形态是极其复杂的。所以我们对于世界之物质的统一及运动,必须在其复杂性上去考察,因而世界之物质的统一,是物质的具体的复杂性的统一。
太阳系生成的科学不但证明物质的永远性,且说明了宇宙万物所
原理以能从物质构成的过程。依据科学的研究,我们知道,宇
宙是包括恒河沙数的星体的无限空间和无限时间的总称。其间形状如云而发光的星云,为数在十万以上。星云的初形,好像是极稀薄的气体,涣散如火雾,其中质点互相吸引,所以凝缩固结,发出光热。这凝缩的气质,渐渐开始旋转,股流分歧,各复自结为中心核。全体的构造成为一个旋涡状,中心质最密,股流中各有若干凝缩质的结核。这是旋涡状星云的大致的性质。太阳系就是从这样的旋涡状的星云进化而来的。这星云因引力或周围以太压迫的关系,各分子都向内凝缩,于是初时的不规则形渐渐变为圆形,依着中心轴加速的旋转,而成为平圆轮形。像这样旋转迅速,其外缘所伸出之股,因而掷出。这些被掷出的大小无数的部分,因互相碰撞并合,到最后形成为行星及卫星等团聚于太阳周围之太阳系(行星及卫星可假定由同理而成)。凝集之时,因各分子愈互相逼近,冲撞愈烈,所以热度大增。星云块中最小的最易凝缩,卫星、小游星、陨星等最先凝缩。如同地球的卫星月球,早已死灭,即其实例。行星凝缩较缓,太阳更缓。所以由太阳分出的几个星云块,在它自身也分出卫星以后,就凝缩为球形。但这时还是白炽气体,其面上的热度,约有摄氏表一万度。这样,环绕太阳回转的行星或地球,又复各自有其卫星或月球。其中月球很小,凝缩最快,最先经过各种时期,即起初由星云气体凝为固体而发光,后来渐渐衰老而至于死灭。其余的星体,依着体积的大小,也会经过同样的过程。太阳系的生成,大概是这样。它是一个过程,它发生、发展、死亡,将来或许互相碰撞而复返于星云状态。因为由星球化为星云,由星云化为星球,这是宇宙中常有的事(据郭尔的计算,这样的事实,平均每年有两次可以窥见)。
在太阳系生成的过程中,力学的物理学的运动,显地球生成的现在前面。像上述那样生成了的各种星体之上,最初支原理配着的东西,是我们所称为热烈的物质的运动形态。所谓元素的化学的化合那样事情,在今日太阳那样高热的温度之中还不能有。因为据近代天文学所说,当星云凝缩时的某期热度最高,足使原子分解为电子。但在那样高热的温度中,热之转化为电气或磁气的事情,是可以依据对于太阳的观测而被证明的。所以太阳上发生着的力学的运动,专由热与重力的抵触而起,这在今日已成为确定的事实。随着星体的冷却和收缩,互相转化而成的物理学的运动形态的交互作用就显现出来。经过此时期以后,便开始进到化学的作用的领域。地球进化的经过,就遵循着这样的历程。地球自从中央星云块分出之后,一时还是白炽体质,因为受了周围以太的压迫,不得不渐渐凝聚,但它的组织既不匀整,有的地方比别的地方浓厚,这浓厚的地方就成为中心点,周围的地方都向它凝聚,因而渐渐变成了球形。这球形自己旋转,一面又绕着它的母体旋转。随着凝缩的进行,内部分子的震动很快,并且因为凝缩作用,各分子互相接近,冲撞愈烈,热度大见增加。这时候,仍然处于力学的物理学的运动的范围,原子自然分解为电子。过了这时期以后,热度逐渐减退,于是电子复行凝聚,变成了种种化学的原质。种种化学原质构成以后,较重的金属向中心沉下,轻的气体浮于上层,而较重的气体就介居两者之间。这时的地球,恰与今日的太阳仿佛相像。所以地球进化史的第一期,是化学原质构成的时期。
地球进化史的第二期,是月球产生的时期。月球之从地球产生,与
地球之从太阳产生相似。其不同之点,即前者是由于所谓潮汐作用。今日的月球对于地球的洋面能够发生影响,可知当时离地球九千二百万里的太阳,对于尚在火热液体状态的地球,也能发生相似的影响。因为当时地球依中心轴而自转的速度,比现在要快五六倍,并且又因太阳的吸引力关系,向着太阳的一面,常有隆起的大浪。在旋转极速之时,这隆起的大浪的离心力太大,向心力不能把它牵住,就一时把它掷出了。这被掷出的大浪,最初离地球尚近,一面自己旋转,一面向地球旋转。它的体积较小,凝缩最快,不久即成为固体,旋转的速度也渐减,同时又渐渐与地球远隔起来(现距地球二十四万里),这就是月球。
从此以后的地球进化史,只是一段冷凝史。它由白炽而黄而红,终至热度减少到五百度以下,不能放光。随着凝冷的进行,凝成的化学原质,轻的东西变为蒸气,浮游于空间,变为空气;重的东西,凝为液体,沉淀于中心(这时的地球,恍如为火炙溶液的热水洋所覆盖)。液体渐凝渐厚,变为岩浆;久之渐厚渐坚,变为岩石,就构为地壳,从此渐渐进于地质学的时期。外壳凝固以后,于是逐渐收缩,因内部的热的膨胀力更大,地壳外部发生凹凸状态。于是由内热发散出来的蒸气,被冷却而成冰;汇聚于地壳凹部的水,成为江湖海洋。那凸出的部分,就成为丘陵山岳。在有限的面积内,海常变为陆地,陆地也常变为海。于是地球便由气水陆三者而构成我们所住着的地球。
地球未来的命运怎样,现在无从悬揣,但据科学家的推测,说地球有三种可以引起灭亡的原因,第一是自发的地震与火山爆裂;第二是地球与其他星球相撞;第三是太阳的消灭。这三个原因是否确实,现在也不必去追求,我们只知道在无限的天空中,有无量数的世界,有的正在发生,有的正在成长,有的已经衰老,快要死亡,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可知地球也有死亡的一日。
生命生成的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发生的?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原理呢?依据科学的研究,动植物的生命的组织,是由一种叫作原形质的东西构成的。这种原形质的形成,即是生命的起源。原形质是一切化合物中最复杂的化合物,它不是单一的固定的化合物,而是一些构造稍微不同的
物质的集合。组成这种集合物的元素,主要的是碳、氧、氢、氮、硫、磷、钠、钾、氯、钙、接、铁等。原形质的成分中,最主要的是蛋白质,而蛋白质的分子,非常复杂,是由几百到几千的原子构成的(现在还不能决定它的分子式)。我们要推知生命的起源,就必须推知组成原形质的那些元素被形成的时候。依科学的研究,地球上的原子共有九十二种(现在已发见八十七种),这原子世界,也是受着自然淘汰的,当各星体的热度和太阳一样的时候,生命这东西是不存在的。原子的世界因受着自然淘汰,在与它不适合的环境之下,不会形成。依据分光器的分析,在进化初期的星体上面,只有单纯的轻的元素,如原生氢、原生铁等,而且比地球上最单纯的元素氢还要单纯。进化往前进行,星体新渐变冷,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才随着增加起来。到了星体变成和地球的温度相同时,才会有和我们所知道的极相类似的种种物质很丰富的发现出来。所以我们要追溯原形质形成的起源,即是追溯生命的起源,应从这个时候开始。
原形质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空中的空气,对外能障蔽日光强烈的辐射,对内能障蔽地底热力不平衡的辐射;第二,地球冷却时,有些原质凝结成液体;第三,碳、氧、氢三种元素已经和别种重滞并妨碍生命的元素分离,而浮游于空气中。具备了这三个条件,于是在包涵大地的海洋底里,或是海洋的沿岸,就能由无机物中半流质的化合物,经过发酵作用而变成蛋白质,由蛋白质而构成原形质。生命的萌芽,就是这种原形质的原始的微点。
生命的萌芽发生之后,不知经过若干年月,蛋白质就在一定的可能的条件之下,由于核及细胞皮的形成就发生了最初的细胞。但因为这细胞的发生,全体有机的细胞,就得到它的形态构成的基础。于是没有细胞的或由细胞而成的原生生物的无数种类就发生出来了。这类原生生物之中,渐渐分化,先变为最初的植物,次变为最初的动物。这里撇开植物不说,单就动物的历史说,在经过了地质学的许多时代之间,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而进到脊椎动物;再在脊椎动物之中,又由水栖动物而水陆两栖动物,而陆栖动物,由爬虫类分化而为哺乳类;又由哺乳类分化而为类人猿,最后再进化到人类。
从生命的演进的程序说,我们若假定地球的年龄为十万万年,爬虫类时代就应该定为从约二万万年以前开始,共继续了一万万年以上。假定哺乳类的时代是从五千万年以前开始,那么,由猿猴到人类的进化只是极近代的事,大约在五十万年以前。总起来说,生命是一个对于原形质的若干性质的名称。原形质是和其他较单纯的物质一样,受着进化的作用的。原形质种种变幻不可思议的形态,只是它内部的很奇妙的分子所具的复杂性质向外表现。
动物出现于地球以后,就有附随于动物生命的反射运动。这反射运动是构成所谓精神作用的东西。随着动物的神经组织由最低级进到最高级,其精神作用也由最低级进到最高级。由于最高级的人类这种生命的出现,就出现了人类的意识。人类的神经系统及其意识,是数千百年的社会生活的产物(详述于第四章)。
由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就出现了物质的最高级的、新的存在形态即人类社会。
依据上面的说明,我们已能明了世界实是物质的统一体的发展过程。
二、世界认识史的概观
世界认识的基于前段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全体的世界,形
发展成为无数物体的总关联的一个体系。这无数的物体,是
从天体到电子、到以太的微分子的一切物质的存在物。这无数物体,在交互的关联中,行着一定的交互作用。这交互作用,即是运动。“最普遍的意义上的运动,即当作物质的存在形式、当作物质的内在属性(性质)理解的运动,包括着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与过程,即从单纯的场所变更到思维为止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大体上物质世界发展的顺序,是从最低级最单纯的运动形态进到比较高级比较复杂的运动形态去的过程。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从科学发达的历史考察起来,也是由最低级最单纯的运动形态的研究进到比较高级比较复杂的运动形态的研究去的过程。在这一点上看来,物质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前进运动过程,决定着与它相适应的科学的认识之前进的发展过程。
依照运动形态发展的顺序,把科学分类排列起来,可用下表来表明。运动形态的种类 科学的种类机械的运动形态——————力学分子的运动形态——————物理学原子的运动形态——————化学生命的过程————————生物学社会的过程————————社会科学思维的过程————————哲学上面那个分类,主要的根据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 上的说明,只不
过大体上表示运动形态的顺序与关于运动性质的研究的顺序(当然这个分类,只是相对的。在科学的研究的专门化的今日,上表中每一运动形态的研究,都分化为许多科目,分别地研究某一运动形态中各项目)。
大体上说来,科学的从属关系,不但反映实在的运动形态的从属关系,并且反映科学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最复杂的运动形态(例如社会现象),在自然科学没有发达到一定水准以前,不能做科学的研究。并且,一般的形成为科学发达的原动力的东西,是实践,是人类之实践的物质的要求(这在最初是直接的)。所以,如恩格斯所说明,关于运动的形态及性质的研究,必须从最低级最单纯的运动形态出发,然后才能理解较高级较复杂的运动形态。科学发达的历史,表示出这种过程。科学发生的次序,最初是力学,其次是物理学,再次是化学,再其次是生物学,最后是社会科学。
物质世界的运动形态,顺次由低级进到高级,由单纯进到复杂。各种运动形态之间,又互相推移,互相联系。并且低级的单纯的运动形态,都顺次被统摄于高级的复杂的运动形态之中。所以低级的单纯的运动形态的科学,是研究较高级较复杂的运动形态的科学的先导;同时后者的发达,又能促进前者的进步,两者互有区别,却又互相联系。例如十九世纪以来,化学的运动、光、电、磁等的研究之发达以后,天体运动的研究又依据上述诸研究而成就长足的进步。同时,社会现象之科学的说明——历史唯物论——发生以后,自然科学才能开始理解其发展的真正原动力以及思维本身的辩证法。
世界认识史之 科学的认识日趋发展,各个知识部门就愈趋于专门
直观的阶段 化。所以科学的高度的发展,使世界认识愈趋于深化,愈
益渗入事物的深处;同时又发生了结合各种个别科学以建
立更深刻的互相联系的必要。
现在我们更进而说明世界认识史的阶段,以说明科学的世界观的发展过程。在人类认识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认识的初期阶段,是直观的阶段。
“当我们考察一般自然、人类历史及我们自身的智的活动时,我们就首先看到一幅画面,在这画面中,任何事物都不保持同一形状,不停止同一处所,不保存同一性质,常是运动着、变化着、消灭着,而各种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都是无限的错综着。所以,我们最初的看到这个总画面,那些个别的部分,多少还残留于后方。我们在看到那运动、推移及关联的事物本身以前,多是先看到那种运动、推移及关联。这种原始的、素朴的,并且实在正确的世界观,就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这是赫拉克里图首先明白论述了的东西。他说:“万物存在又不存在,因为万物流动,常在生灭之中。”(恩格斯)
“但是,这种世界观虽能正确指示现象的总画面的全体性,却不能充分说明构成那总画面的细目。在不能说明这细目以前,我们对于那总画面仍不能有明了的观念。”因为赫拉克里图的时代,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还很幼稚,还不能从自然或历史的关系分离出各个事物,而“个别地去考察其性质及其原因结果等(即不能理解构成总画面的细目)”,所以赫拉克里图等的唯物的世界观,也只能大概地在直观形态上去认识现实世界之辩证法的发展。这种世界观,可说是直接的直观的结果。然而这已是唯物论的辩证法萌芽。
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在古希腊,首先是搜集关于那种研究的资料”,其地位“是很低的”。严格地说来,“确实的自然研究的端绪”,还是“由亚历山大时代的希腊人所展开的”,所以在“说明构成那总画面
的细目”的知识的科学还在搜集材料的阶段上,要建立科学的统一的世界
观,当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于是,人类的认识,由直接的直观的领域进到形而 世界认识史
上学的思维的领域,而原始的素朴的不充分的世界观,就 之形而上学
让位于唯心论的世界观。这唯心论的世界观,是由苏格拉 的阶段
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建立起来的,其历史的背景
是希腊的奴隶制度已濒于没落的境地,因社会的不安所引起的诸问题,已成为当时特殊阶级学者们所关心的东西。因此,认识的领域由地下(自然认识)而上升到天上。苏格拉底首先在人类思维领域中,探求普遍概念,作为思维的准则。他把普遍概念作为个别的感性现象的基础,而以探求这普遍概念为认识的目的。这是形式论理学的始点。往后,柏拉图在认识领域中,排斥感性的直观,把思维作为认识的第一源泉。于是思维从现实游离出来而转变为空想了。亚里士多德综合了从前的知识的历史,建立了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其方法论就是形式论理学。他建立了同一律、矛盾律和三段论法,在唯心论的表皮中,包含了从前唯物辩证法的要素。不过,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包含了辩证法要素的形式论理学,往后失掉了使其合理地发展的社会条件,经过中世纪的长期黑暗时代,被许多神学的哲学家所肢解,其中所包含的辩证法要素湮灭无存,造成了名副其实的“形式的”论理学了。
历史的车轮进到近代,思维又由天上降到地下,与自然的认识相结托,而亚里士多徳的形式论理学在近代的形式上展开了。近代形式论理学展开的根源,存在于工场手工业时代的社会条件及科学的发展的状态之中。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工商阶级势力的长成,以及自然科学的发达,筑成了近代形式论理学的基础。
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所支配着的工场手工业之发展以及世界商品市场的扩大,引起了一系列的自然科学的知识的长足进步。例如力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医药学等,都以不断的速力向前进步。这些自然诸科学的知识,对于近代形式论理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意识形态的材料。不过,上述自然诸科学,在工场手工业时代比较完成了的东西,只有力学和数学,至于其他自然诸科学还是在大工业发达以后才被完成的。所以其他自然诸科学,在工场手工业时代,还是在“搜集科学”的阶段。
工场手工业时代的科学形态,是形式论理学展开的意识形态的条件。当时自然科学中最能影响于哲学的东西,是数学和力学。数学的方法被移入于哲学中,就促进了形式论理学的生长。力学的方法被移入于哲学中,就构成了机械论的世界观。而机械论的方法论是形式论理学的。所以力学的方法之移入于哲学,就成为形式论理学构成的条件。
形式论理学的展开的最重要的根源,一般的是因为科学还在搜集材料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之最大的根本条件,就是把自然分解为个个的部分,把种种的自然过程和自然物分类为明确的种别,把生物体内部的种种形态做解剖的研究。但这种研究方法传给我们的遗产,就是使我们习惯于把自然物及自然过程从全部的总关联分离出来,而实行个别的观察。即是说,不在其运动上观察自然,而在其静止上观察它;不把它当作根本变化的东西观察,而把它当作固定不变的东西观察;不观察于其生,而观察于其死。这种见解(正是抽象的同一性的见解),经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入于哲学时,就产生了十八世纪特有的偏狭思想,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恩格斯)。
培根在形式论理学的展开上,曾经开辟了新的途径。他是经验论的唯物论的流派的鼻祖,是归纳法的论理学的创始者。“然据他的学说,感觉是没有错误的东西,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科学的经验科学,它对于感性的映象,适用合理的方法。归纳、分析、比较和实验,是合理方法的主要条件。”他提倡归纳法的论理学,反对从来演绎法的论理学,使思维与自然研究相结合;主张从客观世界探求客观法则,反对从来由先验的思维法则去观察客观世界。但培根的学说只是格言的形式,并不曾贯彻他的理论。他所主张的由分析各个事物而归纳出真理的方法,比较演绎法虽是进了一步,但他并不曾理解客观世界全体内部的关联及其发展法则。所以他仍然拘泥于事物的形式,支持抽象的同一性的法则。
洛克的经验论哲学的基础,也是分析的方法。如黑格尔所说:“认识最初是分析的。它所处理的对象,是在孤立的形态上被表现出来;而分析的认识的活动,趋向于把所认识的个别的东西还原于一般的东西。在这种处所,思维只是意指着抽象,或形式的同一性之肯定,这是洛克及其他经验论者的见地。”
概括起来,在科学的“搜集的阶段上,当研究各个事物时,从具体的全体的诸侧面中,抽象其一部分,舍弃其他部分,于是就这一部分加以分析,引出抽象的法则和概念。所以搜集的科学的立场,是分析的方法。而分析是借助于抽象而实行的。在这个范围内,因分析而得到的规定,仍然是抽象的。为要使具体的个体在思维的媒介上成为生动的东西,就必须把所分析的一部分和他部分结合起来,总括起来,并建立秩序,才能成为科学的知识。但这样的知识,在搜集科学的阶段上是不可能的。由于这样的理由,在搜集的科学阶段上有其根源的形式论理学,是抽象的思维的论理学。”
基于上面的考察,我们可以知道,形式论理学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体系,是工场手工业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个别的、分散的、固定不变的考察事物的一般习惯的产物,是认识历史上的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这种思维方法,在我们看来,非常明白。这就是所谓健全的常识。这种健全的常识,在其有限的家事的领域中,虽是一个极可尊敬的伴侣,而一旦走进学问研究的大海,就冒犯可惊的危险。所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依其研究题目的性质,在相当范围以内,是可以承认的,也是必要的,不过早晚到达于那个界限而超出那界限以外时,就立时变成偏见,变成浅见,变成抽象,并陷于不可解决的矛盾。”(恩格斯)
当思维一旦脱离形而上学阶段进到辩证法阶段,而世界认识史之探求客观世界的内在关联及发展法则时,形而上学的思维辩证法的阶段体系的形式论理学,就被唯物论的辩证法所扬弃了。正如直观阶段的认识被形而上学阶段的认识所否定一样,形式论理学现在更被这种辩证法所否定了。
前面说过,形而上学的思维体系之形式论理学,是搜集的科学阶段的产物;同样,科学的思维体系之辩证法,是建立了秩序的科学阶段的产物。“自然是辩证法的证明。”十九世纪以来,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部门的自然科学,都建立了一定体系,准备了辩证法之意识形态的材料。这些科学,对于辩证法,“供给极丰富的日见增加的材料,因此证明了自然界结局不是形而上学的,而是辩证法的作用着。即自然并不老是演着同一的循环运动,而是创造现实的历史”。“辩证法是把事物及其思维的摹写(即概念),在两者的关联、连锁、运动、生成及消灭上,作本质上的理解的,所以前述自然界的诸过程,都证实辩证法的独自的运动方法”。因此,“关于宇宙及其进化,人类的进化,以及那些进化在人心中的反映的严密描写,只有依靠辩证的方法,只有依靠对于成长与消灭,进步的变化与退步的变化之普遍的相互关系不断的考察,才能成就”。
辩证法论理学,在历史上先行于形式论理学。古代赫拉克里图原始的唯物论之中,早已包藏了辩证法的胚种。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论理学中,也“考究过辩证法的思维的最根本的形式”。近世归纳法的创始者培根的学说,也包含了辩证法的成分。后来的新哲学,“虽然也有过辩证法的显著代表者(例如笛卡儿和斯宾诺莎),但是特别受了英国(经验论)的影响,渐渐固定于所谓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至于辩证法的哲学,还是由德国的大哲学家所建立的。康徳和裴希特的哲学中,包藏了很多的辩证法学说。但是能够综合过去一切知识的全历史的结果的辩证法哲学,还是黑格尔的哲学。“自然界、历史界、精神界的全部,在这个黑格尔的哲学上——这是黑格尔的一大功劳——开始当作一个过程,即当作不断的运动、变化、变形、发展的过程去考察,因而要论证这种运动及发展的内的联系的企图也发生了。”
不过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是唯心论的,并且还受了他自身的和当代的知识范围所限制,所以他的唯心论的并且仍然是形而上学的辩证法,“把一切事物弄得颠倒,把世界的真实关系完全倒置了”。
至于在唯物论的基础上,扬弃黑格尔的唯心论的辩证法,而使辩证法更加发展的哲学,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包含自然、社会及人类精神的统一的世界观,是理论的思维之一切先行发展的最高产物。而唯物论的辩证法,即是在思维科学意义上的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不是关于思维的外部形式的科学,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及精神的事物之发展法则的科学,即是关于世界及其认识的具体的全内容之发展的科学。它是世界认识的历史之总和、总计与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