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兴 · 周河 · 丁字桥

书名:笔触家山 作者:吴显果 字数:203088 更新时间:2019-12-17

  之所以将三个乡镇并列在一起,除了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们在一 条线上外,最关键的是因为它们都是同根同源的亲兄弟。生活在这 里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客家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仪陇客家人却乐兴。 乐者,高兴、赏心悦目也;兴者,兴盛、兴旺发达也。自明末

  以来,已经繁华了数个世纪,且至今仍风韵犹存的乐兴古场——螺 心溪,与周河镇及由它们衍生出来的丁字桥,都是仪陇客家民俗风 情传承最好的见证。

  花开三朵,只好先表一枝,就让我们先从乐兴的街道说起吧! 一条长约数百米的古街,通衢笔直。螺心溪多情地绕街而过。 街头有桥,街尾有跳蹬(即溪面有规则等距的石块,人可从其上跳 跃过河)。最有特色也最有客家韵味的是街和街两边的建筑。它的 一边临山而建,一边傍河而居,建筑一律为上下两层,大多数是木 板夹墙,也有少数是干打垒,或竹编墙壁稀泥糊面。第一层后做灶 屋(厨房),前做堂屋(客厅)。遇逢场天,堂屋也就是铺面,在

  门口摆两只条凳,上铺一篾折或门板,商品码放其上,店主在屋内,

  顾客在门外,即可达成交易。第二层做卧房、闺房,临街面一律在

  原屋基的基础上用抬梁和木板伸出三米左右,作为晒台或绣楼,也 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阳台,与闽、粤、赣一带百越、畲族、瑶族等 土著的吊脚楼有神似之处。乐兴的看点与乐兴的建筑文化也就在这 些阳台上,街两边的屋檐随抬梁和阳台各自伸出,在临街的屋前各 形成一条宽三米左右的通道,这就是街。无论天晴还是下雨,人们 赶场几无日晒淋雨之苦。而我们习惯认为是街的地方,被宽大的青 石板铺起来,成了两边屋檐排水的阳沟,这就是仪陇客家人造就的 称为“街沿街”的街,也是仪陇幸存下来的最具客家元素的一条街 沿街。街的正中,有会馆、有戏楼,客家文化曾在这里生机盎然。

  它的存在,诉说了生命的厚重与历史的久远。 而这个久远,我们可回溯到明末清初。在那个朝代更迭、江山

  易帜的年代,杀伐不绝于耳的战乱、令人防不胜防的瘟疫、旱涝交 替频仍的自然灾害,使巴山蜀水“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 歌”,“人烟断绝凡十余年”,田荒地芜、百业俱废。

  清王朝入主中原后,为巩固铁桶江山,把都江流灌、千里沃野 的天府之国作为后勤保障线,实施了招收流民、插占为业、奖励耕 织、永不加赋的移民政策。

  顺治末年,清政府开始从其他省份向四川移民。康熙四年,经 太子太保、四川巡抚李国英奏准,“招两湖、两粤(即两广)、闽 黔之民实东西川,耕于野;集江左右、关......

免费试读已结束,支付¥18.00 购买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