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母 三次迁居,教子成才

书名:中华道德楷模·古代卷 作者:白云涛 杨建 字数:138813 更新时间:2019-11-27

  孟母即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母亲,生年不详,史籍称其为仉(zhǎng)氏,战国时晋国(今山西省)人。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孟母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为了使孟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三次迁居,并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最终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

  一 三次迁徙,找到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

  约公元前372年,孟子出生于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部),此地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出生时,孔子已经去世约107年。

  孟子3岁丧父,母亲仉氏并不改嫁,而是含辛茹苦地独立抚养孟子。为了生活,母亲日夜纺纱织布,一个人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

  仉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但小时候的孟轲天性顽皮好动,不刻苦学习,整天跟着左邻右舍的孩子爬树捉鸟,下河摸鱼,田里偷瓜,还和邻居的孩子打架。孟母开始又骂又打,什么办法都用尽了,还是不见效果。她后来一想:儿子不好好读书,与附近的环境不好有关,于是,既是为了给丈夫守坟,也是为了使孟轲有个清净的地方进行读书,孟母就带着孟轲迁居到荒郊野外,周围没有邻居的墓地附近,第一次搬了家。

  第一次搬家以后,孟母想,这里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吸引儿子了,他总该用心念书了吧?但是,孟轲还是坐不住。一天,孟母到河边洗衣服,回来一看,又不见了孟轲。孟母心想,这周围又没有小孩,他又会到哪里去呢?出去一找,原来孟轲正在玩送葬的游戏。

  原来,他们搬来不久,清明节就到了,坟地里热闹起来,孟轲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孟轲觉得挺好玩,就和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几个小朋友,模仿着哭坟、挖土、埋“死人”等丧事游戏。孟母找来,生气地把他拉回了家。孟母心想,这里环境更不适合孩子读书,于是第二次迁居。

  这第二次搬家,是把家搬到了集市附近。集市上整天吵吵嚷嚷地买卖东西,孟子觉得很有趣,就跟邻居的小孩儿玩杀猪、宰羊、买卖肉的游戏,学猪羊死去的声音,学小贩们做买卖时讨价还价。看到小孟轲讨价还价那种锱铢必较的模样,孟母皱起了眉头,心想:“这种环境也不适合我的孩子。”

  于是,孟母带着小孟轲第三次迁居。这次,他们搬到学宫附近。学宫里,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先生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气就像唱歌。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质,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循规蹈矩的行为,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使得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高兴:“这才是孩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孟子听到孩子们读书的声音,立刻喜欢上了读书,对母亲说:“我要去上学。”孟母听到了很高兴,心里想:“这才是孩子应该走的正路!”就拿了两条干肉做学费,把孟轲送去上学。

  二 断机剪布,教育孩子不可半途而废

  孟子上学了,但小孩子毕竟贪玩,总是逃学。有一天,孟轲又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停下织布,问他:“你最近书读得怎么样?”孟轲说:“还不错。”孟母一听,气极了,骂道:“你这不成器的东西,逃了学还有脸撒谎骗人!我一天到晚苦苦织布为了什么?”说着,孟母揪着小孟轲的耳朵拖到织布机房,抄起一把雪亮的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这意味着孟母辛辛苦苦许多日,马上就要织成的布,全都毁了,无数个夜晚的辛劳全白费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这样做。他跪下来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孟母把剪刀一扔,厉声说:“读书学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先一小段一小段地织,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它才能有用,才能做衣服,才能做被单。就像现在这样,虽然很快就会织成一匹布了,但用剪刀剪坏,那以前的辛苦全白费了。你读书就和我织布一个道理,学问是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学来的,如果你读书不能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就会半途而废。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是中断学习,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半途而废。你这样没有恒心读书,永远成不了材。”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震动了。他认真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发愤用功,专心读书。

  三 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学说林立,使人眼花缭乱。孟母认为孔子的忠恕之道,最适合孟子学习,亲自寻寻觅觅,终于在孔门诸子中为孟子找到启蒙老师。

  当时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正在曲阜设馆教授六艺,远近学子纷纷负笈前往就教,孟子15岁时,在孟母的鼓励下,由邹城来到了曲阜,正式拜子思为师,接受儒学的学习。由于孟子天资聪颖,再加上学习刻苦,子思对孟子青睐有加,对左右说:“孟孺子性乐仁义,言称尧舜,世所稀有也。”孟子在子思门下埋头读书5年,学问德业,突飞猛进,终于继承了孔子的衣钵。

  孟母对儿子的教育无微不至,即使在成亲之后,孟子夫妇相处之道,还得烦劳老母为他操心。据古《烈女传》记载:孟妻由氏在卧室内裸袒身躯走动,孟子进入卧室,看到后勃然不悦。长期以来,孟子对自己的妻子总是不满,认为她太过倨傲,竟有意休妻。由氏认为丈夫太过见外,就求婆婆给评评理。孟母对儿子说:按照礼仪,一个人将要进入别人的家里,要在大门外就问一问,有谁在家里,表示对这家的尊敬;进入厅堂,要大声向主人打招呼,以防止这家的男眷、女眷措手不及,失礼于人。即使进入厅堂,客人也要眼睛往下瞅,不要抬眼往上瞧,以免看到主人家的隐私。现在,你进入你女人的“燕私之处”(卧室),进入之前不大声招呼,使得你袒胸老婆来不及穿上衣服遮挡,而你又没有回避,而是“踞而视之”,“是汝非礼也,非妇无礼也”。孟子一听,母亲说的大有道理,深感自己孟浪,于是心中芥蒂尽除,与妻子和乐相处如初。

  约公元前317年,孟母去世。母亲去世后,孟子悲痛万分,因为继承发扬光大孔子儒学思想,辅佐齐襄王行王道,不能以身殉母,就自刻了一尊石像为母亲殉葬,在乡守墓一年。

  母亲去世后,孟子对所学的儒家学说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继孔子之后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人们把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并称为“孔孟之学”,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则被称为“亚圣”。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在幼儿时期模仿力最强,所以应该给他们良好的环境。古人提出要与圣人为伍,远离琐碎事和卑鄙小人,才能有所成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孟子能够学有所成,孟母对他的影响和教育,功不可没。也正因为如此,孟子的母亲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子女的榜样。《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指的就是这件事情。

  孟母去世后,与孟子的父亲合葬于今邹城北25里的马鞍山麓,后人认为孟子成名,是孟母三迁教子之功,故称此地树林为“孟母林”。孟母林往东与孟子林遥遥相望,占地578亩,山上山下遍植桧柏,古木葱郁、浓荫蔽日,墓冢累累,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孟子故里邹城市,至今仍保留着马鞍山孟母墓、凫村孟子故居(新中国成立后划归曲阜)、孟庙内孟母殿、庙户营三迁祠(孟母三迁祠)等祭祀孟母的地方。

  孟母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徐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而且位居“贤良三母”之首。

  孟子诞生地山东邹城铁山公园内孟母断织教子雕像

  山东曲阜街心公园孟母教子雕像

  今日山东曲阜孟母墓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