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字贞素,1574年出生于四川忠州(今属重庆忠县)。她自幼学习兵法战术,尤善骑射,长大后创建“白杆兵”。秦良玉一生戎马40余年,率“白杆兵”参加援辽、勤王、抗清等重大战役,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累功至大明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讨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忠贞侯、一品诰命夫人,死后南明朝廷追谥为“忠贞”。
一 成长在烽烟四起的多事之秋
明万历三年,即公元1574年,秦良玉出身于四川忠州(今属重庆忠县)一个汉族知识分子和地主家庭。其父秦葵乃明朝贡生出身,育有三子一女,即长子秦邦屏、次子秦邦翰、三女秦良玉、四子秦民屏。秦良玉成长的年代,正是明朝封建统治末期,各地民变不断,叛将四起,分裂割据成风。与此同时,后金在东北崛起,不断侵扰明朝北部边境。身为知识分子,秦葵预感大乱将至,为保境安民,常研习兵书,舞剑论兵。
秦葵对儿女一视同仁,让秦良玉与其兄弟一起读典籍,学骑射。秦良玉身高约1米86左右,像男子汉那样威武雄壮。而且,比起兄弟来,秦良玉操练武艺,演习阵法,更为胆大心细。秦葵叹息道:“你的兄弟都不如你,但可惜你是女流,否则,日后定能封侯夺冠。”秦良玉慷慨言道:“倘使女儿得掌兵柄,应不输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之女)和冼夫人(隋唐之际岭南的少数民族首领)。”
1595年,20岁的秦良玉嫁给22岁的石柱土司马千乘。石柱位于今重庆市东部、长江南岸,因东部万寿山上有一对巨石酷似少男少女,分别称“男女石柱”,因而得名。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土家族聚居区,今名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简称石柱县。当时,石柱隶属忠州,居民主要是土家族和苗族,马千乘时为石柱土司,也就是当地的最高首领。这位马土司虽是一方土酋,但其祖宗大大有名,乃是“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东汉开国功臣伏波将军马援。马千乘、秦良玉二人婚后不久,生下一子,取名祥麟。秦良玉与马千乘夫唱妇随,伉俪情深。
秦良玉结婚之后,就和丈夫一起,精选数千当地男丁,建立了一支“白杆兵”。
所谓“白杆兵”,就是以白杆长矛为主要兵器的部队。这种白杆长矛是秦良玉根据当地的地势特点而创制的武器,它用结实的白木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必要时,数十杆长矛钩环相接,便可作为越山攀墙的工具,悬崖峭壁瞬间可攀,非常适宜于山地作战。
虽然秦良玉成长于烽烟四起的多事之秋,但因为秦良玉和丈夫马千乘拥有这支数千人马的白杆兵,威镇四方,保境安民,使得石柱一带很少受到滋扰,长年太平无事。
二 “平播”战役,“女中丈夫”
1597年,四川播州世袭土司播州宣抚使杨应龙联合当地九个部落举旗反叛。播州在现在贵州省遵义一带,地势险峻,山高水险,叛军依仗天然屏障,猖獗一时。朝廷派遣李化龙总督四川、贵州、湖广各路地方军,合力进剿。马千乘率领3000白杆兵,秦良玉另外统领精卒500白杆兵,自备军粮马匹,也参加平叛战争。在平叛战争中,秦良玉与副将周国柱一起在邓坎(今贵州凤岗)扼守险地。
1600年正月初二,明军由于连克连捷,上下松懈,热热闹闹,庆祝新春佳节。洞晓古今兵法的秦良玉预料叛军会乘夜偷袭,叮嘱丈夫马千乘命令“白杆军”严禁饮酒,持矛裹甲,连夜分守险隘。半夜时分,明军官兵大部分醉醺醺地沉入梦乡,叛军果然发动突然袭击。醉梦中的官军顿时大乱,四散奔逃。早有准备的秦良玉夫妇率领“白杆兵”发起反突袭,叛军先胜后败,惶骇间被长矛捅倒无数,转身奔逃。秦良玉夫妇率白杆兵紧追不舍,连破金筑寨、明月关寨等七寨,直抵杨应龙叛军老巢的天险桑木关下。
明军喘息后集结,齐攻桑木关。由于山险关峻,甲胄裹身的明朝官兵一时束手无策。白杆兵此时顿显神威,这些士兵的攀缘能力本来就高超,又有特别矛钩搭连,使得他们在短时间内如演杂技一样互相搭持攀挂,与酋阳土司等地方兵配合,一举荡破险关。关口拿下,明朝官军夺门而入。
于是,众人合兵,直捣海龙囤,杀得叛兵血流成河。杨应龙骇然无奈,慌乱中自缢身死,播州之乱平息。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平播”战争。
在“平播”战争中,秦良玉既表现英勇,又充满机智,明朝总督李化龙大为叹异,他命人打造一面银牌赠与时年26岁的秦姑娘,上镌“女中丈夫”四个大字,以示表彰。
通过“平播”战役,秦良玉夫妇和“石柱白杆兵”威名远播,秦良玉也开始了数十年的戎马生涯。
平播战役结束后,秦良玉夫妇回到石柱。不久,朝廷派来监税太监丘乘云。丘乘云向石柱索取贿赂,马千乘自恃有功,不予行贿。丘乘云指使手下捏造罪名,把已生重病的马千乘逮捕入狱。因在狱中得不到治疗,同时受到不断折磨,马千乘病重而死,时年41岁。
秦良玉悲痛万分,她一边忠于职守,一边为丈夫鸣冤。朝廷念秦良玉夫妇有功,加上马千乘无罪,仍旧保留了马家任石柱土司的世袭地位。同时因为马家的继承人马祥麟年纪尚幼,而秦良玉作战有功,文武兼备,授命秦良玉继任丈夫的官职。
秦良玉强忍失去丈夫的悲痛,毅然接过丈夫遗留下的土司职位,继续率领白杆兵,承担起保境安民的重任。
这一年是1613年,秦良玉39岁。
三 兄弟子侄上战场,北上抗金威名扬
1620年6月,后金大军兵侵辽东,明朝东北岌岌可危,朝廷诏令各地派兵北上援辽。秦良玉派遣其兄秦邦屏和弟弟秦民屏率5000白杆兵先行,随后自统精卒3000白杆兵与儿子马祥麟跟进。此时,秦良玉已经46岁,儿子马祥麟已经20多岁。史载马祥麟穿银铠,骑白马,高大威猛,彪悍英武。
秦邦屏和秦民屏以及他们的儿子秦翼明、秦拱明率白杆兵5000人昼夜兼程,抵达辽阳后奉命镇守沈阳西南浑河地区。公元1621年三月,后金兵围困沈阳,秦氏兄弟奉命督军疾驰往援。兵至浑河,获悉沈阳已经失守,后金大军正前往浑河对岸。众军同仇敌忾,稍做准备,便即渡河。秦氏兄弟所率白杆兵一马当先,勇渡浑河。渡过浑河,尚未结营,即与后金先头部队相遇。随即展开激战,秦氏兄弟不畏强敌,率白杆兵奋勇杀敌,斩敌首级数千。双方正在恶战,后金主力数万人赶到。此时,明军总计万余人,后金兵数万人。后金兵将明军团团包围,反复围攻。明军寡不敌众,且战且退。激战中,秦邦屏和所率白杆兵1000余捐躯沙场。秦民屏身负重伤,在亲兵血战护卫下,拼死突围。正在危急之中,秦良玉率白杆兵3000抵达,立即加入战团,抢出哥哥秦邦屏尸体,救出正在拼死突围的弟弟秦民屏。
激战中,秦良玉儿子马祥麟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斩敌无数,被军中誉为“赵子龙”“小马超”。但不幸马祥麟被敌军的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簇,援弓搭箭向远处的敌人射去,连发三箭,箭无虚发,后金兵大惊,纷纷后退。
史载此次血战为“辽左用兵以来的第一血战”,时称“浑河血战”。此战,秦良玉和哥哥秦邦屏、弟弟秦民屏所率白杆兵合计阵亡2000多人,但与友军共同杀敌数千人。
浑河血战,秦良玉等以少敌多,以步抗骑,死战不退,震慑了后金兵,努尔哈赤深感“川兵之劲厉”。
浑河血战后,后金兵稍作整顿,再次南下掩杀,明朝各路官军纷纷败退。危急之机,秦良玉率白杆兵残部迅速抢占榆关(今山海关)布防,与随后赶到的明军一起阻住了后金攻势,避免了后金兵破关而入。
浑河一战,秦良玉和白杆兵名震朝野,明熹宗御赐马祥麟“忠义可嘉”匾额,授马祥麟为指挥使。同时赐秦良玉为诰命夫人,进二品服。由于白杆兵英勇善战,朝廷命秦良玉回川再征兵2000赴援辽东。秦良玉遂率白杆兵返抵故乡,准备大举扩军,以便再次入援辽东。
秦良玉回到石柱后,被授都督佥事和石柱总兵,结束了原来土司的地位,上升为朝廷石柱地区的军政最高首脑。一代女杰,从此成为独当一面、镇守一方的朝廷军政长官。
四 再次北上抗金,御笔赋诗赞之
崇祯二年,即1629年,后金可汗皇太极率10万辫子军,远道绕行长城喜峰口,进抵北京城外。北京城危机,明廷大震,下诏各地火速进京勤王。
秦良玉得到十万火急的勤王诏书之后,即刻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作为军饷,提兵赴难,星夜兼程,直抵宣武门外屯兵。此时,闻诏而至的各路勤王官军共20万有余,但都畏惧满洲兵的狠武,无人带头出战。
秦良玉的白杆兵人数虽然仅有数千,但一直为满洲兵所忌惮。55岁的秦良玉激励部属忠心报国,拼死杀敌,并提枪跃马,亲自上阵。数千白杆兵在秦良玉带领下,向后金兵勇猛出击。昔日浑河血战,让大辫子的后金兵再也忘不了这些身体矮小手持超长锐矛的士兵。因此,白杆兵呐喊冲杀之际,后金兵心自发怯,各路明军趁势开始出击。皇太极见各地勤王明军源源不断而来,担心遭到首尾夹击,撤围而去。
北京解围之后,崇祯帝派特使携酒肉犒劳参战各路兵马。当崇祯帝听说女将秦良玉老当益壮,率白杆兵奋勇杀敌的事迹后,十分感慨,特意下旨召见秦良玉。
崇祯帝召见秦良玉时,看到眼前这位飒爽英姿的巾帼英雄,称赞不已,遂“优诏褒美,赏赐彩币羊酒”,并当即御笔赋诗四首赠送秦良玉,以彰其功:
其一: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其二: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其三: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其四:凭将箕帚扫胡虏,一派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巾帼英勇退敌,皇帝平台赐诗,京城顿时轰动,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前往白杆兵驻军之地,一睹秦良玉巾帼英雄风采。
秦良玉盛名之下,并没有放松军纪。她下令所属白杆兵不得滋扰百姓,史载她“驭军严,秋毫无犯”。现在北京宣武门一带的四川营胡同,就是当年秦良玉勤王屯兵住所,门上刻有“蜀女界伟人秦少保驻军遗址”12个大字。白杆兵驻扎北京期间,为节约军资,秦良玉还令部下与女眷一起纺棉织布,自给自足。现在,在北京的四川营胡同附近还有棉花胡同,就是秦良玉部署当年纺棉织布、赶制军衣之处。
五 巾帼英雄,千古流芳
皇太极率军退出北京后,秦良玉率石柱白杆兵返回家乡,留下儿子马祥麟、儿媳张凤仪,以及侄子秦翼明(秦邦屏子)留守京师。后儿子马祥麟奉命驻守襄阳。
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秦良玉获悉后,率部众披麻戴孝,恸哭不止。自此之后,秦良玉以明朝遗老自居,终日蜗居于“玉音楼”,面对崇祯帝御诗,睹物思人,夜不能寐,发誓效忠故明,不与清朝合作。
公元1646年,清军大举南下。南明隆武政权赐封秦良玉“太子太保忠贞侯”封号和“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官印,令她在四川继续抗击清军,保境安民。已经72岁高龄的秦良玉出于对明朝的忠心,毅然接受了风雨飘摇中的南明隆武政权的上述封号。
清军入关后,南明隆武政权命令马祥麟督军协守军事重镇襄阳,阻遏清军南下。马祥麟知道清军势如破竹,南明政权腐败,襄阳兵力单薄,难以防守,因此抱定为国捐躯之志,致信母亲秦良玉道:“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见儿子绝笔血书,秦良玉泪下如雨,心如刀割,但她回信只有一句:“好!好!真吾儿!”马祥麟没有辜负秦良玉的嘱托,面对强敌,英勇奋战,最终死于襄阳抗清第一线。
儿子的战死,更加激励了秦良玉的抵御清军的决心。她在石柱地区招兵买马,举起抗清大旗。清军入川后,狼烟四起,遍地干戈,所过之处,明军纷纷投降。但秦良玉威武不屈,以万寿山的万寿寨为据点,坚持保境安民,绝不向清军投降。
1648年,在西南颠沛流离的南明永历帝派人加封75岁的秦良玉为太子太傅,授四川招讨使,令据守四川。久卧病床的秦良玉闻之跃然而起,拜伏受诏,感泣道:“老妇人朽骨余生,实先皇帝(崇祯)恩赐,定当负弩前驱,以报皇恩!”秦良玉将族人召集到一起,告诫他们以后不得降清,并立即做出征讨入川清军的准备。
几日之后,75岁的秦良玉抱病检阅白杆兵,准备出征。但当她手握跟随她征战几十年的白杆银枪,踏上马背后,便身子一歪,倒在马背上。副将上前探她的鼻息,发现已经逝去。众将士见秦良玉病逝马背,无不恸哭失声。
一代巾帼女杰,就此结束了她的传奇一生。
在那烽烟四起、干戈不断的时代,秦良玉数十年保境安民,心向中央政府,忠贞不渝,数次保家卫国,共赴国难,为此失去丈夫、侄儿、独生儿子、儿媳,其爱国之心,英雄之举,一直为后世所赞颂。
任率英绘《秦良玉勤王图》
今日石柱县秦良玉陵园中的秦良玉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