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邦月,男,1938年出生,福建省南平市邵武煤矿退休工人。40年前迎娶朋友遗孀并将两个继子养大,他悉心照顾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母子三人18年。2008年当选“感动闽北十大人物”,2009年度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
一 为了对朋友的一句承诺
1938年,朱邦月出身于南平市虎山一户贫苦农家。父亲给他起名为邦月,就是希望他一生像月亮一样皎洁圆满。现实是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父亲的早逝,母亲的改嫁,从小靠吃百家饭长大的朱邦月,很早就体会到了人间冷暖。
为了生存,16岁的朱邦月,跟随铁路工程队在荒山野岭中扛枕木、打石头、筑路,风餐露宿成为家常便饭。1959年,朱邦月成为邵武煤矿的一名岩巷掘进工。工作中,朱邦月不怕苦活、团结肯干,年年都成为矿上的先进工作者。
在工作中,朱邦月和矿上财务科科长顾伟祖相识。顾伟祖是厦门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毕业后被分到邵武煤矿,在单位里很受同事们的欢迎。但由于顾祖伟患有软骨头病,虽然有学问,但婚姻问题却是件难事。顾伟祖和朱邦月一个有学问,一个老实诚恳,俩人有空就在一起谈天说地。朱邦月也会经常帮顾祖伟做一些劈柴、挑水、买煤之类的重体力活。
1964年,老家乡亲牵线搭桥,顾祖伟与同村姑娘朱玲妹喜结连理。朱玲妹患有遗传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结婚时由于病情不严重,看上去只是气力比较小。
邵武煤矿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日常生活的压力,让这对残疾夫妇生活很困难。朱邦月没事时,经常帮助这对夫妇挑水、砍柴,做一些粗重活。
1967年的一天,顾祖伟突发心脏病住院。在弥留之际,顾祖伟抓住朱邦月的胳膊,想最后说几句话,可嗓子里就是发不出声。医生看着顾祖伟的样子,告诉朱邦月,他可能是不放心爱人和孩子。
“有我在,没事,你放心!”看着病床上的顾祖伟,善良的朱邦月急忙表态。顾祖伟抓着他胳膊的手突然放下了,留下怀孕5个月的病妻和3岁儿子顾中华而去。
承诺容易,做着难。为照顾好孤儿寡母,朱邦月隔三岔五的往顾家跑,帮着朱玲妹忙里忙外、照顾孩子。当时,朱邦月的女友看他总是这样,心里越来越不平衡,闹了几次之后,看朱邦月依然如此,最后便以分手告终。朱邦月心里对女友有很多不舍,但一想起自己的承诺,他又全心地照顾起顾家的孤儿寡母。
年轻的朱邦月说不上英俊,但也是个精神的小伙子,又有一份铁饭碗的工作,找到一个好媳妇并不难。可朱邦月没有只想着自己,而是一门心思想照顾好顾家妻儿。
日子一天天过去,朱邦月虽然生活繁重,但日子过得也很充实。顾家二儿子出生了,朱邦月为他起名叫邵华。经常生病的邵华,让这个原本负担重重的家,日子过得更加艰难。朱邦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个迎娶朋友遗孀的念头在他脑海里不断闪现。
朱邦月的举动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很多人说他犯傻,这么大的包袱都敢背。
“好好的小伙子,非要娶这样的女人,你说图个什么?”
“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真是犯傻啊。”
各种风凉话不断传来,有人说他傻、有人为他惋惜、也有人对他嘲讽……可不管别人说什么,朱邦月就是认准了这件事情。
1969年4月21日,朱邦月与朱玲妹领了结婚证,一段全新的生活开始了。
然而,朱邦月还没有来得及品尝家庭生活的美好,厄运再次袭击这个苦难的家。中华、邵华兄弟俩自小就很聪明,但当4岁的邵华眼睑闭合困难时,夫妻俩都被吓了一跳,抱着一丝侥幸,夫妻俩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可结果如晴天霹雳,两个孩子都被医院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面对这样的情况,朱玲妹的心如刀割一样,可两个孩子是她未来的希望啊,聪明可爱的儿子将变成跟她一样,让她无法接受。
就在朱玲妹身受煎熬的同时,朱邦月内心也进行了一番挣扎:离开,虽然可以不用再那么辛苦,但内心会受到谴责;不离开,家里的重担将永远要扛在肩上,以后还不知道会面临多少的痛苦。
最终,朴实善良的朱邦月没有离开,继续着这份责任与爱。
二 慈父爱如山精心照顾病儿
“邻居阿姨告诉我,镜框里的‘陌生人’才是我真正的‘父亲’,但已经死了,而我称之为‘爸爸’的那个人,其实是我的后爸。听完她的话我觉得这是天底下我听到的最好笑的事情了。”在邵华的《我的父亲不是生父》的网络文章中,他是这样回忆的,父亲对他们兄弟俩事事顺从,小时候上街,经常会给他们带好吃好玩儿的东西。有了好吃的,他都总是舍不得吃,留着拿回家给他们吃。“不管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父亲也要让我们快乐成长!”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了帮孩子们增加营养,朱邦月想尽了办法,养鸡、养鸭,开垦河边、山地种菜,不仅如此,朱邦月还节衣缩食,将攒下来的布票、粮票换成禽蛋肉,用盐腌制后,留给孩子们慢慢吃。听说人参可以健体,朱邦月就想尽办法托人买来,实在没有钱时,即便买最便宜的参须也要给兄弟俩吃。
井下工作十分辛苦,为了给兄弟俩增加营养,朱邦月还把加餐的鱼肉留下,带回家给他们吃。大家都不赞同他的做法,劝他何苦这样亏待自己。朱邦月总是笑着说没有什么。
三 架着伤腿照顾妻儿
1983年、1985年,两个孩子先后高中毕业,但找工作都屡屡碰壁,没有单位愿意接收他们,朱邦月除了苦恼与无奈,毫无办法。然而,不幸的事情再次降临朱邦月身上。1986年5月16日,朱邦月在骑自行车运送材料中,被一辆大卡车撞倒,命虽保住了,但造成左胫骨粉碎性骨折。
朱邦月由于失血过多,再加上没有钱进行彻底治疗,导致伤口久治不愈。而伴随着三次植皮手术的失败,导致伤腿长期溃疡。一时间,这个四口之家,全部都成了残疾人。
为了使腿伤恢复健康,方便照顾妻儿和操持家务,朱邦月开始四处打听,寻求治病的良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看着花了很多钱,都没有起色,他对腿伤治愈失去了信心。为了抑制伤口的扩大,他只能用廉价的抗生素,疼得厉害时,只能靠服用止痛片止痛。
由于白天要操持大量家务,腿伤的疼痛被分散,可到了晚上,钻心的疼痛,难以入睡。朱邦月这个坚强的男人,被折磨得死去活来。
邵华曾在文章中写道:“泪水在飞,心在流血!如果让我去死,能够换来父亲的一条好腿,我马上就去死!”
妻子对朱邦月也是心疼不已,含泪劝他离开,离开这个带给他无尽辛苦的家。但朱邦月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妻儿,每次病痛折磨之后,他还是微笑着继续干活。
1991年,母子三人的病情加重,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穿衣脱衣,睡觉起床,吃喝拉撒,洗洗涮涮,全靠一条腿的朱邦月照料,伺候三位病人成为他每天生活的全部内容。
每天,天蒙蒙亮,一头斑白短发的朱邦月慢慢起床穿衣,自己先装上假肢,然后一瘸一拐去厨房,烧水做饭,收拾房间。
听到房间里的妻子起床的声音,朱邦月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走进房间为妻子穿衣服。为妻子穿上衣服,就已经让朱邦月气喘吁吁。而此时她还顾不上休息,又走到隔壁,给儿子穿衣服。
由于大儿子脊椎严重变形,身子更加疲软,稍不注意就歪倒。朱邦月只能弯着腰,一只手扶着儿子的身体,另一只手给他穿上衣服。每次,朱邦月都是累得腰酸背疼。
为了给妻儿舒筋活血,朱邦月每天帮着她们“站起来”,由于假肢不敢用力,他只能单腿独撑,每次下来都身都是汗。朱邦月来不及休息,又拖着病腿,打水、拿洗漱用具,让妻儿坐在床边洗脸刷牙。之后,又将饭菜端到妻儿面前,给她们喂早餐。等妻儿饭吃完了,朱邦月胡乱地吃几口早已凉了的饭菜,赶紧上街买菜。
做饭、喂饭、活动身体、如厕到做晚餐、再喂饭、给妻儿清洗,朱邦月每天像个陀螺忙到深夜。最难的是给儿子洗澡,朱邦月一手扶着儿子,一手拿着毛巾擦儿子的后背,为了防止衣服掉下来,他用嘴咬住儿子的衣角。
夜晚,直到把妻儿照顾上床,朱邦月才可以喘口气。平静地吃完止痛药,将腿上伤口脓水擦干净绑上绷带后他才休息。“我要践行自己的承诺,要挑起这副担子,生活已经沉重,我必须乐观,才能使这个家有生气。”朱邦月经常这样鼓励自己,一天又一年,一年又一年……
这样的生活,直到被朱邵华在网络上发表的《我的父亲不是生父》,人们才认识这个坚强的男人,被他的故事深深打动。
随后,朱邦月一家的故事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6年,福建省红十字会通过募集爱心款,免费为朱邦月安装了义肢。同时,社会各界和爱心人士慷慨解囊、捐款赠物。
除此之外,邵武市和煤业公司共同给他家雇了一名保姆……所有的这些,让朱邦月感动不已。为了回报社会,朱邦月的妻子做了捐赠遗体的决定。同时,朱邦月还开设了爱心账户,将爱心人士捐助的善款,除了保障一家人的医疗之用,剩余的用于帮助贫困群众。
“现在生活好了,家里有了保姆,她家就住在隔壁,做菜、做卫生都是她来做,我轻松了一些”,朱邦月说,“照顾家人是我的分内事,对社会我没做出特别突出的贡献,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朱邦月(右二)和妻子(左一)、儿子邵华(左二)、中华(右一)在家吃饭
亲人迎接全国道德模范朱邦月(左二)载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