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功能类型划分,藏族传统建筑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即民居建筑、寺院建筑及与世俗权力相关的建筑。由于藏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地域文化传统及气候条件差异明显,故民居建筑呈现多样化趋势,各地的建筑类型与风格形式往往差别较大,特别是牧区与农区之间。寺院建筑的功能虽然大体相同,不同区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仍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藏区传统建筑中,最具特点的是与世俗权力相关的山崖式建筑。藏地山崖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就是今屹立于拉萨城中作为拉萨城市标志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除了她是目前藏地建筑中保存下来的形体最大、修建难度最高、功能最复杂的建筑外,还在于她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山崖式建筑的一个登峰造极的杰作。布达拉宫可以说集藏族建筑成就之大成,堪称藏族建筑成就的最高体现和标志,从建筑的类型来看,布达拉宫也是藏地最具高原特点的建筑。那么,以布达拉宫为代表的山崖式建筑为何会成为藏地建筑中最具特点的一种类型?这种建筑类型是如何产生的?它们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内涵?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藏地山崖式建筑的起源
尽管建于山顶或山岗的建筑在其他地区也普遍存在,其修建方式却大多采取在夷平的台地处修筑。这种山顶建筑与自然山体并未有机地融为一体,两者基本上是分离的。相比之下,藏地山崖式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将建筑建在高耸的自然山岗上,以自然山体为建筑的天然基座,因山就势,完全依山势的起伏来修建。这种建筑方式产生的奇特效果是建筑与自然山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浑然一体,从而借助高耸的自然山体烘托出建筑的高峻、挺拔与雄伟,构成异常雄奇而独特的建筑景观。不难发现,类似于布达拉宫的此类建在高耸山岗上的山崖式建筑,在西藏并不少见,如日喀则的桑珠孜宗堡因建筑风格酷似布达拉宫,同样是建在高高的山岗上,故也被人们称作“小布达拉宫”。山南地区的雍布拉康同样属于典型的山崖式建筑。此外,过去西藏地方政府设在各地的“宗”(约相当于县一级的建置)的办公衙署,一般也选择修建在高高的山岗上,如保留于江孜县的江孜宗堡(办公衙署),即是建在江孜城边高耸的山岗上。
山崖式建筑在藏地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传统,起源的年代可能相当早。据藏文史籍记载,在王政产生以前,藏地曾延续了一段相当漫长的“小邦”时代。《贤者喜宴》载:“其时有十二小邦,然而,最后则有四十小邦割据。”912敦煌藏文写卷P.T.1286亦载:“在各个小邦境内,遍布着一个个堡寨……在此(指聂赤赞普——引者注)之前状况,当初分散(不统一)局面即如此说,古昔各地小邦王子及其家臣应世而出。”913《贤者喜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