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中叶,藏族诗坛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一批藏族诗人脱颖而出,用藏文和汉文共同进行创作,尤其是用汉文创作,这些诗人身处传统与现代、藏文化与汉文化、青藏高原与其他地域的交叉地带,带着身处两种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字)交汇、互渗的边缘带的人所必然面临的矛盾、困惑以及优势和追寻,怀着内心的灼热抒写着自己的命运,业已取得的成就,已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才旺瑙乳、旺秀才丹主编《藏族当代诗人诗选》
最早经历了这种边缘体验的藏族第一代诗人是伊丹才让、格桑多杰、丹真贡布、饶阶巴桑,他们青年时期即探索和实验着藏族诗歌的新路径,展露了有别于传统诗人的诗情和才华。数十年来,他们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灸人口的优秀作品,成为当代藏族诗坛汉文创作队伍中坚定的探索者和先行者。进入20世纪80年代,他们更是积极为诗歌和人的尊严正名,以深重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吹响了民族奋进的号角。
从艺术特点来说,以上述四位诗人为代表的当代藏族第一代诗人更多地体现了诗歌“言志”这一特点。诗的最终目的是言志,但在80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诗人的笔下,诗歌不再是单纯的言志了。它对形式和语言的过多关注,使得诗歌创作成为一种渲泄,一种不可言说的再现,一种对陌生语言的追逐,以及一种游戏,甚至只是分行的文字。意义被消解、解构。当然这一代(含中青年)诗人的创作同样具有很大程度的实验性。他们大多受欧化语言以及口语的影响,比第一代诗人的语言上展示了更大、更多的可能性,他们比第一代诗人离传统更远,因而也更能批判地继承传统,从而在诗歌题材、语言、手法等方面丰富和延展传统。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脱颖而出的一批富有才华和激情的青年诗人,他们以丰富多彩的个性,作为探索者,选择了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化疆域的束缚,将诸种优秀传统融于一体的方式,直接驰进了现代诗歌的领域。由于时代的发展进步,他们得以比较全面、准确地接近和把握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并较好地汲取蜂拥而入的世界文化的养份,以较高起点继承并补充了新时期藏诗的队伍,超越为功利而写作的状态,栖落在了个人和民族命运的前沿。他们成为藏族当代诗坛不可低估的一支优秀的主干力量。
正如一些现代语汇必将进入藏语语汇一样,用汉文字创作取得一定成就的藏族作家,无疑是可以被藏族文学史所接纳的。它的贡献就在于对藏族文学史的丰富和延展。说它丰富,是指它吸收了藏语诗歌创作目前还无法接受的许多现代理论、技巧乃至词汇、词(语)义,从外围楔入并加强了本民族的传统;说它延展,是指使用汉文字可以更直接、更轻松地从汉文诗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