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吴大猷谈通才教育我

书名:民国那些教育家 作者:智效民 字数:144336 更新时间:2019-12-27

  过去以为,只有大陆教育曾放弃过通才教育。最近读《吴大猷文录》(《大科学家文丛》之一,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看到这个问题在我国台湾也曾出现,只是由于吴大猷等人及时发现并全力倡导,才有延续。吴大猷是杨振宁、李政道的老师,他在海外工作多年,于国际物理学界享有盛誉,他的话对于那些把海外学者(包括“海归派”)看得比本土学者更吃香、把自然科学家(包括技术专家)的意见看得比人文学者更重要的人来说,也许有较大的说服力。

  吴大猷出身于广东番禺一个书香世家。他幼年失怙,十几岁随伯父去天津求学,22岁毕业于南开大学,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在老一代物理学家饶毓泰和叶企孙推荐下,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三位理论物理学博士。学成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大任教,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黄昆、马仕骏、郭永怀、马大猷、虞福春等一大批优秀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曾在许多场合谈到吴先生对他们的影响,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后,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向恩师报喜、致谢。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大猷长期旅居海外,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直到60年代后期,他才定居台湾。回到台湾以后,他看到岛内大学的学科设置越来越细,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而人们对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却趋之若鹜,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抢得先机,出人头地。这使他深感忧虑。于是,他利用一切机会大声疾呼,希望尽快改变这种局面。近年来大陆在重理轻文、重应用轻理论方面,与六七十年代的台湾颇为相似,因此看一看吴大猷当年的议论,可以让我们有资借鉴。

  吴先生首先从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入手,来纠正人们认识上的失误。

  1976年6月,他以《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为题,在《民族晚报》发表文章说:科学的要义是追求真理,科学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智慧,“是‘知识和智慧’不可分的一体。片断个别的知识,如缺乏了各种知识的融会关系,则不构成科学”。可见对于任何人来说,假如他受的教育太狭窄太专门,就只能掌握一些“片断个别的知识”,而不会通过了解科学的全貌来增长智慧。这种人很可能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书簏,或者一台只会工作不会思考的”机器“。

  针对人们过分看重实用的倾向,他告诉人们,科学家投身科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有用”,而是为了寻求真理。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都来源于纯粹的求知,而不是为了实用。另外,针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已经存在的鸿沟,他提出三点......

免费试读已结束,支付¥7.80 购买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