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检讨学校制度

书名:民国那些教育家 作者:智效民 字数:144336 更新时间:2019-12-27

  1950年年底,傅斯年先后在《中央日报》和《大陆杂志》发表两篇文章:《一个问题——中国的学校制度》和《中国学校制度之批评》。从时间上看,前者比后者早发表一个多月;从篇幅上看,前者有4000来字,后者有3万字左右;从内容上看,前者与后者的前两部分大致一样,或者说后者是前者的完善和补充。如上所述,傅斯年一直想写一本小册子,只因为太忙未能如愿。后来他为这本书取名为《大学理想》,觉得在写这本书之前,“有写一篇泛论中国学校制度的必要”,于是有这两篇文章问世。

  其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有识之士都会主动检讨是不是教育制度出了问题。这两篇文章是在国共两党战争已经基本结束之后写的,其反思历史教训之意图,是很明显的。

  傅斯年首先回顾了学校制度的形成,指出中国教育学日本、学欧美。

  他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因为短处容易学”,因此就出现“学德国,先学其粗横;学法国,先学其颓唐;学英国,先学其架子;学美国,先学其花钱;学日本,先学其小气”等弊病。再加上这种学习不是用心模仿,而是随便抄袭,因此就形成目前这种“杂糅”的“莫名其妙”的制度。

  针对这种状况,傅斯年提出五项改革原则。

  第一,由于学校制度已经成了“变相科举”,因此应该改变现在“层层过渡的教育”,让每种学校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第二,由于学校承袭了科举时代“制造游民的效能”,因此应该把这种“游民教育”,改为“能力教育”。傅斯年说:“所谓游民,有的是因为无能力而游,有的是因为‘不甘居下’而游。……所谓能力的训练,就是生产的训练,和文明社会必要的技术的训练”......

免费试读已结束,支付¥7.80 购买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