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原名李家祥,1891年6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一个小市民家庭。
1894年,李劼人3岁时,其母杨氏请李劼人的堂幺外公为其发蒙。李劼人的父亲被在江西省做县官的亲戚聘到江西谋事,因此留在江西,在县衙当文书,兼行中医。
1896年,李劼人随母亲和祖母、曾祖母移居成都磨子街杨家大院,住在外祖父家的后院。
1897年,李劼人6岁时,第二次发蒙,蒙师为其堂舅父杨赞贤。李劼人在杨家大院内设的私塾读书至1899年。
1900年,李劼人9岁,李劼人的父亲在江西捐了一个典史指分候补,李劼人随同母亲到了江西。因李母病重,腿残,李家在江西第一年的生活异常穷苦,李劼人常去当铺典当衣物。
1904年,李劼人13岁,李父得到一个抚州的差事,举家搬到抚州,家境渐渐好转。李劼人进入小学堂读书,读了两年后,李劼人去学排字工。
1906年,李劼人15岁,父亲去世。其父去世时,家中仅有两块钱。在各方亲友的帮助下,李劼人携病母,扶着父亲灵柩,回到成都。此时,李劼人家中仅有曾祖母、祖母、和病母三代寡妇,李劼人没有兄弟姐妹、叔伯姑姑,真正算得上家中独苗。全家生活来源是曾祖父所积的三百两银子和祖母娘家帮助她的二百两银子,共五百两银子的利息生活。李劼人设法把李家多年未制作的一种疗效很好的朱砂保赤丸方子找出来,由祖母制作出售,每月所挣的钱,把必须生活费用解决后,还有节余。
1907年,在亲戚的资助下,16岁的李劼人考进四川高等学堂附属中学读书。同学中有王光祈、曾琦、郭沫若、周太玄、蒙文通等人。
1911年,四川铁路风潮发生时,李劼人以附属中学学生代表的资格参加。
1912年,21岁的李劼人在附属中学毕业,因无人资助学费,只好放弃继续深造。第一篇小说在《晨钟报》上发表,正式使用李劼人这一名字,原名李家祥未再使用。
1913年,辍学在家,以读小说、报刊、诗词消遣,帮助家庭手搓保赤丸出售。
1914年,李劼人的舅父做了泸州县知事,李劼人被聘为当地科长。
1915年,李劼人随舅舅一起调到雅安。当年8月,李劼人的舅舅辞职,李劼人回到成都。这段经历,让李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