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阴符阴书
1)阴符
我国古代兵书《六韬.卷三龙韬》中有“阴符篇”。
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有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擒将之符,长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警众坚守之符,长六寸;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八符者,主将秘闻。所以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术,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这样,当“主”得到“将”派人送来的阴符长五寸时,就知道应给“将”添兵送粮,以支持前方战事了。在这里,五寸长的阴符本身就是“密文”,对应的查表或记忆是“密钥”,查得的“请粮益兵”便是“明文”了。类似地,如果“主”得到前线送来的“符”只有四寸长,就知道军败将亡了,那就应该赶紧筹谋救急,或另派良将,或再遣精兵……这就是古代阴符的军事密码通信作用。敌方纵使缴获了阴符,就算其聪颖,也猜不出阴符的含义。
2)阴书
《龙韬》中还有“阴书篇”。
太公曰:诸有阴事大虑当用书不用符。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书皆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部;三发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参而不相知情也,此谓阴书。敌总圣智,莫之能识。
现在点评: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年代,“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就是阴书的“密码”,只是加密算法过于简单而已。“一合而再离”,是指写信之初,把字刻写在并排的三片竹片上,使每片竹片都有每个字的一部分笔划。信若较长,则写完三片竹片(第一组)后,再拼并排的三片(第二组、第三组……)接着刻写;“三发而一知”,讲的是让三个人拿走竹片送出去。拿时有讲究:第一个人按竹片组的顺序只拿每组竹片的第一片,第二个人只拿每组的第二片,第三个人只拿每组的第三片……收信者只要收齐三个人的竹片,就能按顺序将信恢复出来。这种密码跟公元前400年左右的斯巴达人发明的“天书”(skytale,发信人和收信人各持有直径相同的圆木棍。发信人把羊皮之类的“纸条”按“纸条”宽度斜着缠绕在木棍子上,再把信写在“纸”上。写好后抽走木棍,“纸条”上信的笔划就断开而看不出每个完整的字母了,这就是“天书”。外人较难想到用木棒来恢复原文,即使想到了,但因木棒的直径跟原用木棍的不同,也不容易完全看得出全部字母。而收信人因有跟发信人同样大小的木棍,把“纸条”缠在木棍上就能看出信的内容来了。)在原理上相仿,发明时间相近甚或更早,这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密码的雏型了。
2.兵符用巧
我国古代调兵打仗,传达朝廷命令,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