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一颗戏剧的种——谈李铭的小说《妮妮有条鱼》戏剧性特征

书名:李铭散文随笔(第五辑) 作者:李铭 字数:93111 更新时间:2022-02-15

  文/张倩

  近年来,李铭的创作已经进入一种极佳状态。无论是文学、影视、戏剧还是广播剧创作,都已在业内产生了一定影响,获得了若干荣誉和奖项。但毋庸置疑的是,儿童文学的创作有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创作技巧,如若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拥有一双与孩子一起“看世界”的眼睛,创作的作品就无法得到小读者的认可和共鸣。可喜的是,李铭发挥自身专长,将文学和戏剧创作的技巧、经验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妮妮有条鱼》这样一部灵动、温情,又极富戏剧品质的文学作品。

  熟悉李铭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儿奴”。女儿的名字与本书的小主人公一样叫“妮妮”。我没有追问过他,这部童书的灵感是否源自于女儿。但我从字里行间读到了满溢的宠溺与关切。正是出自于对于女儿充沛的爱,使得从他笔下塑造出来的小女孩形象立体生动,性格鲜明。妮妮可爱、乐观、善良、聪慧,但她又不单是一副从童话书中走出来不谙世事小公主的样子。她的世界也不是只遍布着光明与快乐,她如同这个世界中万千个同龄女孩儿一样,会被生活的各种复杂变故而遭受打击,冷遇非议。因此她撒谎、抵抗,搞恶作剧,甚至在考试中作弊。但同时她也会为自己的一举一动辗转难眠,甚至在梦里都不能平息……正是对人物全方位多角度的刻画,使得主人公“妮妮”的形象倍加丰满和鲜活。我相信无论是小读者,还是大读者,都会从妮妮的身上找到自己,或自己孩子的影子。从而很容易地寻求到一种戏剧的真实感,而这种真实感,无疑是对接孩子认知世界的桥梁,也是孩子以自己的视角透视书中妙趣横生世界的依据。

  可贵的是,整部书中故事的编织并没有流于生活的表层。而是将现实生活与超时空世界对接,从而寻求一种超自然与生活之真的戏剧性结合,勾勒出一幅天马行空的奇异图景。真诚、纯洁、自由自在,本是儿童世界的本来面貌。无拘无束的游戏精神,使得孩子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五花八门。他们常常打破常规,用自己的幻想为所看到的一切填补上不一样的色彩。而我们在本书中,也看到了这种恣意的游戏状态。

  《妮妮有条鱼》的故事主线简单、充满童趣。讲述了一个名叫妮妮的小女孩,拥有了与鱼交流的超能力。在一次偶然中救下了一只相貌丑陋却可爱聪明的小鱼。在妮妮和小鱼的相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匪夷所思,又令人忍俊不禁的奇闻异事。随着二者之间感情的日益深厚,妮妮也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完成了一次蜕变。所以,故事的主线也是故事的明线,即为妮妮与小鱼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紧张、惊险、新奇的戏剧性事件,而故事的另一条辅线——妮妮情感世界的转变,则是悄悄游走于故事主线的周围,并为主线的故事走向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并使得在本书在新奇独特的故事构思下,拥有了深刻的内容主旨。

  一开始作者就交代,妮妮有“心事”。她的爸爸去了“天堂”,新爸爸的到来,让妮妮心生反感,她认为新爸爸拥有一张“表里不一”的面孔:一面精心喂养着小鱼,一面又对着餐桌上的大鱼大快朵颐。妮妮痛苦地思念爸爸,一边又处处针对新爸爸。由此,我们看到妮妮幼小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她将自己完全封闭在一个已然失序的世界里。她敏感、多疑、任性,甚至跋扈,但同时也失措、无助、孤独、落寞。由此,妮妮在发现自己可以与鱼交流的超能力后,很快地跟妮妮鱼建立了感情。妮妮鱼与妮妮同样的孤立无援,幼小无措,成为了二者惺惺相惜的先决条件。她希望给予小鱼关心和爱护,但凭借她的一己之力,不但未能成功,反而惹出了诸多事端。在新爸爸的帮助下,妮妮鱼获得了自由,妮妮和新爸爸的隔阂也随之消融。由对峙,转向接纳,由自我封闭,转为敞开心扉,妮妮的性格转变呈现出一条可靠的人物弧光,这条弧光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成长,也让她性格一步步的转变尤为可信。

  真实世界与超时空童话世界的交融本就充满着戏剧性。而作者大胆地把故事发生的规定情境搁置于普通生活中,如家里、教室、餐厅,而身边的人物也是普通世界里的人物。真实世界中的人不能相信妮妮可以听懂小鱼说话,所以不能理解小女孩儿一系列的种种奇异举动。时间、空间、人物关系的不协调和不对等,碰撞出了明显的戏剧味道:妮妮把小鱼装进水杯带到教室,却险些被同桌喝掉;妮妮鱼发现自己超常记忆,“潜伏”在老师讲桌上,帮助妮妮考试作弊;妮妮鱼掉进老师咖啡杯,兴奋数天,无法入睡……这些啼笑皆非的小故事,让整部作品的情节在一种紧凑而诙谐的节奏中不断演进,使读者产生一种新奇而刺激的陌生感,从而产生阅读的快感;而故事的整体走向也在人物内在冲突和外在冲突之中跌宕起伏,富于变化,又使读者在这种曲折复杂的情感世界中找寻到一种代入感,随着妮妮的心境一步一步发生转变。

  李铭的文字有其独特的魅力,能在一种看似散漫的叙述状态下让读者瞬间移情。但是在这部文学作品中,我发现他对文字的处理是非常俭省的。大部分的剧情都在人物的对话以及主人公妮妮的心理描写中演进,而为数不多的陈述性描写,大多都有其独特的用意,或是铺垫,或是伏笔,使作品的可读性增强,也使整部作品的品质得到提升。

  譬如妮妮每个月收到的来自于“天堂”爸爸的信,让她坚信爸爸一直在身边,一直关心鼓励着她,而接近故事的尾声,妮妮终于发现了这封信的秘密,原来这些信都是出自“新爸爸”之手,从而彻底打破心底的防线,接受了来自于新爸爸的关爱。这时我们明白为何作者不厌其烦地将信件的内容屡次呈现于作品中,其实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处理,都是为最后妮妮与新爸爸情感升华所埋下的伏笔。

  仔细观察在每一章的开头,作者都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外部环境描写,而这些描写完全从一个小女孩儿的视角出发,呈现出一个小女孩眼中的世界:“夏日清晨,嫩绿的草伴着绯红的花。风吹来了馨香的气息,每一朵花儿都像一个美丽的天使,在微风中努力地盛开,每一棵小草,也都使劲挺直了腰身,绿意盎然。”“傍晚的小花园别有一番情趣。栅栏上盛开的牵牛花被夕阳镀了一圈金色,风儿在晚照的余晖中哼着小区,把月儿从夜色中摇醒,虫儿躲进了花丛中准备安歇。”……这些充满童真的景物描写,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童趣、美感和诗意完美结合,烘托出一个生气盎然的童话世界,同时也为小主人公妮妮接下来的心理发展做好了烘托。

  如果说在结构、语言方面所表露的戏剧创作手法是无意识的,那么在每一章结尾呈现的微型小剧本,就是李铭试图为孩子们种下戏剧种子的一种匠心独具的体现。我是一个10岁孩子的妈妈,也是一名戏剧理论工作人员,我深切地意识到戏剧对于儿童身心的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但同时,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愈来愈发现戏剧与孩子之间所存在的距离。当今戏剧舞台上的儿童戏剧大多针对低幼龄儿童,为了更加贴合这个年龄段小朋友的审美趣味,儿童剧的主题或是改编自知名童话,或是改编自知名绘本,原创剧目少,创作水平良莠不齐,特别是针对学龄儿童、青少年的戏剧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即使我的孩子已经有过戏剧启蒙,但还是摆脱不了“没剧看”的尴尬局面。而李铭的这本图书给我带来了启示:不是每一座城市都有剧院,都有儿童剧团,都能看到优秀的儿童戏剧。但是我肯定,每一个小朋友,都有能力,也愿意从一本书中领略戏剧的魅力。而戏剧对于孩子的影响,就会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在书中每一章的结尾,都有一个与此章节内容相对应的微剧本。这些微剧本可以是写实的,承接刚刚发生的故事,做另一种方式的内容延续;也可以是虚构的,大多为梦境,表达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有时间、地点、人物和舞台提示,剧本内容均以角色对话的方式呈现,而台词则以有韵律的儿童诗歌为主。例如描写小猫毛绒球、妮妮和小鱼的那一场,这样写到:

  “绒球:蹑手蹑脚,无人知晓,毛绒球球,一只肥猫,闻到鱼腥,真想吃饱。妮妮鱼:哎呀哎呀,大事不好,一只馋猫,把我骚扰,我逃逃逃,我跑跑跑……”多么生动有趣。孩子天生喜欢韵律感强,形象感强的文字,这些朗朗上口,诗意十足的台词会激发孩子们想象力,也会让孩子顺应着剧情的发展,体会角色语言,体验到不同角色身上角色互动的微妙感觉,由此认识到戏剧的魅力,从而激发自身的表现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彼得·施莱德说“凡是有儿童游戏的地方,就有戏剧”。

  孩子与戏剧的距离应该是密不可分的,但事实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戏剧却与孩子成长的脚步渐行渐远。希望李铭创作的这本颇具戏剧意蕴的童书,是一个开始,在接下来,会有更多的作家、剧作家将戏剧融入到书本中,也为孩子们心中种下越来越多的戏剧种子,每天都开出一朵花。

  (发表于《宁远文学》)

目录